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放射学引导下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和质控体系的建立目的:通过摸索兔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探讨量化实验动物模型制作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价体系,从而建立适合影像学评价的稳定可控重复性好的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实验动物按照不同的量化指标分为六组,其中A组,不同品种的家兔;B组,不同的线栓;C组,不同栓塞时间(1h、2h、3h、4h);D组,不同月龄(4-8月)、不同体重(2.0-5.0kg)的家兔;E组,不同手术入路;F组,不同的再灌注时间。其中A组行颈内动脉血管造影;B-E组统计成功率、死亡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磁共振成像和形态学观察;F组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对实验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磁共振成像及TTC染色观察。结果:选用健康、雄性,体重2.5-3.0kg、4.5-5月的新西兰白兔作为实验动物,直径为0.53mm的导丝作为线栓材料,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大脑中动脉阻塞,同时术前、术中、术后严格监控血气、血糖变化和其他影响因素,可有效地提高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综合影像技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TTC染色是评价模型的理想体系。结论:合理选择实验动物、量化影响因素、建立完善的术前、术中和术后三级评价体系,是建立稳定、可控的实验模型的必要条件,也是进一步开展缺血再灌注的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和MR影像学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多参数MRI动态评价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时间和组织特征性目的:利用多参数MRI研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7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6只,为空白对照组;B组12只,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60只,为缺血再灌注组。采用改良颈内动脉线栓造模方法,将导丝置入颈内动脉,阻闭左侧大脑中动脉2h后抽出导丝恢复再灌注,于再灌注后1h、3h、6h、1d、3d、7d(均n=10)对实验动物进行行为评分、MRI、大体观察、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在各序列MRI上未见异常信号,模型组在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均可在MRI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损害征象。从再灌注0h到7d所有实验动物组织学检测均与不同参数(T2-,T1-,diffusion-and 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得到的数据相一致。结论:应用多参数MR影像学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动态评价,从而明确缺血再灌注时间和组织特征性,为进一步研究脑缺血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第三部分:NGF/VEGF基因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及MR影像学评价实验一:NGF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及MR影像学评价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有效时间窗,同时利用先进的MR成像技术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缺血2h再灌注损伤后0h、1h、3h和6h应用微量进样器将NGF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于再灌注72h,应用MR影像学、分子生物学、流式细胞学观察梗死体积、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灶周凋亡率、表观弥散系数比值(ADCR)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0h、1h、3h灶周给予NGF,梗死体积分别比对照组下降50.1%、48.4%、37.6%,相应的灶周凋亡率及caspase-3含量明显下降,灶周ADCR升高;再灌注6h后给药,则无明显作用。相关分析显示梗死体积及ADCR的变化与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程度明显相关。结论:NGF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时间窗在再灌注损伤3h内,灶周缺血半暗带caspase-3蛋白表达与治疗时间窗有关,NGF可通过减少caspase-3蛋白的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发生。实验二:VEGF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量-效关系和神经保护治疗时间窗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量-效治疗关系和有效神经保护治疗时间窗。方法: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2h再灌注损伤后即刻应用微量进样器将不同剂量的VEGF165(1.25ng/μL,2.5ng/μL,5.0ng/μL)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并选择最适剂量,将给药时间延迟至1h,3h,6h,12h,于再灌注72h,观察梗死体积、灶周缺血半暗带caspase-3蛋白表达、凋亡率、ADC值比率(ADCR),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结果:2.5ng/μL和5.0ng/μL的VEGF应用明显降低脑含水量、灶周皮层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表达,ADCR升高,脑组织表面血管增粗、增加,2.5ng/μL组的变化较5.0ng/μL组更明显,同时也能明显降低梗死体积。选择最佳剂量(2.5ng/μL)将给药时间延迟至1h,再灌注72h由MRI测得的梗死体积为(393.0±19.6)mm3与对照组(468.6±29.7)mm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同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凋亡率明显下降;再灌注3h后给药,则无明显作用。结论:2.5ng/μLVEGF应用治疗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血管发生和神经保护作用,是进一步研究和评价VEGF治疗效应的最佳剂量。VEGF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治疗时间窗在再灌注损伤1h内。实验三:NGF和VEGF联合应用拓宽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治疗时间窗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34只雄性4.5-5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生理盐水组(n=8),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n=10)和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n=10)。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线栓插入的深度不同。因子治疗组在缺血2h再灌注损伤后3h和6h应用微量进样器将2.5ng/μL VEGF165和NGF400AU(相当于16μg/L)50μL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生理盐水组则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再灌注72h,应用MR影像学、TTC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评价各组动物脑梗死体积、灶周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率、ADCR及caspase-3活性表达。在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后24h、72h采用Purdy评分标准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2h再灌注72h,MRI测得梗死灶主要限于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和部分尾壳核。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脑梗死百分率分别较生理盐水组下降44.0%和33.3%。②缺血2h再灌注24h、72h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4.8±0.8),(5.4±0.5),(6.4±0.5),P<0.01;(2.8±0.4),(3.2±0.8),(4.6±0.5),P<0.01]。③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79.2±0.5),(79.9±0.6),(81.8±0.3)%,P<0.01]。④缺血2h再灌注72h,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梗死灶周皮质区ADCR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89±3)%,(83±3)%,(74±4)%,P<0.01]。而这两组灶周皮质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10.4±0.7),(15.5±1.2),(20.2±1.3)%,P<0.01];[(17.4±1.3),(26.1±1.0),(54.1±6.9),P<0.01],结论:联合NGF和VEGF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其可有效拓宽单独用药诱导的神经保护治疗的有效时间窗,其治疗时间窗至少是再灌注6h,联合用药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治疗策略。第四部分: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NGF/VEGF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s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不同脑区的动态时空变化,以及其在NGF/VEGF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中的调控表达机制。方法: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ERK1在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海马和皮层的动态表达规律,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aspase-3和凋亡状态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在NGF/VEGF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分析发现,ERK1在2h缺血再灌注1h海马CA3/DG首先开始增多,再灌注6h海马各区及皮层数目亦增多,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剧。1~3d达高峰,caspase-3活性表达高峰在再灌注3d。应用神经保护剂(NGF/VEGF)后各脑区ERK1表达均被明显抑制,caspase-3表达高峰也被同时抑制。结论:ERK信号通路通过控制海马和灶周皮层死亡受体途径介导神经保护作用,抑制ERK信号途径可能是预防缺血损伤过程中神经细胞死亡的有效方法。第五部分:急性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意义的初步探讨在前期实验中,我们在X线透视引导下,应用导丝阻断大脑中动脉,从而建立了稳定可控重复性好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时我们在实验中发现体重3.5-4.0kg、月龄5-6月的家兔在造模时,于再灌注4-6h和24-30h易于发生心律失常和急性左心衰。分析这些信息,总结其它实验以及查阅文献,我们推断家兔发生了脑心综合征,其机制可能是中风后体内几种生物体液发生了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建立脑心综合征实验模型的可行性,表明这个模型具备研究脑心综合征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研究脑心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MR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J]. 浙江创伤外科 2019(06)
- [2].前列腺癌的MR表现及临床诊断应用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12)
- [3].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1.5T MR的诊断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2)
- [4].MR在中枢性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2019(06)
- [5].MR薄层斜轴位质子加权脂肪抑制成像显示距腓前韧带的价值[J]. 海南医学 2020(01)
- [6].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肛瘘患者应用MR诊断的准确性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3)
- [7].正常成年人嗅球体积测量的MR研究[J].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0(01)
- [8].探讨不同原发肿瘤的脑转移瘤的MR表现[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01)
- [9].左心室功能MR成像评价[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02)
- [10].MR扩散峰度成像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价值[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01)
- [11].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MR 表现的急性间歇性卟啉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2)
- [12].MR增强扫描在骨样骨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03)
- [13].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J]. 中外医疗 2020(03)
- [14].MR扩散加权成像术前评估肝细胞肝癌分化程度的应用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04)
- [15].多模态MR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05)
- [16].动态增强MR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效果观察[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04)
- [17].2D与3D MR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对膝关节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比较[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05)
- [18].MR技术引领下的儒家文化表现形式创新研究[J]. 科技传播 2020(07)
- [19].基于MR技术的工业控制系统结构研究[J]. 自动化应用 2020(04)
- [20].乳腺病变诊断中MR增强技术的应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12)
- [21].MR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06)
- [22].MR扩散加权成像评估肺癌早期疗效价值研究[J]. 人民军医 2020(06)
- [23].MR高分辨率管壁成像与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负荷的对比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17)
- [24].探究常规MR检查诊断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17)
- [25].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胃癌患者淋巴结性质及N分期的临床价值[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0(03)
- [26].MR技术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 戏剧之家 2020(24)
- [27].橄榄桥脑小脑萎缩临床与MR诊断价值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20)
- [28].3.0T MR灌注成像及增强扫描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27)
- [29].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多参数MR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9(02)
- [30].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报告及MR诊断价值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11)
标签:脑缺血再灌注论文; 核磁共振成像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线栓法论文; 神经生长因子论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论文; 神经保护论文; 时间窗论文;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论文; 脑心综合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