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马铃薯(S.tuberosum L.)属茄科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和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Schilberszky)percivadl],属国内检疫对象,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危险性病害。1987年在六盘水市钟山区首次发现,受害面积329亩,产量损失44264.5公斤,平均亩损失134.5公斤,发病较轻的地块损失10%左右,一般发病地块损失10—3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由于该病发生防治难度大、蔓延速度快、危害严重。加之六盘水市又是种薯基地,马铃薯的频繁调运加速了马铃薯癌肿病的传播蔓延,全市发生最重年份达4947亩造成损失200多万公斤,平均每亩损失404.5公斤。为了控制该病的危害蔓延,我们于2004-2007年实施马铃薯癌肿病发生与监测治理技术研究项目,主要开展了分布危害调查、通过实施系统监测,对发生流行规律、抗病品种引进、防治药剂筛选及综合防治技术等研究,制定了监测办法及疫情控制技术规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1、马铃薯植株除浆果不表现症状外,其余各部位均表现明显症状,包括须根、匍匐茎、薯块、主根、主茎、叶、花等部位。发病初期,在发病部位形成白色肿瘤,逐汽车变成褐色至黑色,最后腐烂。地上部分发病的,地下部分一定发病,地下部分发病的,地上部分不一定表现症状。2、我市大湾镇马铃薯癌肿病的发生分布为1700米至2500米,其中以海拔2200米至2500米的海嘎村,部分腊寨村和大庆村的发病面积最多,占总现面积的73.9%,2000米至2200米的病田占24.8%,2000米以下的占1.3%。3、在自然气候条件下,马铃薯癌肿病病原菌的潜伏期大约是30天,完成一次完整的浸染过程所需时间约80天,一年可有两次完整的侵染过程。4、用带菌种薯喂猪、羊后排出的粪便,在无菌土壤中栽种马铃薯,连续三年的均能发病。试验表明,马铃薯癌肿病病原菌经猪、羊消化道后仍有侵染力。这是马铃薯癌肿病病害短距离传播扩散的途径之一。5、马铃薯癌肿病的始发期在6月上旬马铃薯的始花期,发病部位为薯块、须根;发病盛期在7月份盛花期至终花期,发病部位为薯块、葡茎、主根、主茎、须根;在8月上旬末马铃薯成熟期时,病组织腐烂,有新鲜病组织产生,这时地上部已枯死,地下部分已腐烂。6、马铃薯癌肿病的发生与流行与环境条件和品种的关系十分密切。环境条件中又以气候条件影响最大。据有关资料报道,此病几乎上发生在夏季冷凉和潮湿的地区,特别是山区,而温暖干旱的地区则不发生。在钟山区大湾镇,4—8月降雨量为899.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9.26%。雨日130天,占这5个月总日数的84.79%,相对湿度为74—87%。气温为12.5—19.7℃,日照时数为560.6小时,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仅为3.67小时,这样的气候条件更利于癌肿病的发生和流行。7、在相似的条件下,阴坡地比阳坡地发病重。在同一斜坡病地中,癌肿病的病窝率和病薯率都是下坡段高于中坡段,中坡段高于上坡段,其主要原因是下坡段的受雨流的影响土壤内病菌含量多,土壤湿度大。8、马铃薯品种间对癌肿病的感病差异很大。在抗病品种合作88、“W洋芋”、米拉和威芋3号中发病窝率和发病薯率分别为3%、3%、8%、10%和0.55%、0.80%、2.80%、2.98%:在感病品种本地“河坝洋芋”和CFK中,发病窝率和病薯率分别为100%、80%和60.27%、29.64%;在一般品种本地“烟河”和会—2号发病窝率和病薯率分别为44%、46%和11.6%、14.4%。我们在品种筛选试验及多年多点区域试验的基础上,选用威芋3号、合作88、脱毒米拉、743—39、822—17、794—30等高产抗病品种,实践表明,栽培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佳的方法,是目前防治马铃薯癌肿病最简便易行的主要措施。9、在相似环境条件下,轮作地比连作地病窝率和病薯率分别相对下降40%和20%,但由于此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太长,轮作也达不到根治的效果。根据试验,采用双行垄作栽培比常规的平土种植发病轻,在本地“烟河”品种中病窝率可由44%降低到34%,病薯率可由12.0%降低到10.0%。10、马铃薯癌肿病菌可以通过带病种薯、带菌的猪羊粪便、土壤等传播,因此实施植物检疫是最有效的控制马铃薯癌肿病传播的措施。对马铃薯癌肿病发生区,必须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加强对马铃薯种薯的检疫管理,对生产者、生产地点、来源、品种、数量等进行造册登记。严格控制病种薯和病残体传播,严禁施用带有马铃薯癌肿病病菌的猪羊粪便,同时切实防止农产私自串换种薯和自留病薯种植。对带有病菌的马铃薯薯块、茎、叶等,不得随意丢弃或饲养牲畜。11、对三唑酮、代森锌、代森锰锌、宁南霉素、氟吗·锰锌、锰锌·霜脲六种药剂的筛选试验表明,三唑酮是防治马铃薯癌肿病的较理想的药剂。12、通过研究,组装了一套适合于我市马铃薯癌肿病综合治理配套措施,确定了“以加强植物检疫行政执法管理为重点,疫情监测为基础,农业防治为核心,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控制疫情发展,减轻为害损失”的综合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