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铸造嵌体冠修复短小牙冠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董丽敏[1](2019)在《乳磨牙根管治疗后树脂嵌体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根管治疗后的两种不同缺损程度的乳磨牙行树脂高嵌体修复,根据MUSPHS评估系统评价修复质量,探讨不同缺损程度的乳磨牙树脂高嵌体修复的短期临床疗效,为乳磨牙修复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16年9月2017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科的经RCT后需行冠部修复的患儿42例,共61颗乳磨牙,按嵌体洞型预备原则行牙体预备,根据预备后缺损牙体壁的数量,将入选病例分为一壁缺损组和二壁缺损组,其中一壁缺损组纳入患儿19例,共28颗乳磨牙,二壁缺损组纳入患儿23例,共33颗乳磨牙。对两组患牙行树脂高嵌体修复,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本资料两组性别、年龄、牙位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基线资料一致,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按MUSPHS评估系统评价嵌体修复效果(1)修复后即刻检查修复体的“边缘密合性”、“牙体完整性”、“修复体固位”、“牙龈状态”、“继发龋”、“磨耗程度”,两组中所有修复体的各项评估指标均达到A级,修复成功。(2)两组6个月时间点的随访结果6个月时两组内均未发生乳牙脱落。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在6个月时间点,一壁缺损组和二壁缺损组组间“边缘密合性”、“牙体完整性”、“修复体固位”、“牙龈状态”、“继发龋”、“磨耗情况”共6个指标各等级(A、B、C)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壁缺损组中(28颗),一颗修复体脱落,“修复体固位”评为C级,修复失败,从实验中剔除;其余27颗修复体各项指标均为A级。27颗综合评价为修复成功。二壁缺损组中(33颗),一颗修复体“边缘密合性”、“牙体完整性”均评为B级(如图9示);一颗修复体“边缘密合性”评为B级;一颗修复体“牙龈状态”评为B级。其余修复体的各项指标均为A级。33颗综合评级为修复成功。(3)两组12个月时间点的随访结果12个月时两组内均未发生乳牙脱落。经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在12个月时间点,一壁缺损组和二壁缺损组组间“边缘密合性”、“牙体完整性”、“修复体固位”、“牙龈状态”、“继发龋”、“磨耗情况”共6个指标各等级(A、B、C)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壁缺损组中(27颗),一颗修复体的“边缘密合性”评为B级;一颗修复体“磨耗程度”评为B级。其余26颗修复体各项指标均评为A级。27颗综合评价为修复成功。二壁缺损组中(33颗),新发一颗修复体磨耗,“磨耗程度”评为B级。其余修复体的各项指标均评为A级。33颗综合评价为修复成功。(4)12个月时间点时一壁缺损组和二壁缺损组的乳磨牙树脂高嵌体修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CT后呈一壁缺损和二壁缺损的乳磨牙采用树脂高嵌体修复效果良好,12个月时修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滕美霞[2](2017)在《椅旁CAD/CAM全瓷修复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主要讨论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系统修复后牙钉嵌体冠和嵌体冠的三个临床病例以及前牙全瓷修复的两个临床病例,并观察其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在掌握好口腔临床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回顾国内外有关文献,对该类病例进行常规口腔检查及放射学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和诊断,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年龄、主观愿望及经济条件等来拟定治疗计划,并利用椅旁CAD/CAM系统向患者展示可视化的预期效果,并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服务评价体系(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对修复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及短期随访观察。结果:椅旁CAD/CAM全瓷修复后,患牙的解剖形态恢复良好,修复体的外形美观,颜色逼真,边缘密合,邻接紧密,固位力佳,短期随访效果均较理想。结论:钉嵌体冠适用于根管治疗后牙体缺损范围较大、临床牙冠高度不足的病例。嵌体冠即利用了髓腔增加固位,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边缘稳定性。二矽酸锂全瓷材料修复前牙能够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椅旁CAD/CAM系统修复牙体缺损是一种可行、高效、预后良好的修复方式,并且可以很好地与患者进行可视化的交流沟通,是医、技、患三者间重要的纽带。
汪琳[3](2016)在《铸造(牙合)面式可摘局部义齿应用于牙列缺损伴(牙合)龈间隙不足修复的临床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牙合)龈间隙不足的牙列缺损患者使用铸造(牙合)面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探讨牙列缺损伴(牙合)龈间隙不足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方法,提高修复成功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来我院修复科就诊的(牙合)龈间隙不足6mm的牙列缺损患者28例,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4580岁,平均60岁。其中轻、中度混合4例,轻、重度混合9例,中、重度混合2例,重度13例。对于轻度(牙合)龈间隙不足遂用塑料基托+树脂牙修复,中度使用塑料基托+金属(牙合)面修复,重度采用基托与(牙合)面一体式铸造修复,而对不同类型混合的(牙合)龈间隙不足,按相应的类型对应修复。病例纳入标准:(1)牙列缺损伴(牙合)龈间隙不足且垂直距离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不符合固定义齿适应症或患者因修复时间过长及费用高拒绝正畸及种植修复;(2)基牙无松动或松动度<I°;(3)无颌骨、黏膜及颞下颌关节疾病;(4)无肢体障碍性疾病及生活不能治理的患者。修复后121个月对修复体和口腔内状况及临床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良好:患者无主观不适,咀嚼效率高,基牙无疼痛,义齿固位、稳定良好,基托与基牙及黏膜密贴,黏膜无红肿溃疡。垂直距离降低者,面型改善,无颞下颌关节不适。不佳:咀嚼效率低,出现基牙松动,义齿固位不佳,松动或基托、卡环折断,基托与黏膜间有明显缝隙,颞下颌关节不适等经调整仍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结果:通过28例使用不同材质铸造(牙合)面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121个月的随访观察,26例良好,患者无主观不适,义齿牢固、稳定,咀嚼有力,义齿摘戴顺利,基牙无疼痛或松动,黏膜无红肿,基托与基牙及黏膜密贴,无颞下颌关节等不适,有效率92.9%。2例效果不佳,无效率7.1%,1例为轻、重混合间隙不足钴铬合金支架卡环折断,另1例重度(牙合)龈间隙不足使用基托与(牙合)面整体铸造可摘局部义齿患者出现基牙疼痛、松动,局部黏膜溃疡,经调整、缓冲后效果不明显。结论:铸造(牙合)面式可摘局部义齿用于牙列缺损伴(牙合)龈间隙不足的修复方法可有效提高咀嚼效率并延长义齿使用寿命。
陶娴[4](2013)在《临床病例研究报告多个牙先天缺失患者的修复方法及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多个牙先天缺失患者的修复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到厦门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三位多个牙先天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口腔情况、主观意愿等进行修复方案设计。从义齿的固位、舒适度、咀嚼功能及面型改善、远期修复计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让患者或其家长对义齿给予评价。随访半年后拍摄CBCT,对患者修复后颌骨发育情况、颞下颌关节改建以及基牙根尖及牙周组织进行评价。结果:义齿初戴时,患者或其家属对义齿固位,美观表示满意;对病例进行半年后随访,三位患者对义齿舒适度、咀嚼功能及面型改善均表示满意,修复体固位、稳定效果好,余留基牙根尖及牙周组织未出现病变,未成年患者颌骨发育。结论:对多个牙先天缺失患者患者的修复,理想的治疗计划包括早期的正畸治疗,中期的临时修复体的过渡,以及后期的种植义齿修复。本报告中使用常规的修复方案也能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
赵庆华,张玉芹,韩占龙,丁志甲,赵田田,刘倩倩[5](2013)在《改良式铸造冠临床应用97例》文中提出本文作者近年在口腔治疗中对牙病0患者将沟固位形与钉洞固位形运用于铸造冠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随机选取我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临床冠短小的患牙97颗,男52颗,女45颗,年龄18~72岁;前磨牙9颗,第一磨牙72颗,第二磨牙16颗;上颌牙41颗,下颌牙56颗。患牙经过完善的口腔内科治疗后,在常规进行牙体预备时增设辅助固
叶园园[6](2011)在《Ceramage聚合瓷和Filtek Z350纳米复合树脂抗着色性能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Ceramage聚合瓷和Filtek Z350纳米复合树脂在外源性着色剂作用下的颜色稳定性。方法:两种材料制备A2色标准试件各12件,分别浸泡于蒸馏水和市售的咖啡、红酒、绿茶中,60℃水浴恒温保存。应用色差仪分别于浸泡前及浸泡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测试各个试件的色度值,参照CIE1976-L*a*b*色度系统,根据公式△E=[(△L*)2+(△a*)2+(△b*)2]1/2计算相应的色差值。结果:1.蒸馏水对两种材料颜色的改变均为肉眼不易觉察(△E<1.0),在咖啡、红酒和绿茶中浸泡一定的时间后,两组材料均显示出肉眼可察觉的色彩改变(△E>1.0),且色差值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浸泡72h后,所有的色差值均超过了临床可接受的水平(△E>3.7)。2.对Filtek Z350来说,咖啡引起的色差最显着(p<0.05);对Ceramage来说,红酒引起的色差最显着(p<0.05)。3.在咖啡、绿茶的作用下,Ceramage的色差值均小于Filtek Z350(p<0.05),而在红酒的作用下,Ceramage的色差值要大于Filtek Z350(p<0.05)。4咖啡和红酒引起的颜色变化主要表现为:L*值降低、b*值增大,a*值变化不明显,而绿茶则主要表现为b*值增大,L*值和a*值变化均不明显。结论:Ceramage聚合瓷和Filtek Z350纳米复合树脂在外源性着色剂浸泡后均产生了显着的颜色改变,且色差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两种材料的抗着色性能与着色剂类型有关,Ceramage聚合瓷抵抗咖啡和绿茶着色性的能力均强于FiltekZ350纳米复合树脂,但抵抗红酒的着色性前者较后者差,因此临床上选择这两种材料时可以将患者的饮食习惯作为一个影响因素。
热娜古孜·阿不都米吉提,迪丽努尔·阿吉[7](2010)在《影响固定修复体固位力的因素》文中研究指明影响固定修复体固位力的因素主要有牙冠的龈高度,轴壁聚合度的大小、修复体与预备体之间的适合性、粘结剂和粘结方法的合理使用、预备体与修复体粘结面的适当处理等,现对这些因素进行综述。
吴熙凤,高永波[8](2008)在《核桩高嵌体修复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利用铸造桩核加高嵌体修复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方法。方法:30颗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采用铸造桩核加高嵌体修复。结果:经1 a~3 a临床观察,修复体稳固,边缘密和,牙周、根周无明显炎症。结论:经完善根管治疗的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应用桩核加高嵌体修复效果良好。
郑欣[9](2007)在《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别采用熔融法和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致密的二硅酸锂微晶玻璃及其复合材料。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形核剂含量和烧结温度对微晶玻璃的物相组成、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阐明了晶化处理和热压烧结过程中微晶玻璃的析晶机理以及氧化锆/微晶玻璃复合材料中的强韧化机制。采用熔融法制备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研究中,随着P2O5含量的增加,玻璃的晶化温度先降低而后又有轻微提高。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工艺进行晶化热处理时,Li2Si2O5晶体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Li2SiO3和Li3PO4晶体的相对含量却是增加的趋势。微晶玻璃的组织结构随着P2O5含量的增加从片状多晶团聚体转变为无序的棒状晶体甚至是球形晶体。对比发现两步法晶化处理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析晶度,其中含有1mol%和2mol%P2O5的试样经过两步法热处理后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强度。另外,根据热力学和结晶学的分析发现Li2Si2O5晶体可能会借助Li2SiO3晶体的某些晶面进行外延生长。通过调整SiO2:Li2O摩尔比和P2O5的含量,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一系列二硅酸锂微晶玻璃。随着SiO2:Li2O摩尔比的增加,由于粘度升高,微晶玻璃的致密度不断下降。而Li2Si2O5晶体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是Li2SiO3和SiO2晶体的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而P2O5的含量从1mol%增加到4mol%,由于分相的作用导致玻璃中富-Li区的Li2O含量减少,体系粘度升高引起致密度下降。而且分相导致Li2SiO3和Li2Si2O5晶体的相对含量不断降低。其中Li2SiO3晶体在P2O5含量为3mol%和4mol%的试样中完全消失。因此认为热压烧结过程中Li2Si2O5晶体的生长是按照反应转化机制不断消耗Li2SiO3进行的。在微晶玻璃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研究中发现,随着SiO2:Li2O摩尔比的提高,Li2Si2O5主晶相的形貌从等轴状转变为棒状晶体,然后又有部分等轴状晶体出现。微晶玻璃的力学性能表现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SiO2:Li2O摩尔比为2.0的微晶玻璃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另外,P2O5含量的增加一方面促使形核密度提高,微观组织结构得到不断细化,Li2Si2O5晶体的形貌从棒状转变为针状结构。另一方面,由于玻璃体系的分相作用,导致致密度随着P2O5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力学性能也呈现下降的趋势。调整烧结温度的试验结果表明,P2O5的含量为1mol%的试样在820℃热压烧结后制备得到的微晶玻璃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其抗弯强度为290MPa,断裂韧性达到3.0MPa·m1/2。随着烧结温度从780℃提高到840℃,晶体尺寸有所增加,但是对物相组成、晶体相貌和分布状态没有明显影响。对真空热压烧结工艺制备氧化锆/二硅酸锂微晶玻璃复合材料的分析表明,在Li2O-SiO2-ZnO-K2O-CaO-1mol%P2O5体系中加入不同含量的氧化锆后在800℃下进行真空热压烧结,氧化锆含量从5wt%增加到30wt%,复合材料的析晶度表现为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微观组织结构与不含氧化锆的微晶玻璃的组织相比得到明显细化。随着氧化锆含量的增加,晶体形貌从棒状转变为球形颗粒,而后又长大为短棒状晶体。力学性能也呈现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含有15wt%ZrO2的复合材料具有最优的性能,其抗弯强度为333MPa,断裂韧性可以达到3.5MPa·m1/2。分析证实复合材料中存在残余压应力强化、相变增韧、裂纹偏转和晶粒桥接这些强韧化机制。
陈刚,孙莲芬,奂忠平,张祖斌,郑金虹[10](2005)在《高嵌体冠修复低牙合位后牙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
二、铸造嵌体冠修复短小牙冠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铸造嵌体冠修复短小牙冠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乳磨牙根管治疗后树脂嵌体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3 材料 |
1.4 方法 |
1.5 临床效果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资料 |
2.2 按MUSPHS评估系统评价嵌体修复效果 |
3 讨论 |
3.1 本实验所选修复方式 |
3.2 牙体预备 |
3.3 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椅旁CAD/CAM全瓷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后牙椅旁CAD/CAM全瓷钉嵌体冠和嵌体冠修复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牙椅旁CAD/CAM全瓷修复 |
病例四 |
病例五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铸造(牙合)面式可摘局部义齿应用于牙列缺损伴(牙合)龈间隙不足修复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结果 |
病例报告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临床病例研究报告多个牙先天缺失患者的修复方法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一 |
病例报告二 |
病例报告三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其他病例报告 |
1. 固定修复 |
1.1 病例报告四 |
1.2 病例报告五 |
1.3 病例报告六 |
讨论 |
参考文献 |
2. 中重度牙周炎的修复治疗 |
2.1 病例报告七 |
讨论 |
参考文献 |
3. 重度磨耗牙的咬合重建 |
3.1 病例报告八 |
讨论 |
参考文献 |
4. 全口义齿修复 |
4.1 病例报告九 |
4.2 病例报告十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改良式铸造冠临床应用97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6)Ceramage聚合瓷和Filtek Z350纳米复合树脂抗着色性能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回顾 |
病例报告 |
个人简历 |
(8)核桩高嵌体修复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适应证 |
1.3 方法 |
1.3.1 设计 |
1.3.2 预备 |
1.3.3 取模 |
1.3.4 铸造 |
1.3.5粘固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
3.2 |
3.3 |
3.4 聚醚硅橡胶取模的优点 |
3.5 |
3.6 |
(9)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口腔生物材料的分类 |
1.2.1 金属材料 |
1.2.2 高分子材料 |
1.2.3 生物陶瓷材料 |
1.3 口腔陶瓷材料 |
1.3.1 口腔陶瓷材料的发展 |
1.3.2 口腔陶瓷材料的分类 |
1.4 生物微晶玻璃 |
1.4.1 生物微晶玻璃的分类及发展概况 |
1.4.2 生物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 |
1.4.3 生物微晶玻璃的析晶行为 |
1.4.4 牙科用生物微晶玻璃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
1.5 临床用全瓷修复材料的制备工艺 |
1.5.1 粉浆涂塑工艺 |
1.5.2 铸造微晶玻璃工艺 |
1.5.3 热压铸陶瓷工艺 |
1.5.4 渗透陶瓷工艺 |
1.5.5 热压烧结微晶玻璃工艺 |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玻璃体系 |
2.1.1 玻璃中氧化物的作用 |
2.1.2 Li_2O-SiO_2二元相图分析 |
2.2 试验用主要原材料及仪器 |
2.3 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 |
2.4 材料的基本性能测试方法 |
2.4.1 差热-热重分析 |
2.4.2 致密度分析 |
2.4.3 析晶度分析 |
2.4.4 室温三点弯曲强度的测定 |
2.4.5 断裂韧性的测定 |
2.4.6 维氏硬度的测定 |
2.5 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 |
2.5.1 XRD物相分析 |
2.5.2 表面与断口的扫描电镜分析 |
2.5.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章 基础玻璃成分设计及晶化工艺研究 |
3.1 原始玻璃的成分设计及制备工艺 |
3.1.1 原始玻璃的成分设计 |
3.1.2 熔融法制备工艺过程 |
3.2 原始玻璃的差热分析 |
3.3 不同热处理工艺制备的微晶玻璃的物相分析 |
3.3.1 不同热处理制度对晶体种类的影响 |
3.3.2 Li_2Si_2O_5晶体外延生长机制的探讨 |
3.4 熔融法制备试样的析晶度分析 |
3.5 晶化热处理制度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3.5.1 一步法热处理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3.5.2 两步法热处理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3.6 晶化热处理过程中的析晶机制分析 |
3.7 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力学性能 |
3.7.1 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
3.7.2 维氏硬度 |
3.8 小结 |
第4章 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致密化和物相组成研究 |
4.1 无压烧结工艺制备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致密度 |
4.2 玻璃成分对热压烧结微晶玻璃的致密度和物相的影响 |
4.2.1 SiO_2:Li_2O摩尔比对致密度的影响 |
4.2.2 SiO_2:Li_2O摩尔比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
4.2.3 P_2O_5含量对致密度的影响 |
4.2.4 P_2O_5含量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
4.3 热压烧结温度对微晶玻璃的致密度和物相的影响 |
4.3.1 烧结温度对致密度的影响 |
4.3.2 烧结温度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
5.1 SiO_2:Li_2O摩尔比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5.1.1 微晶玻璃的断口形貌 |
5.1.2 微晶玻璃的表面形貌 |
5.2 SiO_2:Li_2O摩尔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 P_2O_5含量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5.4 P_2O_5的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5 热压烧结温度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5.6 热压烧结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7 热压烧结制备工艺中的晶化机制分析 |
5.8 熔融法和热压法制备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组织与性能对比 |
5.8.1 物相组成和析晶机理的对比分析 |
5.8.2 微观结构的对比分析 |
5.8.3 力学性能的对比分析 |
5.9 小结 |
第6章 氧化锆/二硅酸锂微晶玻璃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力学性能 |
6.1 氧化锆增强相的基本性质 |
6.2 复合材料的成分设计及制备工艺 |
6.2.1 微晶玻璃复合材料的成分设计 |
6.2.2 微晶玻璃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过程 |
6.3 含有氧化锆的微晶玻璃的差热-热重分析 |
6.4 氧化锆含量对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6.4.1 氧化锆含量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
6.4.2 氧化锆含量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6.4.3 氧化锆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6.5 热压烧结温度对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6.5.1 烧结温度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
6.5.2 烧结温度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6.5.3 烧结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6.6 烧结法制备微晶玻璃与IPS Empress 2 的抗弯强度对比 |
6.7 氧化锆的强韧化机制 |
6.7.1 氧化锆的增强机制 |
6.7.2 相变增韧机制 |
6.7.3 晶粒桥接及裂纹偏转增韧机制 |
6.8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高嵌体冠修复低牙合位后牙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制作方法 |
2 结 果 |
3 体 会 |
3.1 高嵌体冠具有良好固位形 |
3.2 高嵌体冠具有良好的抗力形 |
3.3 高嵌体冠能有效恢复牙冠的功能和外形 |
3.4 定期维护的重要性 |
四、铸造嵌体冠修复短小牙冠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乳磨牙根管治疗后树脂嵌体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评价[D]. 董丽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2]椅旁CAD/CAM全瓷修复病例报告[D]. 滕美霞.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3]铸造(牙合)面式可摘局部义齿应用于牙列缺损伴(牙合)龈间隙不足修复的临床体会[D]. 汪琳.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4]临床病例研究报告多个牙先天缺失患者的修复方法及评价[D]. 陶娴.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1)
- [5]改良式铸造冠临床应用97例[J]. 赵庆华,张玉芹,韩占龙,丁志甲,赵田田,刘倩倩.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04)
- [6]Ceramage聚合瓷和Filtek Z350纳米复合树脂抗着色性能的体外研究[D]. 叶园园. 浙江大学, 2011(01)
- [7]影响固定修复体固位力的因素[J]. 热娜古孜·阿不都米吉提,迪丽努尔·阿吉. 口腔医学, 2010(05)
- [8]核桩高嵌体修复后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体会[J]. 吴熙凤,高永波. 实用医技杂志, 2008(20)
- [9]二硅酸锂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D]. 郑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2)
- [10]高嵌体冠修复低牙合位后牙的临床应用[J]. 陈刚,孙莲芬,奂忠平,张祖斌,郑金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