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高效低污染的热力循环研发是当今热力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主要推动力。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颖的跨寂态正逆耦合热力循环探索研究”和中科院所级国际合作项目“结合LNG冷(火用)利用和CO2回收的高效动力系统研发”开展研究,主要包括:正逆耦合系统基本耦合联接方式研究、系统集成基本原则的提出、新型正逆耦合循环系统集成开拓、利用LNG冷能与低CO2排放的高效动力系统开拓研究。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对正逆耦合循环的两种最基本耦合联接方式——动力正循环和制冷逆循环并联联接和串联联接系统进行能量甲衡和炯甲衡分析比较,找出了正逆耦合系统重点能耗单元和系统性能提高的关键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逆耦合循环系统集成原则。提出并研究了新型的功冷联供的变浓度氨水工质正逆耦合循环系统,该系统特点在于通过分流吸收单元实现对循环关键过程工质浓度、流量的有效调控。透平进气温度为450℃时,新系统的(火用)效率达到57.6%,功冷输出相同时,新系统相对于典型功冷分供系统和联供系统分别节能18.2%和2.4%。以该循环为底循环与燃气轮机循环组成的联合循环性能优于常规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同时,以该循环为基础进行了对正逆耦合循环内部压力能和热能的回收利用研究,为回收系统内部能量和解决氨水蒸汽透平背压较高的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提出并研究了利用LNG冷能与低CO2排放的新型高效动力循环系统,通过将LNG气化单元与采用CO2工质的动力循环冷凝过程耦合集成,实现了无功耗分离CO2和CO2近零排放。通过对不同循环方案的热力性能和经济性比较,确定了最佳方案;对该方案的热力性能和经济性分析表明在透平进气温度900℃时,循环发电效率达到59%,CO2回收率达到99%,比投资达10755/kW。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 正逆耦合热力循环系统研究概况2排放动力循环系统发展概况'>1.2.2 利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低CO2排放动力循环系统发展概况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 正逆耦合循环基本耦合方式研究及系统集成原则2.1 概述2.2 氨水工质串联型正逆耦合循环2.2.1 基本循环流程及分析2.2.2 关键参数敏感性分析4敏感性分析'>1.透平进气温度t4敏感性分析4敏感性分析'>2.透平进气压力p4敏感性分析15敏感性分析'>3.再沸器出口工质温度t15敏感性分析c敏感性分析'>4.冷却水温度tc敏感性分析2.3 氨水工质串联型与并联型正逆耦合循环比较分析2.4 正逆耦合循环系统集成原则2.5 小结第三章 变浓度氨水工质正逆耦合循环研究3.1 概述3.2 变浓度氨水工质功冷联供循环3.2.1 基本循环流程及分析3.2.2 分流比敏感性分析3.2.3 与分供系统比较3.2.4 与联供系统比较3.3 燃气一氨水蒸汽联合循环3.3.1.系统简介3.3.2 联合系统系统模拟计算及比较分析3.4 变浓度氨水工质正逆耦合循环内压力能和热能的回收3.4.1.中温中压能量回收利用方案1.对外热源能量的回收利用2.方案一——中温中压能量直接转换为动力输出3.方案二——中温中压能量间接转换为动力输出4.方案三——中温中压能量间接转换为制冷输出3.4.2 方案的模拟计算及比较分析3.5 小结2排放动力系统研究'>第四章 利用LNG冷能的低CO2排放动力系统研究4.1 循环概述4.2 模拟计算及比较分析4.3 COOLCEP-S循环内主要换热装置节点温差敏感性分析4.3.1 节点温差变化对循环热力性能的影响4.3.2 节点温差变化对循环经济性的影响4.4 小结第五章 结论5.1 研究结果5.2 创新点附录1.氨水工质正逆耦合循环评价准则附录2.引射器简介附录3.燃气透平叶片冷却模型主要符号说明参考文献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博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热力循环论文; 正逆耦合论文; 系统集成论文; 氨水工质论文; 功冷联供论文; 冷能利用论文; 减排论文; 动力循环论文; 火用论文; 经济性论文;
正逆耦合循环系统及利用LNG冷能的低CO2排放动力系统开拓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