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梁山英雄的事迹和传说,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就此形成了一系列水浒文学。水浒故事经历了史传记载、诗文词赋、说唱文学、话本小说等多元途径,在戏曲成熟伊始,水浒戏应运而生,剧作颇丰。这些戏曲作为一定时代与一定思想下的产物,不仅显示了戏曲这种文学体式的独特艺术魅力,而且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想状况提供了生动的材料,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精神财富。本文以元、明、清三代水浒戏为研究对象,结合特定的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及剧作者个人生活际遇,合理剖析和论证作家的创作心态及各代水浒剧作的整体风貌,从而对水浒戏的文学成就作出全面、公允、实事求是的评价。宋元戏文中有《宋公明大闹元宵夜》等九种,剧本无存,只有《宣和遗事》残存佚曲,但与水浒英雄无涉。从戏文剧目来看,当时水浒戏的题材来源非常丰富,后来戏曲中主要英雄原型都已具备。金院本中有《金明池》、《万岁山》等,内容涉及梁山英雄活动的历史背景。以梁山英雄为主角的有《闹元宵》与《打虎艳》等,后者作为“艳段”透露出水浒戏在当时社会深受欢迎。元杂剧创作有两种思想倾向。前期剧作如《李逵负荆》、《黄花峪》、《双献功》、《燕青博鱼》、《争报恩》、《还牢末》等,主要表现强烈的反抗精神及时代赋予水浒杂剧的历史使命,是剧作者用以向元代黑暗统治战斗的武器。后期无名氏剧作如《大劫牢》、《闹铜台》、《东平府》和《九宫八阵图》等,随时代的变化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观念。明初杂剧主要有朱有燉《黑旋风仗义疏财》与《豹子和尚自还俗》等,在揭示社会黑暗之时宣扬伦理教化,对梁山英雄形象有所歪曲,反映了作者思想局限。传奇作品尤其是李开先的《宝剑记》,将梁山英雄纳入政治斗争,表现作者积极入世的精神,开启了将梁山英雄士大夫化的先声。晚明水浒戏创作呈现繁盛局面,传奇作品几近二十种,剧作者将时代与水浒故事内蕴相结合,表现出鲜明的求实精神、强烈的政治与道德批判和浓厚的文人情趣,反映出特定的时代审美情趣。清代杂剧创作陷入低谷,主要有张韬《戴院长神行蓟州道清》和唐英《十字坡》等,二者均为单折。前者作为“写心”剧,是典型的案头文学;后者因对地方戏表演因素的借鉴,达到了文学性与舞台性的完美结合。清代传奇创作沿袭明代余势继续发展,仍充满文人情趣,作品不下二十种。另外在大型宫廷戏《忠义璇图》的影响下,出现了水浒戏创作中的一股逆流,以署名介石逸叟的《宣和谱》为代表,对水浒英雄及梁山事业大肆诬蔑、丑化,充满了浓厚的教化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