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电脑炼钢模型的二次开发与应用

转炉电脑炼钢模型的二次开发与应用

一、转炉计算机炼钢模型二次开发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吴双平,徐安军[1](2021)在《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工业智能化发展的要求下,钢铁等工业流程的整体性研究越演越烈,物流仿真技术在工业流程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对于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研究方法还不普遍,研究者还未认识到物流仿真方法对流程整体性研究带来的实际益处。介绍了目前为止应用广泛的物流仿真工具,重点概述它们在钢铁生产流程上的相关应用,并从钢铁生产流程的设计与优化、问题分析与优化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钢铁生产流程物质流仿真的研究思路。最后对物流仿真技术在钢铁生产流程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展望,指出了进一步研究要提高仿真模型的通用性、制定并完善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的相关评价指标、以及深入挖掘并推广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研究。

涂芝润[2](2021)在《基于LSTM的VOD精炼炉终点预报模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不锈钢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不锈钢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冶炼不锈钢的主要方法,真空吹氧脱碳法(Vacuum Oxygen Decarburization,VOD)开始在钢材生产企业中投入使用。VOD精炼炉冶炼不锈钢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的时变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多相火法冶金过程。VOD终点参数的准确预测控制是冶炼的主要控制目标。其中,终点碳含量和温度作为最为关键的参数,它与多个变量存在非线性、耦合性非线性的关系,且存在大量参数无法实时测量的问题。建立准确的预报模型对VOD终点碳温进行预报,可以提高终点命中率,提高生产效益。本文首先通过分析VOD冶炼工艺流程,以及对精炼机理过程进行简要分析,对各个阶段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和体系热量收支进行简要分析,确定出对终点碳温有影响的输入参数。其次,针对VOD冶炼过程参数众多、参数之间非线性、冗余性的特点,深入学习特征选择理论相关知识,采用基于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ax Relevance Min Redundancy,mRMR)的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特征选择方法,对输入参数进行选择,不仅能衡量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考虑了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和冗余性,从而减少模型参数和冗余特征。然后,分别对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学习,针对循环神经网络目前存在的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引出本文采用的算法模型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s,LSTM),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燃气轮机上对CO和NOx的排放量对LSTM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极限学习机和随机森林算法的结果相比,LSTM在处理具有时序特点的工业参数预测控制中有着较强的预测效果和泛化能力。最后,基于互信息的特征选择方法得到VOD终点碳温预报模型的输入参数,并对LSTM网络模型训练参数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包括损失函数的选择和模型泛化能力的提升方法。然后分别建立了支持向量回归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预报模型、未经特征选择的LSTM模型和基于互信息的LSTM终点预报模型。针对SVR参数选择问题,采用遗传算法优化SVR的超参数,提升SVR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经过特征选择能够减少参数个数和参数之间的冗余性,降低模型复杂度。同时,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炼钢过程参数预测控制,为炼钢终点预报方法开辟了新方法。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优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SVR模型,能够提高VOD精炼炉的终点碳温命中率,可用于指导VOD生产过程,并拓展到其他冶金领域。

陈佳豪[3](2021)在《钢铁工业模型库炼钢-连铸系统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产业,钢铁工业模型是支撑钢铁工业智能制造的基础。但是,由于钢铁工业模型开发专业性强,模型开发者习惯独立开发,存在大量重复工作,行业知识和数据壁垒使得模型存在“孤岛效应”。为此,亟需国家级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立足钢铁行业特点,整合钢铁工业模型开发环境和开发者社区,将钢铁企业业务需求和开发者进行精准匹配,将工业机理、先进工艺、产业技术等封装成工业模型,构建钢铁工业模型库系统并逐步推广到钢铁企业。本文研究探讨了钢铁工业模型支撑环境,研究了构建和管理钢铁工业模型库的方法,初步形成一种模型开发和管理规范,将已开发的钢铁工业模型集成在ModelArts平台,比如应用于钢厂炼钢-连铸系统的基于改良遗传算法的炼钢-连铸调度模型和炼钢生产计划模型。(1)研究钢铁工业模型支撑环境,从模型开发者和模型用户两个角度进行了需求分析,确定了采用华为云ModelArts平台作为模型集成开发环境的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ModelArts现有开发环境和相关钢铁工业行业知识,提出了需要增加的具体功能模块。以钢铁行业知识为背景,对开发者社区环境管理机制比如用户管理机制、开发过程管理机制、模型管理机制和开发者培养机制进行了介绍。(2)基于钢铁行业需求和工艺特点,参与研究设计了钢铁工业模型库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分析了模型分类规则,采用图数据库的方法构建知识图谱,然后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模型搜索引擎。在模型库跨平台数据交换方面,使用Open API架构实现模型接口的对外开放,采用JSON作为数据交换格式,研究了模型库测试方法。最后初步形成了一种模型开发和分类管理标准规范。(3)针对钢厂炼钢-连铸系统,本文通过提出自适应的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改良了基本遗传算法,并将其应用于炼钢-连铸调度问题,对炼钢-连铸调度问题进行建模,通过仿真数值实验,验证了改良算法的有效性。同时,开发了炼钢生产计划模型,并且上述模型在相关钢铁企业有了一定的应用。最后对模型的部署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梅亚光[4](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与LIBS技术的废钢智能分类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的废钢产生量已超2亿吨/年,这为电炉炼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料保障。使用废钢炼钢有利于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用废钢炼1吨钢可节约铁矿1.65吨,标准煤350千克,降低CO2排放1.6吨,固体废弃物排放4.3吨。目前没有根据废钢的表面锈蚀情况、表面涂镀情况和合金元素含量等对废钢进行快速定量检测和精细分类,只经过粗糙的分拣和加工便作为炼钢原料。这导致钢铁企业在使用废钢进行冶炼时,钢水的成分得不到精准控制,部分废钢中的合金元素得不到高效利用。本文将机器视觉及机器学习技术与LIBS技术相结合,针对废钢智能分类的几个关键问题和工业化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基于颜色直方图和K-means聚类分析,研究了生锈废钢红褐色锈迹颜色在RGB、HSV和YCbCr颜色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RGB颜色空间不适合铁锈颜色特征提取,红褐色铁锈颜色在HSV空间中H分量值主要集中在[0-45]区间,在YCbCr空间中Cb分量值主要集中在[70-120]区间,Cr值主要集中在[130-170]区间。基于灰度共生矩阵及其特征参数分析了生锈废钢的纹理特征。结果表明,在生锈废钢图像中,生锈区域的纹理特征参数能量、相关性低于图像背景中的无锈区域,生锈区域的熵高于图像背景,对比度的差异不大,但可以区分生锈和无锈区域的边界。根据颜色和纹理特征分析,提出基于颜色和纹理特征融合的判定废钢是否生锈的智能算法。该算法在训练集上识别准确率达到98.14%,在预测集上识别准确率达到96.88%。(2)以镀锌、镀锡、镀镍和镀铬的四种有镀层废钢为研究对象,基于LIBS技术对不同镀层废钢LIBS光谱演变特性、废钢镀层识别和镀层厚度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镀层较薄的废钢,LIBS光谱中镀层元素谱线强度随激光脉冲数增加而快速下降。对于镀层较厚的废钢,随激光脉冲数增加,LIBS光谱中镀层元素谱线强度先增加后下降。对于无镀层的废钢,所有元素谱线强度随激光脉冲数增加而变化的趋势一致,即在开始的数十个脉冲内强度逐渐增加,而后保持稳定。提出基于Fe元素谱线归一化强度标准差阈值判定废钢表面是否存在镀层的方法,标准差阈值设定为0.02。提出基于元素谱线归一化强度累加值判定镀层元素种类的方法,最大的归一化强度累加值对应的元素即为镀层元素。研究了烧蚀坑三维形貌随激光脉冲数变化的演变规律,建立了烧蚀坑深度与激光脉冲数之间的数学模型,同时提出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计算镀层穿透的临界脉冲数,最终计算出废钢镀层的厚度。(3)对于大量的、种类十分复杂的社会废钢,需要根据废钢的合金成分进行分类,而这种分类方法的关键在于实现对废钢中合金元素含量的在线、快速、定量检测。本文基于LIBS技术分别利用定标法和自由定标法对低合金废钢和高合金废钢进行了快速定量检测研究。针对LIBS定标过程中的基体效应,提出了基于GA-KELM模型的校正方法。该方法训练速度快、无需人为调参、泛化性能好。结果显示,47个低合金钢中Si、Mn、Cr、Ni、V、Ti、Cu、Mo元素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达到0.2405%、0.1632%、0.0661%、0.0792%、0.229%、0.0411%、0.0759%、0.0404%。针对自由定标法中的自吸收效应,提出了自吸收校正系数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自吸收校正算法,提高了自由定标法的定量分析性能。结果显示,7个高合金钢中Cr元素和Ni元素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80%和2.19%。自由定标法的检测准确度低于定标法,但可以用于对高合金废钢成分的半定量检测,并基于检测结果识别出高合金废钢,有利于实现对高合金废钢的快速分拣。(4)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过程中LIBS系统激光束在废钢表面的自动聚焦,本文开发了线结构光测量系统并进行了系统参数标定和线结构光条纹中心提取算法的研究。基于张正友标定法和12×9铝制棋盘格标定板对相机内参进行了标定,重投影误差不超过0.1像素。基于交比不变法和移动靶标法对线结构光平面和位移平台移动方向进行了标定。研究了废钢表面粗糙度、颜色和形状对条纹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废钢表面越粗糙、颜色越接近银白色和表面越平整时,条纹质量越高。提出用主元分析法提取条纹法线方向,然后在条纹法线方向用高斯拟合法进一步求解条纹中心。使用该系统对5种废钢表面形貌进行了三维重建,并用标准量块对系统的测量准确性进行了验证,该系统的测量误差在0.202mm以内,为LIBS系统自动聚焦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5)设计了废钢智能识别和分类的原型系统,搭建了实验室模型,并编写了控制软件,解决了激光器、光谱仪、CCD相机和一维位移平台等相关设备的协同控制问题。实现了对实验室废钢智能识别和分类模型系统的自动控制,为以后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宋明[5](2020)在《炼钢二级系统数据管理平台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河钢宣钢二钢轧厂炼钢二级数据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从系统结构、系统原理、系统通讯、系统双渣模式下品种钢的冶炼实现、系统工位监视和钢铁料消耗管理、产销系统日成本数据采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利用OPC技术和DBLink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显示,实现了双渣模式下品种钢的自助炼钢,满足了生产调度的监视和日成本核算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林安川,阴树标,朱羽,向艳霞,朱永华,赵红全,王萍[6](2020)在《近年钢铁主业智能制造发展综述(中篇)》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制造成为钢铁产业迈向高端的"催化剂",据此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钢铁主业智能制造的科研、技术开发及生产应用状况,综述了我国在炼钢转炉冶炼、精炼、连铸、钢包运转、调度系统及轧钢技术上的智能制造概况。

周钧[7](2020)在《铁钢包定位跟踪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冶金行业中,铁钢包是炼铁炼钢的重要载体,提高铁钢包物流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对于减轻员工工作强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冶金生产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东北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为背景,着力解决铁钢包跟踪管理上两个突出问题——铁钢包数量的优化和铁钢包的定位跟踪。其一,目前铁钢包在流转过程中存在排队等待、空包烘烤、重包积压等情况。论文分析了铁钢包的流转过程,然后基于有限容量的排队论,构建了铁钢包物流的排队模型。基于实际情况结合仿真运算,分析系统容量对排队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具体取值。随后,计算求解铁钢包排队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在线铁钢包数目的理论最优值,企业根据最优值确定实际在线铁钢包数目,从而为企业方面物流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学参考。其二,针对钢铁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对比选定RFID定位技术实现铁钢包的全流程跟踪。随后,论文分析RFID定位系统硬件设计的具体细节和注意事项。最后针对数据传输问题,设计数据传输网络和通讯报文,并利用心跳检测等机制保证数据通信的可靠准确。其三,设计并实现铁钢包定位跟踪系统软件,主要包含主控系统软件、行车终端系统软件和可视化显示平台,功能覆盖调度指令下发、执行结果反馈、与MES交互、库区可视化展示、无纸化报表等方方面面。软件具备界面简洁、功能完善、使用友好等特点。本论文有效解决钢铁企业铁钢包定位跟踪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理论研究被东北特钢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定位跟踪系统也已在东北特钢成功上线运行,运行效果优良,获得一致好评。

熊伟[8](2020)在《转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及改造研究》文中提出钢铁领域事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提高炼钢的生产效率,就需要对原有的炼钢生产控制机械进行改造升级。文章将着重对转炉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优化以及改造,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控制效果。

薄宏涛[9](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邓帅[10](2020)在《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铁素物质流调控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洁净钢生产平台”,首钢京唐设计和建设了“全三脱”这一“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但是,首钢京唐“全三脱”工艺流程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直为钢铁冶金界所关注,并亟待解决。本文基于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铁水物质流调控现状,应用冶金流程工程学相关理论,对物质流运行的基本参数(时间、温度、物质量)进行了解析和仿真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制约“三脱”比例提高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废钢熔化以及转炉辅料成本。本文分析了“全三脱”炼钢过程物质流运行现状,研究表明,“三脱”比例、成本控制、成分控制以及时间和温度的控制,均未达到设计要求,控制水平与同类型钢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解决“全三脱”问题,应该站在整个钢铁制造流程整体优化的角度,以洁净钢生产平台全流程为着眼点,综合调控物质流的基本参数;通过对物质流运行时间进行解析得知,转炉生产率低、空炉等待时间长,脱磷炉、脱碳炉空炉等待时间平均为19.86分钟和15.91分钟,由于生产节奏慢,导致流程连续化程度不高,工序与工序间的运行,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等待;通过对物质流运行温度进行解析得知,超低碳钢和低碳钢出钢钢水温度平均分别为1680℃和1666℃,与其他同类型钢厂相比出钢钢水温度偏高。原因就在于生产节奏慢,工序与工序之间等待时间长,导致运输过程温降大,需要更高的出钢钢水温度保证连铸中间包温度;利用Fluent软件对转炉空炉过程热状态进行模拟仿真,受空炉时间影响,转炉散热量变化范围为0.89~7.85× 107kJ;空炉时间增加30分钟,脱磷转炉、脱碳转炉散热量分别增加约2.34× 107kJ、4.13× 107kJ,在一定的冶炼周期内,脱磷转炉、脱碳转炉、常规转炉条件下的铁水温降分别增加约12.5℃、15℃、17℃,“三脱”工艺冶炼和常规冶炼对应的废钢加入量分别减少0.93%、0.75%;使用Plant Simulation软件,对物质流运行物质量建立仿真模型。结果表明,“三脱”比例从现有的33%提高到100%,流程连续化程度提高,转炉-连铸运输等待时间平均减少5-14分钟,对应出钢钢水温度可降低4.9~13.7℃。DeP-DeC的运输等待时间平均减少约10.14分钟,KR-DeP运输等待时间平均减少约11.62分钟,相当于入脱碳炉铁水升高1.93℃,入脱磷炉铁水升高2.21℃。由于流程生产节奏加快,转炉生产率从现有的50%左右提高到60%~70%,空炉时间的降低减少了散热,相当于脱磷炉铁水温度少降12.5℃,脱碳炉铁水温度少降15℃,可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针对废钢熔化问题,对脱磷炉进行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可知废钢熔化热量不是其限制性环节,无论是铁水温度和成分来说,熔化现有比例的废钢都是足够的。废钢能否按时熔化,与废钢的熔化速率、转炉吹炼时间和废钢厚度有关;建立废钢熔化速率模型和熔化厚度模型,在京唐现有条件下,最多能熔化44mm厚度的废钢,在温度1360℃下,熔池碳含量从4.5%增加到5.0%时,废钢熔化速率增加43%到63mm,在碳含量4.5%下,熔池温度从1350℃增加到1400℃,废钢熔化速率增加60%到70mm。除此之外增加吹炼时间,能进一步增加废钢熔化厚度。但是,与常规转炉相比,脱磷转炉熔化的废钢尺寸还是有限;针对转炉辅料成本问题,利用C#编程语言开发辅料加入量计算模型界面,在现有物质流运行情况下,通过计算模型可知,辅料成本的高低与铁水硅含量、碳含量、温度有很大关系,本文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全三脱”冶炼和常规冶炼辅料加入成本对比结果;当”三脱”比例增加到100%时,对于现有铁水条件和目标钢种条件,“全三脱”冶炼的辅料加入成本与常规冶炼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倒降低了。以冶炼低碳钢种,铁水碳含量为4.1%、硅含量为0.1、温度为1330℃为例,与现有状态常规转炉相比,“全三脱”冶炼,平均吨钢辅料成本降低0.13~4.63元。

二、转炉计算机炼钢模型二次开发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炉计算机炼钢模型二次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钢铁生产流程物质流仿真研究
    1.1 钢铁生产流程的特点
    1.2 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研究工具
    1.3 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实例
2 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步骤与评价指标
    2.1 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步骤
    2.2 钢铁生产流程的评价指标
        2.2.1 指标1
        2.2.2 指标2
        2.2.3 指标3
        2.2.4 指标4
3 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案例
    3.1 钢铁生产流程的设计与优化
    3.2 钢铁生产流程的问题分析与优化
4 结论与展望

(2)基于LSTM的VOD精炼炉终点预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不锈钢炼钢工艺发展现状
        1.2.2 VOD精炼工艺发展现状
        1.2.3 炼钢终点预报方法研究现状
        1.2.4 深度学习在工业过程建模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2 VOD精炼炉生产工艺流程与精炼机理过程分析
    2.1 VOD冶炼工艺简介
        2.1.1 VOD精炼技术简介
        2.1.2 VOD冶炼工艺特点
    2.2 VOD生产工艺流程
        2.2.1 吹氧阶段生产工艺
        2.2.2 真空阶段生产工艺
        2.2.3 还原阶段生产工艺
    2.3 VOD精炼炉精炼机理简要分析
        2.3.1 精炼过程氧化还原反应
        2.3.2 精炼过程速率方程分析
        2.3.3 VOD精炼炉体系热量分析
    2.4 VOD终点影响参数因素分析
        2.4.1 终点碳含量影响因素
        2.4.2 终点温度影响因素
    2.5 VOD终点参数预测方法
        2.5.1 终点预报模型
        2.5.2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互信息的VOD炉输入特征选择
    3.1 特征选择方法概述
        3.1.1 特征选择相关知识
        3.1.2 特征选择方法分类
    3.2 VOD炉输入特征选择过程
        3.2.1 搜索策略
        3.2.2 评价函数
        3.2.3 终止条件
        3.2.4 结果验证
    3.3 熵与互信息
        3.3.1 熵,联合熵与条件熵
        3.3.2 互信息与条件互信息
    3.4 基于互信息的特征选择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深度学习模型LSTM介绍及算法实验
    4.1 LSTM模型发展现状
    4.2 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4.2.1 神经网络工作原理
        4.2.2 多层感知机前向传播过程
        4.2.3 多层感知机反向传播过程
    4.3 循环神经网络
        4.3.1 RNN基本结构
        4.3.2 RNN前向传播过程
        4.3.3 RNN反向传播过程
        4.3.4 传统RNN存在的问题
    4.4 LSTM神经网络
        4.4.1 LSTM网络基本理论
        4.4.2 LSTM网络基本结构
        4.4.3 LSTM的门控结构与传播过程
    4.5 LSTM算法测试实验
        4.5.1 燃气轮机原理说明
        4.5.2 CO排放量预测模型
        4.5.3 NOx排放量预测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VOD精炼炉终点参数预报模型
    5.1 VOD预报模型输入参数的确定
    5.2 LSTM网络模型的损失函数选择
        5.2.1 平均绝对误差
        5.2.2 均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
    5.3 模型泛化能力的提升
        5.3.1 提前停止和保存最优模型
        5.3.2 模型参数设置
        5.3.3 数据预处理
    5.4 VOD精炼炉终点预测模型的建立
        5.4.1 支持向量机模型
        5.4.2 基于互信息的LSTM预测模型
    5.5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3)钢铁工业模型库炼钢-连铸系统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型库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钢铁工业模型库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钢铁工业模型支撑环境
    2.1 集成开发环境
        2.1.1 集成开发环境架构
        2.1.2 模型开发环境开发方案
    2.2 开发者社区环境
        2.2.1 用户管理机制
        2.2.2 开发过程管理机制
        2.2.3 模型管理机制
        2.2.4 开发者培养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钢铁工业模型库构建方法
    3.1 模型库系统架构
    3.2 模型库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3 模型库系统数据库设计
    3.4 模型库系统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铁工业模型库管理方法
    4.1 模型分类规则
    4.2 模型搜索方法
    4.3 基于ModelArts平台的模型管理
        4.3.1 模型跨平台数据交换
        4.3.2 基于平台的模型库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炼钢-连铸系统模型
    5.1 基于改良遗传算法的炼钢-连铸调度模型
        5.1.1 基本遗传算法
        5.1.2 基于改良遗传算法的炼钢-连铸调度模型建模
        5.1.3 仿真数值实验
    5.2 炼钢生产计划模型
    5.3 模型部署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机器视觉与LIBS技术的废钢智能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废钢的定义与来源
    2.3 废钢加工处理工艺现状
    2.4 废钢分类标准概述
        2.4.1 国外废钢分类标准
        2.4.2 中国废钢分类标准
    2.5 废钢智能分拣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2.6 钢铁生锈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6.1 国外研究进展
        2.6.2 国内研究进展
    2.7 LIBS技术简介
        2.7.1 LIBS技术基本原理
        2.7.2 LIBS系统主要设备
    2.8 LIBS技术在钢铁材料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2.8.1 国外研究进展
        2.8.2 国内研究进展
    2.9 LIBS技术工业化应用研究进展
        2.9.1 国外研究进展
        2.9.2 国内研究进展
    2.10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3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生锈废钢识别方法研究
    3.1 实验设备与样本采集
    3.2 废钢图像预处理
        3.2.1 图像滤波去噪
        3.2.2 图像缩放与裁剪
    3.3 生锈废钢图像的颜色特征分析
        3.3.1 颜色空间定义
        3.3.2 颜色空间转换
        3.3.3 颜色特征分析
    3.4 生锈废钢图像的纹理特征分析
        3.4.1 灰度共生矩阵及其特征参数
        3.4.2 生锈废钢纹理特征分析
    3.5 生锈废钢识别算法与识别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LIBS技术的有镀层废钢识别与镀层厚度检测研究
    4.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
    4.2 实验参数优化
        4.2.1 激光能量优化
        4.2.2 延迟时间优化
    4.3 激光烧蚀过程不同镀层废钢LIBS光谱演变特征分析
        4.3.1 镀锌废钢LIBS光谱演变特征分析
        4.3.2 镀锡废钢LIBS光谱演变特征分析
        4.3.3 镀镍废钢LIBS光谱演变特征分析
        4.3.4 镀铬废钢LIBS光谱演变特征分析
        4.3.5 无镀层废钢LIBS光谱演变特征分析
    4.4 基于LIBS光谱的有镀层废钢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4.4.1 废钢表面有无镀层识别方法
        4.4.2 废钢表面镀层元素识别方法
    4.5 废钢表面镀层厚度半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4.5.1 有镀层废钢表面烧蚀坑形貌演变分析
        4.5.2 激光烧蚀过程穿透废钢镀层的定量化判据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LIBS技术的废钢中合金含量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5.1 基于定标法的低合金钢成分定量检测研究
        5.1.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
        5.1.2 实验参数优化
        5.1.3 传统定标法原理
        5.1.4 基体效应及其对定标的影响
        5.1.5 基于GA-KELM算法的定标模型
        5.1.6 定量分析结果与讨论
    5.2 基于自由定标法的高合金钢成分定量检测研究
        5.2.1 实验参数与实验材料
        5.2.2 CF-LIBS原理
        5.2.3 自吸收效应及校正方法
        5.2.4 LIBS光谱背景扣除
        5.2.5 分析线与内参考线筛选
        5.2.6 自吸收校正结果
        5.2.7 定量分析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线结构光的废钢表面形貌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6.1 线结构光测量原理
    6.2 系统搭建及硬件参数
    6.3 线结构光测量系统标定
        6.3.1 相机成像模型
        6.3.2 相机参数标定
        6.3.3 结构光平面标定
        6.3.4 一维位移平台移动方向标定
    6.4 激光条纹中心亚像素级提取方法研究
        6.4.1 废钢表面激光条纹特性及影响因素
        6.4.2 废钢表面激光条纹中心提取方案
        6.4.3 废钢表面激光条纹ROI区域分割
        6.4.4 废钢表面激光条纹法线方向求解
        6.4.5 废钢表面激光条纹中心坐标求解
    6.5 废钢表面形貌三维重建与验证
        6.5.1 废钢形貌三维重建结果
        6.5.2 三维重建准确度验证
    6.6 本章小结
7 废钢智能识别与分类系统设计与初步开发
    7.1 废钢智能识别与分类系统设计与实验室模型搭建
    7.2 废钢智能识别与分类系统模型控制软件开发
        7.2.1 开发环境
        7.2.2 硬件设备控制程序开发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炼钢二级系统数据管理平台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生产现状
2 优化思路
3 实施方案
    3.1 系统结构和通讯设计
        3.1.1 系统基本结构
        3.1.2 系统数据采集通讯
    3.2 系统开发和应用
        3.2.1 实时数据监视和钢铁料消耗管理功能的开发
        3.2.2 双渣模式下品种钢冶炼功能的开发
        3.2.3 炼钢原料日成本功能的开发
4 结论

(6)近年钢铁主业智能制造发展综述(中篇)(论文提纲范文)

1 炼钢大工序系统智能化技术进展
    1.1 铁水预处理系统
    1.2 转炉冶炼系统的特点及其控制系统的发展
        1.2.1 全自动炼钢技术发展历程
        1)转炉静态控制模型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2)转炉动态控制模型的相关研究及进展
        (1)转炉副枪系统及工艺模型
        (2)转炉炉气分析吹炼控制技术
        (3)碳含量和钢水温度终点判断的深入研究及新方法应用进展
        1.2.2 转炉自动化炼钢控制、模型综合应用研究及进展
    1.3 转炉冶炼的工艺、参数及精炼炉模型优化
    1.4 连铸系统智能化
    1.5 钢包及钢包应用、管理系统
    1.6 炼钢大工序调度系统
2 轧钢技术发展概况及方向
3 结语

(7)铁钢包定位跟踪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钢包数量优化的研究现状
        1.2.2 物料定位跟踪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可视化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定位跟踪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方案
    2.1 工艺流程和现场情况介绍
        2.1.1 钢铁生产工艺简介
        2.1.2 钢厂现场环境概况
        2.1.3 铁钢包流转过程分析
    2.2 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
    2.3 铁钢包定位跟踪系统的需求与目标
        2.3.1 需求分析
        2.3.2 设计目标
    2.4 铁钢包定位跟踪系统总体架构和系统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钢包数量优化设计
    3.1 排队论概述
        3.1.1 排队论的基本概念
        3.1.2 排队论中的符号规定和参数指标
        3.1.3 有限容量的排队模型(M/M/c/N模型)介绍
    3.2 铁钢包的排队模型
        3.2.1 铁包周转过程排队模型
        3.2.2 钢包周转过程排队模型
    3.3 基于有限容量排队论的在线铁钢包最优解计算模型
    3.4 铁包排队系统实际案例求解分析
        3.4.1 铁包排队系统计算参数
        3.4.2 系统容量N对铁包排队系统性能的影响
        3.4.3 铁包理想在线个数计算
    3.5 钢包排队系统案例计算分析
        3.5.1 钢包排队系统计算参数
        3.5.2 系统容量N对钢包排队系统性能的影响
        3.5.3 钢包理想在线个数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定位跟踪系统硬件设计及性能研究
    4.1 铁钢包定位系统设计
        4.1.1 定位跟踪技术研究
        4.1.2 基于RFID的铁钢包定位系统设计
    4.2 RFID定位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
        4.2.1 金属环境下的标签安装
        4.2.2 根据RSSI值提高定位精确度
        4.2.3 RFID的数据清洗
    4.3 定位系统无线传输方案设计
        4.3.1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4.3.2 无线传输系统抗干扰分析
        4.3.3 无线局域网规划
    4.4 无线通信可靠性保证
        4.4.1 通信数据报文设计
        4.4.2 通信连接检测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位跟踪系统软件设计及优化
    5.1 定位跟踪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5.1.1 行车终端软件需求分析
        5.1.2 主控系统需求分析
        5.1.3 可视化显示平台需求分析
    5.2 数据库设计
    5.3 行车终端软件设计
        5.3.1 行车终端软件整体架构
        5.3.2 行车终端软件界面
    5.4 主控软件系统设计
        5.4.1 主控软件整体架构
        5.4.2 主控软件界面
    5.5 可视化显示平台设计
        5.5.1 库区可视化界面设计
        5.5.2 报表的无纸化改造
        5.5.3 可视化显示平台效果展示
    5.6 软件测试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转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及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背景概述
2 优化技术说明
3 双渣自动控制模式及功能完善
    3.1 控制原理介绍
    3.2 程序优化
    3.3 转炉控制界面的二次开发
4 基于炼钢数据管理平台的程序开发和应用
    4.1 系统工作原理
    4.2 系统基本结构
    4.3 系统数据采集
5 转炉系统程序优化改造
    5.1 转炉人工送样时间和化验时长程序开发
    5.2 增加送样时间按钮
6 结语

(9)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1.3 研究概念界定
        1.3.1 城市更新
        1.3.2 工业遗存
        1.3.3 工业遗存更新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范围界定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2.2.4.3 城市复兴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2.4 小结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3.3.2.1 缝合与叠置
        3.3.2.2 内置与包络
        3.3.2.3 并置与对偶
        3.3.2.4 嵌固与植入
        3.3.2.5 封存与再现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3.9 小结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4.9 小结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5.7.1 梳理上位条件
        5.7.2 编制建设方案
        5.7.3 推进更新产策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5.8.1 操作资金构成
        5.8.2 运管团队构成
        5.8.3 工作机制创建
    5.9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6.2 主要创新点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作者简介及成果

(10)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铁素物质流调控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洁净钢生产流程概述
        2.1.1 常见的转炉炼钢流程
        2.1.2 传统的洁净钢冶炼工艺
        2.1.3 洁净钢冶炼新工艺
    2.2 “全三脱”炼钢过程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2.2.1“全三脱”工艺及其特点
        2.2.2 “全三脱”炼钢过程的工业应用现状
    2.3 新一代大型钢厂动态精准设计和集成理论
        2.3.1 新一代大型钢厂特征
        2.3.2 钢铁制造流程的解析与集成
        2.3.3 “全三脱”炼钢过程与洁净钢生产平台
    2.4 炼钢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
        2.4.1 炼钢成本控制方面计算机模型的研究
        2.4.2 转炉炼钢成本控制模型涉及的算法及计算机理论
    2.5 转炉废钢熔化研究现状
        2.5.1 理论研究
        2.5.2 实验研究
        2.5.3 数值模拟研究
        2.5.4 工业实验研究
    2.6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2.6.1 选题背景
        2.6.2 研究技术路线和内容
3 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物质流运行概况
    3.1 工艺流程及设备概况
    3.2 “全三脱”工艺流程的应用情况
        3.2.1 “三脱”比例
        3.2.2 成本控制
        3.2.3 成分控制
        3.2.4 时间节奏控制
        3.2.5 温度控制
    3.3 物质流运行现状初步分析
    3.4 小结
4 物质流运行时间和温度解析研究
    4.1 钢铁制造流程中的基本参数
    4.2 主体工序
        4.2.1 时间解析
        4.2.2 温度解析
    4.3 物质流运行甘特图分析
    4.4 空炉时间对转炉热量和铁水温降的影响规律研究
        4.4.1 建立传热模型
        4.4.2 计算方法及模型验证
        4.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工序与工序间物质流运行
        4.5.1 时间解析
        4.5.2 温度解析
    4.6 小结
5 物质流运行集成与优化仿真研究
    5.1 动态精准设计和集成理论
    5.2 设计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量
    5.3 仿真模型的建立
        5.3.1 Plant Simulation仿真软件及仿真语言简介
        5.3.2 问题描述
        5.3.3 仿真模型构建
        5.3.4 参数设置
    5.4 模型的运行与验证
        5.4.1 模型的研究对象和运行结果
        5.4.2 模型验证
    5.5 不同比例“三脱”对物质流运行的影响
        5.5.1 单体工序
        5.5.2 工序与工序间
        5.5.3 流程重构
        5.5.4 炼钢-连铸全流程
    5.6 小结
6 “全三脱”工艺条件下转炉废钢熔化影响规律研究
    6.1 废钢熔化现状
    6.2 废钢熔化与热量
        6.2.1 脱磷炉物料平衡计算
        6.2.2 脱磷炉热平衡计算
        6.2.3 废钢比与转炉热量
    6.3 脱磷转炉废钢熔化模型研究
        6.3.1 脱磷转炉废钢熔化的特点
        6.3.2 脱磷转炉废钢熔化数学模型建立
        6.3.3 模型计算与验证
        6.3.4 脱磷转炉废钢熔化模型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6.4 废钢熔化分析
    6.5 小结
7 “全三脱”工艺条件下转炉冶炼辅料加入成本影响规律研究
    7.1 转炉生产工艺现状
        7.1.1 入炉铁水
        7.1.2 终点控制
        7.1.3 辅料加入
    7.2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7.2.1 渣量计算模型
        7.2.2 白云石加入量计算模型
        7.2.3 铁矿石及加热剂加入量计算模型
        7.2.4 石灰加入量计算模型
        7.2.5 辅料成本计算模型
    7.3 转炉冶炼成本控制模型及框架
        7.3.1 模型界面
        7.3.2 模型参数设置
        7.3.3 模型计算结果
    7.4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7.5 小结
8 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物质流运行评价及优化对策探究
    8.1 “全三脱”炼钢过程物质流运行评价
    8.2 物质流运行优化对策探究
9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10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转炉计算机炼钢模型二次开发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钢铁生产流程的物质流仿真研究[J]. 吴双平,徐安军. 钢铁, 2021(08)
  • [2]基于LSTM的VOD精炼炉终点预报模型研究[D]. 涂芝润.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钢铁工业模型库炼钢-连铸系统研究与实践[D]. 陈佳豪. 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2021(01)
  • [4]基于机器视觉与LIBS技术的废钢智能分类研究[D]. 梅亚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5]炼钢二级系统数据管理平台的开发[J]. 宋明. 河北冶金, 2020(09)
  • [6]近年钢铁主业智能制造发展综述(中篇)[J]. 林安川,阴树标,朱羽,向艳霞,朱永华,赵红全,王萍. 云南冶金, 2020(04)
  • [7]铁钢包定位跟踪及优化设计研究[D]. 周钧. 东南大学, 2020(01)
  • [8]转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及改造研究[J]. 熊伟. 冶金与材料, 2020(01)
  • [9]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
  • [10]首钢京唐“全三脱”炼钢过程铁素物质流调控的应用基础研究[D]. 邓帅.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转炉电脑炼钢模型的二次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