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食管癌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arrett食管,杯状细胞,异型增生,食管腺癌
食管癌变论文文献综述
惠洋洋,朱兰平,杨波,王赛宇,李变霞[1](2019)在《杯状细胞在Barrett食管癌变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Barrett食管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杯状细胞数量与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8年10月由胃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确诊的453例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有杯状细胞与无杯状细胞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对伴有杯状细胞的Barrett食管病理切片进行糖原染色(PAS染色),比较杯状细胞、杯状细胞阳性隐窝数量与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的关系。结果:453例患者中,男性251例(55.4%),女性202例(44.6%);伴有杯状细胞的Barrett食管患者为218例,男性128例(58.7%),女性90例(41.3%);平均发病年龄为60.59岁,年龄在60~69岁之间发病率最高;内镜下形态主要以全周型为主,伴有异型增生为165例(75.7%);不伴有杯状细胞的Barrett食管患者为235例,男性123例(52.3%),女性112例(47.7%);平均发病年龄为56.06岁,年龄在50~59岁之间发病率最高;内镜下形态主要以全周型为主,伴有异型增生为87例(37.0%)。轻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杯状细胞数量、总隐窝数量、杯状细胞阳性隐窝数量、杯状细胞阳性隐窝数比例均显着高于中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结论:Barrett食管以男性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高峰为50~69岁,内镜下主要以全周型为主。伴有杯状细胞的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比例更高,但轻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杯状细胞数量及杯状细胞隐窝数量远远高于中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这提示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可能与杯状细胞的出现有关,但杯状细胞的减少或消失或许提示了Barrett食管疾病的进展。(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9-09-20)
赵四敏[2](2019)在《异鼠李醇抑制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管癌是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目前,早期诊断和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方法仍然十分有限,因此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5-20%。食管上皮癌变的发生经历了从增生到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和食管癌的多阶段发展过程。食管癌前病变具有双向不稳定性的发展特点:它可以迅速发展成癌症,或者在一个阶段保持多年不变,甚至恢复为正常组织。亚硝胺类化合物及其前体与人类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也可诱导动物食管癌的发生。因此甲基苄基亚硝胺(N-nitrosomethylbenzylamine,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变模型已被视为研究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化学预防和治疗的成熟动物模型。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正常食管细胞的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代谢,当该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时,可以促进肿瘤生长和细胞存活。据报道激活的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激活的激酶可以通过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转录因子增强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转录。多研究表明,近20%的人类癌症与慢性炎症有关。COX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途径的过度活化导致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这可能是炎症诱发癌变的原因之一。COX-2代谢产生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信号通路来促进癌症进展。除此之外,Pentraxin相关蛋白PTX3是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PTX3缺乏促进补体依赖性炎症,可诱导上皮癌变。化学预防已被认为是预防食管癌的有效策略之一。异鼠李醇(Quercetin-3-methyl ether,Q3ME)是在多种药用植物中发现的槲皮素衍生物。据报道,Q3ME可以通过抑制ERKs活性进而抑制上皮细胞癌变。Q3ME还可抑制拉帕替尼敏感和耐药的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然而,关于Q3ME对食管癌变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尚无报道。在该研究中,我们通过叁部分研究异鼠李醇在食管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首先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证明AKT和ERKs在食管癌中的磷酸化表达上调,通过超级计算机筛选,下拉实验及激酶芯片实验找到靶向抑制剂异鼠李醇;在体外通过增殖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证实Q3ME可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锚定非依赖的生长,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及荧光素酶试验方法证实Q3ME可能通过抑制AKT/mTOR/p70s6k和MAPK/ERKs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进而抑制食管癌变过程;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验证Q3ME可以抑制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前病变的发生,并且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证实Q3ME通过靶向作用于AKT和ERKs,抑制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第一部分p-AKT和p-ERKs在人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发现其抑制剂Q3ME第一章p-AKT和p-ERKs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以及人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1、以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食管癌组织芯片中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的蛋白表达情况。2、以人食管来源的永生化细胞SHEE作为对照,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细胞中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和食管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对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组织中呈现磷酸化水平上调。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通过对25例食管癌组织芯片中配对食管癌和癌旁组织的比较,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组织中显示磷酸化水平上调,而在食管癌旁正常组织则呈现低表达或未表达,并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这提示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中发挥一定作用。2、与正常食管来源永生化细胞SHEE相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细胞中显示磷酸化水平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通过和人食管来源的永生化细胞SHEE相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检测的不同食管鳞癌细胞中均显示磷酸化水平升高,而AKT和ERKs总蛋白在SHEE细胞和食管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第二章Q3ME体外结合AKT和ERKs并抑制相关通路蛋白方法1、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筛选并模拟Q3ME与靶蛋白AKT和ERKs的相互作用。2、利用下拉实验证实Q3ME和AKT和ERKs的结合。3、利用蛋白激酶芯片检测Q3ME对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Q3ME分别与AKT和ERKs蛋白激酶的ATP结合结构域结合。超级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显示:Q3ME与AKT1/2或者ERK1/2的ATP结合口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能与该结构域结合形成复合物。2、Q3ME可与AKT和ERKs蛋白在细胞水平相互结合。蛋白下拉实验结果显示:Q3ME能分别与AKT和ERKs相结合。3、蛋白激酶芯片检测Q3ME对信号通路的作用。芯片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加入NMBA处理可以诱导c-Jun,p70S6k,RSK2等蛋白的磷酸化激活,而Q3ME可以抑制c-Jun,p70S6k,RSK2的磷酸化激活。此结果说明Q3ME可以靶向作用于AKT和ERKs,从而对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发挥抑制作用。第二部分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第一章Q3ME通过靶点介导抑制食管癌细胞锚定非依赖生长及细胞增殖方法1、合成AKT和ERKs靶向抑制剂Q3ME。2、利用MTS方法检测Q3ME对人食管永生化细胞SHEE的活力的影响。3、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Q3ME对EGF诱导的SHEE细胞锚定非依赖生长性的影响以及Q3ME对食管癌细胞的锚定非依赖生长性的影响。4、利用MTS方法检测Q3ME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1、合成了可以同时结合AKT和ERK的ATP结构域并抑制其激酶活性的化合物Q3ME。2、Q3ME对SHEE细胞活力度无明显的影响。MTS结果显示:利用不同浓度的Q3ME处理人食管来源的永生化细胞SHEE 24 h或者48 h,10μM以下浓度处理的细胞和DMSO处理组相比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上,提示小于此浓度的化合物对SHEE细胞活力度没有明显影响并可用于后续实验。3、Q3ME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锚定非依赖性生长。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人食管癌永生化细胞SHEE在EGF诱导下具有恶性转化能力,而Q3ME能够抑制该转化能力,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Q3ME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450和KYSE510的克隆形成能力,抑制效果和剂量呈正相关。4、Q3ME显着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MTS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Q3ME处理食管癌细胞KYSE450、KYSE510后,可显着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48 h和72 h的结果均显示统计学差异。第二章Q3ME抑制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的机制方法1、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Q3ME对信号通路的影响。2、利用荧光素酶实验检测Q3ME对AP-1转录活性的作用。结果1、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系中AKT和ERKs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450和KYSE510中mTOR,p70S6k和c-Jun的磷酸化水平。2、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中AP-1转录活性。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食管癌细胞KYSE450和KYSE510 AP-1的转录活性增强,而Q3ME可抑制食管癌细胞中AP-1的转录活性,抑制作用和Q3ME的剂量呈正相关。第叁部分Q3ME对大鼠食管癌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一章构建NMBA诱导大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并检测Q3ME效果方法1、利用NMBA诱导大鼠形成食管癌前病变模型。2、通过H&E染色结果进行癌前病变分类统计,判断Q3ME的效果。结果1、NMBA诱导Fisher 344(F344)大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动物实验结果证明:通过NMBA 35 W的诱导,F344大鼠食管上皮形成了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以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2、Q3ME抑制F344大鼠食管癌前病变的形成。NMBA诱导组引起大鼠产生不同类型的癌前病变,Q3ME处理组和NMBA组相比,Q3ME低剂量和高剂量均显着抑制大鼠食管上皮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的形成。并且高剂量Q3ME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增生平处理组。第二章Q3ME抑制大鼠食管癌变的机制研究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食管癌前病变组织中增殖相关指标和炎症指标的表达水平。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COX-2和PTX3的表达。结果1、Q3ME抑制增殖相关指标Ki-67,c-Jun,p70S6k的表达并抑制炎症相关指标NF-κB,COX-2和CD11B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MBA组大鼠由NMBA诱导35 W后,其食管上皮组织中Ki-67,c-Jun,p70S6k的表达和正常大鼠食管上皮相比明显升高,Q3ME显着抑制Ki-67,c-Jun,p70S6k的表达;NMBA诱导可以引起大鼠食管上皮中NF-κB,COX-2和CD11B的表达增强,Q3ME也显着抑制炎症指标NF-κB,COX-2和CD11B的表达。此结果进一步说明Q3ME抑制食管癌前病变与抑制增殖和炎症相关。2、Q3ME抑制大鼠血清中COX-2的表达,上调PTX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Q3ME处理组和NMBA组相比,高剂量Q3ME显着抑制大鼠血清中COX-2的表达,增加大鼠血清中PTX3的含量。ELISA结果进一步证实Q3ME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炎症之间的动态平衡发挥抑制食管癌的作用。结论1、Q3ME靶向作用于AKT和ERKs并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激活,最终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转化。2、Q3ME抑制由NMBA诱导产生的大鼠食管癌变,该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AKT和ERKs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并调节炎症实现的。Q3ME有望成为食管癌预防和治疗的靶向药物。(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3-01)
张晨,田霖丽,刘鸣[3](2018)在《抑癌基因DACH1在食管癌变中甲基化的改变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持续性改变,导致了食管局部累积性改变,最终形成食管恶性肿瘤。本文针对DACH1在食管癌变中的甲基化改变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杨荣,尚丽娜,马桂,宋丽娟,杨春霞[4](2017)在《食管癌早期基因CHMP4A及TSPYL-2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染色质重塑蛋白4A(CHMP4A)及睾丸特定蛋白-2(TSPYL-2)基因在食管癌早期癌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免疫组化法从RNA及蛋白水平检测CHMP4 A及TSPYL-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化区域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HMP4A及TSPYL-2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化区域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HMP4 A在正常食管黏膜、癌化区域组织、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高,TSPYL-2基因在正常食管黏膜、癌化区域组织、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降低,CHMP4A及TSPYL-2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CHMP4A及TSPYL-2基因一致。结论差异表达基因CHMP4A及TSPYL-2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基因备选基因进行后续实验。(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于建,张景航,杨晓煜,李劲松,狄文玉[5](2017)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 IF-4E)在正常食管上皮及不同食管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胃镜活组织检查存档标本中选取正常食管断端30例、非典型增生32例、原位癌20例和浸润癌11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 IF-4E、VEGF在各种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正常食管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中e IF-4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0/30)、9.4%(3/32)、45.0%(9/20)和80.3%(94/117)。正常食管上皮与非典型增生组织中e IF-4E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织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7例浸润癌组织中,发生转移和未发生转移癌组织中e IF-4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2%(55/59)、67.2%(39/58),发生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未发生转移癌组织(P<0.05);浸润至浅肌层、深肌层和外膜的癌组织中e IF-4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28/40)、73.8%(31/42)、100.0%(35/35),浸润至浅肌层与深肌层的癌组织中e IF-4E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至浅肌层和深肌层的食管癌组织中e IF-4E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浸润至外膜的食管癌组织(P<0.05)。食管浸润癌组织中e IF-4E表达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χ~2=51.460,P<0.05)。结论 e IF-4E在正常食管上皮癌变及癌变后的浸润与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 IF-4E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VEGF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方萧[6](2017)在《沙棘干乳剂对食管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和ANO1、EGFR在食管癌变进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化学致癌剂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诱导的KM小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通过HE染色和病理组织学检测方法,观察并分析沙棘干乳剂对食管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方法选取145只健康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A组(空白对照组)10只、B组(单纯诱癌组)45只、C组(沙棘干乳剂治疗组)45只、D组(全反式维甲酸阳性对照组)45只。(1)A组:实验开始第1天~24周末,正常饮食、饮蒸馏水,不施加干预;B组:实验开始第1天~14周,自由饮用浓度0.1g/mL的4NQO水溶液,第14周末将4NQO水溶液改为饮用蒸馏水;C组:实验开始第1天~14周,自由饮用浓度O.1g/mL的4NQO水溶液,第14周末将4NQO水溶液改为饮用蒸馏水,并增加沙棘干乳剂(研究药物)灌胃,持续至实验结束;D组:实验开始第1天~14周,自由饮用浓度0.1g/mL的4NQO水溶液,第14周末将4NQO水溶液改为饮用蒸馏水,并增加全反式维甲酸(阳性对照药物)灌胃,持续至实验结束。(2)实验第10周末、第12周末、第14周末,均分别解剖A组小鼠2只、B组小鼠2只,于第14周末时,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证实模型建立成功;第19周末时,分别解剖A组小鼠2只,B、C、D组各组20只;24周末时,解剖各组剩余小鼠。通过HE染色和病理组织学检测方法纵向动态观察4NQO诱导的小鼠食管上皮黏膜组织发生癌前病变的变化过程;同时横向比较各组小鼠的食管上皮黏膜组织的增生程度,观察并分析沙棘干乳剂对小鼠食管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结果(1)第14周末时:B组5例小鼠出现食管上皮黏膜组织轻度异型增生3例、中度异型增生1例、重度异型增生1例,异型增生率(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为100%(5/5);(2)第19周末时:A、B、C、D四组同期相比,患癌率均无显着性差异(fisher P=0.927);B、C、D叁组同期相比,轻+中度异型增生率、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均无显着性差异(χ~2=2.679,P>0.05);(3)第24周末时:C组和B组同期相比,C组患癌率明显低于B组(χ~2=6.561,P<0.05);D组与B组同期相比,D组患癌率明显低于B组(χ~2=10.506,P<0.05);C组与D组同期相比,两组患癌率无显着性差异(χ~2=0.739,P>0.05);结论(1)通过连续14周自由饮用浓度为0.1g/mL的4NQO水溶液的方法,可成功建立KM小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2)沙棘干乳剂对食管癌前病变有一定的阻断作用,从而可以减缓食管癌前病变发展的进程,防止进一步恶变;且其阻断作用程度与全反式维甲酸相当。目的比较钙离子激活氯离子通道蛋白1(anoctamin1,ANO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在小鼠不同食管上皮组织病变中的表达,探讨ANO1、EGFR蛋白表达与小鼠食管上皮黏膜组织病变的关系,为早期食管癌变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化学致癌剂4硝基喹琳1氧化物(4NQO)由饮水法建立小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不同食管上皮病变中EGFR、AN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ANO1表达定位于细胞浆,其中正常组织、轻度异型增生组织、中度异型增生组织、重度异型增生组织和癌变组织中的ANO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0%(0/14)、0%(0/25)、2.56%(1/39)、34.78%(8/23)和 50.00%(22/44);ANO1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组织(χ~2=11.278,P<0.05)、轻度异型增生组织(χ~2=18.351,P<0.05)及中度异型增生组织(χ~2=23.224,P<0.05);ANO1在重度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组织(fisher P=0.015)、轻度异型增生组织(χ~2=8.081,P<0.05)及中度异型增生组织(χ~2=9.645,P<0.05)。(2)EGFR表达定位于细胞浆,其中正常组织、轻度异型增生组织、中度异型增生组织、重度异型增生组织和癌变组织中的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1/14)、16.00%(4/25)、23.08%(9/39)、52.17%(12/23)和 59.09%(26/44);EGFR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组织(χ~2=11.519,P<0.05)、轻度异型增生组织(χ~2=12.046,P<0.05)及中度异型增生组织(χ~2=10.996,P<0.05);EGFR在重度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组织(fisher P=0.011)、轻度异型增生组织(X2=7.054,P<0.05)及中度异型增生组织(χ~2=5.469,P<0.05)。67例重度异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ANO1表达阳性组中EGFR阳性率为93.33%(28/30),ANO1 表达阴性组中 EGFR 阴性率为 72.97%(27/37),ANO1 和 EGFR的表达相关系数r=0.665,相关性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ANO1在重度异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表达特异性高,提示其参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并有可能成为新的食管癌药物治疗靶点和生物学标记;(2)ANO1、EGFR在食管重度异型增生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呈一定正相关,两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可能为其机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4-06)
范洪君[7](2017)在《大鼠食管癌变及其化学预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食管癌占全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率的第六位,在我国位于癌症死亡率的第四位。食管癌在全世界不同地区和人种间的发病率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均与食管癌的发病相关。食管癌主要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食管腺癌两大病理类型,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约占食管恶性肿瘤的90%,我国中部地区及中亚是食管鳞癌的主要流行地区。在我国食管癌病因学研究领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过对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高发现场深入的病因学研究明确了亚硝胺类物质、霉变食物、微量元素缺乏等是我国食管癌的重要化学病因。这其中,在林县食管癌高发现场分离得到的甲基苄基亚硝胺是目前已知最强的诱导大鼠食管癌的化学致癌物,并且其诱导的大鼠食管癌病理形态与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时序相平行,因此,甲基苄基亚硝胺主要被用来构建大鼠食管癌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对研究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及化学预防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上皮来源实体瘤的研究如实体瘤内部不同细胞体外克隆形成能力的差异,使得人们对肿瘤异质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肿瘤干细胞理论的提出为解释肿瘤细胞的异质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目前,食管鳞癌干细胞标志物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特异程度较高的标志物依然有待进一步寻找。二甲双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近期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降低多种实体瘤的发生,这其中二甲双胍降低食管癌发生的流行病学研究也偶有报道,但二甲双胍降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却未见明确报道。本研究中,我们首先构建了两种NMBzA给药途径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动物模型并优化动物模型,得到了从增生、不典型增生到癌阶段的动态病理标本。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了目前被证实的大鼠食管干细胞标志物及人食管鳞癌干细胞标志物等在大鼠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其次,我们利用NMBzA皮下给药模型进行了二甲双胍预防食管鳞癌发生的动物模型研究,证实了二甲双狐能够有效抑制NMBzA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并揭示了 AMPK/mTOR信号转导通路是二甲双胍抑制食管癌发生的主要作用靶点。最后,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二甲双胍可以抑制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与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使上述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并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上述现象与二甲双胍抑制食管癌细胞Bcl-2及cyclinD1的表达相关。此外,食管癌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与平板克隆形成能力及成球性生长能力也显着受到抑制,这与二甲双胍影响食管癌细胞中AMPK/mTOR、PI3K/Akt及Stat3信号转导通路和降低干性相关基因表达相关。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成功构建了 NMBzA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动物模型,为大鼠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各重要基因的突变与表达量的改变以及研究食管鳞癌干细胞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标本来源。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实了二甲双胍预防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二甲双胍在临床中预防及治疗食管癌癌前病变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4-01)
徐志彬,袁丽,郑秀丽,王士杰,吴明利[8](2016)在《食管癌变进程中间质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食管正常上皮历经癌前病变发展到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过程中,食管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的α-SMA表型变化。方法免疫组化法分析20例正常食管组织、80例食管癌前病变组织及50例食管癌组织标本中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A的表达,细胞培养3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纯化后行细胞免疫染色,RT-PCR法检测叁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A在正常食管、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癌组织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RTPCR法显示,3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在mRNAα-SMA的表达量上具有明显差异。结论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随癌变进展会逐步发生活化,食管癌相关纤维母细胞可能是由正常的食管成纤维细胞发展至不典型增生成纤维细胞,再逐步恶变发展而来。(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6年27期)
徐志彬,冯军波,袁丽,郑秀丽,王士杰[9](2016)在《食管癌变进程中HGF、c-met、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从正常食管→食管癌前病变→早期食管癌→进展期食管癌过程中,处于不同病变阶段上皮或间质中HGF、c-met及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HGF、c-met及VEGF蛋白在正常食管组织20份、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30份、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50份、早期癌组织25份、进展期癌组织25份中的表达。抗体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测算微血管密度。结果正常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癌变、早期癌、进展期癌上皮组织中,HGF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为0(0/20)、3%(1/30)、26%(13/50)、36%(9/25)、60%(15/25);在间质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0(0/20)、0%(0/30)、30%(15/50)、52%(13/25)、76%(19/25);在食管病变上皮中c-met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为0(0/20)、10%(3/30)、30%(15/50)、36%(9/25)、56%(14/25);在间质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为0(0/20)、3%(1/30)、26%(13/50)、36%(9/25)、52%(13/25);MVD值分别为12.33±1.68、15.72±1.97、20.91±2.20、26.42±1.96、30.01±2.35。5种组织中,HGF、c-met、VEGF蛋白的表达及MV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随食管癌变进展,食管上皮组织中HGF、cmet及间质中VEGF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HGF/c-met蛋白通路可刺激间质成纤维细胞分泌VEGF蛋白,促进间质微血管形成,加速癌的进展。(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6年01期)
李丽,李雪婷,张振华,王琳,王全红[10](2015)在《食管癌变过程中CyclinB1、CDK1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53、Rb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食管癌变过程中细胞周期蛋白B1(CyclinB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yclin-dependent kinases 1,CDK1)的变化及其相关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53、Rb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35例食管鳞癌组织(同一个病例同时存在鳞癌、上皮内瘤变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二步法,分别观察食管鳞状上皮癌变各阶段Cyclin B1、CDK1、p53和Rb的蛋白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1)Cyclin B1、CDK1与p53在食管鳞癌组中均呈高表达,且与正常上皮、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Rb除鳞癌组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表达率接近外(P>0.05),其他各组间表达率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Cyclin B1、CDK1、p53及Rb在食管鳞癌组中的表达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1)在食管癌变的过程中,Cyclin B1、CDK1、p53及Rb基因蛋白过表达并协同作用;(2)Rb蛋白的过表达参与了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演进过程,是食管癌变的早期事件;(3)联合检测Cyclin B1、CDK1、p53和Rb蛋白表达将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及病变发展的评估.(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5年31期)
食管癌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食管癌是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目前,早期诊断和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方法仍然十分有限,因此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仅为15-20%。食管上皮癌变的发生经历了从增生到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和食管癌的多阶段发展过程。食管癌前病变具有双向不稳定性的发展特点:它可以迅速发展成癌症,或者在一个阶段保持多年不变,甚至恢复为正常组织。亚硝胺类化合物及其前体与人类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也可诱导动物食管癌的发生。因此甲基苄基亚硝胺(N-nitrosomethylbenzylamine,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变模型已被视为研究食管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化学预防和治疗的成熟动物模型。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正常食管细胞的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代谢,当该信号通路被异常激活时,可以促进肿瘤生长和细胞存活。据报道激活的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激活的激酶可以通过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 1,AP-1)转录因子增强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转录。多研究表明,近20%的人类癌症与慢性炎症有关。COX和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途径的过度活化导致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这可能是炎症诱发癌变的原因之一。COX-2代谢产生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信号通路来促进癌症进展。除此之外,Pentraxin相关蛋白PTX3是体液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PTX3缺乏促进补体依赖性炎症,可诱导上皮癌变。化学预防已被认为是预防食管癌的有效策略之一。异鼠李醇(Quercetin-3-methyl ether,Q3ME)是在多种药用植物中发现的槲皮素衍生物。据报道,Q3ME可以通过抑制ERKs活性进而抑制上皮细胞癌变。Q3ME还可抑制拉帕替尼敏感和耐药的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然而,关于Q3ME对食管癌变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尚无报道。在该研究中,我们通过叁部分研究异鼠李醇在食管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首先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证明AKT和ERKs在食管癌中的磷酸化表达上调,通过超级计算机筛选,下拉实验及激酶芯片实验找到靶向抑制剂异鼠李醇;在体外通过增殖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证实Q3ME可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锚定非依赖的生长,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及荧光素酶试验方法证实Q3ME可能通过抑制AKT/mTOR/p70s6k和MAPK/ERKs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进而抑制食管癌变过程;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验证Q3ME可以抑制NMBA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前病变的发生,并且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证实Q3ME通过靶向作用于AKT和ERKs,抑制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第一部分p-AKT和p-ERKs在人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发现其抑制剂Q3ME第一章p-AKT和p-ERKs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以及人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1、以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食管癌组织芯片中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的蛋白表达情况。2、以人食管来源的永生化细胞SHEE作为对照,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细胞中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和食管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对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组织中呈现磷酸化水平上调。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通过对25例食管癌组织芯片中配对食管癌和癌旁组织的比较,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组织中显示磷酸化水平上调,而在食管癌旁正常组织则呈现低表达或未表达,并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这提示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中发挥一定作用。2、与正常食管来源永生化细胞SHEE相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食管癌细胞中显示磷酸化水平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通过和人食管来源的永生化细胞SHEE相比,p-AKT(Ser473)和p-ERKs(Thr202/Tyr204)在检测的不同食管鳞癌细胞中均显示磷酸化水平升高,而AKT和ERKs总蛋白在SHEE细胞和食管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第二章Q3ME体外结合AKT和ERKs并抑制相关通路蛋白方法1、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筛选并模拟Q3ME与靶蛋白AKT和ERKs的相互作用。2、利用下拉实验证实Q3ME和AKT和ERKs的结合。3、利用蛋白激酶芯片检测Q3ME对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Q3ME分别与AKT和ERKs蛋白激酶的ATP结合结构域结合。超级计算机模拟实验结果显示:Q3ME与AKT1/2或者ERK1/2的ATP结合口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能与该结构域结合形成复合物。2、Q3ME可与AKT和ERKs蛋白在细胞水平相互结合。蛋白下拉实验结果显示:Q3ME能分别与AKT和ERKs相结合。3、蛋白激酶芯片检测Q3ME对信号通路的作用。芯片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加入NMBA处理可以诱导c-Jun,p70S6k,RSK2等蛋白的磷酸化激活,而Q3ME可以抑制c-Jun,p70S6k,RSK2的磷酸化激活。此结果说明Q3ME可以靶向作用于AKT和ERKs,从而对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发挥抑制作用。第二部分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第一章Q3ME通过靶点介导抑制食管癌细胞锚定非依赖生长及细胞增殖方法1、合成AKT和ERKs靶向抑制剂Q3ME。2、利用MTS方法检测Q3ME对人食管永生化细胞SHEE的活力的影响。3、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Q3ME对EGF诱导的SHEE细胞锚定非依赖生长性的影响以及Q3ME对食管癌细胞的锚定非依赖生长性的影响。4、利用MTS方法检测Q3ME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1、合成了可以同时结合AKT和ERK的ATP结构域并抑制其激酶活性的化合物Q3ME。2、Q3ME对SHEE细胞活力度无明显的影响。MTS结果显示:利用不同浓度的Q3ME处理人食管来源的永生化细胞SHEE 24 h或者48 h,10μM以下浓度处理的细胞和DMSO处理组相比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上,提示小于此浓度的化合物对SHEE细胞活力度没有明显影响并可用于后续实验。3、Q3ME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锚定非依赖性生长。克隆形成实验显示:人食管癌永生化细胞SHEE在EGF诱导下具有恶性转化能力,而Q3ME能够抑制该转化能力,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Q3ME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450和KYSE510的克隆形成能力,抑制效果和剂量呈正相关。4、Q3ME显着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MTS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的Q3ME处理食管癌细胞KYSE450、KYSE510后,可显着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48 h和72 h的结果均显示统计学差异。第二章Q3ME抑制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的机制方法1、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Q3ME对信号通路的影响。2、利用荧光素酶实验检测Q3ME对AP-1转录活性的作用。结果1、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系中AKT和ERKs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450和KYSE510中mTOR,p70S6k和c-Jun的磷酸化水平。2、Q3ME抑制食管癌细胞中AP-1转录活性。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食管癌细胞KYSE450和KYSE510 AP-1的转录活性增强,而Q3ME可抑制食管癌细胞中AP-1的转录活性,抑制作用和Q3ME的剂量呈正相关。第叁部分Q3ME对大鼠食管癌变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一章构建NMBA诱导大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并检测Q3ME效果方法1、利用NMBA诱导大鼠形成食管癌前病变模型。2、通过H&E染色结果进行癌前病变分类统计,判断Q3ME的效果。结果1、NMBA诱导Fisher 344(F344)大鼠食管癌前病变模型。动物实验结果证明:通过NMBA 35 W的诱导,F344大鼠食管上皮形成了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以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2、Q3ME抑制F344大鼠食管癌前病变的形成。NMBA诱导组引起大鼠产生不同类型的癌前病变,Q3ME处理组和NMBA组相比,Q3ME低剂量和高剂量均显着抑制大鼠食管上皮增生,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变的形成。并且高剂量Q3ME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增生平处理组。第二章Q3ME抑制大鼠食管癌变的机制研究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食管癌前病变组织中增殖相关指标和炎症指标的表达水平。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COX-2和PTX3的表达。结果1、Q3ME抑制增殖相关指标Ki-67,c-Jun,p70S6k的表达并抑制炎症相关指标NF-κB,COX-2和CD11B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MBA组大鼠由NMBA诱导35 W后,其食管上皮组织中Ki-67,c-Jun,p70S6k的表达和正常大鼠食管上皮相比明显升高,Q3ME显着抑制Ki-67,c-Jun,p70S6k的表达;NMBA诱导可以引起大鼠食管上皮中NF-κB,COX-2和CD11B的表达增强,Q3ME也显着抑制炎症指标NF-κB,COX-2和CD11B的表达。此结果进一步说明Q3ME抑制食管癌前病变与抑制增殖和炎症相关。2、Q3ME抑制大鼠血清中COX-2的表达,上调PTX3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Q3ME处理组和NMBA组相比,高剂量Q3ME显着抑制大鼠血清中COX-2的表达,增加大鼠血清中PTX3的含量。ELISA结果进一步证实Q3ME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炎症之间的动态平衡发挥抑制食管癌的作用。结论1、Q3ME靶向作用于AKT和ERKs并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激活,最终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转化。2、Q3ME抑制由NMBA诱导产生的大鼠食管癌变,该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AKT和ERKs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并调节炎症实现的。Q3ME有望成为食管癌预防和治疗的靶向药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管癌变论文参考文献
[1].惠洋洋,朱兰平,杨波,王赛宇,李变霞.杯状细胞在Barrett食管癌变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C].20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摘要集.2019
[2].赵四敏.异鼠李醇抑制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食管癌变的分子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9
[3].张晨,田霖丽,刘鸣.抑癌基因DACH1在食管癌变中甲基化的改变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8
[4].杨荣,尚丽娜,马桂,宋丽娟,杨春霞.食管癌早期基因CHMP4A及TSPYL-2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
[5].于建,张景航,杨晓煜,李劲松,狄文玉.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在食管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
[6].方萧.沙棘干乳剂对食管癌前病变的阻断作用和ANO1、EGFR在食管癌变进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山东大学.2017
[7].范洪君.大鼠食管癌变及其化学预防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8].徐志彬,袁丽,郑秀丽,王士杰,吴明利.食管癌变进程中间质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变化[J].重庆医学.2016
[9].徐志彬,冯军波,袁丽,郑秀丽,王士杰.食管癌变进程中HGF、c-met、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6
[10].李丽,李雪婷,张振华,王琳,王全红.食管癌变过程中CyclinB1、CDK1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53、Rb的表达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