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道平(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314500)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1]。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静脉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经静脉给予患者血栓溶解药物,使冠脉内血栓溶解,使被血栓栓塞的冠脉重新恢复血流,挽救濒死的心肌。我院自2009年5月-2012年5月用此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5月-2012年5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其中男55例,女21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47.5±10.5)岁。梗死部位:前壁、前间壁、高侧壁、下壁、下壁+右室。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持续性胸骨后疼痛30min以上,经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不缓解;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mV,体质好,无溶栓及抗凝禁忌证。自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为3.5~11.5h,平均(5.7±2.1)h。将此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用药前的准备在给予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首先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治疗方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及合作,提前做好心肌酶、全血及血小板计数、血生化及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并做好心电图。
1.2.2用药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主要为绝对卧床,连续心电监护,镇静止痛,给予硝酸酯、抗凝剂、极化液及对症治疗。治疗组除予以常规治疗外,另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内滴完。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0.3g,以后每日口服0.3g,3天后减为75mg/d,长期服用。溶栓后复查凝血时间,待恢复到正常值的1.5~2倍之间时,用肝素7500U/h静脉滴注以后根据凝血时间调整剂量,使保持在正常值的1.5~2倍之间,5天后停用。
1.3冠脉再通的判断指标(1)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h内回降>50%;(2)胸痛2h内基本消失;(3)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4)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h内)。具备第一项加其他任何一项及以上者可以判定为冠脉再通。
2结果
治疗组38例再通32例,再通率为84.2%;对照组38例再通10例,再通率为26.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的再通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因心衰死亡1例,对照组因心源性休克死亡2例;轻度出血两组各1例,以上各项指标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尽早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溶栓可最大限度地缩小梗死范围,抢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存活率。
本资料中治疗组38例,再通率84.2%;对照组38例,再通率26.3%,可见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使阻塞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中应注意:(1)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预后、注意事项,以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使患者心理状态良好,进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2)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和禁忌证;(3)严密观察患者用药中和用药后的反应;(4)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种心律失常;(5)积极防治左心衰,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严格执行操作规程;(6)控制休克。
冠脉的再通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有显著影响。溶栓治疗是使冠脉再通、恢复冠脉灌注、缩小梗死面积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法。基层医院因设备及技术的限制,不能开展介入治疗,所以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为一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