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与行为偏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认知行为疗法,运动干预,八段锦
认知与行为偏差论文文献综述
赵师锐,张新安[1](2019)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运动干预对IBS-D患者认知偏差及应对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提出,肠易激综合征(IBS)需要更为全面的康复治疗策略。研究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常见,患者常常伴有腹部不适、排便异常等肠功能障碍症状,而且普遍存在着认知偏差和消极的疾病应对方式,伴随着负性情绪。临床上往往局限于通过药物或认知行为疗法(CBT)来改善症状,但对于患者而言,如果不能采取身心兼顾的方式进行精神心理和躯体相统一的治疗策略,难以实现脑-肠轴的一体化调节,即使患者的认知偏差得到纠正,但消极应对方式不能得到改善,疾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有研究证实,适度的有氧运动可改善机体大脑额叶和顶部大脑皮层功能,避免过度紧张的神经活动,认知功能得到改善,胃肠蠕动适度增加,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感,逐渐回归正常生活。八段锦作为传统运动项目,具有宁心静气、改善呼吸、平和五脏,端正身型的良好功效,适合于身心疾病患者。本文在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础上,将八段锦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辅助治疗手段,使IBS患者的认知偏差得到纠正,产生积极的应对方式,这将是该病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值得深入研究。研究方法:纳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90(男20例,女70例)例和3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随机分为认知行为疗法组(29例)、运动治疗组(29例)、联合治疗组(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运动干预,28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所有受试者根据医生的医嘱服用常规药物控制症状,认知行为疗法组采用单一常规认知行为疗法,运动治疗组、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运动干预组进行为期12周的连续运动干预,要求运动治疗组和联合组受试者平均不少于4次/w,时间控制在2次/d(上、下午),45min/次,40min/次的八段锦锻炼。分别在基线、12周评估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症状频率(IBS-SSS)、认知偏差和应对方式状况,并进行干预效果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ATQ、DAS、CSQ使用t检验和c2检验;IBS-SSS(IBS-症状积分)组内、组间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值进行正态性检验,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差异显着性标准采用P<0.05为显着性差异,P<0.01为极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IBS-D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方面,治疗前,CBT组、运动组、联合组3组IBS-SSS症状评分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12周干预治疗后CBT组、运动组、联合组评分降低,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经治疗前、后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各受试组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经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联合组与运动组相比,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联合组与CBT组相比,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IBS-SSS各试验组组间经方差分析,呈极显着性差异(P<0.01)。2.IBS-D患者认知偏差的变化情况认知偏差纠正方面,CBT组、运动组、联合组干预前、后ATQ总分、DAS、CS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T组、联合组受试者经12周治疗ATQ、DAS评分降低,变化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运动组经12周的运动治疗,ATQ、DAS评分降低,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BT组、运动组ATQ总分降低,DAS量表中脆弱性、依赖性和总分评分下降,联合组ATQ总分评分降低,DAS量表中的脆弱性、完美化、强制性、寻求赞许、自主性态度、认知哲学、依赖性和总分这八项评分下降,吸引和排斥两个维度评分增加。3.IBS-D患者应对方式的变化情况应对方式方面,各试验组干预前、后CSQ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CBT组CSQ中重新解释、克服自身状态、忽略疼痛和转移注意力4各维度评分增加(P<0.05)。运动组灾难化、疼痛行为、增加活动3个维度评分下降(P<0.05)。联合组CSQ中重新解释、克服、忽略3个维度评分增加(P<0.05)。灾难化、疼痛行为、转移注意力、增加活动和祈祷5个维度评分降低(P<0.05)。干预前、后,CBT组与联合组相比,CSQ中转移注意力评分,联合组得分显着高于CBT组(P=0.000),其他各维度均差异不显着(P>0.05);运动组与联合组相比,CSQ中克服自身状态、忽略疼痛感受和转移注意力3个维度评分,联合组显着高于运动组(P=0.015,P=0.025,P=0.000)。研究结论: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及不良应对方式,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运动干预可以改变IBS-D患者的负性自动思维,形成适宜的应对态度,利于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尽快得到调整,改善症状。2.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健身八段锦作为IBS-D一种良好的治疗策略,纠正患者认知偏差和不良应对方式,值得在某些身心疾病的临床及家庭康复中推广。(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方建武,方珍妮[2](2019)在《我国保险股“孪生股票”现象的认知偏差行为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的"A+H"股在内地和香港两个资本市场上"同股不同价"的表现为切入点,以中国拥有"A+H"股条件的主要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出发,从时间和空间等多维度数据挖掘分析,对其"同股不同价"的原因进行剖析。分析发现,保险股"A+H"股"同股不同价"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投资者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而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探索》期刊2019年05期)
许宁宁[3](2019)在《管理层认知偏差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选择——基于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上市公司的两阶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2—2015年沪深两市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重大缺陷存在的前提下,采用局部可观察双变量Probit模型,从已存在缺陷的识别和披露两个方面,考察管理层过度自信和短视等认知偏差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程度越高,公司越可能降低对缺陷严重程度的认定,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行为选择问题;管理层短视程度越高,公司越可能隐瞒所识别的重大缺陷,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的行为选择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选择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即从隐瞒重大缺陷逐渐转变为降低重大缺陷的严重程度进行披露。在该情形下,管理层过度自信和短视等认知偏差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选择的影响仍然显着。研究结论对于有效治理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审计与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高智林[4](2019)在《认知偏差与国企高管职务舞弊行为决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行为决策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以及信息加工理论构建国企高管职务舞弊决策双曲线贴现模型、信息加工传递模型,编制国企高管职务舞弊认知偏差测评量表。通过探究国企高管职务舞弊行为决策的心理学法则,提出基于制度背景、个人特质和情境因素等层面的国企高管职务舞弊认知纠偏。通过纠偏和对治国企高管扭曲的认知偏差,有效抑制和防范国企高管职务舞弊行为,维护国有资产财产安全,促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焦引双[5](2019)在《社会工作介入强戒人员认知行为偏差的实务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以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戒毒人员(简称强戒人员)为研究对象、以矫正其认知行为偏差为研究目的的应用型实践论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之间的密切交流,毒品的急速传播,吸毒人员数量不断上升,吸毒问题已经发展成具有危害性质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主要的戒毒模式为强制隔离戒毒,不同于早期的劳教戒毒和公安戒毒,这样的戒毒模式带来的问题也是多样的:复吸率居高不下、社会接纳程度低等。而这样的问题主要因为传统的戒毒模式仅仅从生理上摆脱毒瘾,没有从认知和心理的角度出发。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戒毒模式。本文中的社会工作介入强戒人员的认知行为模式主要帮助强戒人员摆脱心理上的毒品依赖,矫正其认知行为偏差,充分发挥服务对象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最终在行为上做出改变,为之后回归社会提供有利条件。深圳市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戒毒社会工作的积极尝试,然后发展到今天,深圳市已经具备了十分丰富的戒毒工作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因实习来到深圳市某强戒所选取强戒人员作为研究目标,并确定了具有典型性的强戒人员M为本案的服务对象。笔者主要运用了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笔者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优势视角疗法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案服务,主要设置了五个个案阶段矫正服务对象的认知行为偏差,协助服务对象提高了自身的自决力和自尊心,改善了服务对象与家庭的关系,促使自身实现转变和发展。最后,通过社会工作专业评估佐证笔者的个案服务是有效的。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扩大强戒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挖掘强戒人员的自身发展能力等十分必要。(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柯颜花[6](2019)在《基于认知偏差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理财产品中,一方面余额宝规模几乎占市场规模的50%;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理财也频频暴露出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私售、P2P平台非法吸收存款或携款跑路等行为。与传统的研究范式相比,行为金融关注影响投资者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使得理论对经济金融现状的解释力更强。因此基于认知偏差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行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投资者的认知偏差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TAM)为基础,以TAM中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为框架,将购买意愿作为因变量,增加了认知偏差作为自变量,感知安全和感知愉悦性作为中介变量,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认知偏差对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证实偏差对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最大,说明投资者普遍认为互联网理财产品比银行传统的线下理财产品更加关注自己,从而形成银行“店大欺客”,而互联网服务“草根”的信念。(2)从众心理对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仅次于证实偏差。说明投资者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往往会受到其他多数人或是其他群体行为的影响。(3)熟悉偏好和过度自信对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171和0.081,说明在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行为中,熟悉偏好和过度自信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小。(4)感知愉悦性对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意愿影响的中介效应为0.508,大于感知安全的0.292。说明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购买中,投资者更多关注的是愉悦性。最后,论文提出对策建议:(1)互联网理财产品开发要给予小微客户更多关怀;(2)规范互联网理财产品,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3)投资者应学习相关金融知识,理性投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3)
邓胜利,赵海平[7](2019)在《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偏差信息搜寻行为与认知的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本文从个体认知视角对信息搜寻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个体面临争议性话题时认知关系、偏差信息搜寻行为和认知状态改变之间的作用机理,有助于完善偏差信息搜寻的概念体系,为今后偏差信息搜寻的实证探索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范式。【方法/过程】本文使用眼动仪记录样本的眼动数据,采用逻辑回归对眼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与认知关系为无关的个体相比,认知失调的个体更倾向于支持性信息接触模式;认知协调/失调的程度越大,个体越倾向于支持性信息接触模式;与支持性信息接触模式相比,反驳性信息接触模式对认知改变的影响更大;个体接触的反驳性信息数量越多,认知发生改变的概率越大。(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谢国秀,吴成玉[8](2018)在《因认知偏差引发的网络恶意言语行为——一例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在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一则危机干预处理的案例,阐述案例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探索同类心理危机案例的处理方法和途径,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景虹[9](2018)在《中职女生减肥认知行为偏差及心理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时下校园减肥大军与日俱增,减肥之风日甚。为了解中职女生减肥行为及心理成因,就此问题对福建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女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发现目前在中职女生中广泛存在着对自身体态的偏颇认识和盲目的减肥行为。从心理角度分析"减肥热"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叁点建议,以期引导中职女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维护其身心健康。(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田甜[10](2018)在《行人闯红灯行为决策中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前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城市,城市常住人口急剧增加,机动车辆保有量也呈上升趋势,致使城市的道路交通环境日益复杂。与此同时行人违规闯红灯行为也是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已然成为社会痼疾。闯红灯行为一方面影响城市整体文明素质,另一方面对行人的生命健康形成威胁,给社会经济造成一定损失。为有效抑制这一不文明不安全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已采取多种措施,但是收效甚微。大量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多种研究,但是从行为决策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针对闯红灯行为的风险性特征,综合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决策理论,从认知偏差的角度,结合风险感知构建行人闯红灯风险决策模型。从行为决策的内部心理机制角度解释和预测闯红灯行为,充实闯红灯行为的现有研究,为交管部门有效治理这一行为提供一定借鉴。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从认知偏差出发,结合行人风险感知,建构行人闯红灯的风险决策模型,将之作为本文的研究模型,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其中根据文献分析和行人访谈结果,将行人认知偏差分为:代表性偏差、过度自信、认知遵从和归因偏差。论证认知偏差及其维度对行人风险感知和闯红灯行为的影响,风险感知对闯红灯行为的影响,以及风险感知是否中介作用于认知偏差对闯红灯行为的作用关系中。通过对回收的338份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信效度检验、相关分析、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验证本文的假设成立与否。最终研究证明:1)行人认知偏差及其维度正向作用于闯红灯行为;2)行人认知偏差显着负向作用于风险感知,除认知遵从外,其余偏差皆显着负向作用于风险感知;3)行人风险感知显着负向作用于闯红灯行为;4)风险感知在认知偏差对闯红灯行为作用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揭示了各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然而这种关系只是表面的作用关系,不能深刻反映其产生的内在机制。因此本文加入深度访谈,希望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行人的内心想法。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行人会基于以往经验的反馈来判断自己闯红灯的风险性和实操性。周围行人的行为会对自己的判断决策有一定影响,当行人看到身边或对面有人闯红灯时,自己也会有同样想法,因为觉得此时很多人闯,自己采取同样的行为不会受到太多惩罚和内心的谴责,将责任分散。同时,许多行人都表现出这样一种倾向,他们在做闯红灯决策的时候,非常自信自己做出的判断,而不考虑有精确概率的风险。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访谈中许多行人都会透露出自己选择闯红灯是由于有急事想要节约时间,但继续问他闯红灯后是否真的节约了时间。大部分表示自己当时没有过多想,只是觉得不闯红灯会浪费时间。对于这种损失还是比较敏感和讨厌的,但是究竟有没有节约时间不是很关心。在这种“损失厌恶”下降低了闯红灯的风险感知,实施了最终的闯红灯行为。因此本文认为应当从这些偏差为切入点,注重纠正行人过马路中的认知偏差,提高其风险感知水平,以减少闯红灯行为。(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8-06-30)
认知与行为偏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我国的"A+H"股在内地和香港两个资本市场上"同股不同价"的表现为切入点,以中国拥有"A+H"股条件的主要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出发,从时间和空间等多维度数据挖掘分析,对其"同股不同价"的原因进行剖析。分析发现,保险股"A+H"股"同股不同价"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投资者在认知上存在偏差,而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与行为偏差论文参考文献
[1].赵师锐,张新安.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运动干预对IBS-D患者认知偏差及应对方式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方建武,方珍妮.我国保险股“孪生股票”现象的认知偏差行为解释[J].金融理论探索.2019
[3].许宁宁.管理层认知偏差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选择——基于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上市公司的两阶段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
[4].高智林.认知偏差与国企高管职务舞弊行为决策[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焦引双.社会工作介入强戒人员认知行为偏差的实务探索[D].郑州大学.2019
[6].柯颜花.基于认知偏差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7].邓胜利,赵海平.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的偏差信息搜寻行为与认知的作用机理研究[J].情报科学.2019
[8].谢国秀,吴成玉.因认知偏差引发的网络恶意言语行为——一例心理危机干预案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9].刘景虹.中职女生减肥认知行为偏差及心理成因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
[10].田甜.行人闯红灯行为决策中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D].深圳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