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ho高油玉米自交系与不同来源普通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关系研究

Alho高油玉米自交系与不同来源普通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高油玉米自交系多选自遗传基础广泛的高油玉米基础群体,目前生产上利用的高油玉米杂交种又都是由普通玉米自交系与高油玉米自交系杂交组配而成。研究相同或不同来源高油玉米自交系及其与不同优势类群普通玉米自交系间的种质关系,从而确立高油玉米杂交种的高优势组配利用模式,对提高高油玉米育种效率,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种质创新,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来源于ALHO高油玉米基础群体的9个高油玉米自交系,分别与分属于不同优势类群的21个普通玉米自交系和9个引进南斯拉夫普通玉米自交系,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168个和81个杂交组合,通过一年两种环境条件下的田间试验,分析了3个籽粒品质性状、7个穗粒性状和5个植株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同时,利用均匀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120对SSR标记,研究了供试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了聚类分析以及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SCA、杂种优势和F1表型性状的相关分析。旨在探讨我国玉米夏播区高油玉米自交系及其与不同优势类群普通玉米自交系间的种质关系,以及利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研究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自交系种质关系、预测高油玉米杂种优势的可行性,从而为确立本区高油玉米杂交种的高优势组配利用模式及提高高油玉米育种水平和效率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组试验材料各性状组合间以及大多数性状的环境间、组合×环境互作、母本、父本及父本×母本互作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各性状的总变异中,父、母本互作贡献最大,表明高油和普通玉米两类自交系的互作对其间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起着最重要的作用。2.同一高油玉米自交系与不同优势类群普通玉米自交系或南斯拉夫普通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组合,或不同高油玉米自交系与同一普通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组合各性状的SCA、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均存在较大差异,且两个试点的表现趋势不完全一致。自交系总配合力与组配出超对照优势和超平均优势组合数及位次存在较好的一致性。3.在两组杂交组合中,高油玉米自交系GY246A和普通玉米自交系8085泰、246和87-1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单株产量和籽粒含油量的GCA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值,表明利用这4个自交系较易组配出籽粒产量和含油量均较高的优良杂交组合;246×GY246B、Q1261×GY246A、478×GY956和ZPL06×GY220 4个组合单株产量和含油量的SCA效应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值,其中246×GY246B单株产量居首位,较对照增产25.96%,油分含量为6.6%,具有较高的潜在生产利用价值。4.利用120对SSR引物分别对两组试验29个和18个自交系之间共检测到429个和376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3.575个和3.133个,变化范围为2-9个和2-8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56和0.52,变化范围为0.121-0.845和0.188-0.837。两组自交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73和0.552,变化范围在0.101-0.720之间和0.101-0.701之间。说明两组供试自交系间均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代表性。5.根据SSR数据将供试的29个玉米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可划分为3个亚群,87-1、S22、改3、许178、P138、齐319和246为第1亚群(Ⅰ-1),郑58、248、478、9058、黄C和8984为第2亚群(Ⅰ-2),8085泰为第3亚群(Ⅰ-3)。第Ⅱ类群包括综3、郑653、昌7-2、8622和鲁原92共5个自交系;第Ⅲ类群包括沈137和Q1261;第Ⅳ类群为高油玉米自交系。试验二中18个自交系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ZPL01、ZPL09、ZPL10、ZPL06和ZPL02共5个南斯拉夫自交系;第Ⅱ类群包括ZPL03、ZPL05和ZPL04;ZPL07自成第Ⅲ类群;第Ⅳ类群为9个高油玉米自交系。显示出供试高油玉米自交系与不同优势类群和南斯拉夫普通玉米自交系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两组自交系聚类结果与以往对普通玉米和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的研究结果,及其系谱关系和所属杂种优势类群基本一致,SSR分子标记可以用于高油玉米自交系及其与普通玉米自交系间的种质关系研究。6.两组试验材料中,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SCA效应值、对照优势及F1表型性状间的相关均不显著,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不能预测遗传基础比较广泛的高油玉米自交系与普通玉米自交系间的杂种优势。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高油玉米研究进展
  • 1.1.1.高油玉米及其育种特点
  • 1.1.2 高油玉米种质改良及利用
  • 1.1.3 高油玉米种质与不同优势类群普通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
  • 1.1.4 玉米籽粒油分性状的遗传研究
  • 1.1.5 高油玉米相关研究及应用发展趋势
  • 1.1.5.1 种质创新与扩增
  • 1.1.5.2 高产杂交种培育
  • 1.1.5.3 超高油玉米杂交种和授粉者
  • 1.1.5.4 成分改良
  • 1.1.5.5 复合型特用玉米
  • 1.1.5.6 高油玉米与分子生物学结合
  • 1.1.5.7 扩大应用领域
  • 1.2 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研究和杂种优势预测中的应用
  • 1.2.1 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及类型
  • 1.2.2 主要分子标记在种质研究中的应用
  • 1.2.2.1 RFLP标记及其应用
  • 1.2.2.2 RAPD标记及其应用
  • 1.2.2.3 AFLP标记及其应用
  • 1.2.2.4 SSR标记及其应用
  • 1.2.3 分子标记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预测
  • 1.2.4 分子标记在高油玉米育种及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自交系及其来源
  • 3.1.1 试验一
  • 3.1.2 试验二
  • 3.2 田间试验材料的组配和试验方法
  • 3.2.1 试验一
  • 3.2.2 试验二
  • 3.3 籽粒品质性状测定方法
  • 3.4 SSR标记分析方法
  • 3.4.1 SSR引物
  • 3.4.2 DNA提取
  • 3.4.3 PCR反应
  • 3.4.3.1 PCR反应体系
  • 3.4.3.2 PCR反应程序
  • 3.4.4 扩增产物检测
  • 3.4.4.1 扩增DNA变性
  • 3.4.4.2 电泳准备
  • 3.4.4.3 扩增产物电泳
  • 3.4.4.4 电泳结果的银染检测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3.5.1 配合力分析方法
  • 3.5.2 杂种优势分析
  • 3.5.3 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的估算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联合方差分析
  • 4.1.1 穗粒性状
  • 4.1.2 植株性状
  • 4.2 配合力分析
  • 4.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4.2.1.1 穗粒性状
  • 4.2.1.2 植株性状
  • 4.2.1.3 籽粒品质性状
  • 4.2.2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4.2.2.1 高油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4.2.2.2 普通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4.2.2.3 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4.2.3 主要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4.2.3.1 单株产量
  • 4.2.3.2 百粒重
  • 4.2.3.3 油分含量
  • 4.2.4 总配合力效应分析
  • 4.2.4.1 单株产量
  • 4.2.4.2 百粒重
  • 4.2.4.3 油分含量
  • 4.3 籽粒油分含量杂种优势分析
  • 4.4 分子标记遗传分析
  • 4.4.1 高油与普通玉米自交系间SSR标记分子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4.4.2 高油与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间SSR标记分子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4.5 相关分析
  • 4.5.1 含油量与其它性状间的表型和遗传相关分析
  • 4.5.1.1 含油量与其它籽粒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4.5.1.2 含油量与各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
  • 4.5.2 杂交组合含油量与亲本自交系含油量相关分析
  • 4.5.3 遗传距离、配合力效应值、对照优势及其与F1表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4.5.4 遗传距离与含油量、单株产量、百粒重相关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高油与不同有时类群普通玉米自交系的种质关系和高效组配
  • 5.2 玉米籽粒油分含量的杂种优势与高油玉米杂交种选育
  • 5.3 ALHO高油基础群体选系的组配利用价值评价
  • 5.4 南斯拉夫玉米自交系在我国高油玉米育种中的直接组配利用价值
  • 5.5 含油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及同步改良
  • 5.6 分子标记遗传差异与高油玉米杂种优势预测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Alho高油玉米自交系与不同来源普通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