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交试验法在矿石预选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胜,李广辉,楚长青,张宝金,李光[1](2021)在《基于正交试验法的眼前山铁矿采场结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崩落法矿山矿石损失贫化问题,基于正交试验法,以分段高度、进路间距、崩矿步距、进路宽度为因素,矿石损失率、矿石贫化率和采准系数为指标优化采场结构,依据正交试验方案和眼前山铁矿东部矿体-213~-303 m阶段特征,以1∶100比例设计并制作采场放矿模型开展放矿物理试验。结果表明,矿石损失率影响因素序列为崩矿步距、分段高度、进路间距、进路宽度;矿石贫化率影响因素序列为分段高度、崩矿步距、进路间距、进路宽度;采准系数影响因素序列为崩矿步距、分段高度、进路宽度、进路间距,建议设计和优化采场结构时以崩矿步距和分段高度为首要因素。结合眼前山铁矿生产实际和试验结果,设计-213~-303 m阶段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为分段高度22.5 m、进路间距26 m、崩矿步距2.3 m、进路宽度7 m。
张谦[2](2021)在《基于离散元法的喀拉通克Φ5.5m×1.8m半自磨机筒体衬板形状优化及应用》文中提出半自磨机是磨矿作业的核心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矿业、冶金、航天、材料、建筑等领域。筒体衬板作为半自磨机的关键部件,具有保护半自磨机筒体以及传递能量的作用,优化筒体衬板形状对改善半自磨机磨矿性能、降低能量消耗、延长衬板使用时间具有重要影响。离散元法在优化半自磨机筒体衬板形状研究方面存在诸多优势,已经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喀拉通克铜镍矿选厂生产实际,以选厂φ5.5m×1.8m半自磨机筒体衬板为研究对象,以离散元法为试验手段,分析提升条参数对载荷及钢球运动形态、磨机内部碰撞能量的影响规律;选择影响衬板与(矿石+介质)累积碰撞能量的提升条面角、高度、宽度三个因素,采用正交设计法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开展离散元仿真试验研究,采用方差分析和极差分析确定优化方案衬板提升条参数组合,为提高喀拉通克铜镍矿选厂半自磨机筒体衬板使用时间及磨矿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离散元仿真分析提升条参数对载荷及钢球运动形态、碰撞能量的影响规律发现,随着提升条宽度增大,运动介质在水平方向下落位移略增大,随着提升条面角及高度增大,对载荷提升的高度、水平位移、撞击衬板严重程度等相应增大;随着提升条高度、宽度增大,(矿石+介质)与衬板累积碰撞能量先减小后增大,其他类型累积碰撞能量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提升条面角增大,(矿石+介质)与衬板累积碰撞能量先减小后增大,介质与介质累积碰撞能量先增大后减小,其余类型累积碰撞能量在面角60°时达到最大值。离散元法结合正交设计法确定正交试验方案,开展仿真试验研究,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提升条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提升条各因素对衬板能耗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面角、高度、宽度,面角、高度对衬板能耗具有显着影响;最佳提升条参数组合为面角60°、高度190mm和宽度140mm;以最佳提升条参数组合作为优化方案与现场方案相比,优化方案载荷运动形态更合理,(矿石+介质)与衬板累积碰撞能量占比降低2.44个百分点,矿石与矿石累积碰撞能量占比提高3.69个百分点,介质与介质累积碰撞能量占比降低0.47个百分点,说明在理论方面优化方案较现场方案更适合该半自磨机磨矿作业。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筒体衬板形状优化后,筒体衬板使用时间由108天提高至159天,使用时间延长了51天;磨机运转率由75.96%提高至92.32%,提高了16.36个百分点;磨机台效由38.82 t/h提高至54.37 t/h,提高了15.55t/h;磨机电耗由27.52 k W·h/t降低至21.45 k W·h/t,降低了6.07k W·h/t。工业应用试验结果与离散元仿真试验结果相吻合,验证了离散元法在理论优化筒体衬板形状的可靠性。
裴英杰,肖庆飞,张谦,马帅,武煜凯[3](2021)在《正交试验法及响应曲面法优化某铁矿细磨中间粒级产率的对比试验》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正交试验法与响应曲面法,针对山西某铁矿磨矿产品中间易选粒级产率低的问题,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磨矿时间、磨矿浓度和介质充填率对中间易选粒级产率的影响规律,开展优化细磨中间粒级产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正交试验法和响应曲面法得到的最优中间易选粒级产率分别为81.27%和81.80%。响应曲面法优化后得到的最佳磨矿条件为:磨矿时间14.15 min、磨矿浓度70.80%(质量分数)、充填率30.50%(体积分数),该条件优于正交试验法最佳条件,响应曲面法在分析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中间易选粒级产率的影响具有一定优势。研究明确了响应曲面法可充分实现提高磨矿产品中间易选粒级产率的目的,为相关厂矿同类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王锡尧[4](2020)在《固相沉积反应器机理研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XY2芯块的低温烧结过程要求XY2粉末经过预氧化处理,化工行业现有气固反应设备不能满足预氧化过程对反应平稳均匀的要求。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型平行板式固相沉积反应器,并对相关机理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进行反应器的结构设计和论证,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对反应器壳体和法兰进行强度校核。之后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反应器流场进行优化。利用正交试验法,确定反应器导流板基本结构参数的最优值。以流场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法进行导流板板间距优化设计,对比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得出流场综合评分模型和最优结构参数。结果表明:立方型响应面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流场模拟结果;优化设计使流场均匀性提升显着,气体在反应通道内分布均匀。设置导流板后流场综合评分由3.630增大到13.460,提升了271%;响应面优化后流场综合评分达到18.574,较“最差”方案提升38%。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板片动力响应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对板片组进行了合理优化。结果表明:侧夹持板(LCP)结构的应力与振打力和弹簧刚度系数成正相关,与夹持件宽度和厚度成负相关;板片表面脱落率与振打力成正相关,与其他因素成负相关。相比于角夹持板(CCP)结构,LCP结构的结构强度和脱落率更高。优化后板片组的应力满足强度要求,脱落率达到100%。设计校核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新型平行板式固相沉积反应器能够满足反应对于均匀性和产物收集的要求,为预氧化过程和芯块低温烧结工艺的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设备基础和依据。
于浩凯[5](2020)在《大型矿用球磨机的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球磨机作为矿山、陶瓷行业、火力发电等行业不可或缺的磨矿设备,具有适应环境能力强,工作稳定,易于维护等优点,但是在矿山作业中碎磨作业的能耗占据了65%~75%,而实际的利用率仅有2%~7%。球磨机作为碎磨作业的主要设备,提高球磨机的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本文以离散单元法为基础,建立了球形颗粒黏结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的模拟物料颗粒在球磨机中的破碎效果。在深入的分析了磨介粒径、磨介填充率和磨机转速率对球磨机中颗粒的碰撞能损以及功率消耗后,基于正交试验的思想确立了仿真方案。将断裂键数和功率消耗作为评价指标,磨介粒径、磨介填充率和磨机转速率作为仿真因素,确定了9组仿真,使用离散元软件进行仿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单因素对磨机的工作效率影响也不同。磨介粒径的增加,磨介与岩石颗粒的碰撞能损反而逐渐下降,磨机功率消耗则是先降后升;磨介填充率的增加,磨介与岩石颗粒的碰撞能损先增后降,磨机功率消耗则是呈上升趋势;磨机转速率的增加,磨介与岩石颗粒的碰撞能损先增后降,磨机功率消耗先增后降。通过极差分析法得出不同因素的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对于断裂键数来说,三个因素的主次程度依次为磨介填充率、磨介粒径和磨机转速率;对于磨机功率来说,三个因素的主次程度依次为磨介填充率、磨机转速率和磨介粒径。通过方差分析法得出不同因素的重要程度,磨介填充率对断裂键数有一定的影响,其余两个因素对断裂键数的影响不显着;磨介填充率对磨机功率消耗有着显着的影响,磨机转速率对磨机功率消耗有一定的影响,而磨介粒径对磨机功率消耗的影响不显着。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最优参数组合,并对其进行验证,其结果符合要求。
谭颖[6](2020)在《两船并行航行水动力特性数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舰船在海上航行和作业时会不断地消耗其储藏的物资,为提高远航舰船的生存能力,保证作战舰船持续具有战斗力,需要进行海上补给。其中,横向补给由于具有品种多、效率高等优势,在补给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然而由于两船间的水动力干扰可能会加剧船舶的运动响应,导致补给困难或失败,甚至使船体发生碰撞,因此开展两船并行航行水动力特性数值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工程意义。本文结合RANS方法,基于重叠网格技术对粘性流体中两船并行航行水动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首先,对于两船并行补给过程,进行全浪向规则波下响应幅值分析,进而对不规则波下运动响应进行预报,同时计算两船在波浪中不同浪向下的横向力及艏摇力矩。结果表明,波浪从两船两侧入射时的运动响应幅值要大于从两船首尾入射时的情况;不同浪向下,在λ/Lf=1/λ/Ls=0.8之后,两船运动响应幅值均有较大增幅,在λ/Lf=0.5/λ/Ls=0.3和λ/Lf=1.25/λ/Ls=1时,两船横向力和艏摇力矩均有较大增幅;接收船0°180°浪向的摇荡有义幅值大于180°360°浪向的摇荡有义幅值,补给船0°180°浪向的摇荡有义幅值要小于180°360°浪向的摇荡有义幅值。然后,从补给工况和补给船船型尺度角度对两船并行航行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纵向位置对两船横向力和艏摇力矩影响较大,在两船靠近和驶离的过程中,导致两船艏艉相互接近,容易发生碰撞;增大横向间距和减小航速,可以降低两船摇荡、横向力和艏摇力矩;应当适当增加补给船船长和船宽,减小补给船和接收船排水量的差距。最后,基于正交试验法进行两船横向补给方案优选方法研究,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最优的两船横向补给方案,并分析了两船横向位置、纵向位置和航速对接收船摇荡影响的显着程度。
李照祥[7](2019)在《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多目标优化》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进入提速和重载的发展趋势,我国铁路运输的承载能力不断上升,运行速度也不断提高,这对货车的制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善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的性能,是保障铁路货车的运行安全性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传动效率低、闸瓦偏磨以及缓解不良等现象,通常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通过更换磨损件或对零部件进行打磨处理等,未能从源头解决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将iSIGHT与RecurDyn相结合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对铁路基础制动装置的性能进行优化和改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综述货车制动系统的各类检修故障,分析结果得出主要的故障有两部分:一部分出现在制动系统中120型空气控制阀,另一部分出现在货车基础制动装置。本文以K6型基础制动装置为例,研究基础制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各项重要参数,并分析故障出现的原因。2、基础制动装置性能的关键因素识别。影响基础制动装置性能的因素包括各个杠杆的厚度尺寸、销轴与衬套的直径尺寸等,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中获取数据,采用主效应值识别出中拉杆后槽宽度、固定杠杆厚度、衬套3和衬套4的内径尺寸为关键因素。3、多目标优化设计。以识别出的关键因素为设计变量,确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设计拉丁超立方实验,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中获取充足的采样点;采用响应面模型建立近似曲面,并利用复相关系数R2和误差等级检验响应面模型的拟合精度;最后利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对近似模型进行循环逼近计算得到最优解。实现基础制动装置的多目标优化。4、优化结果讨论和验证。基础制动装置多目标优化的最优方案:固定杠杆厚度26mm,中拉杆后槽宽29.3mm,衬套3内径为36.57mm,衬套4内径尺寸为36.64mm。将优化结果与原始进行对比,基础制动装置的制动梁横移量减小31%,缓解力减小36%,传动效率提高1.83%。为检验优化结果的准确性,将优化后的设计变量重新建模,在RecurDyn软件中进行验证其误差均在3%以内。本文提出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的多目标优化方法,为该产品的生产设计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曹旭晖[8](2019)在《淘洗机分选效果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内的铁矿石丰而不富,针对这一特点,中国在近三十年不断努力下,成功研制出了许多新型磁选设备。电磁淘洗机作为弱磁性磁选设备之一,在选矿厂被广泛使用,自然在对铁矿石提纯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拟采用黑山精铁矿矿样和山西明利精铁矿矿样进行现场试验,利用单一变量法试验分析,通过试验的结果来研判电磁淘洗机的几种工艺参数对分选效率的影响行为及影响规律。然后利用正交试验法的四因素三水平试验分析,通过建立L9(34)正交表格来分析出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并从中找到最佳参数组合;之后利用SPSS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通过拟合出的曲线和图表,分析得出两种矿样对于精矿、尾矿品位的多元回归方程。从中找到每个因素对于精、尾矿品位的影响规律,并将两种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查验结果的一致性。通过对两种矿浆试样进行实际试验分析,可以针对性地提高电磁淘洗机在工作时候的分选效率;针对不同的矿浆,可以找到其最佳的分选效率,为以后的磁选设备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王剑,左宇军,董陇军,王浩,刘怀谦[9](2018)在《复杂地质矿山深部巷道U型钢支护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分析深部复杂地质巷道U型钢支护的优化问题,以山东某矿-550中段为工程背景,利用ANSYS有限元法,建立深部巷道支护力学三维模型,分析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性;运用正交试验法对U型钢支护间距、侧应力系数和监测点影响因子进行正交试验;结合现场爆破测振试验,验证数值模拟及正交试验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当侧应力系数小于等于1时,垂直应力起主导作用;U型钢支护的最佳间距为1 m,可满足IV级围岩稳定性要求。
李硕夫[10](2014)在《低品位萤石分选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萤石是工业生产中氟产品中氟元素的主要来源。在冶金和化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过度开采,我国萤石矿产资源已经逐渐贫乏。目前我国萤石原矿品位高、易选矿的数量越来越少。对于那些低品位、颗粒细和成分杂的难选萤石的开发越来越迫在眉睫,同时对于萤石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针对国内外萤石选矿的分选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针对河北隆化矿业有限公司某萤石矿进行了分选试验研究。对于该矿物的赋存状态、主要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根据其矿物特点进行了一系列分选试验研究。确定了合理的药剂制度以及工艺流程。并对提高其精矿产品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试验研究,达到了较好的精矿产品指标。同时对浮选药剂与矿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矿物嵌布粒度的复杂性,直接使用磨浮流程无法得到符合化工企业对于产品的要求。试验通过中矿再磨的方法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流程。最佳工艺条件为:粗选磨矿细度-0.074mm粒级占52.15%,pH值为9.0,油酸用量600g/t,浮选温度为22℃。通过一次粗选、七次精选、两次扫选、中矿集中再磨的闭路流程试验得到了得到精矿指标为CaF2含量98.07%、SiO2含量0.96%、CaCO3含量0.36%的产品。利用YF药剂作为捕收剂代替油酸进行了闭路试验,在温度为13℃时YF用量1200g/t得到精矿品位98.5%、回收率81.87%、CaCO3含量为0.2%、SiO2含量为0.52%的精矿指标。本文对浮选药剂与矿物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研究,油酸在萤石表面的吸附量远大于石英;在弱酸性条件下,油酸在萤石表面以物理吸附为主,容易脱附;酸性水玻璃以H2Si03胶粒的形式在石英表面产生特性吸附,可以对石英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本文针对低品位难选萤石的分选试验研究,对提高萤石产品质量、利用可利用萤石资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正交试验法在矿石预选试验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交试验法在矿石预选试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正交试验法的眼前山铁矿采场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眼前山铁矿开采现状 |
2 基于正交试验的采场结构优化 |
2.1 正交试验方案 |
2.2 放矿试验 |
2.2.1 放矿试验装置与材料 |
(1) 试验装置。 |
(2) 试验材料。 |
2.2.2 放矿试验过程 |
2.2.3 放矿试验结果及分析 |
3 结论 |
(2)基于离散元法的喀拉通克Φ5.5m×1.8m半自磨机筒体衬板形状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现状 |
1.2.1 离散元法在半自磨机中的应用现状 |
1.2.2 半自磨机筒体衬板形状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2.1 离散元法的基本理论 |
2.1.1 接触模型 |
2.1.2 颗粒接触判断算法 |
2.1.3 颗粒运动方程 |
2.1.4 时间步长确定 |
2.1.5 离散元仿真软件EDEM介绍 |
2.2 半自磨机工作参数 |
2.2.1 半自磨机转速率 |
2.2.2 半自磨机钢球级配 |
2.2.3 半自磨机充填率 |
2.3 筒体衬板提升条参数设计原则 |
2.3.1 提升条面角设计原则 |
2.3.2 提升条高度设计原则 |
2.3.3 提升条宽度设计原则 |
第三章 基于离散元法的半自磨建模及衬板参数分析 |
3.1 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 |
3.1.1 离散元仿真试验标定矿样及所需设备介绍 |
3.1.2 半自磨机工作参数确定 |
3.1.3 半自磨筒体衬板模型建立 |
3.1.4 离散元颗粒模型建立 |
3.1.5 离散元仿真参数设置 |
3.2 半自磨机衬板提升条参数的仿真试验研究 |
3.2.1 提升条面角对颗粒运动形态和碰撞能量影响 |
3.2.2 提升条高度对颗粒运动形态和碰撞能量影响 |
3.2.3 提升条宽度对颗粒运动形态和碰撞能量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正交设计法的衬板提升条参数优化 |
4.1 确定仿真试验方案 |
4.1.1 正交试验各参数确定 |
4.1.2 正交表的设计 |
4.2 衬板提升条参数优化 |
4.2.1 提升条参数正交设计仿真试验 |
4.2.2 正交试验结果 |
4.2.3 极差分析结果 |
4.2.4 方差分析结果 |
4.3 优化方案与现场方案对比 |
4.3.1 不同方案颗粒运动形态对比 |
4.3.2 不同方案颗粒碰撞能量损失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衬板工业应用试验 |
5.1 延长筒体衬板使用时间 |
5.2 提高半自磨机运转率 |
5.3 提高半自磨机台效 |
5.4 降低半自磨机电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3)正交试验法及响应曲面法优化某铁矿细磨中间粒级产率的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实 验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中间易选粒级产率测定 |
1.2.2 单因素试验设计 |
1.2.3 正交试验设计 |
1.2.4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2.3 响应曲面试验结果 |
2.4 正交试验与响应曲面分析验证结果 |
3 结 论 |
(4)固相沉积反应器机理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意义 |
1.2 气固反应器综述 |
1.2.1 气固反应器的发展概况 |
1.2.2 特殊化工过程中的气固反应器 |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低温烧结与预氧化过程 |
1.3.1 芯块的低温烧结工艺 |
1.3.2 XY2 粉末的预氧化 |
1.4 计算流体力学与结构动力学 |
1.4.1 计算流体力学及其应用 |
1.4.2 结构动力学及其应用 |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2章 平行板反应器结构设计 |
2.1 反应器的设计要求 |
2.1.1 工艺条件 |
2.1.2 设备操作要求 |
2.2 反应器的结构设计方案 |
2.2.1 反应器主体结构 |
2.2.2 导流板结构 |
2.2.3 板片组结构 |
2.3 反应器的结构设计计算 |
2.3.1 壳体设计计算 |
2.3.2 矩形法兰设计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反应器的流场研究与优化 |
3.1 流场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3.1.1 反应器流场模型 |
3.1.2 流场网格划分 |
3.2 边界条件设定 |
3.3 流体动力学求解器设置 |
3.3.1 控制方程 |
3.3.2 求解器设置 |
3.4 流场评价标准与优化方案 |
3.4.1 速度不均匀度 |
3.4.2 流场优化方案 |
3.5 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
3.5.1 正交试验法与试验设计 |
3.5.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6 响应面法流场优化设计 |
3.6.1 响应面法简介及试验设计方法 |
3.6.2 析因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3.6.3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和模型对比 |
3.6.4 响应面法优化结果分析 |
3.6.5 优化后的反应器流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板片组的动力响应研究 |
4.1 力学模型的建立 |
4.1.1 板片组的动力学模型 |
4.1.2 颗粒在板片表面的力学模型 |
4.1.3 颗粒脱落机理 |
4.2 几何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2.2 网格划分 |
4.3 边界条件设定 |
4.4 夹持板结构的模态分析 |
4.5 夹持板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 |
4.5.1 应力分析 |
4.5.2 加速度分布及脱落率分析 |
4.6 板片组结构优化与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大型矿用球磨机的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离散单元法的发展 |
1.3.1 离散单元法的计算 |
1.3.2 离散单元法在磨机中的应用 |
1.4 本课的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球磨机工作原理 |
2.1 磨机内介质运动 |
2.1.1 钢球的受力与运动状态 |
2.1.2 磨机的临界转速 |
2.1.3 钢球的运动方程式及坐标计算 |
2.2 矿石的破碎机理 |
2.2.1 三种矿石破碎学说 |
2.2.2 矿石的破碎机制 |
2.3 磨机工作参数的确定 |
2.3.1 填充率 |
2.3.2 临界转速 |
2.3.3 介质尺寸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物料的颗粒黏结模型 |
3.1 颗粒粘结模型的理论基础 |
3.2 替换颗粒的生成 |
3.2.1 替换颗粒生成的一般过程 |
3.2.2 颗粒替换参数的设置 |
3.3 球形颗粒替换的生成过程 |
3.3.1 建立压球模型 |
3.3.2 计算替换颗粒的数量 |
3.3.3 压实替换颗粒 |
3.3.4 获得替换颗粒的坐标信息 |
3.3.5 编译API文件 |
3.3.6 编译颗粒替换API |
3.3.7 仿真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参数磨矿能耗仿真 |
4.1 磨机的建模仿真 |
4.1.1 仿真模型建立 |
4.1.2 仿真参数的计算 |
4.2 实验磨机的转速仿真与实验 |
4.3 磨介粒径对碰撞能量的影响 |
4.4 磨介填充率对碰撞能量的影响 |
4.5 磨机转速对碰撞能量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磨矿参数的正交仿真分析 |
5.1 磨矿参数的正交设计 |
5.1.1 正交仿真参数设计 |
5.1.2 基于正交试验法确定仿真方案 |
5.2 仿真过程及结果 |
5.2.1 仿真过程 |
5.2.2 仿真结果 |
5.3 仿真数据的极差分析 |
5.3.1 极差分析法的原理 |
5.3.2 仿真结果的极差分析 |
5.4 仿真数据的方差分析 |
5.4.1 方差分析法的原理 |
5.4.2 仿真结果的方差分析 |
5.5 最优方案 |
5.5.1 综合分析确定最优方案 |
5.5.2 最优参数仿真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两船并行航行水动力特性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两船水动力相互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引言 |
2.2 两船并行运动数学模型 |
2.2.1 坐标系 |
2.2.2 两船并行运动方程 |
2.3 数值计算方法 |
2.3.1 控制方程 |
2.3.2 湍流模型 |
2.3.3 离散方法 |
2.4 自由液面的模拟 |
2.5 重叠网格技术 |
2.6 不规则波中运动响应预报 |
2.7 本章小结 |
3 波浪中两船并行航行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 |
3.1 引言 |
3.2 造波方法 |
3.3 数值方法有效性验证 |
3.3.1 计算对象 |
3.3.2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的选取 |
3.3.3 计算网格 |
3.3.4 计算工况 |
3.3.5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 数值计算 |
3.4.1 计算对象 |
3.4.2 计算工况 |
3.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5 不规则波下运动响应预报 |
3.6 本章小结 |
4 波浪中两船并行航行水动力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
4.1 引言 |
4.2 补给工况对两船并行航行水动力特性的影响 |
4.2.1 横向位置的影响 |
4.2.2 纵向位置的影响 |
4.2.3 航速的影响 |
4.3 补给船船型尺度对两船并行航行水动力特性的影响 |
4.3.1 船长的影响 |
4.3.2 船宽的影响 |
4.3.3 排水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两船横向补给方案优选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正交试验法概述 |
5.2.1 重要概念 |
5.2.2 主要步骤 |
5.2.3 结果分析方法 |
5.3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两船横向补给方案设计 |
5.3.1 试验目标船 |
5.3.2 考核指标确定 |
5.3.3 因素与水平选取 |
5.3.4 正交试验表设计 |
5.4 计算结果 |
5.5 结果分析 |
5.5.1 直观分析 |
5.5.2 方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铁路货车制动系统国内外发展 |
1.3 制动系统运用故障概述 |
1.4 多学科多目标优化的国内外发展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理论分析 |
2.1 基础制动装置概述 |
2.1.1 基础制动装置分类 |
2.1.2 基础制动装置工作原理 |
2.2 基础制动装置基本参数 |
2.3 传动效率计算 |
2.4 缓解阻力计算 |
2.5 制动梁横移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目标优化方法与流程 |
3.1 试验设计 |
3.2 近似模型构建 |
3.3 近似模型验证 |
3.4 多目标优化算法 |
3.5 优化流程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础制动装置性能的关键因素识别 |
4.1 仿真模型建立 |
4.1.1 相关软件概述 |
4.1.2 基础制动装置仿真模型建立 |
4.2 仿真模型验证 |
4.2.1 静态闸瓦压力测试试验 |
4.2.2 试验数据对比 |
4.3 识别关键因素 |
4.3.1 正交试验法 |
4.3.2 确定关键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础制动装置多目标优化的实现 |
5.1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5.2 近似模型构建 |
5.3 多目标优化 |
5.3.1 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 |
5.3.2 多目标优化计算 |
5.3.3 优化结果讨论 |
5.4 优化结果验证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淘洗机分选效果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
1.2 分选行业的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国内铁矿石的选矿工艺与设备 |
1.2.2 国外先进设备对我国工艺水平的影响 |
1.2.3 国内各种铁矿石选矿工艺技术的发展 |
1.3 国内磁选设备 |
1.3.1 CTDG系列大块矿石干式永磁磁选机 |
1.3.2 湿式弱磁场磁选机 |
1.3.3 BX型磁选机 |
1.3.4 磁团聚重力选矿机 |
1.3.5 磁选柱 |
1.4 国外磁选设备 |
1.4.1 High-Force型辊式磁选机 |
1.4.2 永磁筒式磁选机 |
1.4.3 超导磁选机 |
1.4.4 中场强磁选机 |
1.4.5 永磁干式磁选机 |
1.5 国内电磁淘洗机存在的技术问题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磁淘洗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电磁淘洗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 电磁淘洗机磁场特性和水流特性 |
2.2.1 磁场特性 |
2.2.2 水流特性 |
2.3 电磁淘洗机分选机理 |
2.3.1 旋转上升水流动力作用 |
2.3.2 磁场力作用 |
2.4 矿物受力分析 |
2.4.1 磁场作用力 |
2.4.2 有效重力 |
2.4.3 上升水流动力 |
2.4.4 矿浆颗粒受到的合力 |
2.5 颗粒的运动状态和轨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矿样、装置及试验方法 |
3.1 铁矿石矿物组成及物理特性 |
3.2 试验矿样及工艺流程 |
3.2.1 黑山采矿场矿样 |
3.2.2 山西明利矿业矿样 |
3.2.3 黑山矿石选矿工艺流程 |
3.3 试验装置 |
3.4 试验流程与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艺参数对分选效果影响的试验分析 |
4.1 上升水流速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4.1.1 试验条件 |
4.1.2 结果分析 |
4.2 分选时间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4.2.1 试验条件 |
4.2.2 结果分析 |
4.3 给矿浓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4.3.1 试验条件 |
4.3.2 结果分析 |
4.4 电流强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4.4.1 试验条件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数据处理与矿样品位的线性回归方程 |
5.1 正交试验方法 |
5.2 黑山矿样正交试验分析 |
5.2.1 正交试验因素与试验条件 |
5.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5.3 山西明利矿样正交试样分析 |
5.3.1 正交试验因素与实验条件 |
5.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5.4 基于SPSS的实验数据数学分析 |
5.4.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
5.4.2 SPSS统计软件 |
5.4.3 黑山精铁矿的数据处理 |
5.4.4 山西明利铁精矿的数据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复杂地质矿山深部巷道U型钢支护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1.1 破碎蚀变带特征 |
2 U型钢支护合理间距数值模拟 |
2.1 有限元建模 |
2.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3 正交试验设计 |
4 现场应用 |
5 结论 |
(10)低品位萤石分选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萤石的资源概况 |
1.1.1 萤石的性质 |
1.1.2 萤石的矿石类型 |
1.1.3 国内外萤石资源概况 |
1.1.4 我国萤石资源特点及开发现状 |
1.1.4.1 我国萤石资源特点 |
1.1.4.2 萤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
1.1.5 萤石的用途 |
1.1.6 萤石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1.2 萤石的选矿概述及研究现状 |
1.2.1 手选 |
1.2.2 重选 |
1.2.3 浮选 |
1.2.4 化学法制取高纯萤石 |
1.3 萤石浮选的发展方向 |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4.2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样的制备性质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样品制备及原矿化学分析 |
2.2 原矿化学分析 |
2.3 试验研究设备与试剂 |
第三章 选矿试验研究 |
3.1 矿石可磨性试验 |
3.2 捕收剂试验 |
3.2.1 捕收剂试验 |
3.2.2 小结 |
3.3 粗选试验 |
3.3.1 磨矿细度对浮选的影响 |
3.3.2 粗选药剂用量试验 |
3.3.2.1 粗选 PH 调整剂单因素试验 |
3.3.2.2 粗选捕收剂用量单因素试验 |
3.3.2.3 粗选抑制剂单因素试验 |
3.3.3 小结 |
3.4 正交试验 |
3.4.1 正交实验方案 |
3.4.2 正交试验结果 |
3.4.3 小结 |
第四章 精选试验研究 |
4.1 精选试验 |
4.1.1 精选次数试验 |
4.1.2 温度试验 |
4.2 抑制剂试验 |
4.3 扫选试验 |
4.4 闭路试验 |
4.4.1 闭路试验Ⅰ |
4.4.2 闭路试验Ⅱ |
4.5 小结 |
第五章 精矿指标可提升性探索 |
5.1 粗粒度萤石分选可行性试验 |
5.2 中矿再磨闭路试验 |
5.3 YF 药剂捕收剂可行性探讨 |
5.4 小结 |
第六章 机理探讨 |
6.1 油酸在萤石表面吸附机理 |
6.2 水玻璃的抑制作用机理探讨 |
6.2.1 矿浆 pH 值对水玻璃解离特性的影响 |
6.2.2 酸性去活化作用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正交试验法在矿石预选试验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正交试验法的眼前山铁矿采场结构优化[J]. 刘文胜,李广辉,楚长青,张宝金,李光.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21(09)
- [2]基于离散元法的喀拉通克Φ5.5m×1.8m半自磨机筒体衬板形状优化及应用[D]. 张谦.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正交试验法及响应曲面法优化某铁矿细磨中间粒级产率的对比试验[J]. 裴英杰,肖庆飞,张谦,马帅,武煜凯. 硅酸盐通报, 2021(04)
- [4]固相沉积反应器机理研究开发[D]. 王锡尧. 天津大学, 2020(02)
- [5]大型矿用球磨机的参数优化研究[D]. 于浩凯. 河南科技大学, 2020
- [6]两船并行航行水动力特性数值研究[D]. 谭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多目标优化[D]. 李照祥.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8]淘洗机分选效果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分析[D]. 曹旭晖.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9]复杂地质矿山深部巷道U型钢支护优化[J]. 王剑,左宇军,董陇军,王浩,刘怀谦.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8(12)
- [10]低品位萤石分选工艺研究[D]. 李硕夫. 山东理工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