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道德——对程朱、陆王、船山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

知识与道德——对程朱、陆王、船山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

论文题目: 知识与道德——对程朱、陆王、船山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哲学

作者: 冷天吉

导师: 杨国荣

关键词: 格物致知,仁智合一,知识与道德,为学与为道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知识与道德问题是现代西方哲学中讨论的一个主要话题,不过,作为哲人思考的问题之一,无论在西方古代哲学还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早已纳入了哲人的视阈。孔子的仁智合一思想确立儒家对此问题的关注,宋明新儒学围绕格物致知的诠释与理解展开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在知识与道德关系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反思古代儒家特别是理学家在此方面的思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儒家对知识与道德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于为学工夫上。围绕者为学与为道的关系,儒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命题。在先秦,这些命题主要表现儒家经典文本《四书》中:《论语》提出了“下学上达”和“一以贯之”,确立了儒家仁智合一的为学成圣原则;《大学》提出了为学为道的节目次第,揭示了儒家为学为道的具体步骤,其中,致知格物既确立了儒家于具体事物中求知成德的工夫取向,也为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理解与诠释空间;《中庸》的“天命之谓性”则为人们为学为道、修德成圣提供了何以可能的根据;《孟子》的“心之有所同然”和“尽心知性知天”强调了主体意识在为学为道过程的作用,突出了“心”在儒家工夫中主导地位。《四书》中的为学为道之间更多表现为统一的关系。到了宋代,其内在的紧张关系才凸显出来。由于对唐代佛教疏离现实世界的反动,北宋儒学思想家在为学上一般都强调对具体事物的把握,二程在建构理学体系时,受韩愈的启发,重新发掘了《大学》格物致知的精神价值,把先秦儒家的为学为道思想统一于格物穷理的命题之下,从此,儒家的为学为道工夫便集中于格物致知的论释与理解上。 二程经过重新诠释和理解,把格物致知从一个道德修养命题转换为一个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本体论命题,突出了儒家重学习、重现实的精神。但是,在道德实践中过于注重现实事物之理的认知,逻辑上必然导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关系问题。朱熹沿着二程的思路进一步把格物穷理经典化,确立了格物穷理的根据、原则和方法步骤。由于其为学的知识论取向,为学工夫具有与为道目标相偏离的

论文目录: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导论 知识与道德

第一章 为学之源——《四书》

第一节 《论语》——仁智合一原则的确立

一 为学目的——为己与成人

二 为学对象——人的世界

三 为学原则——德性优先与自觉自愿

四 为学过程——下学上达与一以贯之

第二节 《大学》——儒家工夫的突显

一 为学即为道

二 “明”与工夫次第

第三节 《中庸》——儒家德性根据的阐扬

一 天命之谓性

二 明诚与凝道

第四节 《孟子》——儒家道德主体的发现

一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

二 心之所同然

三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第二章 批判与诠释——《大学》工夫的阐扬

第一节 道统之辨中的《大学》

一 定名与虚位

二 《大学》·道统·治心

第二节 批判佛道与格物致知的诠释

一 批判佛道与发现《大学》

二 诠释与理解

第三节 闻见之知与德性所知

第三章 为学工夫的知识向度

第一节 格物穷理工夫系统化

一 格物穷理何以可能

二 格物穷理之目的

三 格物穷理的原则与方法

四 为道先为学

第二节 科学视阈中的康德与朱熹

一 不同知识范式下的哲学家

二 共同的道德形上学追求

三 分与合模式下道德形上学建构

四 对中西哲学科学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为学目标与工夫的醇化

第一节 易简工夫终究大

一 所平者何心

二 圣人之智与智之贼

三 格物者,格此者也

四 格物是减担

第二节 格草木如何诚得自家意

一 圣人如何做得

二 意之所在便是物——对象物的消解

三 致吾心之良知

四 德性良知与闻见之知

第五章 为学工夫的反思与转换

第一节 广心(广益)之术的格物致知

一 以圣功正蒙学

二 理一分殊与工夫次第

三 正心与正志

四 两种知识的分别

五 格物致知的实践取向

六 闻见之知与心喻、自喻

第二节 形上意义到形下意义的转换

一 “格物致知”与“习行”

二 格物致知的实证化取向

三 格物致知的“科学”意义

结束语:科学与道德视野下的格物致知诠释述评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 康宇.黑龙江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知识与存在[D]. 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2002
  • [2].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 戴兆国.华东师范大学2002
  • [3].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研究[D]. 闵仕君.华东师范大学2003
  • [4].论道德思维[D]. 黄富峰.湖南师范大学2002
  • [5].走出道德困境[D]. 李彬.湖南师范大学2006
  • [6].道德形而上学[D]. 陶悦.黑龙江大学2006
  • [7].论道德的文化价值[D]. 刘合行.南京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知识与道德——对程朱、陆王、船山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