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由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患导致肾单位破坏,肾脏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虽进展缓慢,但其病程单向不可逆,而且在病程某一阶段呈进行性发展或加重,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尿毒症)。中医理论认为,CRF的发生与虚、浊、瘀毒交结关系密切。益肾颗粒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浊之功效,对脾肾气虚、湿浊、湿热、瘀血为患的CRF应确有疗效。本课题利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手段对益肾颗粒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并试图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选用0.75%腺嘌呤饲喂法致大鼠慢性肾衰模型和5/6肾切除法致大鼠肾衰模型,考察益肾颗粒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性病变的影响,以造模动物一般状况观察(体重、饮水量)、血液学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RBC、HGB、HCT、MCV、MCH),尿液指标(尿量、比重SG、pH值、尿蛋白)、血清生化学指标包括尿素氮、肌酐、白蛋白、总蛋白(BUN、Cre、ALB、TP)、脏器解剖(肾脏指数)和病理观察指标(肾小管扩张分级评分和肾小球径长)做为判定依据。同时,根据中医全方功效,观察药物对模型动物肾有效血浆流量的影响,测定模型动物全血和血浆的粘度,考察组方活血化瘀的作用。采用小鼠游泳试验、耐寒试验考察药物对机体抗应激能力的影响。采用免疫力低下小鼠进行碳粒廓清试验和血清溶血素含量测定试验,确定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益肾颗粒可以使0.75%腺嘌呤饲喂法致大鼠慢性肾衰模型动物体重增长加快;给药后观察,给药组动物饮水量较少,12小时尿量、12小时钠、氯、尿蛋白排泄总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动物,尿液比重值较大;模型组动物的RBC、HGB、HCT、MCV、MCH等指标的数值较给药组动物的数值小;给药组动物血清中BUN和Cre的含量较低;给药组动物酚红排泄率均高于模型组动物;给药30天,处死各组动物,尸解观察,模型对照组动物肾脏呈灰白色,各给药组动物肾脏表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红、白相兼的颗粒状纹理,各组动物肾脏均肿大,切面可见不同程度的腺嘌呤结晶沉积。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动物肾小管均有扩张,给药后其扩张程度有显著性差异,采用半定量的方法对肾小管扩张程度进行分级比较,结果显示大剂量组动物肾小管扩张程度较轻。对5/6肾切除致大鼠慢性肾衰模型动物,给药28天后,益肾颗粒大、中剂量组动物血清中ALB、TP值较高,血清中BUN和Cre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动物的含量和给药前分组时本组动物血清中的含量,模型组动物血清中BUN和Cre的含量高于给药前分组时的本组动物血清中的含量。取各组动物12小时的尿液检查,与模型组动物的数值比较,给药组动物的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42天后,尸解,称重,经病理组织学观察,益肾颗粒大、中剂量可减轻肾切除致肾小球的肥大病变,肾小球径长较小;给药组动物全血和血浆的粘度低于模型对照组动物。益肾颗粒可以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增加在同一寒冷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小鼠的存活数;对免疫力低下小鼠,给药组动物的碳粒廓清指数增大,反映吞噬功能增强;在血清溶血素含量测定试验中,给药组动物的上清液吸收值增大,说明机体产生的抗体较多。结论:益肾颗粒具有保护肾脏功能的药理作用,它可以减缓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肾脏实质性病变恶化过程,降低血中BUN和Cre的含量,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和各系统受累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增强机体耐力、抗应激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减轻机体因受外界因素刺激而加重病情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