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机制论文-本报记者,张晴丹,通讯员,沙爱红

细菌耐药机制论文-本报记者,张晴丹,通讯员,沙爱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耐药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播机制,超级细菌,耐药质粒,耐药基因,测序技术,融合现象,解锁,耐药性,细菌,病原菌

细菌耐药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张晴丹,通讯员,沙爱红[1](2019)在《解锁超级细菌耐药的传播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耐药性主要是由于耐药基因的广泛传播引起的,而多重耐药质粒融合传播,更使耐药基因的传播如鱼得水。“多重耐药质粒可以携带多个耐药基因,通过接合转移在不同细菌之间传播,从而造成耐药基因的传播。进一步解析耐药基因及其传播机制的关键是要获得完整的质粒图(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1-19)

李翠翠,胡同平[2](2019)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肠杆菌科细菌是栖居在人类肠道内的专性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阴性杆菌或球杆菌,多数为人肠道的正常菌群,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环境中。它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原致病菌,既可引起社区获得性感染,也可引起医院内感染。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以往被认为是治疗耐多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和过度使用,导致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产(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1期)

王晓琴[3](2019)在《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知多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细菌耐药已经成为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棘手问题,经近年来随着有关细菌生物被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来的研究表明,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感染性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科学家就提出许多细菌以生物被膜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外界环境,会以附着于固体表面特殊的被膜的形式存在,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聚集群体的主要方式,是细菌具有保护性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家庭生活指南》期刊2019年05期)

程婧[4](2019)在《2013-2016年河南地区产NDM型金属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NDM)肠杆菌科细菌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和流行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重威胁。本课题组前期在对2011-2012年分离自河南地区的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中,发现了产NDM酶肠杆菌科细菌的高发流行和主动传播。为进一步探明产NDM酶肠杆菌科细菌在本地区的传播流行规律,揭示其播散的分子机制。本研究连续跟踪了2013-2016年分离自河南地区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 resistance Enterobacteriaceae,CRE),通过分子流行病学以及bla_(NDM)基因水平传播机制研究初步阐明了bla_(NDM)基因在河南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中传播流行的分子特征,探明了携带bla_(NDM)基因传播的潜在优势克隆。为防控bla_(NDM)基因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依托郑州大学某教学医院共收集了分离自2013-2016年的CRE菌株393株,表型检测发现所有CRE均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产KPC酶CRE 291株,产NDM酶CRE 87株,产IMP酶CRE14株,产OXA-48-like酶CRE 1株,表明KPC与NDM酶为本地区分离CRE携带的主要碳青霉烯酶类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为携带KPC酶的主要种属(n=265,91.1%),而大肠杆菌为携带NDM酶的主要种属(n=43,49.4%)且以ST167型(n=18,41.9%)为主要流行克隆;出现的NDM亚型包括NDM-1、NDM-4、NDM-5、NDM-7和NDM-9型,其中NDM-1(49.4%,43/87)和NDM-5(46.0%,40/87)为主要占比亚型;药敏结果显示87株产NDM酶CRE菌株均表现为多重耐药甚至广泛耐药,同时携带了多种耐药基因;临床特征分析发现男性老年患者和婴幼儿为NDM阳性菌株易感人群;尿标本、痰标本和血标本是bla_(NDM)菌株的主要样本来源;下呼吸道感染为主要感染病症,该类菌株常出现在ICU病区。NDM菌株感染诱发死亡率为19.54%,其中ICU病区死亡率高达27%。通过S1-PFGE和Southern杂交实验证实bla_(NDM)基因多定位于质粒上,携带bla_(NDM)基因的质粒在不相容性分类上具有多样性,其中以IncX3(n=70)型最为常见,其次是IncFII型(n=7)和IncA/C型(n=5)。同时,我们首次发现携带bla_(NDM)基因的新型IncQ1和IncI1型质粒。基于Illumina平台和MinION纳米孔测序完成了其中56株携带bla_(NDM)基因的CRE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对质粒的结构解析发现:1、IncX3型质粒与最初报道的发现于香港的NDM-1质粒pNDM-HN380(GeneBank序列号:JX104760)具有高度同源性。该类质粒结构稳定,在国内外被广泛报道携带NDM基因传播,通过接合转移试验发现该类质粒较IncFII或IncA/C型质粒相比具有更高的接合频率,更容易在相同或相近种属中发生水平传播;2、IncFII型质粒与国外报道的携带bla_(NDM)传播的流行质粒pMC-NDM(GeneBank序列号:HG003695)同源性为100%~95%,但覆盖度只有96%~18%。发现其中一个质粒pNDM-EC16-50是由pMC-NDM骨架区片段与国内发现质粒pSJ_94(GeneBank序列号:CP011064)发生重组而产生新型IncFII型质粒;3、IncA/C型质粒与国外报道的携带bla_(NDM)的IncA/C型质粒骨架区同源性较高,但是携带耐药基因组合的可变区差异较大;4、首次发现了携带bla_(NDM)基因的新型IncQ1和IncI1质粒,其中IncQ1型NDM质粒为结构全新的携带bla_(NDM)基因的新型质粒,该质粒具有完整的IncQ1型rep蛋白,该类质粒的发现表明bla_(NDM)基因发生了进一步的传播;5、发现在本研究中bla_(NDM)基因不仅存在于质粒上还存在于染色体上,其中普罗威登斯菌Pr-15-2-50中bla_(NDM-1)由ISCR1介导插入在染色体上,并以双拷贝形式存在,奇异变形杆菌PM-13-58携带的bla_(NDM-1)同时存在于质粒还和染色体上,且位于结构相同的ISCR1转座单元,表明ISCR1在介导bla_(NDM)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本研究证明了1、质粒是携带并介导bla_(NDM)传播的最主要载体,IncX3型质粒为介导其传播的主要质粒型别;2、ISCR1元件能够介导bla_(NDM)在质粒和染色体之间发生传播;3、出现了携带bla_(NDM)传播的大肠杆菌优势流行克隆ST167型。(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龙[5](2019)在《染料木素影响MRSA蛋白表达的差异性分析及相关耐药蛋白介导细菌耐药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由于广泛且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MRSA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已有的研究表明,MRSA的主动外排系统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导致其产生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中,主动外排系统和生物被膜的形成均与耐药蛋白有关。本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也证明,染料木素中药单体化合物能显着抑制MRSA蛋白的表达量,由此推测其对MRSA的抑制作用与蛋白有关,但关于染料木素作用MRSA后,菌体蛋白的变化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iTRAQ技术检测了染料木素作用MRSA后菌体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差异显着的蛋白在分子功能、生物学进程、所处细胞位置以及所参与的通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探讨了耐药相关蛋白在介导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机制。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iTRAQ技术,检测染料木素作用MRSA后菌体蛋白的表达差异。实验结果显示,样品共检测到1312个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蛋白共有129个,包括60个表达上调的蛋白和69个表达下调的蛋白;(2)通过qRT-PCR法,检测了差异显着的上调蛋白和下调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以验证iTRAQ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下调蛋白PstB和PstC中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其基因表达量分别下降了51.6%和52.1%(P<0.01);上调蛋白SecY、Mip和RecT的mRNA的表达量显着性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77.2%、87.5%和90.1%(P<0.01)。基因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表明本研究的iTRAQ检测结果准确,可用于后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3)通过GO、KEGG和String方法,对染料木素作用MRSA后差异显着蛋白表达的差异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1)GO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到的129个显着性差异蛋白,主要参与10种生物学过程,按照基因所占比例的高低,这些差异显着蛋白分别参与代谢(80%),细胞(65%)和单有机体(58%)等过程;主要分布在细胞(46%),细胞组分(44%),细胞膜(22%)等位置;分别执行催化(63%),结合(44%)和转运(10%)等功能。2)KEGG通路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所检测的129个差异显着蛋白,参与的通路主要包括四大类,分别是代谢通路、遗传信息处理通路、环境信息处理通路和一些未知的通路。其中,代谢通路所包含的差异蛋白数量有50个;遗传信息处理通路有17个;环境信息处理通路所包含的差异蛋白有17个;其他19个差异蛋白参与的通路尚不清楚。3)String分析结果显示,129个差异显着蛋白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有的差异蛋白连接密集,有的连接松散。其中,secY、rpsE、isaB和PstB等蛋白与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5,它们是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中心节点,在蛋白转运、核糖体合成、细胞免疫以及细菌耐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4)对检测出的129个差异显着蛋白,通过分析其分子功能,得到与耐药相关的蛋白,并对其介导细菌耐药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与细菌耐药相关的蛋白约有14个,其中,PstB、PstC和PhoU等蛋白主要是通过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细菌耐药;PstS、altA和sarR等蛋白主要通过促进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介导细菌耐药。(5)利用蓄积动力学实验、结晶紫半定量法和qRT-PCR法对PstB和PstS蛋白介导细菌耐药的机制进行了验证。1)蓄积动力学结果显示,Pst系统抑制剂维拉帕米作用MRSA41577菌体后,与对照组相比,菌体内环丙沙星的蓄积量明显升高。其中,100?g/ml的维拉帕米作用菌体12 min后,环丙沙星的蓄积量比空白对照组增加了32%(P<0.01)。由于PstB是外排泵的组成蛋白,表明维拉帕米逆转细菌耐药可能与抑制PstB蛋白的表达有关。qRT-PCR结果显示,维拉帕米能抑制pstB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l维拉帕米作用MRSA41577菌体16 h后,pstB基因的表达量降低了89%(P<0.01)。表明维拉帕米可通过抑制pstB的mRNA表达量来逆转MRSA 41577耐药。2)结晶紫半定量结果显示,维拉帕米对MRSA41577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成熟的生物被膜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l的维拉帕米可使游离细菌和成熟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数量均减少约25%(P<0.05)。qRT-PCR结果显示,维拉帕米能抑制pstS 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l维拉帕米作用MRSA41577菌体16 h后,pstS mRNA的表达量降低了90%(P<0.01)。表明维拉帕米可能是通过抑制pstS的mRNA表达量抑制MRSA41577生物被膜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孙仲琳,崔锦,王锐,穆青[6](2019)在《细菌耐药的外排机制及其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多种多样,主动外排(efflux)是重要和常见的耐药机制之一.主动外排过程是细菌不同种类的外排蛋白系统将药物从自身体内主动外泵排出的过程.主动外排耐药机制属于非特异性耐药机制,具有底物广、能量依赖、外排泵种类多和外排泵来源菌多的特点.外排泵广泛存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分枝杆菌中,因此抑制耐药细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寻找和发现外排泵抑制剂.外排泵抑制剂通过抑制外排泵对抗生素药物的外排作用,从而恢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外排泵抑制剂可根据所作用的外排泵能量来源不同分为ATP水解能驱动型外排泵抑制剂和跨膜质子梯度能驱动型外排泵抑制剂两大类;也可依据所抑制的外排泵蛋白种类不同分为NorA蛋白抑制剂,Mex外排泵抑制剂,Tet(B)外排泵抑制剂,以及AcrAB-TolC外排泵抑制剂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外排泵抑制剂将成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鹏,王龙,谢明杰[7](2019)在《PstS和PstB调控无机磷酸盐转运和介导细菌耐药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磷酸盐(Pi)在菌体遗传、能量代谢及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细菌中,主要由磷酸盐特殊转运系统(Pst)和磷酸盐转运系统(Pit)来完成对Pi的吸收和利用。其中,Pst是在低磷胁迫下转运Pi的关键系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st系统除在调控Pi的代谢和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外,还介导细菌耐药、产毒和侵袭等。Pst系统是ABC转运蛋白家族的一种,一般由PstS、PstC、PstA、PstB和PhoU5个蛋白组成。其中,PstS和PstB蛋白是该系统中的关键蛋白。本文重点对PstS和PstB调控Pi转运和介导细菌耐药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研究该系统与细菌耐药的关系,以及研发以PstS和PstB为靶点的新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周振强[8](2019)在《细菌耐药机制指导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进行细菌耐药机制指导,分析细菌耐药机制指导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住院部患者,共计100例(研究组),2016年6月至2016年11月是此次研究时间段落,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细菌耐药机制指导;与此同时,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的100例医院住院部患者作为对照组(没有进行细菌耐药机制指导),分析组间患者的抗生素处方不合理用药率、高耐药可能性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结果在此次观察项目对比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数据指标有:组间患者的抗生素处方不合理用药率、高耐药可能性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且均以研究组的数据指标更具有优势性,即研究组患者的抗生素处方不合理用药率、高耐药可能性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数据均更低,P均<0.05。结论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加以细菌耐药机制指导,能够提高医院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有实施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06期)

苏珊珊,张吉生,王英,王勇,王宇超[9](2019)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中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8年3月某院临床分离的CRE菌株,VITEK2 Compact分析仪对其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测序确定PMQR基因qnrA、qnrB、qnrS、qepA、acc(6’)Ib-cr携带情况,通过质粒接合试验验证PMQR基因的水平转移。结果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达100%,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为15.56%~33.33%。acc(6’)Ib-cr基因检出率最高(87.72%),其次为qnrB(77.19%)和qnrS(17.54%),有2株菌携带qnrA基因(3.51%),未分离出qepA基因,菌株同时含有2种或3种PMQR基因(84.21%)。8株接合成功的菌株均存在PMQR基因转入,但喹诺酮药物对其最低抑菌浓度无明显改变。结论虽然该院CRE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检出率高,但对喹诺酮类药物仍存在一定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裘鹏,郭玉茹,张泽辉,范春玲,张德显[10](2019)在《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耐药菌所致的感染给人类健康及畜禽生产带来巨大威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细菌转录组学的研究可帮助人们探究细菌耐药前后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以及筛选出具有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本文以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和调控机制为出发点,从转录组水平探讨耐药细菌中外排泵系统、二元调控系统、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和非编码RNA对细菌外排泵系统、细胞膜通透性和生物被膜的调控机制,以期为细菌耐药性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9年04期)

细菌耐药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肠杆菌科细菌是栖居在人类肠道内的专性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阴性杆菌或球杆菌,多数为人肠道的正常菌群,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环境中。它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原致病菌,既可引起社区获得性感染,也可引起医院内感染。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以往被认为是治疗耐多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和过度使用,导致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耐药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张晴丹,通讯员,沙爱红.解锁超级细菌耐药的传播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9

[2].李翠翠,胡同平.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3].王晓琴.细菌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知多少[J].家庭生活指南.2019

[4].程婧.2013-2016年河南地区产NDM型金属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9

[5].王龙.染料木素影响MRSA蛋白表达的差异性分析及相关耐药蛋白介导细菌耐药的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6].孙仲琳,崔锦,王锐,穆青.细菌耐药的外排机制及其抑制剂[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张鹏,王龙,谢明杰.PstS和PstB调控无机磷酸盐转运和介导细菌耐药的机制[J].微生物学报.2019

[8].周振强.细菌耐药机制指导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9].苏珊珊,张吉生,王英,王勇,王宇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9

[10].裘鹏,郭玉茹,张泽辉,范春玲,张德显.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9

标签:;  ;  ;  ;  ;  ;  ;  ;  ;  ;  

细菌耐药机制论文-本报记者,张晴丹,通讯员,沙爱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