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产物之一,尽管在纸和印刷发明之前,我们的先人只能书于竹帛。纸和印刷是中国古代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伟大的两项贡献。它们也曾是中国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最得力的媒介。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里,它们是怎样促进科学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如何,导致其变迁的社会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本文将予以讨论。 中国古代的传播媒介凡历三次重大的材质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从书于竹帛走向手抄纸书,再到雕版印刷。这三次重大变化见证了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变迁:从国家组织科学知识再生产与传播一体化的汉唐,这个科学知识的形成和走向繁荣的时期——期间生产的三大模式带着先秦文化的积淀逐步定型,它们是“史官模式”、“吏治模式”和“注疏模式”,走到中国科学的鼎盛期——宋元,期间印刷术的普及导致了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在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积极互动。再往下,进入明清阶段,我们却看见了一个科学知识生产与传播两两分离的现象,知识的生产呈现文献化和常识化态势,而传播则相应地走向散漫化。其结果是生产与传播之间产生了一种被经济学家称作为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境。 我们的讨论分为五大部分。在绪论里,研讨的主要对象首先是“书”,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到令人满意的定义,因而,我对“书”作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之所以这么做是前沿回顾和问题前瞻的结果。由于本文研讨的主要对象是科学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春天已经到来——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9年度学术年会上的致辞[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2].《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汉代至唐代部分考证[J]. 科学与管理 2017(03)
- [3].中国科学技术史2015年纪事[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6(01)
- [4].中国科学技术史2014年纪事[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5(02)
- [5].从“性命”角度试析李约瑟的内丹观 读《中国科学技术史·内丹分册》[J]. 科学文化评论 2008(01)
- [6].郑重推荐中国数学史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2(02)
- [7].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轮通知)[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8].《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五代至元代部分考证[J]. 科学与管理 2019(03)
- [9].《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五代至北宋部分考证[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8(04)
- [10].共同使命情义真——竺可桢与梁家勉的交往[J]. 科学新闻 2017(11)
- [11].编者的话[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3(03)
- [12].《多视野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第十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论文集》简介[J]. 考古 2009(07)
- [13].《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出版发行[J]. 高等数学研究 2010(06)
- [14].一部汇精集萃、推陈出新的扛鼎之作——读《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有感[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1(04)
- [15].京都大学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脉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03)
- [16].汉语典籍文化专有项英译研究——以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航海卷》为例[J]. 校园英语 2017(47)
- [17].《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2(03)
- [18].《中国科学技术史·Ⅲ:数学、天文和地学》[J]. 科学文化评论 2018(04)
- [19].《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北宋部分医学内容考辨[J]. 医学与哲学 2020(10)
- [20].陈翥与他的《桐谱》[J]. 中国林业产业 2018(Z2)
- [21].李约瑟与敦煌[J]. 敦煌研究 2011(01)
- [22].李约瑟与竺可桢往来书信(1950-1951)[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23].渗碳脱碳 百炼成钢[J]. 金属热处理 2013(10)
- [24].纪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7(01)
- [25].《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J]. 科学文化评论 2013(04)
- [26].图书信息[J]. 科学文化评论 2013(01)
- [27].中国科学技术史盛会在青海西宁举行[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1(03)
- [28].信息与通信技术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J]. 科技导报 2009(11)
- [29].中国传统中的统计思维[J]. 中国统计 2020(01)
- [30].“百川归海”与“河岸风光”——对当代中国科学史学的方法论反思[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