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宇宙间“怪”行星(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杉[1](2020)在《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着重提出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位置。而如何优化学习方式、如何帮助学生尽快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了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在心理和身体上都表现出强烈自主性的时期。已有研究表明,直到高中阶段,我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够,各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因此,探究高中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是本文的出发点。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自主学习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对本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对高中生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做确切的说明,并从学生角度入手,以向高中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及分析,总结出以下问题:(1)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低等水平;(2)高中生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大,且缺乏学习动机。最后通过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验得出结论:(1)提高高中生地理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可以深入的了解地理知识的奥妙,从而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优化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全面提升自身能力。本文经过研究实验,初步得出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更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能力的结论。高中地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陈木娇[2](2020)在《香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婚恋意蕴研究(1978-2019)》文中研究指明“异类婚恋”是指人类与妖魔鬼怪或是动植物精魅等幻想出来的非人类之间的婚恋关系。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志怪小说都涉及大量“异类婚恋”故事,随着时代媒介语境变迁,传统“异类婚恋”故事被改编成影视剧并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任何婚恋关系都是人对婚恋文化的反映,用人与“异类”相恋的关系来表达人置身于其中婚恋文化的优势是什么?本文认为神仙精怪的异物幻化和鬼魅魍魉的轮回转世本质上肯定了生命同一性的神话原理,“异类婚恋”故事所虚构的异度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通的。婚恋意蕴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理性内涵,投射着社会两性关系、婚恋观念的文化表征。目前有关“异类婚恋”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学作品领域,电影领域的研究则较为薄弱,虽有少量研究学者注意到“异类婚恋”题材电影,但目前尚缺乏整体性的辨析和研究。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文化批评法等研究方法,借助婚恋社会学、性别主义学等理论知识,以香港地区的“异类婚恋”题材电影(1978~2019)为研究对象,以文艺政策为划分依据将“异类婚恋”题材电影划分为三个阶段,探析电影的婚恋特征、性别角色和发展动因,从而归纳总结出各个阶段“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相应的婚恋意蕴研究成果。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意在梳理论文研究课题框架,重点是对研究对象的概述,笔者梳理学术研究界对“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研究现状并论述1978~2019年间华语“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创作概况;正文共有三章,分别论述各个阶段“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婚恋意蕴。第一章为“港片黄金时期”(1978-1992),该阶段影片的婚恋意蕴表现为传统“才子佳人”婚恋范式的变种;第二章为“过渡孤岛时期”(1993-2002),该时期影片的婚恋意蕴表现为都市情欲迷茫下的“身份”认同;第三章为“港陆合拍片时期”(2003-2019),该时期电影的婚恋意蕴表现为多元复杂两性关系下重构传统家庭婚恋秩序。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进行综合概述,指出“异类婚恋”题材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并就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本文认为,“异类婚恋”题材电影是传统“异类婚恋”故事的现代性文化表征,从“婚恋意蕴”角度出发研究香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颇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陈璐[3](2020)在《论阿瑟·克拉克科幻小说中的外星文明书写》文中研究表明阿瑟·克拉克是20世纪着名的英国科幻作家,一生创作了百余部科幻作品,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他的科幻小说以精准的科学描写着称,大部分属于“硬科幻”风格,其中也蕴藉着浓厚的哲学思考,以探寻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处理过很多主题,但他偏爱描写外星文明,其中《童年的终结》《2001:太空漫游》《与罗摩相会》三部作品都是描写外星文明的杰作。本文选取这三部科幻小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兼顾其他作品,从外星文明的表现形态、叙述特征以及书写原因与意义三方面深入探究。第一章概括克拉克科幻小说中外星文明的表现形态,分别为类人外星文明、智慧外星文明和技术外星文明,分析它们各自的特征。第二章从原型、悖论与不确定性三个角度探究外星文明的叙述特征。第三章结合作家创作个性、科幻文学描写外星文明的传统、时代背景,论述克拉克书写外星文明的原因及意义。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站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深入解读文本,展现克拉克笔下外星文明的独特魅力。
朱秀海[4](2019)在《打鞭子的人》文中提出不错,那个夜晚是有点儿不一般,我说的是月亮,银白色的,很大很大,而且圆。怎么说呢?有点像你打开微信就看到的那个地球的全息影像,但比它大多了也亮多了,最要命的是它离你那么近,就像在对面的五洲大酒楼顶上,一个假的特大号的月亮,上面的沟沟坎坎你都看得清楚。关键是太不正常了,我说的是感觉你懂吗?像是要发生大事件了,地震,火山爆发,核战争,没有,就是一个月亮,三不知地出现了,你不觉得怪异那才是骗人呢。那天夜晚的事我门儿清,找我就对了,不用再找别人了。
李静茹[5](2019)在《《三体》三部曲的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体》三部曲是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讲述了在文革期间,由于一次偶然的电波发射,人类引发了三体文明的入侵。在与三体文明长达几个世纪的斗争中,人类发现了宇宙的黑暗现实,并最终毁灭于宇宙的黑暗森林打击之下。《三体》第一部《三体》于2015年8月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和多个奖项提名,《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也于2017年获得了轨迹奖最佳长篇。可以说,《三体》系列是中国科幻走出去的里程碑之作。《三体》系列英译版一经出版,便吸引了众多海外读者。这不仅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窗口,而且增强了中国语言和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对我们从事海外汉语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体》在海外的热销离不开其译者的努力。《三体》第一部《三体》和第三部《死神永生》的英译由美籍华人科幻作家刘宇昆负责,《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的英译则由美籍科幻小说翻译家Joel Martinsen完成,两位都是非常杰出的科幻小说翻译者。本文从文学表达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英译版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原文的中国特色和科幻性,找出英译本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相较于之前论文以某一翻译理论为指导或仅分析某一部小说而言,更加系统、深入、全面的分析了整个《三体》三部曲英译本的翻译特点和翻译效果。论文主体部分为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一章从科幻新造词和科幻场景两个方面分析《三体》系列英译本的科幻性,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手段,评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优点和不足;第二章从中国文化特色、中国语言特色两个方面分析《三体》英译本中的中国特色,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手段,评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优点和不足;第三章对《三体》三部曲翻译特点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对《三体》三部曲英译本的改写情况做了分析和归纳。
刘晓勤[6](2019)在《《申报》中的天文知识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天文学的知识传播,是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作为近代中国代表性报刊媒介,肩负着知识传播与教化民众的历史重任,其作用同样体现在天文知识传播领域。本文旨在通过挖掘《申报》中有关天文知识传播的报道文章,从不同文体、不同主题、不同事件,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内容、时间、事件等多个角度分析《申报》天文知识传播的特点与重点,总结出《申报》天文传播的方法与规律。笔者立足于对《申报》天文相关报道的原文内容进行搜集、归纳、梳理与分析,对于《申报》77年创刊以来的880余篇天文报道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申报》在近代天文知识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与教化作用,依托于《申报》这一受众广泛,影响力最大的报刊媒介,天文知识传播相应的也得到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普及度;第二,天文知识传播依托于报刊媒介,主要借助新闻报道、科普文、广播稿等形式进行传播,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第三,对于不同报道主题与天文事件,报道频率和内容形式也不相同,有其主题的侧重点与倾向性。从报道内容上看,日月食(蚀)、彗星、地球、月球、太阳、行星及天文研究机构是报道的高频主题和重点对象,从报道的形式上看,新闻报道、科普文章、广播稿、演讲稿、读者来信等形式较为常见;第四,《申报》天文传播具有其自身的创新性。《申报》天文知识报道的内容一贯紧随时代前沿与最新热点,报道的写作手法具有新意,加入广播稿、演讲稿、读者来信等新颖形式,具有其独特的传播魅力与传播效果;第五,《申报》中的天文知识传播,特别是科普形式的天文传播,依托于众多着名学者与专家,内容具有权威性与可读性;第六,《申报》天文知识传播与其他报刊传播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申报》的报道篇数更多,报道内容更加齐全,新闻事件后大多有相关知识阐释与议论,注重报道的知识传播价值与社会教育意义,且报道文章中的描述多详实全面,注重细节铺陈,报道角度多样,力求全面展现新闻事实。总之,《申报》在中国近代天文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与普及作用,对社会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洪杨[7](2018)在《谭嗣同“仁为天地万物之源”的多维阐释》文中研究表明"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是谭嗣同哲学思想体系建构中的重要命题之一,对于理解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具有片言居要的积极意义。谭嗣同"仁为天地万物之源"的命题具有多维指向:从本体论维度来看,其将仁确立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宇宙间的最高法则,仁即心、即识,天地万物生灭、流转在于仁、心、识的成毁、造作。从道德伦理维度来看,其将仁看做是全部伦理规范、道德原则的本根,仁之内涵在于博爱,根本属性在于通,通之义在于平等,在于冲决阻碍"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之网罗。从认识论维度来看,仁为万物之源,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的体认便是对仁,即心、识的体认,让一人之心与万有之心彼此相通,以此破除对待,实现平等的价值目标。
刘博洋,EasyNight[8](2015)在《发现冥王星背后的故事》文中研究表明北京时间2015年7月14日19时51分,承载着全世界殷切期望的深空探测器新视野号,经过9年多、跨越数十亿千米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太阳系边疆的神秘星球——冥王星,在距它12500千米的地方,为我们发回了冥王星的高清彩照。这次成功的造访,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狂欢。冥王星虽然一贯低调,却难掩它作为一颗"有故事"的星球的本色。借着新视野号的东风,让我们一起扒一扒冥王星的前世今生。
卢苏宁[9](2015)在《终极》文中认为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黑格尔1、EA病毒星期一中午,黎媛和卫东俩人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7203航班,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前往美国。黎媛身穿高档巴洛克套装,意大利名牌高跟鞋,身背LV时尚包,步履优雅从容穿过机场候机大厅,表情在平静中显出尊贵,目光在无意之中流露出自信,看上去像个阔太
张鸿[10](2014)在《《宇宙与意象》研究及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研究《宇宙与意象》的若干问题为起点,比较中西诗学中的宇宙论。《宇宙与意象》旨在研究文艺复兴后宇宙论科学哲学对诗人想象的作用。作者提出三类意象:宇宙体系、空间和生命。赫拉克利特派哲学和巴门尼德派哲学此消彼长贯穿所有意象。从封闭到开放是宇宙体系的中心意象。空间的中心意象是以太和太空之游。宇宙生命意象包括万有引力、种子、树、蛇、星云、分解、天体的死亡、火、轮回等。封闭宇宙哲学传统压制想象力,导致文艺复兴以后美学的反叛。以无限为美并非诗人独有:神学家认为无限创造才配得上神的威力,天文学家认为无限宇宙才能容纳众多世界,生物学家欣赏多样的生命形式。无限为浪漫主义者所追求,浪漫主义者认为有限和墨守成规意味着枯竭,浪漫主义的美学是无限包容。诗人的心理与宇宙科学哲学有所联系却不能完全平行。龙萨的球形宇宙并不说明他是纯粹巴门尼德派诗人,他崇尚无限时间和变化,赞美导致生命更新的死亡。雨果是纯粹的赫拉克利特派诗人,雨果的宇宙想象是“无限”美学的胜利。克洛岱尔承认无限时间之流,却用封闭房屋比喻有限空间,明确批判无限空间。龙萨和克洛岱尔共同的矛盾在于让有限空间容纳无限时间和变化。中国古人善于超越可见世界,想象不可见世界。中国古代有无限宇宙论传统,总结如下:天地有限,有起始,宇宙无限,无起始。无限有极大和极小两个向度。中心和边缘相对,两者均可取消。无限空间有众多天地。变化是自然之理,变化不息,带来更新和生命。时空和变化不可分割。崇尚无限的哲学化为欣赏无限的美学。中国古代文论家以刘勰、司空图、王夫之和叶燮为代表,其主张在于:人为天地之心,以诗人之心囊括时空;宇宙以变为美、因变生美;以尚变的天道作为根据来说明文学发展史的本质;宇宙存在的模式是诗歌创作和诗学的终极标准;因为人文和天文可以比德,所以主体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与古希腊缺乏主体自主性的狂兴说形成对比。中国古代诗人以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为代表,其宇宙论可总结为:质疑有限宇宙模式;强调人生有限和宇宙永恒之间的反差;以变化为宇宙的本质,注重变化的方式和规律;宇宙本体论或虚空或实有,宇宙发生论以气为核心;继承老庄以静观动的宇宙认识论;游于无垠,胸怀天地,超越有限,向往无限;秉承儒家“忠恕”思想,认定人与物同心同性、宇宙生命生生不息。西方无限宇宙论是对传统的反动,超越有限是暴力斗争,从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人间,以宗教或征服宇宙为目的。无限宇宙还与上帝有关,西方人对无限表现得比较狂热。中国的无限宇宙论是对传统的继承,无限是自然之理,没有宗教色彩,具有平民气息。秉持无限宇宙论的中国诗人不能称为浪漫主义诗人。无限宇宙哲学并未引发中国人对外层空间进行西方人那样的浪漫主义想象。中西宇宙生命论的对比在于精神性和物质性、伦理性和生物性、实践性和无用性、教化和庸俗、整体和谐和个人或群体猎奇。中国古人的宇宙之游是为了个人修养或政治目的,人间是宇宙之游的落脚点。西方人抛弃地球,征服宇宙。西方诗人的心理经历了从有限宇宙到无限宇宙的审美趣味的变化。有限和无限两种宇宙模式的强烈对比导致了文艺复兴后诗人思想的自由奔放。中国古代有无限宇宙论传统。哲学家、文论家和诗人以无限宇宙为美,一贯崇尚无穷时空和变化。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没有针对有限宇宙模式的革命,面对无限宇宙中国古人始终温和超然。
二、宇宙间“怪”行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宇宙间“怪”行星(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自主学习研究现状 |
1.3.1 自主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
1.3.2 自主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
2.1 自主学习的内涵 |
2.1.1 自主学习的定义 |
2.1.2 地理自主学习的特点 |
2.2 地理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
2.2.1 主体教育理论 |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3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5 元认知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地理教育的价值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
3.1.2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
3.2 高中地理教师发展现状 |
3.2.1 地理教育者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
3.2.2 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
3.2.3 教师指导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有待提升 |
3.3 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发展现状 |
3.3.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3.3.2 问卷说明与发放回收情况 |
3.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4 问卷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影响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因素 |
4.1 .影响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内部因素 |
4.2 影响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外部因素 |
第五章 提升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
5.1 基于内部影响因素的相关策略 |
5.1.1 养成良好的地理自主学习习惯 |
5.1.2 掌握高中地理自主学习方法 |
5.1.3 重视社会性资源的利用 |
5.2 基于外部影响因素的相关策略 |
5.2.1 教师教学理念向自主学习模式转变 |
5.2.2 建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
5.2.3 营造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 |
第六章 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地理的实验研究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对象和实验时间 |
6.3 变量选择 |
6.4 实验过程 |
6.5 实验结果 |
6.5.1 调查方式与调查对象 |
6.5.2 问卷说明与发放回收情况 |
6.5.3 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7.3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香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婚恋意蕴研究(1978-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概述 |
1.“异类婚恋”题材电影概述(1978-2019) |
2.“异类”与“异类婚恋” |
3.“异类婚恋”的基本类型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1.香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分期依据 |
2.本文基本框架及内容 |
第一章 港片黄金时期:传统“才子佳人”婚恋范式的变种(1978-1992) |
第一节 自主寻爱与包办婚姻的博弈 |
(一)逃离“冥婚”桎梏的情缘 |
(二)父母专横棒打鸳鸯 |
第二节 悲情女性和男儿本“色” |
(一)悲情女性:难以逾越的命运藩篱 |
(二)男儿本“色”:时代伤痕下的责任意识 |
第三节 原因探究:香港鬼片风潮和导演的中华文化情怀 |
(一)“人鬼恋”题材电影昌炽的缘由 |
(二)香港导演的中华文化情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过渡孤岛时期:情欲都市迷茫下的“身份”认同(1993-2002) |
第一节 现代情欲都市的精神迷茫 |
(一)都市图景空间的情欲释放 |
(二)悲喜交织的“快餐式爱情” |
第二节 职业女性的崛起和男性“退位” |
(一)职业女性:现代女性的意识觉醒 |
(二)“男鬼”形象:男性话语权的退位 |
第三节 过渡孤岛时期“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发展动因 |
(一)市场拓新:“男鬼”填补市场空白 |
(二)回归政策:港人的身份认同焦虑 |
(三)思想文化: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港陆合拍时期:多元复杂两性关系下重构传统婚恋秩序(2003-2019) |
第一节 多角婚恋元素下重构传统家庭婚恋秩序 |
(一)“三角恋”元素屡见不鲜 |
(二)传统家庭秩序的重振旗鼓 |
第二节 男女形象的螺旋式回归 |
(一)男权返魅:男性话语权的强势回归 |
(二)女性困境:深化传统女性的刻板印象 |
第三节 发展动因:重构传统婚恋价值认同和魔幻电影风潮 |
(一)内在动因:借助“异类婚恋”重构传统价值认同 |
(二)外在因素:多元化受众需求和魔幻电影风潮 |
本章小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1978~2019年度“异类婚恋”题材电影汇录表(共31部) |
附录二 :1978~2019年华语“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简介表 |
附录三 :90年代香港电影票房走势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论阿瑟·克拉克科幻小说中的外星文明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一章 外星文明的表现形态 |
第一节 类人外星文明 |
第二节 智慧外星文明 |
第三节 技术外星文明 |
第二章 外星文明书写的叙述特征 |
第一节 原型 |
第二节 悖论 |
第三节 不确定性 |
第三章 外星文明书写的原因及意义 |
第一节 创作个性 |
第二节 科幻黄金时代的展望与反思 |
第三节 创作的传承与独特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三体》三部曲的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三体》三部曲科幻新造词与科幻场景翻译分析 |
1.1 《三体》三部曲中的科幻新造词 |
1.1.1 《三体》中的科幻新造词 |
1.1.2 《黑暗森林》中的新造科幻词 |
1.1.3 《死神永生》中的科幻新造词 |
1.2 《三体》三部曲中的科幻场景翻译 |
1.2.1 与外星文明有关的科幻场景 |
1.2.2 与未来人类社会有关的科幻场景 |
1.2.3 与异维空间有关的科幻场景 |
第二章 《三体》三部曲中国特色翻译分析 |
2.1 《三体》三部曲中的中国文化特色 |
2.1.1 《三体》三部曲中的历史文化 |
2.1.2 《三体》三部曲中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
2.2 《三体》三部曲中的中国语言特色 |
2.2.1 成语 |
2.2.2 俗语 |
2.3.3 谐音词 |
第三章 《三体》三部曲的翻译特点及改写 |
3.1 《三体》三部曲的翻译特点 |
3.1.1 科幻新造词和科幻场景上的翻译特点 |
3.1.2 中国特色的翻译特点 |
3.1.3 《三体》三部曲翻译特点的总结 |
3.2 《三体》三部曲的改写 |
3.2.1 涉嫌女性歧视的部分 |
3.2.2 涉及未知信息的部分 |
3.2.3 有关血腥暴力的部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申报》中的天文知识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3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申报》天文传播的报道类型分析 |
2.1 新闻报道 |
2.2 科普类文章 |
2.3 其他报道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申报》天文传播的主要内容分析 |
3.1 日食(蚀)与月食(蚀) |
3.2 彗星 |
3.3 天文机构及其研究活动 |
3.4 地球、月球、太阳与行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申报》报道的主要天文事件案例分析 |
4.1 1910 年5 月哈雷彗星回归 |
4.2 1930 年3 月发现冥王星 |
4.3 1933 年4 月天文数理讨论会 |
4.4 1941 年9 月“百年日全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申报》天文传播影响与效果分析 |
5.1 受众与订阅分析 |
5.2 读者来信的案例分析 |
5.3 《申报》之读者互动 |
5.4 《申报》之作者群体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谭嗣同“仁为天地万物之源”的多维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仁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
二、本体论维度下的“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
三、道德伦理维度下的“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
四、认识论维度下的“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
(9)终极(论文提纲范文)
1、EA 病毒 |
2、老同学 |
3、据理争锋 |
4、锁定目标 |
5、抓捕嫌犯 |
6、秘密基地 |
7、黑洞迷团 |
8、数据包 |
9、水球人 |
10、恐慌 |
二、对水球人虚拟存在的系统严格监管,任何国家、任何人不经批准,不得使用水球人数据包。 |
三、水球人数据包研究成果为地球人类所共有。 |
11、海底疑影 |
12、疑影重重 |
13、崂山穿越 |
14、香港迷踪 |
15、英伦觅踪 |
16、香港实验室 |
17、水下超高速目标 |
18、三峡之惑 |
19、回到原点 |
20、沉船之迷 |
21、仙座号游轮 |
22、海上抓捕 |
23、潜入深海 |
24、海洋城堡 |
25、水球人生活印象 |
26、水球高科技 |
27、娈生兄弟 |
28、水球生命 |
29、水球早期文明史 |
30、生存的权力 |
31、智慧之门 |
32、水球人战争 |
33、慧星难灾 |
34、海洋时代 |
35、上帝来了 |
36、金苹果 |
37、水球毁灭 |
38、联合国决议 |
39、深海搜侦 |
40、大堡礁诱惑 |
41、锁定海洋城堡 |
42、大战之前 |
43、和平谈判 |
44、大洋决战 |
45、和平条约 |
(10)《宇宙与意象》研究及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语 |
第一部分 《宇宙与意象》研究 |
第一章 《宇宙与意象》的主要意象 |
第一节 关于宇宙体系的意象:赫拉克利特派与巴门尼德派的对立 |
一、 由赫拉克利特哲学产生的宇宙意象:火、变、水流、多样性 |
二、 由巴门尼德哲学产生的宇宙意象:圆形或球形、静止、有限、封闭 |
三、 巴门尼德主义和赫拉克利特主义的斗争: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模式对布鲁诺和笛卡尔宇宙模式 |
第二节 关于宇宙空间的意象 |
一、 明亮柔软的以太对诗人的意义 |
二、 黑暗坚硬的以太对诗人的意义 |
第三节 关于宇宙生命的意象 |
一、 文艺复兴的前奏——古代到中世纪的宇宙生命思想略述 |
二、 生命形态的意象——文艺复兴及稍后时代的活力宇宙 |
三、 生命的力量——“万有引力”引发的意象 |
四、 种子——18 世纪宇宙生机论的一个意象 |
五、 宇宙生命的三个象征:树、蛇、星云 |
六、 天体的死亡方式 |
七、 宇宙生命的循环——“火”意象始末 |
第二章 《宇宙与意象》论浪漫主义 |
一、 蒂泽对浪漫主义的论断 |
二、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比:从对比中把握浪漫主义的特征 |
三、 近代天文学对于浪漫主义的意义 |
(一) 近代无限宇宙论简述 |
(二) 库萨的尼古拉:宇宙无限论的首创者 |
(三) 布鲁诺:关于“多“的美学 |
(四) 亨利 莫尔:无限的美学和不能满足的诗人 |
四、 生物学和生物学家的浪漫主义美学 |
(一) 16 至 18 世纪生物学的总体趋势及其哲学、美学意义 |
(二) 生物学家的浪漫主义幻想 |
第三章 法国诗人的宇宙 |
第一节 皮埃尔 德 龙萨的宇宙论 |
一、 蒂泽所论之龙萨 |
二、 再论龙萨的宇宙论 |
(一) 宇宙的结构:九重天、天穹的运动、四元素、有限空间、宇宙两界 |
(二) 宇宙的起源 |
(三) 龙萨论鬼 |
(四) 龙萨论变化和死亡的价值 |
(五) 龙萨论人的地位 |
第二节 《宇宙与意象》论雨果的宇宙 |
一、 飞逝的星球 |
二、 星际影响 |
三、 宇宙的套嵌模式 |
四、 面对黑暗的焦虑 |
五、 宇宙征服和对地球的眷恋 |
六、 宇宙生命 |
七、 螺旋形的宇宙 |
第三节 保罗 克洛岱尔的宇宙观 |
一、 克洛岱尔在《宇宙与意象》中的位置以及蒂泽对克洛岱尔的陈述 |
二、 克洛岱尔宇宙论的基本内容 |
(一) 宇宙的中心 |
(二) 宇宙的封闭和有限 |
(三) 克洛岱尔关于时间、运动和宇宙整体性的观点 |
三、 帕特莫尔和华莱士对克洛岱尔宇宙论的意义 |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以及中西宇宙模式在哲学和文学领域的初步比较 |
第四章 中国古代无限宇宙论简述以及中西宇宙模式在哲学中的初步比较 |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无限宇宙论 |
一、 孔子和《周易》论时间和变化 |
二、 道家的无限论 |
三、 《墨子》之相对与绝对 |
四、 《管子》之“宙合有橐天地” |
五、 《子华子》之“万物相禅”和存在物的差别论 |
六、 《尸子》之不分割时空的宇宙定义 |
第二节 无限宇宙论的发展:从汉到明清之际 |
一、 从汉到明清之际的无限空间观念 |
(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六种天地模式及天文学和哲学宇宙论的关系 |
(二) 从汉到明清之际的无限空间论 |
二、 从汉到明清之际的无限时间观念 |
三、 从汉到明清之际关于变化无止息的观念 |
第三节 中西宇宙模式的比较 |
一、 关于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时空和变化思想的简述 |
二、 中西对待有限和无限宇宙模式的两种态度:布鲁诺和杨泉、柳宗元、邓牧、《琅嬛记》的比较 |
三、 中国古代与古希腊传统时间观念的比较 |
四、 中西对待变化的心理的比较 |
第五章 中国古代文论家的宇宙观 |
第一节 刘勰文论的宇宙意识 |
一、 刘勰论“文” |
二、 刘勰论“神思” |
三、 刘勰论心物相感 |
四、 主体性的得失:刘勰论人的主体性和古希腊“狂兴”思想的比较 |
第二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宇宙论诗 |
一、 《诗品》以时空论诗 |
(一) 对空间与时间的态度或认识 |
(二) 宇宙存在的三种方式 |
(三) 追求无限时空的三种态度 |
二、 《诗品》以变化论诗 |
(一) 丰富的物象 |
(二) 生机 |
(三) 流动 |
第三节 王夫之和叶燮诗学的变化论 |
一、 诗文摹写天地之至美、大文 |
(一) 天地固美、变化生美、以变为美 |
(二) 诗文摹写天地之美:天化与人心的遇合 |
二、 以变为核心的文学史观 |
第六章 中国古代诗人的宇宙以及中西宇宙模式在诗歌创作中的比较 |
第一节 屈原的宇宙模式以及屈原和但丁太空之游的比较 |
一、 《天问》宇宙论与战国时北方文化的关系以及对有限宇宙模式的质疑 |
二、 《离骚》太空之游的巫觋色彩以及屈原与蒂泽所论但丁太空之游的比较 |
(一) 《离骚》太空之游的巫觋色彩 |
(二) 屈原与但丁太空之游的比较 |
第二节 李白的宇宙三论 |
一、 无限、虚空的宇宙本体论 |
二、 气一元论:李白的宇宙发生论 |
三、 静观:李白的宇宙认识论 |
第三节 杜甫的儒学宇宙以及宇宙生命论的中西比较 |
一、 杜甫宗儒的证据 |
二、 杜甫观物五论 |
三、 杜甫以“忠恕”达“仁” |
四、 儒学生命观对杜甫的指导 |
五、 杜甫宇宙生命论和《宇宙与意象》所述西方宇宙生命论的比较 |
第四节 苏轼的宇宙论以及中西太空之游、时间和变化观念的进一步比较 |
一、 苏轼的宇宙胸怀和空间之游 |
(一) 高怀远度 |
(二) 天游 |
(三) 《庄子》、苏轼的“天游”与《人和宇宙空间》太空之游的比较 |
二、 对有限时间的焦虑和对无穷时间的追求 |
(一) 苏轼对待有限和无限时间的态度 |
(二) 雪莱《时间》诗的思想与苏轼时间观念的比较 |
三、 以“变”或“动”为核心的哲学以及文艺鉴赏和创作 |
(一) 关于“变化”的哲学 |
(二) 以“动态美”评论文艺作品 |
(三) 苏轼诗作的动态美 |
(四) 雪莱“变化”主题和苏轼变化论的比较 |
四、 苏轼与浪漫主义 |
结论 |
一、 关于《宇宙与意象》所述意象以及三位法国诗人宇宙论的总结 |
二、 关于中国古代无限宇宙论传统的总结 |
三、 中国古代文论家和诗人宇宙观的总结及其所反映的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 |
四、 西方浪漫主义崇尚的无限包容性美学:西方美学发展史的巨大转向 |
五、 中西哲学对宇宙模式的伦理价值判断和双方对待宇宙模式的态度比较 |
六、 中西宇宙生命论以及宇宙之游主题的比较及其折射的中西文化特色 |
七、 文学与宇宙学学科会通所体现的人类思维的某些特点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四、宇宙间“怪”行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地理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探究[D]. 刘洪杉.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香港“异类婚恋”题材电影的婚恋意蕴研究(1978-2019)[D]. 陈木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3]论阿瑟·克拉克科幻小说中的外星文明书写[D]. 陈璐. 天津师范大学, 2020(10)
- [4]打鞭子的人[J]. 朱秀海. 天涯, 2019(06)
- [5]《三体》三部曲的英译研究[D]. 李静茹. 山西大学, 2019(02)
- [6]《申报》中的天文知识传播研究[D]. 刘晓勤.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谭嗣同“仁为天地万物之源”的多维阐释[J]. 李洪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
- [8]发现冥王星背后的故事[J]. 刘博洋,EasyNight. 知识就是力量, 2015(10)
- [9]终极[J]. 卢苏宁. 辽河, 2015(02)
- [10]《宇宙与意象》研究及中国古代宇宙诗学论[D]. 张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