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研究

《大乘起信论》研究

论文摘要

《大乘起信论》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大乘起信论》涵盖了佛教各宗心性学说,总括大乘佛教教义和理论,因而被视为大乘佛学的入门概论之著。在义理上,《大乘起信论》提出真如缘起理论,以一心、二门、三大为纲领,以熏习为依托,从而实证真如之可能。这一理论,深刻而精当地涵摄了佛学的精华和要义,透析了宇宙人生之究竟,为隋唐佛教乃至宋明儒学的发展理路奠定了基本理路架构。正是由此,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各宗各派竞相研习,从而使得《大乘起信论》广泛流传,并对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和作用。而且,《大乘起信论》的精深义理为安顿灵魂也可提供一理路的归落,特别是依据《大乘起信论》的实相观、缘起观、熏习观、修行观的四个层面,以哲学视角透析《大乘起信论》,开拓其哲学上的价值和意义,这也将为人深入审视人自身、重新构筑人之为人的价值体系和意义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大乘起信论》的理论体系和结构
  • 1.1 "一心、二门、三大"义理诠释
  • 1.1.1 一心
  • 1.1.2 二门
  • 1.1.3 三大
  • 1.2 "一心二门三大"与"四信五行"之逻辑分析
  • 第2章 《大乘起信论》实相观
  • 2.1 实相的界定
  • 2.1.1 实相大义
  • 2.1.2 《大乘起信论》真如实相论
  • 2.2 《大乘起信论》实相之特质
  • 2.2.1 如实空
  • 2.2.2 如实不空
  • 2.2.3 《大乘起信论》实相之"不变"与"随缘"
  • 第3章 《大乘起信论》缘起观
  • 3.1 佛教"缘起观"的诠解
  • 3.2 《大乘起信论》"缘起"观的提出及归属
  • 3.2.1 《大乘起信论》"缘起"观的提出
  • 3.2.2 《大乘起信论》"缘起"观的归属
  • 3.3 《大乘起信论》"缘起"观基本特质
  • 3.3.1 "阿赖耶识"的渊源及诠释
  • 3.3.2 《大乘起信论》对"阿赖耶识"的引入
  • 3.4 《大乘起信论》的"阿赖耶识"诸特征
  • 3.4.1 阿赖耶识具"觉"、"不觉"二征
  • 3.4.2 始觉、本觉、究竟觉的义理诠解
  • 3.4.3 "性净本觉"的"四镜"义
  • 3.4.4 三细六粗之九相论
  • 3.5 《大乘起信论》关于世界缘起之次第论 #4C
  • 第4章 《大乘起信论》熏习观
  • 4.1 何谓"熏习"
  • 4.1.1 熏习的界定及特质
  • 4.1.2 《大乘起信论》的"熏习"义
  • 4.2 四熏习及其特质
  • 4.3 熏习路径
  • 4.3.1 流转
  • 4.3.2 还灭
  • 第5章 《大乘起信论》修行观
  • 5.1 破"法我"二执,发心行方便
  • 5.2 "四信"论
  • 5.3 "修行五门"为离苦得乐门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日近代的《大乘起信论》研究与中国的近代佛教学[J]. 佛学研究 2015(00)
    • [2].7~9世纪《大乘起信论》在新罗的传播[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3].梁译本《大乘起信论》复音词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1(10)
    • [4].河西昙旷及其《大乘起信论》研究(下)[J]. 中国佛学 2016(02)
    • [5].“东亚视野中的《大乘起信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宗教与民族 2015(00)
    • [6].试述《大乘起信论》在佛教弘扬中的重要意义[J]. 才智 2013(30)
    • [7].论《大乘起信论》的熏习说—兼论熏染之别[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4)
    • [8].《大乘起信论序》真伪新考——《大乘起信论》翻译新考之一[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5(11)
    • [9].澄观与《大乘起信论》[J]. 比较经学 2014(01)
    • [10].试论《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说”[J]. 金田 2013(09)
    • [11].《大乘起信论》“本觉自证”理路的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 [12].李提摩太以耶释佛英译《大乘起信论》探析[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13].略论《大乘起信论》对朱熹心性论的影响[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 [14].日本的《大乘起信论》研究[J]. 佛学研究 2010(00)
    • [15].梁启超对《大乘起信论》的学理考察[J]. 网络财富 2009(04)
    • [16].真如与存在:《大乘起信论》与存在主义本体论比较[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 [17].佛教“无明”观念探析——以《大乘起信论》为例[J]. 船山学刊 2008(03)
    • [18].“随顺”的主体实践:《大乘起信论》与章太炎的“齐物哲学”[J]. 汉语佛学评论 2018(00)
    • [19].《大乘起信论》铃木大拙译本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20].“真如”的异质性——《大乘起信论》的本体思想探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12(11)
    • [21].浅论《大乘起信论》的内在理路——以真如观念为核心[J]. 兰州学刊 2008(03)
    • [22].从民众信仰角度探究《大乘起信论》流行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影响[J]. 比较经学 2014(01)
    • [23].浅谈《大乘起信论》[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24].《大乘起信论》的因果结构——兼谈牟宗三、吕澂的诠释[J]. 宗教研究 2016(02)
    • [25].真妄和合与本觉自证——《大乘起信论》“心灵环保”义趣探析[J]. 世界宗教文化 2013(03)
    • [26].冯友兰中国哲学视域中的《大乘起信论》研究[J]. 哲学动态 2020(08)
    • [27].对《大乘起信论》修行方式的初步思考[J]. 五台山研究 2008(04)
    • [28].《大乘起信论》与中国禅宗的思想和修行[J]. 兰州学刊 2008(09)
    • [29].《大乘起信论》的翻译考辨[J]. 藏外佛教文献 2010(02)
    • [30].专题引介:比较经学与《大乘起信论》[J]. 比较经学 2014(01)

    标签:;  ;  ;  ;  ;  

    《大乘起信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