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及有机发光二极管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

微流控芯片及有机发光二极管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从分析方法和仪器搭建两方面入手,以体现微流控芯片系统快速、高通量、微型化和集成化几个特点为目标,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工作:针对电场力驱动细胞进样效率低的问题,利用储液池液面差引起的静压力驱动细胞向微通道中进样,然后在静压力和电场力共同作用下实现细胞的聚焦和迁移,在十字型微流控芯片上实现了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并用于紫外线照射诱导HeLa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的半定量检测。将传统流式细胞仪的各组成部分集成在一块微流控芯片上,发展了以细胞自身的重力为动力,驱动细胞在竖直放置的芯片微管道中运动的模式,避免了电场力驱动时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引起的细胞凋亡,保持了细胞的活性。还发展了根据细胞表面带电荷情况不同,在重力和电场力共同作用下进行细胞分选的模式,并采用流体力学方法对细胞在重力场和电场中的受力和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该系统不必外加泵阀等设备,进一步减小了体积,简化了结构。上述微流控芯片流式细胞检测系统虽然通过微加工技术实现功能单元的集成,使得体积大为降低,但该系统采用的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体积庞大,成为芯片系统微型化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为激发光源,搭建了用于微流控芯片的微型化荧光检测系统。针对OLED发射光谱范围宽的弱点,设计加工了厚度仅为300μm的激发光滤光片,将干扰荧光检测的激发光滤除~95%。对于Alexa532染料,在进样体积为0.7 nL时,得到的检测限为14 fmol,系统的灵敏度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比大幅提高。根据OLED器件具有便于加工和可集成的特点,进一步以OLED作为二维光源,建立了微流控芯片等电聚焦(IEF)电泳荧光柱成像检测系统。与文献报道的柱成像检测系统相比体积大为降低,结构也大大简化。该系统可以对IEF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并实现了快速分离分析,15 s内完成整个聚焦过程和检测。荧光蛋白R-phycoerythrin的检出限约为2.5×10-9 mol/L,即进样体积75 nL的绝对检出量约45 pg。此外,还发展了三通道IEF柱成像检测,提高了系统的样品分析通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微流控芯片流式细胞术
  • 1.1.1 细胞操纵
  • 1.1.2 细胞计数
  • 1.1.3 细胞分选
  • 1.2 微流控芯片荧光检测系统的微型化与集成化
  • 1.2.1 光学系统
  • 1.2.2 检测器
  • 1.2.3 光源
  • 1.3 蛋白质等电聚焦电泳柱成像检测系统
  • 1.3.1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
  • 1.3.2 单点检测
  • 1.3.3 柱扫描检测
  • 1.3.4 柱成像检测
  • 1.3.5 微流控芯片IEF 研究
  •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2 玻璃微流控芯片的加工
  • 2.1.3 PDMS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
  • 2.2 小结
  • 第3章 微流控芯片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 3.1 微流控芯片细胞电泳
  • 3.1.1 实验仪器、试剂及方法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微流控芯片流式细胞检测
  • 3.2.1 实验仪器、试剂及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微流控芯片重力驱动流式细胞检测和分选
  • 3.3.1 实验仪器、试剂及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以有机发光二极管为激发光源的微流控芯片荧光检测系统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试剂、仪器
  • 4.1.2 蛋白标记
  • 4.1.3 芯片加工
  • 4.1.4 OLED 加工
  • 4.1.5 检测系统
  • 4.1.6 芯片电泳条件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光源系统的设计
  • 4.2.2 芯片设计与涂层
  • 4.2.3 OLEDs 光源的稳定性
  • 4.2.4 针孔的优化
  • 4.2.5 系统检测性能
  • 4.2.6 BSA 衍生物的电泳分离和荧光检测
  • 4.3 小结
  • 第5章 以有机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荧光柱成像检测系统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试剂、仪器
  • 5.1.2 R-PE 蛋白样品处理
  • 5.1.3 芯片加工
  • 5.1.4 荧光柱成像检测系统的搭建
  • 5.1.5 IEF 电泳条件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柱成像检测系统的微型化
  • 5.2.2 IEF 电泳条件的优化
  • 5.2.3 柱长的比较
  • 5.2.4 检测系统性能
  • 5.2.5 三通道IEF 成像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J]. 中国照明电器 2018(11)
    • [2].有机发光二极管[J]. 电世界 2012(02)
    • [3].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研究[J]. 科学家 2017(14)
    • [4].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J]. 功能材料信息 2013(04)
    • [5].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其应用[J]. 大众用电 2015(02)
    • [6].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白光实现及其色坐标计算[J]. 红外技术 2020(10)
    • [7].高亮度金字塔形的有机发光二极管[J]. 中国光学 2014(04)
    • [8].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照明材料及其产业化前景[J]. 新材料产业 2014(09)
    • [9].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J].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3(04)
    • [10].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J].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3(04)
    • [11].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J]. 真空电子技术 2013(04)
    • [12].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获新突破[J]. 光机电信息 2010(04)
    • [13].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J]. 企业技术开发 2008(04)
    • [14].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J]. 稀土信息 2008(04)
    • [15].蓝光OLED薄膜成功刺激神经元可望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J]. 中国照明电器 2020(09)
    • [16].长春应化所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础研究获进展[J]. 功能材料信息 2012(06)
    • [17].采用复合母体的高效高显色指数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 发光学报 2012(03)
    • [18].一步法合成螺双芴及螺氧杂蒽衍生物及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性能增强及相关的光学现象(英文)[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06)
    • [19].基于蓝光共振增强的白光顶发射有机发光二极管[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20].高效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8(04)
    • [21].无间隔层结构的高效率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 应用化学 2015(10)
    • [22].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J]. 发明与创新(B) 2013(11)
    • [23].高效、色度稳定的顶发射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09)
    • [24].新一代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J]. 光源与照明 2009(01)
    • [25].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平面照明时代来临[J].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08(04)
    • [26].顶发射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微腔效应的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5(24)
    • [27].激基复合物作为黄绿光发射的高显色指数双色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7(04)
    • [28].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相关专利简介[J]. 中国照明电器 2013(10)
    • [29].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电荷产生层及其在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J]. 科学通报 2011(24)
    • [30].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平面照明时代即将来临[J]. 光学仪器 2008(02)

    标签:;  ;  ;  

    微流控芯片及有机发光二极管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