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慢性肾衰是所有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所致进行性肾损害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据国际肾脏病学会统计,本症在自然人群的年发病率约为98~198每百万人口。我国每年约有13万人发生本病,约有数量相等的人同时发展为尿毒症而需要进行透析治疗,因此,积极防治慢性肾衰,延缓其进展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临床实践证明,在慢性肾衰进入到终末期以前,中医药对其治疗有一定优势,可以起到缓解症状、延缓其病程进展的作用。中医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而论治的基础在于辨证。只有对慢性肾衰的证候有深刻的把握,才能在治疗上取得良好疗效。中医对慢性肾衰的治疗从以其病名报道的文献算起,有数十年之久,在辨证论治方面有不少认识,但基本上是个人经验的总结和小样本疗效的报道,或者是临床病历的回顾总结。尤其是在慢性肾衰的证候研究方面,尚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本课题正是针对这一现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慢性肾衰的临床资料、正虚证候类型、证候分布特点、正邪关系、及其气阴两虚证的特点以及导师的经验方“补肾泄毒颗粒”对其肾小管间质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证候到治疗都进行了一次分析和总结,得到了比较客观的、与临床实际基本一致的结果。 文献研究 中医没有慢性肾衰的病名,但慢性肾衰古已有之。当代对慢性肾衰的治疗离不开对既往经验的继承,只有继承才有发展和创新,根据慢性肾衰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特点,从古代文献的相关描述中探讨慢性肾衰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治则治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通过对古代中医经典和名著的复习,发现慢性肾衰这一临床综合征散见在古文献的虚劳、水肿、肾风、癃闭、关格、尿毒等病中,与关格最为类似。古人认为其病因有外感、有内伤;病性有虚有实;病机有因实致虚也有因虚致实,涉及气血因阴阳的偏胜偏衰;病位主要在脾、肾、三焦;治疗难度大,预后差,主张标本兼治,攻补兼施。 现代中医对慢性肾衰的治疗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探索,上世纪五十年代即有文献报道。经几代中医的努力,对慢性肾衰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治则治法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即慢性肾衰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为六淫,内伤有素体脾肾虚弱、过劳及情志不遂;病机是本虚标实,因虚致实;病性是虚实错杂,偏虚偏实;病位在脾、肾、肝,涉及心、肺;治疗须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并一致认为慢性肾衰是难以治愈的疾病,中医药治疗只能起到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 通过对近10年来现代医学有关慢性肾衰进展机制的文献研究发现,现代医学对多种肾病向慢性肾衰发展及肾衰一旦发生便不可逆转的机理一直在进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机理因其相当复杂而尚未研究清楚,治疗上没有重大进展。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发生、发展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方面,有部分机理得到阐述,用分子免疫学的方法阻断某些环节有助于阻止肾小球或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但这些都只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进行,用于临床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肾泄与五更泄的关系探析[J]. 中医研究 2011(04)
- [2].“五更泻”要防肾虚[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4(10)
- [3].补肾泄毒法治疗尿毒症并发急性左心衰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6(05)
- [4].益脾肾泄湿浊中药合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9(02)
- [5].四神丸治疗肾泄的机理探讨及临床运用[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5(06)
- [6].泄泻从肾论治刍议[J]. 新中医 2013(09)
- [7].补肾泄骨 食疗方[J]. 大家健康 2010(03)
- [8].腹泻的中医药辨治体会[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3)
- [9].诊余医话[J]. 中医药通报 2009(06)
- [10].肾泄的病因病机探析[J]. 中医药学报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