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网雷达系统“四抗”效能评估方法研究](https://www.lw50.cn/thumb/9b09219f44febacb3d97834b.webp)
论文摘要
雷达对抗始终是现代战争中争夺制电磁权的重要内容。随着综合电子干扰技术的发展,单部雷达已经很难与电子对抗系统全面抗衡;飞行器隐身技术和低空飞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制约雷达信息的获取;反辐射武器更是直接威胁到雷达的生存。这些传统雷达所面临的“四大威胁”促使雷达组网技术及其运用的发展。对组网雷达“四抗”效能的评估可以为雷达组网方案的选取提供依据,已成为国内外军事专家和技术专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在组网雷达方面的先进成果,结合现阶段部队的训练实际,从定性分析组网雷达的抗干扰、抗隐身、抗反辐射摧毁和抗低空突防能力的优势和机理入手,研究了组网雷达“四抗”效能评估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抗干扰方面,分析了雷达网抗干扰的优势,建立了组网雷达预警距离模型,研究了干扰压制比的指标模型;在抗隐身方面,在分析雷达网抗隐身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组网雷达融合发现概率和防空系统预警时间的数学模型;在抗反辐射摧毁方面,建立了多雷达诱偏时雷达抗摧毁效能和多基地雷达抗摧毁效能的数学模型;在抗低空突防方面,研究了雷达网对低空目标的融合发现概率以及前置低空补盲雷达机动能力的数学模型。最后,针对部队训练案例,利用所建立的组网雷达“四抗”效能评估指标模型对训练中的各种雷达组网方案进行了计算论证,为各组网方案的优劣评定和选取提供了依据。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1.2 雷达组网概述1.2.1 雷达网基本形式1.2.2 雷达组网关键技术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 组网雷达抗干扰效能指标与模型2.1 典型的雷达抗干扰技术2.1.1 载波频率捷变2.1.2 低旁瓣天线2.1.3 旁瓣对消2.1.4 “烧穿”发射方式2.1.5 自动频率选择2.2 抗干扰效能分析2.2.1 抗有源压制性干扰效能分析2.2.2 抗有源欺骗性干扰效能分析2.3 抗干扰效能指标与模型2.3.1 组网雷达预警距离2.3.2 组网雷达干扰压制比2.4 抗干扰效能算例2.4.1 条件设定2.4.2 结果分析第三章 组网雷达抗隐身效能指标与模型3.1 隐身目标雷达反射截面积减缩及其影响3.2 抗隐身机理分析3.2.1 频域抗隐身3.2.2 空域抗隐身3.2.3 信号处理技术抗隐身3.2.4 数据融合技术抗隐身3.3 抗隐身效能指标与模型3.3.1 组网雷达融合发现概率3.3.3 防空系统预警时间3.4 抗隐身效能算例3.4.1 条件设定3.4.2 结果分析第四章 组网雷达抗反辐射摧毁效能指标与模型4.1 ARM攻击雷达流程4.1.1 发射反辐射导弹前后特性4.1.2 ARM攻击防空雷达主要过程4.2 抗ARM机理分析4.2.1 组网雷达的隐蔽性4.2.2 组网特有的工作模式4.3 抗反辐射摧毁效能指标与模型4.3.1 ARM对雷达的毁伤概率4.3.2 多雷达诱偏时雷达抗摧毁效能4.3.3 多基地雷达抗摧毁效能4.4 抗ARM效能算例4.4.1 条件设定4.4.2 结果分析第五章 组网雷达抗低空突防效能指标与模型5.1 影响雷达网抗低空突防性能的因素分析5.1.1 地物反射干扰5.1.2 地球曲率限制5.1.3 地形地物遮蔽5.1.4 地球多径效应5.2 抗低空突防优势分析5.2.1 空基雷达克服地球曲率影响5.2.2 低空补盲雷达超前部署延长防空系统预警时间5.2.3 杂波抑制技术改善组网雷达低空性能5.2.4 数据融合技术增强组网雷达低空性能5.3 抗低空突防效能指标与模型5.3.1 低空目标融合发现概率5.3.2 低空补盲雷达的机动性能指标5.4 抗低空突防效能算例5.4.1 条件设定5.4.2 结果分析第六章 案例分析6.1 条件设定6.1.1 雷达参数6.1.2 空情想定6.1.3 组网布站方案6.2 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6.2.1 各方案抗干扰效能计算分析6.2.2 各方案抗隐身效能计算分析6.2.3 各方案抗反辐射摧毁效能计算分析6.2.4 各方案抗低空突防效能计算分析6.2.5 结果分析结束语致谢参考文献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组网雷达论文; 评估指标论文; 抗干扰论文; 抗隐身论文; 抗反辐射摧毁论文; 抗低空突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