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效果

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效果

李晓玲(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524000)

【摘要】目的分析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效果。方法将86例并发性急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是否进行早期诊断及院前急救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1),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年龄及失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引发急性失血性休克的病因及比例分别为子宫收缩乏力20例,占比28.6%胎盘早剥21例,占比30.0%,前置胎盘12例,占比17.1%,宫缩乏力伴有软产道损伤12例,占比17.1%,胎盘滞留5例,占比7.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5%vs82.2%),两组比较χ2=12.519,p=0.002。结论产科休克以失血性休克为常见,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的诊断、预防,一旦发生通过正确的院前早期诊断及院前急救可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产科休克失血性休克诊断抢救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020-02

休克是指由于多种原因所引发的临床综合性症状,其主要以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遭受破坏,导致患者出现微循环障碍,微循环灌注量急剧减少致使重要脏器官出现缺氧而引发休克[1],对产科休克治疗的关键在与早期诊断及积极预防[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对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处理及抢救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并发性急性休克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28.4±3.3岁,发生休克至就诊时间为20min-4h,平均休克时间1.9±0.6h,86例os患者中有低血容量休克患者70例,占比81.4%,感染性休克8例,占比9.3%,神经元休克6例,占比7.0%,过敏性休克2例2.3%。患者的失血量为800-5000ml,临床症状主要有血压下降,面色、口唇出现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依据患者住院的情况分为早期诊断及院前急救观察组(n=41)及未早期诊断及院前急救对照组(n=45),两组患者在年龄、失血量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所有急诊休克患者一经确诊为OS患者,立即进行相关的抢救措施,迅速于患者上肢及颈外静脉建立2条大通道,同时有效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在判断患者的出血量后,积极的进行相关补液及纠正休克的治疗,输液的原则遵循先快后慢,先晶后胶,适当输血。晶体液可迅速补充血容量,促进休克的有效复苏,于最开始的1h内可快速的输入1-2L平衡液,若患者血压可迅速恢复正常,证明失血量较少;若患者的血压出现升高,但未能恢复正常,表示失血量较多,应继续依照上述方法进行维持性治疗,若输注完成后患者的血压未出现升高,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说明仍有出血症状,可于输液的同时积极寻求出血原因并进行止血治疗,同时,查患者的血常规,若HB小于60g/L,HCT小于25,则立即输入浓缩红细胞或新鲜全血。取患者的血液查凝血功能,观察患者是否有凝血或者溶血的出现,若一旦出现弥漫性的血管内凝血应立即采用新鲜冰冻血浆及其他的凝血物质进行纠正性治疗还可采用低分子羟乙基淀粉维持胶体渗透压。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皮肤温度、血压及脉搏等变化,尽快的进行对症性治疗。

1.3观察指标疗效判断标准,治愈:孕妇意识清晰,体温恢复正常,静息脉搏≤80次/min、血压恢复正常;有效:孕妇意识、皮肤温度、血压及脉搏与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但仍旧未能恢复正常;无效:孕妇的意识、皮肤温度、血压及脉搏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有效。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取显著性水准α=0.05进行双侧检验。

2结果

2.1引发急性失血性休克的原因分析本研究中单纯性子宫收缩乏力引发的急性失血性休克20例,占比28.6%,胎盘早剥21例,占比30.0%,前置胎盘12例,占比17.1%,宫缩乏力伴有软产道损伤12例,占比17.1%,胎盘滞留5例,占比7.1%。

2.2抢救效果对照组治愈26例,占比57.8%,有效12例,占比26.7%,无效8例,占比17.8%;观察组治愈37例,占比90.2%,有效3例,占比7.3%,无效1例,占比2.5%;两组比较χ2=12.519,p=0.002

3讨论

产科休克临床主要分为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及过敏性休克,临床上多以失血性休克为常见[3],其次为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及神经性休克,因而,临床上通常将产科休克分为失血性休克及非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是指由于病理性妊娠、产时、产后及DIC等相关因素所引发的大出血、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的休克。而异位妊娠、宫外妊娠是妇科的急腹症,出血量多常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因而对于此两种症状临床上应提前采取措施,做到及时诊断,并积极预防,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率。非失血性休克在产科休克占的比例不高,约为10%左右[4]。

产科休克的病理基础为有效的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障碍及代谢性酸中毒,后期可能发展成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MODS),致使死亡[5]。故对产科休克治疗的关键点在于早期的有效诊断,对于有休克症状的孕妇重点在于做好预防措施。王慰敏[4]提出对于产科休克主要分为早期、休克其及休克晚期三个阶段,休克早期生命体征尚可,血液循环量减少20%,休克期生命体征减弱,休克进入失代偿期,血液循环量减少20%-40%;而休克晚期妇女的生命体征已经处于极度虚弱状态,可引发多系统的功能性障碍,处于该期的血液循环量减少超过40%。产科休克临床表现较为相似,治疗重点均为恢复组织灌注及有效的组织供氧,但病因各有所差异,治疗主要分为常规性治疗、纠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常规治疗主要包含保证妇女的正确体位、吸氧,纠正酸中毒则主要对于代谢性酸中毒进行碱性药物,纠正休克,维持良好的肾功能、代谢性治疗,补充血容量,主要通过补充胶体液、晶体液及全血等物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主要通过血管扩张或收缩剂进行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大剂量及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郑美玲,廖庆鸾.产科休克的研究现状和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161-162.

[2]徐旗隅,彭华荣.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17):136-136.

[3]邱雪洲.4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新救治[J].中国医药前沿,2011,6(1):55.

[4]王慰敏,苟文丽.产科休克的分类诊断及监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11):856-866.

[5]黄珍玉,刘红玉.孕产妇休克139例的早期诊断及时抢救总结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09,2(8):68-69.

标签:;  ;  ;  

产科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抢救处理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