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面向信息时代波普建筑信息传播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作者: 李姝
导师: 张玉坤
关键词: 波普建筑,传播学,视觉信息,受众
文献来源: 天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过去的一个世纪可以说是建筑领域最动荡的一百年。其间发生的变化和所取得的成就赋予这个世纪不同寻常的意义。20世纪前半叶,现代主义的蓬勃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建筑精品,却也让各城市之间的差别几近消失;而在后半叶,各种反对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纷纷涌现,建筑领域呈现出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出现许多“反美学”的建筑。这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更加注重建筑的形式设计及其外部视觉信息的设计。以外部视觉信息设计见长的波普建筑,采用通俗的语言、夸张的手法以及大量装饰物等进行表现,并受到普通大众的广泛喜爱。这些设计手法让传统的美学标准在其面前“失语”。建筑旧有的评判标准正在被打破,让人们困惑与不解的艺术现象越来越多,而新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因此,本论文试图运用传播学、信息学等与建筑学交叉研究的方法帮助我们认识与理解波普建筑,并为建筑思潮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论文中将建筑视为一种传播媒介,把它的整个设计传播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打破了以往从建筑师的角度理解建筑的片面性研究。论文中增强了受众与建筑之间、受众与建筑师之间信息交流的研究,强调设计师、建筑、受众三者之间的互动性,而相对弱化建筑自身“话语”的完整性和艺术性,以此探究波普建筑信息流通顺畅、广泛传播的真正内因。其次,论文还运用信息学、解释学和接受美学等方法对建筑信息、受众以及传播者进行专项研究,深入分析了每一个环节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总结出波普建筑外部视觉信息的特征、优化组织原则及其信息系统有序发展的方法。最后,论文对波普现象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深刻的反思。本论文借助于其它学科的知识,对波普思潮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与阐述,并形成了一套认识与理解建筑和艺术现象的新方法,扩大了建筑学研究与评判的边界。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波普建筑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传播学与波普建筑交叉研究的意义
1.4 传播学与建筑交叉研究的现状
1.5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相关概念
第二章 波普建筑的传播条件与传播模式
2.1 建筑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
2.2 传播的概念及其发展史
2.3 文化信息的传播条件
2.4 波普建筑的传播条件与模式
第三章 解读快乐——从波普建筑中获得愉悦感
3.1 受众地位的转变
3.2 受众的需求
3.3 受众的选择性注意
3.4 受众的选择性理解
3.5 受众的选择性记忆
3.6 受众与传播效果
3.7 典型波普建筑实例的分析
第四章 上演快乐——波普建筑的视觉信息的组织方法
4.1 波普建筑的视觉信息元素
4.2 波普建筑信息的组织
4.3 波普建筑的信息系统
第五章 制造快乐——传播者如何传递波普信息
5.1 波普传播者及其内向传播过程
5.2 传播者与建筑的传播效果
5.3 波普传播者的思想与作品一(以建筑师为主体的传播者)
5.4 波普传播者的思想与作品二(以公司为主体的传播者)
第六章 快乐之外——波普建筑之外引发的思索
6.1 波普建筑传播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6.2 信息时代传播技术的负面效应
结语
附录:深圳市奥林匹克体育新城规划设计项目研究(国际投标)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7-10
参考文献
- [1].西方当代艺术对室内设计创作的影响的若干研究[D]. 陈月浩.同济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现代建筑运动的地域性拓展[D]. 王育林.天津大学2005
- [2].信息时代建筑非线性三维形态研究[D]. 陈志毅.同济大学2006
- [3].信息化进程中建筑设计的历史变迁[D]. 戴明.同济大学2006
- [4].中国当代建筑评论的开展及传播研究[D]. 程晓喜.清华大学2005
- [5].人类居住空间中的人体象征性研究[D]. 魏泽崧.天津大学2006
- [6].当代西方建筑形式设计策略研究[D]. 赵榕.东南大学2005
- [7].建筑语言的困惑与元语言[D]. 程悦.同济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