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

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力图在情感人类学的理论框架下展开对海南毛感高地黎族情感生活的描述,以达成以下两个目的:第一、以情感分析为工具,认为情感不能被“身心”两分,它既不完全是自由发生的生物现象也不完全是对社会结构被动反映的结果,而是一个交互过程,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第二、描述我对海南毛感高地黎族文化的理解,他们用一种反映他们的价值、他们的奋斗和适应他们高山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的社会功能。在摩尔根自然主义和博厄斯相对主义这两大传统范式中产生了情感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两种类型:其一为建构论者,其二为移情论者;前者追求好的翻译,后者追求好的共鸣。本文则试图按照实践逻辑来组织情感分析,即在具体的民族志情境中展示当地的情感生活,认为只有在共同体和实践的意义上,情感的理解才成为可能。本文将情感作为社会与文化的范畴而非自然的生理心理范畴的理论视角,要求本文将情感置于总体性社会事实的背景下来看毛感黎族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既包括当地人怎样感受其高山环境及其与他人的关系,也包括具体情感。论文通过毛感黎族社区中具体的“Lao”情感和“Das”情感的描述来展开情感分析的探索。通过在三年中不同时段的观察,笔者发现可通过“Lao”这一黎语表达来概括当地黎族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情感。“Lao”直译为“吃”,在黎族村落中应用甚为广泛,同一个词表达出我们语言中完全不同的情感:激情、爱和悲伤。这主要是由毛感高地人们通过在不同的场景中共享食物(尤其是喝酒)——如在日常生活、结婚、死亡、出生、春节等场合喜与哀的分享——而产生出不同的情感。因此,“Lao”译成汉语可表达多种情感:由分享而产生的富有激情的集体欢腾情感;以婚礼为代表的快乐分享中“爱”的表达;以丧礼为代表的痛苦分担中“悲伤”的表达。当地社区通过“Lao”情感的分享达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缔结,成为当地的社会“粘合剂”,“Lao”也成为黎族文化的突出特点。“Das”是害怕、恐惧的意思。在南好村,“Das”情感在展演过程中实现了当地的社会控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恐惧的感受及怎样把人们从这种恐惧之中解救出来。恐惧的根源来自对村落共同体的威胁,村民通过“Das”的感受对这些恐惧进行分类并分别予以化解,而其化解主要是设置了一种社会规范。通过“Das”情感的表达,人们进一步维持和再构了村民理想的共同体社区。本文通过展示海南毛感黎族的情感生活,认为“Lao”情感通过实现当地多种社会关系的缔结达到社会整合,而“Das”情感则为当地社会控制的重要途径,从而展示了作为文化的情感,认为只有将情感放置在当地社区共同体的意义上才是可理解的;也展示了作为实践的情感,认为情感的形成和转换,总是在具体情境中的操演,体现的是一种实践逻辑,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其社会功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
  • 1.3.1 情感
  • 1.3.2 总体性社会事实
  • 1.4 研究方法
  • 1.4.1 田野工作
  • 1.4.2 社区研究方法
  • 1.4.3 情感研究方法
  • 1.5 黎族的背景
  • 1.5.1 族源研究
  • 1.5.2 黎族相关文化特征:合亩制、织锦与服饰、文身、船形屋等
  • 第二章 人类学的情感研究
  • 2.1 发现情感
  • 2.2 情感人类学的理论梳理
  • 2.2.1 情感人类学研究中的两大范式
  • 2.2.2 情感普同论
  • 2.2.3 情感相对论
  • 2.3 情感人类学理论评述
  • 2.3.1 结构性张力
  • 2.3.2 两大范式的反思
  • 第三章 情感的民族志情境:毛感高地的生态和社会结构
  • 3.1 生态背景
  • 3.1.1 通向田野之路
  • 3.1.2 地理与交通
  • 3.1.3 自然环境
  • 3.1.4 经济背景
  • 3.2 社会结构
  • 3.2.1 社会组织的流变
  • 3.2.2 村落系谱结构
  • 3.2.3 家
  • 3.2.4 亲属称谓
  • 第四章 “Lao”的情感(激情/爱/悲伤)
  • 4.1 日常生活中的“Lao”
  • 4.1.1 日常生活的形态学特征
  • 4.1.2 世俗的欢腾“Lao”的展演
  • 4.1.3 多种形式的“Lao”
  • 4.2 婚礼中的“Lao”
  • 4.2.1 背景
  • 4.2.2 婚礼
  • 4.2.3 婚礼中“Lao”的表现
  • 4.2.4 婚姻中情感与社会结构的张力
  • 4.3 丧葬仪式中的“Lao”
  • 4.4 小结
  • 第五章 “Das”的情感(恐惧)
  • 5.1 祖先鬼
  • 5.1.1 生活中的祖先鬼
  • 5.1.2 祭祖先鬼
  • 5.2 禁术
  • 5.3 异常人
  • 5.4 令村人恐惧敬畏的其他对象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1.1 作为文化的情感
  • 6.1.2 作为实践的情感
  • 6.2 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器二不匮”——中国传统农具文化的人类学透视[J]. 西北民族研究 2019(04)
    • [2].发展“中医人类学”的必要性与意义[J]. 医学与哲学 2020(01)
    • [3].人类学视角下的绘画形态研究和创作实践[J].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19(04)
    • [4].人类学视域下的“臼”字探源[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5].农业人类学关键词提要[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人类学的评论与反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名栏“人类学研究”观察记[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12)
    • [7].体育人类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01)
    • [8].在“一纵两横”上把握马克思人类学哲学思想[J]. 学术探索 2020(02)
    • [9].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一种信息传输由微信而及快手的文化转型人类学[J]. 中原文化研究 2020(02)
    • [10].门与墙:一种合作的而非分离的文化转型人类学[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1].都市构形的文化基因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的启示[J]. 时代建筑 2020(02)
    • [12].从地域走向场域——刍议人类学的田野工作[J]. 福建茶叶 2020(04)
    • [13].向死而生——楚科齐人“自愿死亡”的人类学考察[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01)
    • [14].戴维·兰西的儿童人类学思想初探[J]. 凯里学院学报 2020(01)
    • [15].文学与人类学摭论[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03)
    • [16].跨界合作人类学的实验——“绘画人类学国际研讨会暨人类学绘画展”在昆明举行[J]. 思想战线 2020(04)
    • [17].熟人对象型人类学片中的“我说”与“你说”[J]. 戏剧之家 2020(16)
    • [18].俗文化与人类学——呼唤“民俗人类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9].体育人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界限——范可教授体育人类学思索访谈录[J]. 体育与科学 2020(02)
    • [20].人类学教学之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可能贡献——基于实际教学的一些思考[J]. 教育现代化 2020(17)
    • [21].田野工作与“行动者取向的人类学”:巴特及其学术遗产[J]. 民族研究 2020(01)
    • [22].视觉人类学的阐释学根基[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3].中国戏剧人类学的进程与展望[J]. 江汉论坛 2020(06)
    • [24].关于道德自我的“第一人称”叙述——从马丁利近著看人类学道德研究的一种思路[J]. 社会学评论 2020(04)
    • [25].人类学的公共责任与社会价值:以美国与挪威为例[J]. 社会学评论 2020(04)
    • [26].第一届和第二届建筑人类学论坛综述[J]. 建筑创作 2020(02)
    • [27].序二 迟到的建筑人类学[J]. 建筑创作 2020(02)
    • [28].边域的建筑人类学——第三届建筑人类学论坛综述[J]. 建筑创作 2020(02)
    • [29].迈向建筑人类学——建筑学与人类学能相互借鉴什么[J]. 建筑创作 2020(02)
    • [30].倡议书:走向建筑人类学的共同体[J]. 建筑创作 2020(02)

    标签:;  ;  ;  

    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