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模型动物体内的移行分布

副猪嗜血杆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模型动物体内的移行分布

论文摘要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是猪Glasser’s病的病原体,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该病近年在世界范围流行逐渐呈上升趋势,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在1995年发现本病,经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现已遍及大多数省、市,成为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细菌病之一。本试验通过用HPS血清5型标准菌株(Strain Nagasaki)接种液体培养基,在37℃,200r/min条件下培养,取不同时间点和浓度的液体培养物,接种实验动物,探索HPS的液体培养物感染动物的最佳时间。并进行了Strain Nagasaki对部分常用的不同品种品系的SPF小鼠、大白鼠、金黄地鼠、豚鼠以及清洁级豚鼠和兔子的致病性试验,筛选出易感的实验动物。通过对易感动物的感染试验,观察临床病理变化,进行与本动物的临床病理变化比较,以及病原在实验动物体内的纯分离鉴定,初步建立了HPS感染动物模型。以1.30×109CFU(0.2ml)气管感染模型动物,感染后6h、8h、10h、12h、13h、14h和16h不同的时间段,取模型动物的主要组织器官大脑、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通过免疫组化结合病原的分离,检测HPS在模型动物体内的移行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10~13h,菌数达109CFU/ml及以上,是HPS感染动物的最佳时间段;经过对几种实验动物的感染比较,发现豚鼠对HPS最为敏感;通过对豚鼠的临床病理变化与猪临床病理变化的比较,结果表明豚鼠与猪Glasser’s病有相似的病理变化,初步确定豚鼠为HPS理想的感染模型动物;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6h,首先肺脏呈现弱阳性;感染后8h时,肺脏和肾脏呈现出阳性;感染后10h时,肝脏和脾脏呈现阳性;感染后12h时,心脏呈现阳性;感染后14h时;大脑呈现阳性。本试验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免疫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文目录

  • 摘要
  • Summary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副猪嗜血杆菌的研究进展
  • 1.1 病原学研究进展
  • 1.1.1 培养及生化特性
  • 1.1.2 菌体形态学
  • 1.1.3 血清型
  • 1.2 分子生物学研究
  • 1.2.1 分子流行病学
  • 1.2.2 功能基因研究
  • 1.3 致病机理与毒力因子
  • 1.3.1 致病机理
  • 1.3.2 毒力因子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2.1 本动物感染试验
  • 2.1.1 感染SPF 猪
  • 2.1.2 初乳缺乏(CD)和母猪喂养(SR)仔猪
  • 2.1.3 剖腹产不喂初乳(CDCD)和自然分娩后不喂初乳( NFCD) 仔猪
  • 2.2 实验动物感染试验
  • 2.3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培养基的筛选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培养基和试剂
  • 3.1.2 试验菌株
  • 3.1.3 实验动物
  • 3.1.4 培养基制备
  • 3.1.5 固体培养基的筛选
  • 3.1.6 液体培养基的筛选
  • 3.1.7 感染实验动物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菌落大小观察
  • 3.2.2 液体培养物平板计数
  • 3.2.3 感染豚鼠试验
  • 3.3 讨论
  • 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对部分常用实验动物的致病性试验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培养基
  • 4.1.2 HPS 菌株
  • 4.1.3 实验动物
  • 4.1.4 感染实验动物
  • 4.1.5 临床和剖检观察
  • 4.1.6 细菌学检查
  • 4.1.7 HPS 对易感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SPF 实验动物的感染
  • 4.2.2 清洁级实验动物的感染试验
  • 4.2.3 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 4.2.4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50 的测定结果'>4.2.5 LD50的测定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
  • 引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5.1.2 实验动物
  • 5.1.3 HPS 菌株
  • 5.1.4 不同接种途径感染试验
  • 5.1.5 豚鼠感染试验
  • 5.1.6 组织切片的制作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途径感染豚鼠试验结果
  • 5.2.2 豚鼠感染结果
  • 5.2.3 临床症状
  • 5.2.4 剖检观察
  • 5.2.5 组织学变化
  • 5.3 讨论
  • 第六章 副猪嗜血杆菌在模型动物体内的动态分布
  • 引言
  • 6.1 材料与法方
  • 6.1.1 培养基
  • 6.1.2 免疫组化试剂
  • 6.1.3 菌株
  • 6.1.4 实验动物
  • 6.1.5 豚鼠感染试验
  • 6.1.6 免疫组化染色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病原分离培养
  • 6.2.2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6.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利用抗生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存在的利弊分析[J]. 畜牧业环境 2020(08)
    • [2].副猪嗜血杆菌与猪丹毒混合感染诊治[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12)
    • [3].商品化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分类及特点[J]. 养猪 2018(06)
    • [4].副猪嗜血杆菌河南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分型[J]. 河南农业科学 2018(11)
    • [5].副猪嗜血杆菌的中西医治疗[J]. 畜禽业 2018(02)
    • [6].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敏试验[J]. 山东畜牧兽医 2018(01)
    • [7].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J]. 兽医导刊 2018(11)
    • [8].4型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8(13)
    • [9].一例由蓝耳病毒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控[J]. 农业工程技术 2017(08)
    • [10].副猪嗜血杆菌的危害性与防控措施[J]. 山东畜牧兽医 2017(09)
    • [11].广东省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7(05)
    • [12].副猪嗜血杆菌研究现状及综合防控[J]. 北方牧业 2020(01)
    • [13].副猪嗜血杆菌自然转化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12)
    • [14].副猪嗜血杆菌和Ⅱ型链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断报告[J]. 广西畜牧兽医 2018(01)
    • [15].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8(06)
    • [16].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三价灭活疫苗免疫效力分析[J]. 中国兽医杂志 2018(07)
    • [17].浅谈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治[J].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6(06)
    • [18].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7(01)
    • [19].一株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7(06)
    • [20].重庆渝东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学调查与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02)
    • [21].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10)
    • [22].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14)
    • [23].牛津杯药敏试验筛选副猪嗜血杆菌敏感药物的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14)
    • [24].大蒜素对副猪嗜血杆菌抑制作用机理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03)
    • [25].副猪嗜血杆菌发病现状与临床诊治[J]. 山东畜牧兽医 2014(06)
    • [26].副猪嗜血杆菌的危害与防控措施[J]. 山东畜牧兽医 2014(08)
    • [27].副猪嗜血杆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05)
    • [28].副猪嗜血杆菌病原分离应注意的问题[J]. 畜禽业 2013(07)
    • [29].副猪嗜血杆菌培养条件优化[J]. 现代畜牧兽医 2013(07)
    • [30].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和分型[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2(02)

    标签:;  ;  ;  ;  

    副猪嗜血杆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模型动物体内的移行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