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藻形态学及组织培养的研究

大叶藻形态学及组织培养的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海洋高等沉水植物大叶藻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显微及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大叶藻的形态学观察结果:(1)石蜡切片解剖学观察显示,大叶藻叶仅有一层表皮细胞,细胞较小而排列紧密,细胞内分布大量的叶绿体。叶肉细胞很大,为大型的薄壁组织,不含叶绿体。叶片内散布着排列十分发达的通气组织。通气组织间分布有叶片维管束。叶表皮细胞与海水接触的细胞壁可见有明显的增厚。(2)大叶藻地下茎的石蜡切片观察可见,茎表皮同样是由一层小而排列紧密的细胞构成的,与外界接触的细胞壁有明显的增厚。茎的中心是中央维管束,中央维管束和表皮之间是由薄壁细胞组成的薄壁组织,其间规则的分布着通气组织,但不如叶片的发达。(3)从大叶藻根的石蜡切片可以看出,根表皮细胞一层且小,排列紧密,海水接触部分的细胞壁明显增厚。根的中心是维管束。表皮和维管束之间有一层薄壁细胞和发达的通气组织。(4)大叶藻花的解剖结构观察表明,大叶藻花小,单性,无花被,雌雄花同生于一扁平的肉穗花序上。花的结构简单,雄花仅1枚雄蕊,雄蕊1花药,花药1室、无柄、纵裂,长约5.5-6.5mm,宽约1mm;雌花仅一心皮,有胚珠1颗,柱头2个,子房长约2-2.5mm,柱头长约1-1.5mm。(5)从大叶藻雄蕊和心皮的扫描电镜图片中可以观察到,心皮有两个分叉的柱头,从柱头到胚珠处细胞的细胞壁表面有大量的丝状突起。在柱头的纵切方向,细丝从前一个细胞发出连接到后一个细胞壁上。从柱头与子房的连接处到近子房底部的区域,心皮表面细胞壁上的细丝与周围的细胞都相连。远离柱头端的子房细胞表面没有细丝的分布。雄蕊的细胞表面也没有细丝。大叶藻的花粉为丝状,大小约为1200-2900μm×3.5-9.5μm,花粉丝表面有不规则卷曲。2.大叶藻组织培养实验结果:(1)大叶藻消毒的最佳条件为1%的次氯酸钠处理10分钟。(2)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添加2,4-D浓度为2mg/L,6-BA浓度为1mg/L时愈伤诱导率最高。(3)根、茎、叶三种外植体中,茎诱导愈伤组织率最高。(4)0.5%的活性炭和降低光照强度对培养中出现的褐化现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大叶藻生态现状及研究进展
  • 1.1.1 大叶藻植物学
  • 1.1.1.1 大叶藻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 1.1.1.2 大叶藻的形态特征
  • 1.1.1.3 大叶藻的繁殖方式
  • 1.1.2 大叶藻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1.1.3 大叶藻的生态现状及研究进展
  • 1.2 大叶藻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
  • 1.2.1 种子培养
  • 1.2.2 移植培养
  • 1.2.3 组织培养
  • 1.2.3.1 组织培养技术在陆生植物繁殖中的应用
  • 1.2.3.2 组织培养技术在水生植物繁殖中的应用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大叶藻的形态学研究
  • 2.1 大叶藻根、茎、叶的显微结构观察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材料固定
  • 2.1.2.2 材料脱水、包埋
  • 2.1.2.3 切片、贴片
  • 2.1.2.4 染色
  • 2.1.2.5 观察和照相
  • 2.1.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1.3.1 叶的显微结构
  • 2.1.3.2 茎的显微结构
  • 2.1.3.3 根的显微结构
  • 2.2 大叶藻花的解剖结构观察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3 大叶藻花的超微结构观察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大叶藻的组织培养研究
  • 3.1 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实验设计
  • 3.1.2.2 实验程序
  • 3.1.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2 基本培养基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实验设计
  • 3.2.2.2 实验程序
  • 3.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3 激素种类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2.1 实验设计
  • 3.3.2.2 实验程序
  • 3.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4 激素浓度对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3.4.1 实验材料
  • 3.4.2 实验方法
  • 3.4.2.1 实验设计
  • 3.4.2.2 实验程序
  • 3.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5 诱导培养中的褐化抑制
  • 3.5.1 实验材料
  • 3.5.2 实验方法
  • 3.5.2.1 活性炭对诱导培养中褐化的抑制
  • 3.5.2.2 光照强度对诱导培养中褐化的抑制
  •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分化诱导实验
  • 3.6.1 实验材料
  • 3.6.2 实验方法
  • 3.6.2.1 实验设计
  • 3.6.2.2 实验程序
  • 3.6.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7 讨论
  • 3.7.1 大叶藻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选择
  • 3.7.2 大叶藻愈伤组织诱导率较低、质量较差的问题
  • 3.7.3 诱导过程中的褐化现象
  • 3.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叶藻种子育苗及移栽技术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2].天鹅湖大叶藻种苗补充情况调查[J]. 海洋科学 2016(06)
    • [3].大叶藻形态及生长发育特征[J]. 海洋科学 2013(10)
    • [4].日本大叶藻生态学研究进展[J]. 海洋湖沼通报 2013(04)
    • [5].大叶藻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6(03)
    • [6].大叶藻海草床的生态恢复:根茎棉线绑石移植法及其效果[J]. 海洋科学 2013(10)
    • [7].大叶藻移植方法的研究[J]. 海洋科学 2012(03)
    • [8].大叶藻种子萌发与幼苗培育、种植方法的初步研究[J]. 河北渔业 2015(04)
    • [9].山东荣成天鹅湖大叶藻形态和生长的季节性变化研究[J]. 海洋科学 2014(09)
    • [10].桑沟湾楮岛近岸海域大叶藻生态学特征的基础研究[J]. 海洋科学 2013(01)
    • [11].大叶藻的特征、特性和利用[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0(07)
    • [12].移植操作胁迫对天鹅湖大叶藻存活、生长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8)
    • [13].大叶藻花序的解剖结构及超显微结构[J].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3)
    • [14].清秋[J]. 山西文学 2015(02)
    • [15].威海大叶藻试种取得成功[J]. 科技致富向导 2008(01)
    • [16].日本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根状茎和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热值动态[J]. 海洋科学 2011(11)
    • [17].青苔和大叶藻对刺参生长性能及免疫指标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 2017(12)
    • [18].大叶藻胚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3)
    • [19].张沛东:10年种草这件事[J]. 大学生 2018(04)
    • [20].桑沟湾楮岛大叶藻床区域菲律宾蛤仔的生态贡献[J]. 渔业科学进展 2018(06)
    • [21].大叶藻生殖枝的室内离体培养及种子早期发育研究[J].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2)
    • [22].大叶藻黄酮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水产学报 2016(05)
    • [23].盐度对大叶藻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的影响[J]. 海洋学报 2016(02)
    • [24].大叶藻实生幼苗的盐度适宜性[J]. 生态学杂志 2015(11)
    • [25].桑沟湾大叶藻附着生物的季节变化[J]. 渔业科学进展 2010(04)
    • [26].大叶藻碎屑作为刺参食物来源的实验研究[J]. 海洋科学 2013(10)
    • [27].大叶藻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J]. 水产科学 2014(08)
    • [28].基于matK、rbcL和ITS序列的5种大叶藻系统发育研究[J]. 水产学报 2011(02)
    • [29].移植大叶藻的形态、生长和繁殖的季节性变化[J]. 中国水产科学 2010(05)
    • [30].大叶藻中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0(11)

    标签:;  ;  ;  ;  ;  

    大叶藻形态学及组织培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