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再生—京杭运河(杭州城区段)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

传承与再生—京杭运河(杭州城区段)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

论文摘要

京杭运河作为杭州的母亲河,见证着杭州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杭州作为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伴随着人们对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再认识以及运河申遗的脚步,保护运河遗产,塑造有特色的运河城市滨水空间,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题目强调“传承”和“再生”两个词,目的在于说明对于运河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应持保留与继承的态度,对于运河滨水区的开发,不能一味的推倒重建。“再生”一词则强调在对运河滨水区进行改造更新时,应使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失去原有的地方特色。正是鉴于这种理解,本文以运河滨水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城市更新与设计的角度,运用系统分析结合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运河滨水空间现存主要问题的剖析,借鉴国外滨水区更新设计的成功经验,提出运河滨水区更新设计的目标和原则以及对运河文化、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与继承的设计策略。本文主体内容可分为五章:引言部分,对论文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研究的对象及方法、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的工作框架做了概括性的介绍。第二章首先介绍运河滨水区概况,进而提出当前运河滨水区更新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简要分析了国内一些有代表性的滨水区更新实践,总结了其中有益之处和实践不足之处。第二节分析了国外滨水区开发设计的发展状况并对国外其更新特点进行了分析,从中得到借鉴与启示。第三章主要从运河滨水区更新的必要性,独特的综合优势等问题入手,分析得出运河滨水区更新设计的原则。第四章是论文的研究重点,在前面各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总结出运河滨水区更新设计的策略。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功能策略上将运河划分为自然生态段、历史文化段和公共活动段,空间策略上从空间场地、建筑形体和景观创造积极的外部空间,文化策略上从地域性、地点性和传统性上分析挖掘地域特点和历史文脉,创造特色化滨水空间。第五章通过杭州运河新城滨水区更新设计实践的探讨,对论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和应用。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运河滨水区更新设计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
  • 1.2.2 国内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
  •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界定
  • 1.3.1 研究对象解析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运河滨水区更新设计现状剖析
  • 2.1 国内运河滨水区更新设计现状剖析
  • 2.1.1 运河滨水区概况
  • 2.1.2 运河滨水区更新现存的问题
  • 2.1.3 国内滨水区更新设计实践探索
  • 2.2 国外滨水区更新设计经验及启示
  • 2.2.1 发展概况
  • 2.2.2 特点分析
  • 2.2.3 借鉴启示
  • 第三章 运河滨水区更新设计认知
  • 3.1 现状诱因
  • 3.1.1 城市结构的发展与变化
  • 3.1.2 外围地块的开发与成熟
  • 3.1.3 城市产业的更新与升级
  • 3.1.4 运河旅游的发展与申遗
  • 3.2 综合优势
  • 3.2.1 传统的社会文化背景优势
  • 3.2.2 滨水环境的文娱商业优势
  • 3.2.3 旅游文化资源优势
  • 3.2.4 综合经济效益优势
  • 3.3 发展目标
  • 3.3.1 城市象征性的公共旅游区
  • 3.3.2 动态的历史博物馆
  • 3.3.3 亲水宜居宜商空间
  • 3.4 主要原则
  • 3.4.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3.4.2 文脉延续原则
  • 3.4.3 资源共享与社会公平原则
  • 3.4.4 交通通畅与区块协调原则
  • 3.4.5 保护与更新并重原则
  • 第四章 运河滨水区的更新设计策略
  • 4.1 功能策略:高效利用有限滨水资源
  • 4.1.1 自然生态段
  • 4.1.2 历史文化段
  • 4.1.3 公共活动段
  • 4.2 空间策略:积极创造外向型空间
  • 4.2.1 空间场地设计
  • 4.2.2 建筑形体设计
  • 4.2.3 景观环境设计
  • 4.3 文化策略:发掘地域特点和历史文脉
  • 4.3.1 地域性特色
  • 4.3.2 地点性特色
  • 4.3.3 传统性特色
  • 第五章 案例分析--杭州运河新城滨水区更新设计
  • 5.1 项目背景与区位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区位
  • 5.2 现状问题
  • 5.2.1 道路路网结构问题
  • 5.2.2 运河生态环境问题
  • 5.2.3 滨水区功能整体迷失
  • 5.3 杭州运河新城滨水区更新设计
  • 5.3.1 功能置换与补充
  • 5.3.2 空间设计与控制
  • 5.3.3 文化挖掘与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著作
  • (二) 期刊
  • (三) 论文
  • 附录: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滨水空间规划与非遗传承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南国陶都”佛山石湾东平河北岸为例[J]. 现代商业 2020(05)
    • [2].滨水空间活动强度差异中的地形设计——以上海后滩公园和徐汇滨江为例[J]. 中国城市林业 2020(02)
    • [3].城市滨水空间复兴探究——以小清河涤心雅境节点设计为例[J]. 城市住宅 2020(05)
    • [4].基于儿童友好的滨水空间安全感设计策略[J]. 北京规划建设 2020(03)
    • [5].论述城市滨水空间的特性及塑造[J]. 价值工程 2020(21)
    • [6].基于弹性设计理念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概述[J]. 居舍 2020(21)
    • [7].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 建筑技术开发 2020(16)
    • [8].后世博时代的滨水空间活力及再造问题——以长沙和上海为例[J]. 中外建筑 2020(10)
    • [9].基于“点、线”结合的滨水空间提升设计及工程应用[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10].广西地区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探究[J]. 艺术科技 2019(07)
    • [11].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的一些思考——空间、品质、文化与自然的有机融合[J]. 江西建材 2019(07)
    • [12].浅谈苏州河滨水空间建设[J]. 上海水务 2019(03)
    • [13].基于古浮桥为中心滨水空间的调查与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18(06)
    • [14].探究城市滨水空间现状与活力提升——以鞍山市万水河南路段滨水空间为例[J]. 建材与装饰 2018(10)
    • [15].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初探——以苏州市滨水空间开发为例[J]. 建材与装饰 2018(27)
    • [16].合肥天鹅湖滨水空间规划研究[J]. 农家参谋 2018(06)
    • [17].首尔市汝矣岛汉江公园滨水空间设计分析[J]. 设计 2018(14)
    • [18].历史文化名城下的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 艺术科技 2018(06)
    • [19].发展战略框架下的水源地滨水空间开发策略 以丹江库区郧阳湖滨水空间杨溪小镇为例[J]. 中华建设 2017(01)
    • [20].城市滨水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J]. 住宅科技 2017(05)
    • [21].“城市翻修”系列设计课程教学报告(32):北京通惠河滨水空间更新设计[J]. 城市设计 2017(02)
    • [22].生态视角的滨水空间设计——以梅城镇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7(05)
    • [23].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城市中心区河流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11)
    • [24].以体验为主导的城市滨水空间构建[J]. 安徽建筑 2016(03)
    • [25].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整治恢复与生态规划[J]. 现代园艺 2015(03)
    • [26].探讨城市滨水空间的园林景观设计[J]. 现代园艺 2015(08)
    • [27].滨水空间[J]. 艺术品鉴 2020(12)
    • [28].试论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J]. 智富时代 2019(03)
    • [29].浅析城市滨水空间步道景观设计[J]. 明日风尚 2018(13)
    • [30].基于美学形式下的城市滨水空间驳岸空间艺术设计原则[J]. 牡丹 2017(09)

    标签:;  ;  ;  ;  

    传承与再生—京杭运河(杭州城区段)滨水区更新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