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承误差论文-李阳阳

支承误差论文-李阳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支承误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支承件,支承系统,不确定性,几何误差

支承误差论文文献综述

李阳阳[1](2017)在《机床支承系统的误差不确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高档数控机床列为十大重点领域,对其提出了高精密、高效的发展要求,因此对数控机床精度的设计与提高变得日益重要。机床支承系统是由多个支承件通过静联接或者动联接组合而成,其误差最终影响机床的整体精度。在机床的设计阶段,支承件的几何误差是未知的,具有不确定性,导致最终机床支承系统的误差也是不确定性的。过去基于参数确定性的机床误差分析方法无法满足支承件的设计需求。因此本文研究了机床支承件的典型几何要素特征,提出了不确定的支承件误差建模方法,建立了基于支承件几何误差不确定性的运动误差等效模型,并最终建立了机床支承系统误差分析模型。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常见的几何误差进行了分类,并采用小位移旋量理论描述了不同类型的几何公差。以直线度误差和尺寸误差为例,详细阐述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几何误差不确定性分析步骤。(2)提出了基于支承件几何误差不确定性的运动误差等效模型。将支承件不确定的几何误差与运动误差等效为滚动体的弹性变形,基于赫兹接触理论建立运动支承件的静力学模型,得到了运动误差的等效模型;研究不同的几何误差对运动误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平面度误差主要影响X和Y向位置误差,平行度和垂直度主要影响X向侧向误差和绕Y轴偏摆误差。(3)分析支承件几何误差和弹性变形与支承件的位置与运动误差矩阵的映射关系,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建立了机床支承系统的不确定性误差模型。以某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为例,分析了几何误差、弹性变形对机床支承系统误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支承系统的误差与平面度误差几乎呈线性变化,且Y方向敏感性更大;平面度误差影响程度大于垂直度误差和平行度误差;随着平面度几何公差的增加,其Y向误差贡献率显着增加,从37%增加到70%,X和Z向误差贡献率一直稳定在较高的数值。(4)利用API激光干涉仪测试系统完成了支承件的误差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支承件叁向运动角度误差和两向位置误差。拟合试验结果,并与解析解进行了比较,相对误差在20%左右,变化趋势与试验值相符,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党雅娟,鲁浩,余净[2](2016)在《悬丝支承型加速度通道误差补偿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温度对基于悬丝支承型加速度计的加速度通道精度的影响,分析了该型加速度通道的特性,采用六位置标定试验方法完成了在全温范围内的测试,提出了该型通道误差的温度补偿模型,并利用软件仿真的方法最终提高加速度通道输出精度。该补偿方法可以使该型加速度通道的性能显着提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便于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0期)

王智伟,王峰,刘毅,查俊,赵万华[3](2016)在《静压支承动静特性及运动误差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静压支承动静态特性的研究依赖于所采用的节流器形式和结构形式,主要集中在静压轴承(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油腔形状、轴承结构、轴承表面粗糙度、润滑介质和轴承弹性变形的影响,对于静压支承热效应的影响及静压导轨动静特性的研究涉及较少。对静压支承运动误差的研究大都是从运动件静力平衡出发,未考虑运动速度和结构变形对运动误差的影响。最后,从静压支承的标准化、模块化和产业化研究,静压支承的热效应研究,静压导轨的动静特性研究以及服役态下静压支承运动误差研究等方面提出研究展望。(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秦高雄[4](2016)在《机床支承部件的误差传递分析与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机械行业的发展与社会资源的消耗,市场对机床的性能与耗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床的高精度与轻量化已然是机床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床支承系统主要承担传递机床运动与载荷的作用,是由多个支承件通过不同的联接方式联接而成。支承件之间的误差传递最终形成了支承系统的误差,进而对机床的精度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支承件之间的运动误差传递与位置误差传递进行分析,从而完成机床支承系统的误差建模。本文针对机床支承件之间的误差传递规律进行研究,建立考虑支承件导轨形位误差、弹性变形的机床支承系统误差模型并针对支承件弹性变形对支承系统误差的影响完成贡献率分析,并对立柱的支承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阐述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并对滚动导轨的误差特性、机床的整机误差建模及机床支承件的结构设计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另外,总结了本课题组在机床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2)对支承部件的运动误差传递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滚动导轨联接的两支承件误差源并对其运动误差进行描述。通过提出运动位姿误差等效方法及运动组件静力学模型的求解,建立了支承部件运动误差传递模型,研究支承部件导轨形位误差对运动误差的影响规律。(3)对支承部件的位置误差传递进行分析。支承件的弹性变形引起支承部件之间联接面的位置误差,从而使得相邻支承件的位置姿态出现误差。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机床进行静态分析,得到机床支承件的弹性变形位移云图。提取支承件联接面多个关键点的位移参数,用来评价联接面的位置误差,建立支承部件联接面位置误差评价方法。(4)基于支承部件的误差传递分析,通过多体系统理论,分别构建导轨形位误差、支承件弹性变形与运动误差变换矩阵、位置误差变换矩阵之间的映射关系,建立考虑导轨形位误差与支承件弹性变形的机床支承系统误差模型。进行了X向与Y向滚动导轨的运动误差及支承件弹性变形的计算,分析了X向与Y向导轨形位误差和支承件弹性变形对支承系统误差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贡献率分析,其贡献率分别为41%与59%。(5)依据支承系统的误差模型及支承件弹性变形对支承系统的误差贡献率分析,通过物理模型建立、概念模型设计及结构方案设计对立柱进行结构设计,得到机床立柱的新方案。通过对立柱结构设计前后的支承系统误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立柱新方案使得支承系统敏感方向误差减小了12%左右,立柱的质量减轻0.54%。(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何彬[5](2016)在《双面卧式硬支承平衡机振动簧板扭转刚度研究及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面卧式动平衡机是利用刚性转子的二面平衡原理,将转子的不平衡量向特定的两校正面简化进行测量和校正的平衡机。双面硬支承动平衡机的两种力学解算方法为影响系数法和ABC永久定标法。ABC法操作简单,通用性强,只要测量出A,B,C各个尺寸,置入校正平面分离电路,设定即告完成。传统的ABC法只考虑支承簧板的平动刚度而忽略扭转刚度,即略去惯性力矩和扭摆效应的影响,加之传统的摆架振动结构没有实现平动振动与扭摆振动的有效机械分离,且摆架系统的振动中心是随试重位置改变而变化的,由此产生较大的动平衡机平面分离误差和测量误差,影响平衡效果。论文针对双面卧式硬支承平衡机忽略摆架扭转效应后,采用刚体静力学理论进行标定和测量时存在分离比和测量误差较大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建立了弹性摆架的振动模型,通过振动力学方程分析了不同试重位置时摆架振动中心的变化规律。独立推导了矩形截面簧板绕振动中心扭转的刚度公式,研究了簧板扭转刚度作为变量与振动结构位置的关系,提出摆架的扭转刚度随不平衡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该扭转刚度并不是一个常量的观点,这是传统动平衡研究没有考虑到的。最后以不同试重位置下标定的振动传感器比例系数分析为实验内容开展了动平衡实验。所得实验数据的分析证明了忽略扭摆效应时ABC法测量原理的不合理性,同时,实验求出的扭转刚度值与理论扭转刚度值吻合,这验证了所推导的扭转刚度公式的正确性。文中不同测量平面下的分离比曲线图和不同测量平面下量值误差对比表均反映了摆架系统因扭转效应引起的误差变化规律,能有效评判ABC法测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优化平衡机标定过程和测控系统的解算原理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6-05-01)

汪叶青,汪永明[6](2015)在《基于回转支承齿圈径向综合误差检测的莫氏锥度轴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大型回转支承齿圈径向综合误差检测需求,提出了一个多功能的回转支承齿圈径向综合误差检测装置的总体方案。为了提高检测的工作效率,与其匹配的标准齿轮采用莫氏锥度轴联接,实现标准齿轮的快速更换。文中首先对莫氏锥度轴进行静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建立其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工况载荷条件,获得了莫氏锥度轴的位移和应力分布图,分析结果符合其材料的许用应力要求。(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5年08期)

王伟,泮永军[7](2015)在《数控机床主传动齿轮支承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机床以高效、高速、高精度和高智能化为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对机床在高速运转中性能进行分析优化,而机床主传动齿轮啮合性能分析直接影响机床的动态性能。因此通过对机床主传动齿轮轮齿进行承载接触分析,得到啮合刚度,为机床主传动的动力学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崔春艳,胡新宁,程军胜,王晖,王秋良[8](2015)在《超导磁悬浮支承系统干扰力矩及漂移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导磁悬浮支承系统中,如果被悬浮的超导球形转子是一个理想的球体,并且是表现出完全的迈斯纳态,那么由于球体的对称性,就不会产生干扰力矩.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一般情况下,超导球形转子总是存在加工制造误差,且在高速旋转时总是存在离心变形,因此转子的表面并不是理想的球面,当超导转子悬浮在磁场中时,沿转子表面法线方向的磁悬浮力,不是完全通过转子质心,将会产生磁支承干扰力矩,从而引起转子的漂移误差.本文从超导转子磁支承干扰力矩的物理机理出发,对干扰力矩及其引起的漂移误差进行了分析,包括转子非球形产生的一次干扰力矩、转子非球形与失中度和装配误差产生的二次干扰力矩,并推导出了磁支承干扰力矩引起的漂移率计算公式,代入转子参数计算出各种干扰力矩引起的漂移率大小,为转子漂移测试和系统误差补偿提供了参考,对于转子的结构优化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杨圆明,和广庆,韩君[9](2014)在《BTA深孔加工钻头支承间隙对孔误差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电蒸汽发生器管板孔加工为典型的深孔加工,孔的加工精度受到钻孔方式、机床精度、冷却液、材料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主要进行了钻头支承间隙对孔起始位置度,并考虑钻孔深度的影响分析和试验,试验结果给出了初始支承间隙的推荐值和计算方法,对公差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李园晴[10](2011)在《悬丝支承加速度计温度误差建模及补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度计是惯性导航系统中的重要器件之一,其精度直接影响惯性系统的精度。加速度计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将影响其测量误差,特别是温度因素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研究对加速度计温度误差进行建模并补偿是提高加速度计精度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悬丝支承型摆式加速度计的静态温度特性。论文首先根据悬丝支承型摆式加速度计的结构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支承型摆式加速度计线运动和角运动条件下的误差数学模型。其次,对I/F变换电路的温度误差模型进行了研究。文中分析了I/F放大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I/F放大变换电路转换输出精度的各种因素,并通过多项式拟合方法建立了I/F放大变换电路的温度误差模型,并进行补偿。补偿后I/F放大变换电路的转换精度达到了加速度计输出测试精度要求。第叁,在温控转台内,对加速度计进行了1g输入下静态八位置温度试验,采用最小二乘极大似然估计和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分析加速度计静态模型系数随加速度计壳体温度变化的规律,建立了-50℃~+65℃之间加速度计零偏和标度因数误差的温度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加速度计温度干扰进行补偿,补偿后,加速度计输出的拟合均方根误差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基本上消除了加速度计输出随温度变化的趋势项,使得加速度计测量精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最后,在惯性测量分组件测试中,将加速度计温度模型系数、I/F放大变换电路漂移温度模型系数代入标定测试模型中进行试验验证。实践表明,文中建立的悬丝支承加速度计温度误差模型是正确有效的,对加速度计温度误差进行补偿是提高加速度计精度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1-12-01)

支承误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降低温度对基于悬丝支承型加速度计的加速度通道精度的影响,分析了该型加速度通道的特性,采用六位置标定试验方法完成了在全温范围内的测试,提出了该型通道误差的温度补偿模型,并利用软件仿真的方法最终提高加速度通道输出精度。该补偿方法可以使该型加速度通道的性能显着提高,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便于工程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支承误差论文参考文献

[1].李阳阳.机床支承系统的误差不确定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2].党雅娟,鲁浩,余净.悬丝支承型加速度通道误差补偿方法[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6

[3].王智伟,王峰,刘毅,查俊,赵万华.静压支承动静特性及运动误差研究进展[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6

[4].秦高雄.机床支承部件的误差传递分析与结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6

[5].何彬.双面卧式硬支承平衡机振动簧板扭转刚度研究及误差分析[D].重庆大学.2016

[6].汪叶青,汪永明.基于回转支承齿圈径向综合误差检测的莫氏锥度轴力学分析[J].机械设计.2015

[7].王伟,泮永军.数控机床主传动齿轮支承误差分析[J].民营科技.2015

[8].崔春艳,胡新宁,程军胜,王晖,王秋良.超导磁悬浮支承系统干扰力矩及漂移误差分析[J].物理学报.2015

[9].杨圆明,和广庆,韩君.BTA深孔加工钻头支承间隙对孔误差影响的试验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4

[10].李园晴.悬丝支承加速度计温度误差建模及补偿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标签:;  ;  ;  ;  

支承误差论文-李阳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