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皮部杆菌属论文-胡燕

韧皮部杆菌属论文-胡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韧皮部杆菌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野生柑橘,柑橘黄龙病,韧皮部杆菌亚洲种,转录组

韧皮部杆菌属论文文献综述

胡燕[1](2017)在《野生柑橘响应韧皮部杆菌亚洲种侵染的生物学和转录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是当前世界柑橘产业的头号杀手。该病能侵染几乎所有的柑橘栽培品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手段。其病原暂定于α-变型菌纲(Proteobacteria)、韧皮杆菌属(Liberibacter),是一种韧皮部专性寄生的难培养革兰氏阴性细菌,根据16S rDNA序列不同可将其分为叁个种: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Las)、非洲种(‘Ca.Liberibacter africanus’,Laf)、美洲种(‘Ca.Liberibacter americanus’,Lam),其中Las分布最广,且危害最大。迄今,在柑橘栽培种中尚未发现黄龙病抗性基因,严重制约了抗性育种的进程。有研究表明,马蜂柑(Citrus hystrix)对黄龙病具有一定的耐病性,但其耐病机制尚不清楚。中国是世界柑橘的重要起源中心,有着丰富的野生柑橘资源,而这些野生资源对黄龙病的抗感性缺乏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以马蜂柑、宜昌橙(C.ichangensis)、道县野橘(C.daoxianensis)等野生柑橘资源为研究材料,以甜橙(C.sinensis)为敏感对照品种,接种毒源后进行生物学症状观察,并利用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定期检测Las在不同寄主中的含量变化;同时对其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以期从转录水平上解析野生柑橘和甜橙对Las的应答机制差异,为抗/耐黄龙病常规和转基因育种提供新思路。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毒源嫁接和qPCR定期检测,结果表明,野生柑橘和甜橙均在接种约90 d能检测到Las。进一步比较宜昌橙、道县野橘和甜橙中病原菌含量的变化,发现从接种约120 d开始,Las在甜橙中的含量远高于宜昌橙和道县野橘,初步表明Las在甜橙中的增殖速度高于野生柑橘;症状观察发现,马蜂柑和宜昌橙几乎不显症,道县野橘部分叶片出现轻微黄化,而甜橙感染黄龙病后表现出明显的叶片变小、黄化的现象,表明马蜂柑和宜昌橙对黄龙病具有潜在的耐病性。2.对感染初期的耐病品种马蜂柑和感病品种甜橙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筛选出耐病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了qPCR验证。结果表明,甜橙感染Las后共有604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254个上调,350个下调,而马蜂柑感染Las后共252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179个上调,73个下调,染病马蜂柑与染病甜橙相比共有4651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2137个上调,2514个下调。Las诱导的代谢途径涉及糖代谢、光合作用、细胞壁代谢、次生物质代谢、PR-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氧化还原反应等。值得注意的是,与健康对照相比,染病甜橙中编码淀粉合成酶(glgA)的两个基因上调表达4倍以上,与淀粉分解有关的β-淀粉酶(BAM)基因下调表达,而它们在染病马蜂柑中表达无显着差异。染病马蜂柑中大部分与细胞壁和次生产物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上调表达,而甜橙中该途径相关基因大部分下调表达。另外,多个与植物抗病相关的PR-蛋白相关基因被Las诱导差异表达,部分抗病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敏感品种更高。RT-qPCR验证结果表明,在挑选的20个差异表达基因中,18个基因的验证结果与RNA-seq测序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表明了RNA-seq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对宜昌橙、道县野橘和甜橙进行了感病后期的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宜昌橙、道县野橘和甜橙接种Las约240 d分别有592、987和2844个基因差异表达,与其接种Las后的显症程度呈现出一致性。Las侵染后期,与致病相关的淀粉合成、PP2蛋白相关基因在甜橙和道县野橘中均上调表达,尤其是甜橙,但在宜昌橙中没有明显变化,推测可能是宜昌橙不显症的主要原因。同时,次生产物代谢途径在3个品种中被激活,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在宜昌橙和道县野橘中上调表达,但在甜橙中下调表达;甜橙中大量PR-蛋白相关基因表达被抑制,而宜昌橙和道县野橘相对较少;部分抗病蛋白基因在野生柑橘品种中表达水平较高。4.不同野生柑橘品种对Las侵染的应答反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马蜂柑和宜昌橙。4个柑橘品种感染黄龙病后,与植物防御相关的代谢途径中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均被诱导上调表达。然而,3个野生柑橘品种中均有部分抗病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较甜橙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耐病性。此外,道县野橘中淀粉代谢、PP2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虽上调但不及甜橙显着,推测这可能是道县野橘染病后出现轻微黄化的主要原因,而马蜂柑和宜昌橙中该类基因均未被诱导差异表达,这与它们表现出的较高耐病性相符合。总而言之,生物学和转录组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野生柑橘(马蜂柑和宜昌橙)的耐病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22)

吴丰年[2](2016)在《两种韧皮部杆菌媒介木虱内生原核生物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和马铃薯木虱Bactericera cockerelli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其中亚洲柑橘木虱为候选的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和“Ca.L.americanus”的媒介昆虫,该细菌与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密切相关,给全世界柑橘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马铃薯木虱主要为害马铃薯、番茄、辣椒等茄科植物,不仅造成“木虱黄叶病”,还是马铃薯斑马病(Zebra chip disease)病原“Ca.L.solanacearum(CLso)”的媒介昆虫。这两种病原菌均为难培养细菌,目前没有有效的药剂进行控制,因此对着两种媒介昆虫的研究和从基因组中获取有用的生物信息对防控柑橘黄龙病和马铃薯斑马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探索亚洲柑橘木虱和马铃薯木虱的人工饲养方法和获取韧皮部杆菌的规律,得到带菌量高的木虱DNA样品并用于第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组装两种媒介昆虫所携带的内生原核生物和线粒体基因组,并进一步分析和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九里香Murraya exotica、酸橘Citrus sunki和马水橘Citrus reticulate叁种寄主不同成熟度的梢对柑橘木虱各龄若虫和成虫存活率的影响,发现柑橘木虱若虫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嫩梢,而成虫在成熟梢上的存活率高于嫩梢,且酸橘上饲养效果较好。通过研究两个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品种(“Big boy”和“Yellow pearl”)对马铃薯木虱若虫和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发现马铃薯木虱在“Yellow pearl”上的4龄若虫和产卵前期更短,且若虫总存活率和成虫存活率显着高于“Big boy”。(2)亚洲柑橘木虱和马铃薯木虱的若虫期获菌率和获菌量均高于成虫期,分别在饲菌后第6 d和第12 d开始达到显着性差异。马铃薯木虱成虫获菌效率远高于亚洲柑橘木虱,第18 d已达90%,且CT值显着下降,而亚洲柑橘木虱只达到33.33%,CT值仍没有显着变化,此时马铃薯木虱的韧皮部杆菌拷贝数约为亚洲柑橘木虱的3倍。(3)通过两种木虱的测序文库进行组装得到内生原核生物基因组,其中亚洲柑橘木虱样本中获得柑橘黄龙病病原细菌CLas YCPsy株系,原生共生菌“Ca.Carsonella ruddii”YCCR株系,次生共生菌“Ca.Profftella armature”YCPA株系的染色体和质粒基因组;另外在该样本组装序列中找到与Wolbachia sp.相关的291个序列。马铃薯木虱样本中获得马铃薯斑马病病原细菌CLso RSTM株系,并首次报导了原生共生菌“Ca.C.ruddii”BC株系和与次生共生菌Wolbachia sp.相关的605个序列。(4)首次获得亚洲柑橘木虱和马铃薯木虱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采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马铃薯木虱线粒体全基因组大小为15220 bp,采自中国广东省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亚洲柑橘木虱线粒体全基因组分别为14996和15013 bp。叁个线粒体基因组均含有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22个转移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基因排序均与昆虫原始线粒体的顺序相同。通过对马铃薯木虱与Gen Bank数据库现有叁种木虱(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木通木虱Cacopsylla coccinea和朴树木虱Pachypsylla venusta)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基因的核酸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cox1基因最保守;对这4个基因组控制区进行比对,发现马铃薯木虱多出一段260 bp的特异序列,并能形成3个茎环二级结构。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其结果与基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一致。采自中国广东省和美国加州的亚洲柑橘木虱的线粒体基因组存在52个变异碱基。通过3种方法(cox1基因、trn Asn基因和利用3个nad基因的常规PCR)验证采自中国和美国多个地区的木虱样品,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州的亚洲柑橘木虱样品可能来源于美国东部地区,为当地黄龙病防控起到理论的指导作用。此外,通过两个地区的线粒体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了20对引物,用于扩增采自全球各地区的亚洲柑橘木虱线粒体全基因组,并发现同个样品线粒体的控制区可能存在多种形态。完整的木虱线粒体基因组可更好地应用到种群多态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当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黄爱军[3](2014)在《韧皮部杆菌亚洲种简单重复序列(SSR)多态性及其侵染甜橙后转录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的细菌性病害,是柑橘生产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柑橘植株感病后会出现下列症状:1、叶片斑驳状黄化,后伴随有均匀黄化或缺素型黄化,致树梢黄化状;2、果实沿中轴向一侧歪斜,着色与正常果实相反,又称“红鼻果”,果小质劣;3、树势变弱,后期易死亡。引起该病的病原暂定为韧皮部杆菌属下叁个种:韧皮部杆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aLas),韧皮部杆菌非洲种('Ca. Liberibacter africanus',CaLaf),韧皮部杆菌美洲种('Ca. Liberibacter americanus',CaLam)。由于病原菌还不能人工纯培养,目前仍然没有完成病原的柯赫式证病实验,同时也给病原的深入研究造成了极大阻碍。现在世界上各大柑橘产区,包括非洲、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该病尚无有效防治药剂,一旦植株染病,通常只能砍树。该病仍呈不断蔓延之势,产量过千万吨的中国、巴西和美国均受到其严重威胁,倍受产业关注本文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研究:1、基于该菌培养“成功”的报道,验证和探索病原菌的人工培养方法;2、通过收集中国境内不同地理来源的菌群,筛选SSR位点,研究群体结构;3、对甜橙感染CaLas后的转录组学开展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对已报道叁种实时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发现Teixeira等所建立的方法稳定性和灵敏性较好,不易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选定该方法作为病原培养时检测方法。并针对该方法建立标准曲线,用于定量监测病原是否发生增殖。根据已报道培养方法和柑橘木质部及韧皮部难培养菌培养方法,结合CaLas全基因组信息,进行培养探索。经过大量重复实验,未能重复成功,迄今也没有其他实验室成功重复已有报道结果,以往“成功”报道,仍属孤证实验。所试验8种培养基中,2G培养基可以最长时间检测到病原,但并没有观察到明显增殖,培养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找寻支持病原生长的关键因子。2、对已报道SSR位点进行了筛选,发现其中5个位点在中国样品中存在变异,这5个位点分析中国样品时的Nei's多样性指数H在0.1542-0.9556区间。基于这5个SSR变异位点,对收集到的中国285份CaLas样品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后发现,中国CaLas可明显被分为两个组群,东南地区样品群体构成以其中一组为主,西南地区以另一组为主。其中东南地区样品两个组群混杂程度高于西南地区,表现出各个省份混杂程度均高于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样品群体构成相对单一,特别是云南和四川样品,几乎为同一种群组成,受到其它菌群影响较少。福建省样品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地理位置上为中国东南地区,菌群构成上却和西南地区相近。不同组群间CaLas引起寄主症状都以斑驳状黄化为主,暂时没有观察到症状上的分化。本研究还基于其中3个SSR位点,对中国和世界上其他部分国家CaLas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所有样品被分为两个组群:中国CaLas群体组成和巴西、印度和柬埔寨相似,但是中国样品表现出更高的混杂性;美国菌群主要为另一组群,构成相对单一。3、对感染CaLas的甜橙(Citrus sinensis)转录组学研究,筛选出107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这些DEGs主要涉及植物的运输、碳水化合物代谢、光合作用及激素等方面。分析这些DEGs所涉及具体代谢途径:蔗糖代谢途径中蔗糖转化酶上调4倍,果糖代谢途径中果糖激酶下调2倍,淀粉分解代谢途径中γ-淀粉酶被下调2倍。这些酶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植物淀粉的积累,进一步可能会导致植物可溶性糖,特别是蔗糖的减少,造成植物营养供给不足。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糖类相关代谢基因被差异表达,推测原因是因为接种植株仍处于发病初期阶段,因而糖类代谢并没有出现严重紊乱。与植物抗逆相关代谢途径被激活,包括:1、缓解过氧化环境和抗逆相关的抗坏血酸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被上调,2、植物激素中水杨酸信号途径被激活,3、谷胱甘肽转移酶、热激蛋白等相关基因也都被上调表达,这些说明寄主通过各种途径在抵御病原的进一步侵染。植物光合作用中,光吸收复合体等相关基因被下调,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途径的相关基因也被下调,这些差异表达可能会对植株的生长发育等造成负面影响。4、选取敏感品种岩溪晚芦椪柑品系(C. reticulata)和耐病品种卡里佐枳橙品系(Poncirus trifoliata),接种相同CaLas毒源,桠柑可在8周左右检测到CaLas,15周时病原含量已较大,枳橙在相同时间段内检测不到病原或偶能检测到极低浓度的存在。但是,在嫁接于枳橙的毒源芽段发出的芽中可以检测到病原,推断枳橙对病原的扩散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CaLas较难在枳橙中增殖。在症状上,椪柑出现生长势变弱、叶片变小、部分叶片黄化等症状,而枳橙未出现任何症状。选取光合作用、激素、钙信号转导途径及锌离子转运等途径的DEGs,进行表达量验证,结果发现光合作用途径中,耐病品系表现出更少的基因被下调,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有更多的抗逆相关途径被激活。而且所验证的DEGs,多数在耐病品系中表达量更高,这些可能与其表现出的耐病性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10-10)

周汶静,蒲雪莲,张丽娜,岑伊静,邓晓玲[4](2012)在《柚木虱体内韧皮部杆菌亚洲种多基因位点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与柑桔黄龙病相关的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简称Ca.L.sp.)16SrDNA基因、β-操纵子核糖体蛋白基因、外膜蛋白基因以及16S-23SrRNA间隔转录区基因位点的4对特异性引物,对采自云南瑞丽柠檬园的柚木虱(Psylla citrisuga)DNA样品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回收,连接至PEASY-T3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rans1-T1,筛选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利用NCBI Blastn软件以及MEGA5.05软件对所克隆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柚木虱体内韧皮部杆菌亚洲种在这4个基因位点与已报道的Ca.L.asiaticus psy62株系全基因组相应基因位点的同源率均为99%。本研究证实柚木虱能够携带韧皮部杆菌亚洲种,是该菌新的昆虫宿主。(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2年03期)

张培,关磊,刘蕤,蒲雪莲,邓晓玲[5](2011)在《砂糖橘红鼻子果与韧皮部杆菌侵染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广东清远、四会、云浮地区砂糖橘90个红鼻子果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阳性检出率高达100%。分别对病树上无症状果实、斑驳叶片以及黄化叶片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7.3%、91.8%、52.0%,因此,可将砂糖橘红鼻子果作为田间诊断黄龙病的典型症状。红鼻子果的果柄和果轴均可检测到病原,且果柄部位病原浓度明显高于果轴。对红鼻子果果柄韧皮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果柄筛管中有大量淀粉粒沉积,且韧皮部筛管明显缢缩,阻碍了植株体内糖分和有机质向果实运输。(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胡浩[6](2007)在《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亚洲韧皮部杆菌在寄主体内的动态变化及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桔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 HLB)以前也叫青果病。这是一种可以使得柑桔减产、破坏果品经济价值甚至造成柑桔植株死亡的毁灭性柑桔病害。该病害主要通过嫁接或者木虱媒介传播,现在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国、印度次大陆及印度洋地区、非洲南部和最近报道的美国、巴西。病原微生物是一种生活在病株筛管组织以及媒介昆虫体内的原核生物,在分类上属于薄壁菌门(Proteobacteria)的α-亚纲。根据环境条件与媒介昆虫等的不同可以将HLB分成叁种:由亚洲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Las)引起并由亚洲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传播的是一种耐热型HLB;由非洲韧皮部杆菌(Ca. L. africanus, Laf)引起并由非洲木虱(Trioza erytreae)传播的是一种热敏感型HLB;由美洲韧皮部杆菌(Ca. L. americanus, Lam)引起并由亚洲柑桔木虱(D. citri)传播的是另一种耐热型HLB。病原细菌至今没有获得纯培养物,同时也没有通过科赫氏鉴定。由于缺乏有效的杀菌剂和柑桔抗性品种,因此现在很多国家都是通过挖除、焚毁病树或者加强检验检疫的方法来阻止HLB的入侵和定植。在整个检验检疫、移除病树乃至建设无病害苗圃等综合应对体系中,一种准确、快速、稳定的检测方法都是必需的。我研究工作的第一部分就是开发一种满足上述要求的检测体系:首先优化并建立了两套荧光定量PCR(RTi-PCR)体系——TaqMan探针法和SYBR Green I荧光染料法,其中引物CQULA04F/CQULA04R和探针CQULAP1是根据亚洲韧皮部杆菌种特异的核糖体蛋白基因rplJ/rplL设计并筛选的;然后通过与以前建立的HLB常规PCR检测体系比较证实两套RTi-PCR体系的检测性能(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均优于前者,并且发现TaqMan探针法体系特异性最好,灵敏度比SYBR Green I染料法稍低。这种经过优化的分子检测方法可以用于HLB的早期诊断、亚洲韧皮部杆菌的监测和鉴别以及田间病害流行学方面的研究。荧光定量PCR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用于检测时超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还在于她是一种即使没有获得HLB病原物纯培养也能帮助我们探索HLB未知领域的定量研究方法。由于TaqMan探针法与SYBR Green I染料法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因此它成为我第二部分定量研究工作的主要工具。对HLB的定量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①HLB病原菌在柑桔病树体内不均匀的分布情况;②叶片部位病原菌数量在一年间的动态变化情况;③各种典型症状用于田间诊断的可靠性;④带毒媒介木虱的危险程度在一年间的动态变化;⑤通过解剖研究得到的关于木虱传毒机制的一个模型。上述定量研究结果支持了很多先前的研究者获得的结果或假说,如症状诊断的可靠性问题;但是也有一些对先前的观念提出了挑战,例如以前认为HLB病原菌在木虱体内并不繁殖,然而定量研究的结果显示木虱个体含菌量之间高达百万倍的差异是很难在上述观点下成立的。根据“第二届国际柑桔溃疡病和黄龙病研讨会”(Florida,2005)的建议,未来柑桔HLB的研究热点与方向应集中在以下15个方面:经济学、其它寄主研究、病害和媒介检测、HLB分类特征、抗性育种、HLB病原纯培养、病原/媒介/寄主相互关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栽培防治、病害流行学、转基因、基因组学、媒介生物学、果实收成与品质。本研究涉及了其中至少4个方面的工作:分子检测方法(病害和媒介检测)、柑桔近缘种抗性评价(抗性育种)、柑桔和木虱中病原菌的定量研究(病原/媒介/寄主相互关系)、媒介昆虫对病害流行的影响(病害流行学)。然而本研究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应该是更为深远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7-04-01)

韧皮部杆菌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和马铃薯木虱Bactericera cockerelli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其中亚洲柑橘木虱为候选的韧皮部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和“Ca.L.americanus”的媒介昆虫,该细菌与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密切相关,给全世界柑橘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马铃薯木虱主要为害马铃薯、番茄、辣椒等茄科植物,不仅造成“木虱黄叶病”,还是马铃薯斑马病(Zebra chip disease)病原“Ca.L.solanacearum(CLso)”的媒介昆虫。这两种病原菌均为难培养细菌,目前没有有效的药剂进行控制,因此对着两种媒介昆虫的研究和从基因组中获取有用的生物信息对防控柑橘黄龙病和马铃薯斑马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探索亚洲柑橘木虱和马铃薯木虱的人工饲养方法和获取韧皮部杆菌的规律,得到带菌量高的木虱DNA样品并用于第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组装两种媒介昆虫所携带的内生原核生物和线粒体基因组,并进一步分析和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九里香Murraya exotica、酸橘Citrus sunki和马水橘Citrus reticulate叁种寄主不同成熟度的梢对柑橘木虱各龄若虫和成虫存活率的影响,发现柑橘木虱若虫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嫩梢,而成虫在成熟梢上的存活率高于嫩梢,且酸橘上饲养效果较好。通过研究两个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品种(“Big boy”和“Yellow pearl”)对马铃薯木虱若虫和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发现马铃薯木虱在“Yellow pearl”上的4龄若虫和产卵前期更短,且若虫总存活率和成虫存活率显着高于“Big boy”。(2)亚洲柑橘木虱和马铃薯木虱的若虫期获菌率和获菌量均高于成虫期,分别在饲菌后第6 d和第12 d开始达到显着性差异。马铃薯木虱成虫获菌效率远高于亚洲柑橘木虱,第18 d已达90%,且CT值显着下降,而亚洲柑橘木虱只达到33.33%,CT值仍没有显着变化,此时马铃薯木虱的韧皮部杆菌拷贝数约为亚洲柑橘木虱的3倍。(3)通过两种木虱的测序文库进行组装得到内生原核生物基因组,其中亚洲柑橘木虱样本中获得柑橘黄龙病病原细菌CLas YCPsy株系,原生共生菌“Ca.Carsonella ruddii”YCCR株系,次生共生菌“Ca.Profftella armature”YCPA株系的染色体和质粒基因组;另外在该样本组装序列中找到与Wolbachia sp.相关的291个序列。马铃薯木虱样本中获得马铃薯斑马病病原细菌CLso RSTM株系,并首次报导了原生共生菌“Ca.C.ruddii”BC株系和与次生共生菌Wolbachia sp.相关的605个序列。(4)首次获得亚洲柑橘木虱和马铃薯木虱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其中采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马铃薯木虱线粒体全基因组大小为15220 bp,采自中国广东省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亚洲柑橘木虱线粒体全基因组分别为14996和15013 bp。叁个线粒体基因组均含有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22个转移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基因排序均与昆虫原始线粒体的顺序相同。通过对马铃薯木虱与Gen Bank数据库现有叁种木虱(枸杞木虱Paratrioza sinica,木通木虱Cacopsylla coccinea和朴树木虱Pachypsylla venusta)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基因的核酸多态性进行分析,发现cox1基因最保守;对这4个基因组控制区进行比对,发现马铃薯木虱多出一段260 bp的特异序列,并能形成3个茎环二级结构。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其结果与基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一致。采自中国广东省和美国加州的亚洲柑橘木虱的线粒体基因组存在52个变异碱基。通过3种方法(cox1基因、trn Asn基因和利用3个nad基因的常规PCR)验证采自中国和美国多个地区的木虱样品,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州的亚洲柑橘木虱样品可能来源于美国东部地区,为当地黄龙病防控起到理论的指导作用。此外,通过两个地区的线粒体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了20对引物,用于扩增采自全球各地区的亚洲柑橘木虱线粒体全基因组,并发现同个样品线粒体的控制区可能存在多种形态。完整的木虱线粒体基因组可更好地应用到种群多态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当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韧皮部杆菌属论文参考文献

[1].胡燕.野生柑橘响应韧皮部杆菌亚洲种侵染的生物学和转录组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吴丰年.两种韧皮部杆菌媒介木虱内生原核生物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3].黄爱军.韧皮部杆菌亚洲种简单重复序列(SSR)多态性及其侵染甜橙后转录组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周汶静,蒲雪莲,张丽娜,岑伊静,邓晓玲.柚木虱体内韧皮部杆菌亚洲种多基因位点的分子鉴定[J].中国南方果树.2012

[5].张培,关磊,刘蕤,蒲雪莲,邓晓玲.砂糖橘红鼻子果与韧皮部杆菌侵染相关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1

[6].胡浩.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亚洲韧皮部杆菌在寄主体内的动态变化及分布[D].重庆大学.2007

标签:;  ;  ;  ;  

韧皮部杆菌属论文-胡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