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E31油藏层内及层间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期水驱波及体积小、驱油效率低等特点,以剩余油研究为中心,借助于数学地质统计方法,综合利用该地区的地质、测井、生产测试资料和生产动态信息等,使用相控模型深入开展了储层模型的精细研究,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油藏动态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从定量储层预测模型的建立、油藏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本地区在宏观规模非均质模型上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建立了井间剩余油定量解释模型和潜力区定量评价模型,从而达到了高含水期油田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的目的。储层建模方面。在储层精细解剖的基础上采用沉积微相和流体相复合控制储层参数的方法,建立储层和油层及物性分布相控模型;采用多级球形套合模型,最优拟合相控实验变差函数曲线,进行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结构研究;采用相控-克里金方法建立储层砂体、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等参数的分布模型。储层预测模型转化为油藏数值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历史拟合及动态监测,不断修正储层预测模型。最终,建立动静态集成模型。剩余油描述方面。从宏观层次,层间、层内、平面三个角度研究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建立了河流三角洲储层纵横向及空间剩余油分布模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储层非均质性、生产动态特征、油田管理等因素,建立了多种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进行挖潜措施论证及其优化。采用上述剩余油定量研究方法对尕斯库勒E31油藏进行了剩余油定量描述研究,指出了剩余油富集区的潜力大小,为该油田开发措施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方案提出了具体方向和方法。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引言1.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 储层地质建模的研究现状1.1.2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2 选题依据1.3 研究内容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1.3.2 关键技术1.4 技术路线1.5 主要成果和认识1.5.1 主要成果1.5.2 主要认识31油藏概况'>第2章 尕斯库勒E31油藏概况2.1 油藏位置2.2 油藏基本特征2.2.1 地层特征2.2.2 圈闭类型2.2.3 构造形态2.2.4 沉积特征2.2.5 储层特征第3章 油藏开发评价3.1 油藏开发历程3.2 油藏开发动态3.2.1 产量变化规律3.2.2 压力变化规律3.2.3 含水变化规律3.2.4 注水利用状况分析3.2.5 措施效果评价3.2.6 采收率预测3.3 油藏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章 储层相控建模技术4.1 储层建模综述4.1.1 确定性建模4.1.2 随机性建模4.2 沉积相和流体相对储层的复合控制作用4.2.1 沉积微相对储层参数的控制特征4.2.2 沉积微相和流体相对油层参数的复合控制特征4.3 储层相控建模技术方法4.3.1 建立相控模型4.3.2 相控—克里金建模技术方法4.3.3 相控建模在其它油气田的应用效果4.3.4 相控-克里金建模软件技术31油藏储层分布特征与综合评价'>第5章 尕斯库勒E31油藏储层分布特征与综合评价5.1 沉积微相与沉积相控模型分布特征5.1.1 沉积微相分布特征5.1.2 沉积微相储层参数分布特征5.2 油水分布特征与流体相控模型特征5.2.1 油水分布特征5.2.2 流体相控油层参数分布特征5.3 储层参数空间分布特征5.3.1 储层参数各向异性特征5.3.2 储层参数纵横向分布特征5.4 储层综合评价与储量计算5.4.1 储量丰度与流动系数5.4.2 储量计算5.4.3 储层综合评价5.5 三维动静态集成模型5.5.1 三维构造格架模型5.5.2 三维储层静态属性模型31油藏数值模拟'>第6章 尕斯库勒E31油藏数值模拟6.1 油藏数值模拟数值模型的建立6.1.1 Eclipse数模软件简介6.1.2 网格划分6.1.3 流体高压物性参数和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6.2 历史拟合结果分析6.2.1 历史拟合原则6.2.2 拟合结果分析6.2.3 主力油层压力分布31油藏剩余油分布评价与开发调整'>第7章 尕斯库勒E31油藏剩余油分布评价与开发调整7.1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7.1.1 I油组剩余油分布特征7.1.2 II油组剩余油分布特征7.1.3 III油组剩余油分布特征7.1.4 IV油组剩余油分布特征7.1.5 剩余油三维分布模型7.2 剩余油挖潜综合调整方案7.2.1 剩余油挖潜设计的思路及原则7.2.2 剩余油挖潜对策7.2.3 剩余油挖潜方案部署7.2.4 剩余油挖潜方案指标预测结论致谢参考文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复合相控模型论文; 空间分布结构论文; 相控克里金论文; 剩余油描述论文; 开发调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