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单分子膜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的研究

抗体单分子膜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的研究

论文摘要

利用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技术,以碳二亚胺和戊二醛为偶联剂和交联剂在金等基础电极上固定羊抗小鼠IgG 抗体,制备电位型无标记免疫传感器。主要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1 基础电极的选择首先分别测定了真空蒸镀的金片电极、金圆盘电极、银圆盘电极的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结果证明电位信号比较稳定,这些电极可作为电位型免疫传感器的基础电极。然后在上述电极表面通过自组装单分子膜技术固定抗体,制备免疫传感器,从传感器的检测下限、检测范围、工作曲线的斜率等角度对传感器进行评价比较,真空蒸镀的金片电极实验结果最好,所以选择真空蒸镀的金片电极作为本实验的基础电极。2 自组装单分子膜体系的选择将SH(CH2)10COOH和EG6OCH2COOH以及半胱氨酸分别组装在真空蒸镀的金片电极表面,制成单分子膜电极,测定它们在醋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平衡电位,与裸金电极相比,平衡电位变化很大,说明三种巯基化合物在金片电极表面上形成了自组膜。通过碳二亚胺偶联剂在三种自组膜上固定抗体制备免疫传感器,发现巯基十一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灵敏度较好,检测范围最宽。所以选择巯基十一酸作为碳二亚胺法制备免疫传感器的自组膜体系。又分别使用碳二亚胺偶联法和戊二醛交联法在半胱氨酸自组膜上固定抗体制备免疫传感器。对比发现,使用戊二醛交联法时,传感器的检测范围较宽。所以对于半胱氨酸自组膜体系使用戊二醛交联法固定抗体的效果较好。 3 抗体(抗原)分子的最佳固定化条件通过查阅文献及实验室前期工作确定抗体的固定化条件为30℃,pH=5.5。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生物传感器简介
  • 1.1.1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1.1.2 生物传感器的分子识别元件
  • 1.1.3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 1.1.4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 1.1.5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及现状
  • 1.2 免疫传感器简介
  • 1.2.1 免疫传感器的分子识别元件—抗原膜、抗体膜
  • 1.2.2 抗原与抗体的反应
  • 1.2.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1.2.4 免疫传感器发展前景
  • 1.3 利用自组装单分子膜技术固定化抗体膜、抗原膜
  • 1.3.1 自组装单分子膜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1.3.2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结构
  • 1.3.3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分类
  • 1.3.4 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形成过程
  • 1.3.5 自组装单分子膜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 1.4 本实验室的工作
  • 1.4.1 碳二亚胺法固定抗体
  • 1.4.2 戊二醛交联法固定抗体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和试剂
  • 2.2 溶液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抗体在羧基硫醇SAM上的固定
  • 2.3.2 抗体在氨基硫醇SAM上的固定
  • 2.3.3 电极电位的测量
  • 3 结果和讨论
  • 3.1 基础电极的电位测定
  • 3.2 基底的选择
  • 3.3 自组装单分子膜修饰电极的电位测定
  • 3.4 免疫传感器制备条件的探索
  • 3.4.1 温度对免疫分子膜制备的影响
  • 3.4.2 酸度对免疫分子膜制备的影响
  • 3.5 免疫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索
  • 3.5.1 温度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 3.5.2 酸度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 3.6 固定抗体膜与固定抗原膜对传感器检测结果的影响
  • 3.7 不同SAMs对免疫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 3.8 巯基十一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性能
  • 3.8.1 巯基十一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电位响应
  • 3.8.2 巯基十一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响应时间
  • 3.8.3 巯基十一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
  • 3.8.4 巯基十一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再生及电极寿命
  • 3.9 半胱氨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性能
  • 3.9.1 使用碳二亚胺法与戊二醛交联法制备半胱氨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比较
  • 3.9.2 戊二醛交联法固定抗体各步骤的电位测定
  • 3.9.3 半胱氨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电位响应性能
  • 3.9.4 半胱氨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响应时间
  • 3.9.5 半胱氨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
  • 3.9.6 半胱氨酸自组膜免疫传感器的再生
  • 4结论
  • 致谢
  • Abstract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 相关论文文献

    • [1].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材料保护 2018(08)
    • [2].4-(2-(4′-吡啶)乙炔)苯基重氮盐的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及其自组装单分子膜的表征[J]. 物理化学学报 2010(04)
    • [3].分子自组装技术及表征方法[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 [4].自组装单分子膜表征技术的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5].上海交大提出自组装单分子膜掺杂技术新方向[J]. 化工新型材料 2018(02)
    • [6].硫代乙酸/DNA修饰金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 2015(09)
    • [7].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末端基团对化学气相沉积铜薄膜的影响[J].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8(04)
    • [8].4-ATP自组膜的重构对辣根过氧化物酶固定化的影响[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9].化学镀铜表面烷基膦酸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及表征[J].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0(04)
    • [10].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J]. 大学化学 2012(05)
    • [11].基于自组装技术改性处理镁和铝金属的摩擦学特性研究[J]. 功能材料 2008(10)
    • [12].金电极自组装基因分子膜的制备及电化学检测[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3(05)
    • [13].自组装单分子膜防护效能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14].对羟基苯硫酚自组装膜修饰金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表征[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1(05)
    • [15].热-自组装单分子膜表面改性镁生物材料的腐蚀降解[J]. 材料研究学报 2009(02)
    • [16].等离子体氧化和自组装技术改性铝合金的摩擦学特性[J].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08(11)
    • [17].硫普罗宁在金电极表面的自组装及对Cu~(2+)的分析性能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3(06)
    • [18].金表面不同链长烷基硫醇自组装单分子膜表面电势的变化规律[J]. 物理化学学报 2010(08)
    • [19].金电极羧基化表面的构建及电化学表征[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20].利用AFM机械刻蚀技术在OTS自组装单分子膜表面制备纳米图案及其力学性能研究[J]. 摩擦学学报 2008(01)
    • [21].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均相混合自组装单分子膜的表征及其形成机制[J]. 物理化学学报 2014(08)
    • [22].印制板用腐蚀抑制剂[J]. 印制电路信息 2015(10)
    • [23].电极电位对L-蛋氨酸分子吸附构型影响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24].3-氨基-1,2,4-三氮唑自组装膜对Cu-Ni合金缓蚀作用及吸附机理研究[J]. 金属学报 2008(02)
    • [25].不同溶液中制备的L-半胱氨酸自组膜的红外反射吸收光谱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26].采用复合空穴注入层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J]. 发光学报 2012(04)

    标签:;  ;  ;  ;  

    抗体单分子膜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