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煤城塌陷灾害防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凡[1](2021)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估及动态模拟 ——以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这个复杂的综合系统面临着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和干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策调整等对城市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维持城市经济系统的原有运行模式和进一步的学习创新发展引起学者们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成为国内外学者学术研究的热点。黑龙江省是资源型城市较多的省份。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中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居多,呈现出经济结构单一、煤炭生产效率低等特点,城市经济发展脚步滞缓,城市经济系统具有明显的低韧性特征。因此本文选取以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经济韧性水平评估、分析主要影响因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预期为黑龙江省城市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参考。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梳理相关概念理论和参考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城市综合经济韧性系统划分为城市经济收支能力、创新环境、发展活力、稳定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六个子系统,包含指标23个。(2)对四大煤城经济韧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7-2018年四个城市变化趋势均为波动型且经济韧性水平无明显提高。四座城市经济韧性均值呈鸡西市>鹤岗市>七台河市>双鸭山市;四大煤城动态演变趋势均为波动变化,七台河市经济韧性水平明显下降,其他三座城市无明显提高;城市各系统经济韧性较高的多是鸡西市和鹤岗市,各系统经济韧性水平呈下降趋势的多数是双鸭山市。(3)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四大煤城整体经济韧性主要因子是收支能力、发展活力和创新环境系统。四个城市中影响鸡西市主要因子是开放性系统、收支能力系统;影响鹤岗市主要因子是稳定性系统、创新能力系统;影响双鸭山市经济韧性主要因子是发展活力系统、创新环境系统;影响七台河市经济韧性主要因子是收支能力和开放性系统。(4)四大煤城动态模拟结果显示:黑龙江省2019-2023年四大煤城动态模拟趋势呈波动下降和无明显提升两种态势。鸡西市经济韧性仍强于其他三市,但鸡西市各个子系统发展不协调,经济韧性水平下降;七台河市经济韧性最低且发展水平下降;鹤岗市和双鸭山市经济韧性水平无明显提升;各子系统经济韧性动态模拟结果表明未来五年各系统经济韧性多是鸡西市较高,各系统经济韧性水平七台河市多数呈下降趋势。(5)根据各系统及煤炭城市特点以及影响因子的不同提出提升对策。以收支能力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加强税源监控和完善煤炭税费体系;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落后小煤矿企业有序退出标准,健全就业补贴的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消费。以创新环境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加强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教支出;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应发展煤炭创新型科技,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力度。以发展活力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强化政策资金保障;提高环保理念,建立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就业率。以稳定性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监管和安全生产体系;加强煤矿职业职工健康监护和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以多样性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煤炭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推进煤炭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煤炭城市的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的煤炭行业文化;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多元化发展。以开放性系统为主要因子的城市应积极开展煤炭的国际上合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扩大外商投资;建立国际化煤炭科技平台,加强对科技的研发;加大国内煤炭行业以及环境的监管,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白春[2](2020)在《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煤矿采动对RC框架结构模型抗震性能影响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战略资源,由于多年来一直被高强度开采,故而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区。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诸如建筑物、工业厂房、道桥等工程建设逐渐向采空区边缘地带推进。但我国多数矿区位于有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的地带,地震作用下采空区边缘地带建筑结构遭受煤矿采动灾害与地震灾害的不利影响。目前关于煤矿采动灾害与地震灾害影响下,RC框架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的试验鲜有报道,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作用下采动区岩层动力失稳与建筑安全控制研究》项目编号(51474045)”,根据《建筑抗震试验规程》(JGJT101-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利用PKPM软件设计原型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开采沉陷学、结构动力学、地震工程学,通过现场调研、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采空区边缘地带RC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结构在经过采动灾害长期影响下产生双向不均匀沉降后,对结构在地震灾害作用下其抗震性能劣化机制及动力灾变规律开展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煤矿采动影响下RC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设计。为了模拟采动灾害引起的不均匀沉降,设计采动模拟试验台。基于一致相似率理论,设计几何相似比为1/10的强度模型,横向与纵向均为两跨,高宽比为2.25。选用微粒混凝土和镀锌铁丝模拟原型混凝土与钢筋,为了进一步提高振动台试验的精确度,考虑非结构构件自重及活荷载的影响。(2)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模型在7度设防、8度设防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结构破坏形式及破坏机理。煤矿采动扰动下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对结构产生初始损伤,结构自振频率降低。不均匀沉降量越大,结构的自振频率降低越多,采动初始损伤会加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震害。采动影响程度增大,结构底部容易过早的发生塑性损伤,消耗地震传到上部结构的能量,不利于地震能量向上层传递与分散,结构底部极易形成塑性损伤薄弱区。强震扰动下煤矿采动损伤建筑最大层间位移角超过规范限值,薄弱层位置从一层扩展到二层,存在薄弱区向上扩展现象,底部结构塑性铰急剧增加。角柱损坏最严重,中柱损害最小,抗震稳健性降低。动力破坏试验表明,采动损害影响最大的结构,其抗震稳健性衰减速率越快,角柱AI最先发生破坏失稳,倒塌范围逐渐扩大形成竖向倒塌区域,且存在P-△二阶效应作用对结构倒塌的贡献,最终导致整个底部结构的垮塌。(3)单向与双向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损害。两种不均匀沉降影响下,共同点是:首层构件附加应力或附加变形最大,应力集中主要位于梁端、柱端、框架节点处;随着楼层位置增加,采动影响作用大幅度衰减。不同点是:单向不均匀沉降影响下,柱沿建筑物倾斜方向以单向偏心受力为主,梁以弯曲变形为主。而双向不均匀沉降影响下,柱沿对角线方向呈双向偏心,梁存在弯扭变形。(4)双向地震激励下,分别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与刚性地基假定,对煤矿采动损伤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为减少数值模拟计算成本,提高结构仿真分析效率,对地基土体的影响范围进行了多种计算,提出了确定有限元模型地基土体有效范围的方法。与刚性地基假设对比可知,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约束相对减弱,表现为柔性体系,结构自振周期变长。与刚性地基相比,结构在X与Z向的顶层加速度反应减弱,煤矿采动影响越大,加速度降低幅值越大。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的结构顶点位移要大于刚性地基,加速度时程曲线变化较柔,X方向的动力反应要强于Z向。煤矿采动对建筑物的影响作用越大,结构顶点位移变化越显着。当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普遍比刚性地基要偏小,层间位移角的变化趋势比刚性地基要缓,尤其是对于不均匀沉降影响下的结构,这种变化更为显着。与刚性地基相比,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水平层间剪力随楼层位置增加而减小。(5)对不同土层下的煤矿采动影响下框架结构倒塌破坏规律进行了研究。不同土体条件下,结构的破坏时间所有差别。基于刚性地基假设下的结构破坏时间多数要早于硬土和软土地基,土质越软,这种破坏延迟效果越显着。在采矿采动影响相同的条件下,软土地基结构整体破坏情况要小于硬土地基,小于刚性地基。地基土体越软,不均匀沉降量越大,结构在地震动力作用下沉入土体的深度越大,结构侧向变形越严重。倒塌破坏过程表明结构的破坏既有“柱铰”破坏,又有“梁铰”破坏,存在“混合倒塌”机制现象。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后,上部结构反应较大,构件不同程度形成塑性损伤,耗散掉部分地震输入能,底部整体倒塌概率降低。该论文有图122幅,表55个,参考文献204篇。
霍诗琳[3](2020)在《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和“逆工业化”时代的进程,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背景下,矿产企业倒闭,矿业城镇衰落,大量的工矿遗迹遭弃置。面对废弃的矿山和有价值的遗存,如何通过对工矿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在体现工矿遗产价值的同时摆脱矿业废弃地对其所在城市的不利影响成为当下难题。本文通过对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的调研和考察,分析总结其特征和价值。尝试通过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对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原则及策略,从而探索其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实践方式。首先,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有关工矿遗产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后,对工矿遗产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总结国内外关于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实践经验,梳理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过程中所用到的理论,并对这些理论进行阐述。其次,摸清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基本状况,对海州矿工矿遗产的保护历程及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对其保护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最后分析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的价值所在,试图在保护遗产价值的目的下,制定相关的保护原则,并在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全面保护工矿遗产的策略。最后根据这些原则和策略探索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实践方法。
张巍[4](2010)在《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通过对国家政策法规、规划和黑龙江省综合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现状以及矿山环境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结合黑龙江省矿山环境历史问题和现状,研究适用的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提出矿山(区)环境治理工程,同时规划出治理工程实施年限、阶段性目标及工程治理率和修复指标。提出了修复矿山(区)环境污染破坏的工程技术措施,合理利用资源的技术方法,探讨开发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合理部署矿山(区)环境治理工程。论文对“矿山(区)环境修复工程”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并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金的筹措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设性意见。
纪万斌,纪凤程[5](2010)在《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文中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是新世纪、新时代赋予我们各项工作不可替代和忽视的问题。不建
纪万斌[6](2009)在《加强生态环境规划 推动工矿城市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规划是为了解决生态问题而产生的,它是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与传统的环境规划不同,生态环境规划不仅关注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也重视生态的恢复治理问
纪万斌[7](2009)在《加强工矿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推动工矿城市经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指的工矿城市为煤城,通过对煤矿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探讨,揭示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出工矿城市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必要性;通过论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系统,对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建议与对策。
刘传庚[8](2009)在《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状况一、矿产资源产业的界定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赋存于地壳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等。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产业分类标准》中的第2类矿业和采石业,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中的B类采矿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均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采掘对象,
纪万斌[9](2009)在《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
纪万斌,纪凤程[10](2007)在《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是新世纪、
二、关于煤城塌陷灾害防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煤城塌陷灾害防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估及动态模拟 ——以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韧性 |
2.1.2 城市韧性 |
2.1.3 城市经济韧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2 城市脆弱性理论 |
2.2.3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黑龙江四大煤城基本概况 |
3.1.2 资源环境概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3.2.2 数据处理 |
第4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估体系及测度方法 |
4.1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测度方法 |
4.2.1 香农(Shannon)指数法 |
4.2.2 熵值法 |
4.2.3 多目标加权函数法 |
4.2.4 BP-神经网络动态模拟模型 |
第5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实证分析 |
5.1 城市经济韧性水平分析 |
5.1.1 系统层整体城市经济韧性时间演变特征 |
5.1.2 各系统城市经济韧性对比分析 |
5.2 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子特征分析 |
5.2.1 系统层整体影响特征 |
5.2.2 各子系统经济韧性影响特征对比分析 |
5.3 城市经济韧性动态模拟结果分析 |
5.3.1 城市经济韧性总体动态模拟结果分析 |
5.3.2 各子系统经济韧性动态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4 提升黑龙江省四大煤城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
5.4.1 对各子系统的对策建议 |
5.4.2 对四大煤城经济韧性的提升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煤矿采动对RC框架结构模型抗震性能影响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煤矿采动灾害对建筑物损害研究现状 |
1.2.1 采动灾害下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 |
1.2.2 采动灾害对地表扰动研究进展 |
1.2.3 建筑物抗采动灾害防护措施研究进展 |
1.2.4 采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采动影响下振动台试验设计与模型制作 |
2.1 引言 |
2.2 相似理论 |
2.2.1 Buckingham定理 |
2.2.2 一致相似率 |
2.3 模型设计 |
2.3.1 原型简介 |
2.3.2 模型构件配筋计算 |
2.3.3 模型材料 |
2.3.4 缩尺模型可控相似常数 |
2.4 结构模型相似关系 |
2.4.1 模型构件自重相似计算 |
2.4.2 非结构构件及活载相似计算 |
2.4.3 物理量相似计算 |
2.5 模型主体及其他配件设计 |
2.5.1 模型主体设计 |
2.5.2 其他配件设计 |
2.5.3 模型配重设计 |
2.6 模型吊装上振动台 |
2.6.1 模型上振动台前的准备工作 |
2.6.2 试验模型上振动台及后续工作 |
2.7 本章小结 |
3 采动影响下建筑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3.1.1 试验研究目的 |
3.1.2 试验研究内容 |
3.2 数据采集与加载方案 |
3.2.1 测点布置及采集系统 |
3.2.2 试验用地震波 |
3.2.3 地震波输入顺序及加载工况 |
3.2.4 采动灾害模拟试验台设计 |
3.3 模型动力特性分析 |
3.4 模型动力响应分析 |
3.4.1 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3.4.2 加速度反应分析 |
3.4.3 层间变形分析 |
3.4.4 能量耗散分析 |
3.4.5 应变响应分析 |
3.4.6 试验模型宏观破坏分析 |
3.5 动力破坏试验研究 |
3.6 机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采动影响下建筑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
4.1 引言 |
4.2 数值模拟理论 |
4.2.1 构件模型及材料本构关系 |
4.2.2 接触控制 |
4.2.3 网格划分 |
4.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采动灾害下建筑物损害分析 |
4.3.1 建筑物单向不均匀沉降 |
4.3.2 建筑物双向不均匀沉降 |
4.3.3 建筑物破坏损害分析 |
4.4 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
4.4.1 结构动力特性 |
4.4.2 位移时程响应 |
4.4.3 动力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
5.1 引言 |
5.2 土-结构相互作用机制 |
5.2.1 运动相互作用 |
5.2.2 惯性相互作用 |
5.3 土-结构相互作用简化理论分析模型 |
5.3.1 质点系模型 |
5.3.2 三维实体模型 |
5.3.3 子结构分析模型 |
5.3.4 混合模型 |
5.4 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
5.4.1 结构体系动力特性影响 |
5.4.2 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5.4.3 对建筑物地基运动的影响 |
5.5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建筑物系统运动方程 |
5.6 本章小结 |
6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采动影响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参数 |
6.2.1 土体动力本构模型 |
6.2.2 土体计算范围 |
6.2.3 地基土体与上部结构的连接 |
6.2.4 土体边界条件 |
6.3 煤矿采动影响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6.3.1 模态分析 |
6.3.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6.3.3 顶点位移响应分析 |
6.3.4 层间变形分析 |
6.3.5 结构楼层剪力分析 |
6.4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采动影响下结构倒塌破坏研究 |
6.4.1 土层参数 |
6.4.2 刚性地基下结构倒塌破坏分析 |
6.4.3 硬土地基下结构倒塌破坏分析 |
6.4.4 软土地基下结构倒塌破坏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查新结论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内容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实践分析及相关理论 |
2.1 国外相关实践案例 |
2.1.1 德国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 |
2.1.2 布莱纳文工业遗产景观 |
2.2 国内相关实践案例 |
2.2.1 湖北黄石矿山公园 |
2.2.2 唐山开滦煤矿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城市更新和有机更新理论 |
2.3.2 恢复生态学 |
2.3.3 城市双修理论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基本概况 |
3.1 海州露天煤矿基本情况概述 |
3.1.1 海州露天煤矿的地理位置 |
3.1.2 海州露天煤矿历史沿革 |
3.2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利用历程及现状 |
3.2.1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再利用历程 |
3.2.2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现存状况 |
3.3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特征 |
3.3.1 场地特征 |
3.3.2 区域特征 |
3.3.3 构成特征 |
3.3.4 环境特征 |
3.4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利用问题 |
3.4.1 保护制度不健全 |
3.4.2 空间环境恶劣 |
3.4.3 利用资金匮乏 |
3.4.4 未能根植于所在城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 |
4.1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的价值 |
4.1.1 自然生态价值 |
4.1.2 科学技术价值 |
4.1.3 历史文化价值 |
4.1.4 社会经济价值 |
4.2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原则 |
4.2.1 生态性原则 |
4.2.2 整体性原则 |
4.2.3 安全性原则 |
4.2.4 保护和利用协作发展性原则 |
4.3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策略 |
4.3.1 灾害治理下的地质、地貌保护 |
4.3.2 生态修复下的环境保护 |
4.3.3 优化存量的工矿遗存保护 |
4.3.4 延续历史的场所营建 |
4.4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活化利用原则 |
4.4.1 因地制宜原则 |
4.4.2 以人为本原则 |
4.4.3 综合协调原则 |
4.4.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5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活化利用策略 |
4.5.1 适宜性评价下的格局构建 |
4.5.2 城市修补下的空间更新 |
4.5.3 生态修复下的环境再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相关设计实践 |
5.1 保护及活化利用理念及目标 |
5.1.1 保护及活化利用理念 |
5.1.2 保护及活化利用目标 |
5.2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相关保护设计实践 |
5.2.1 海州露天煤矿地质、地貌保护 |
5.2.2 海州露天煤矿生态环境保护 |
5.2.3 海州露天煤矿存量矿业遗产保护 |
5.2.4 海州露天煤矿延续历史的场所营建 |
5.3 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相关活化利用设计实践 |
5.3.1 海州露天煤矿城市双修适宜性格局构建 |
5.3.2 海州露天煤矿城市修补下的空间更新 |
5.3.3 海州露天煤矿生态修复下的环境再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矿山环境修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黑龙江省主要矿山环境问题 |
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
2.2 煤炭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 |
2.3 金属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
2.4 非金属建材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
第3章 矿山环境修复重点工程的确立 |
3.1 确定重点治理工程的原则 |
3.2 重点工程确定依据 |
3.3 重点治理工程项目确定结果 |
第4章 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修复重点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
4.1 矿山环境保护与矿山灾害预防工程技术 |
4.2 矿山环境修复及资源利用工程技术 |
4.3 矿山环境修复综合工程技术 |
4.4 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施工的保障措施 |
4.5 矿山环境治理工程的投资估算 |
第5章 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2 社会效益分析 |
5.3 环境效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关于煤城塌陷灾害防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韧性评估及动态模拟 ——以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为例[D]. 吴凡.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煤矿采动对RC框架结构模型抗震性能影响与分析[D]. 白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1)
- [3]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矿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研究[D]. 霍诗琳.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2)
- [4]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修复工程措施研究[D]. 张巍. 吉林大学, 2010(05)
- [5]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A]. 纪万斌,纪凤程. 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 2010
- [6]加强生态环境规划 推动工矿城市经济发展[J]. 纪万斌. 今日国土, 2009(11)
- [7]加强工矿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推动工矿城市经济发展[A]. 纪万斌. 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 2009
- [8]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A]. 刘传庚.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 [9]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A]. 纪万斌. 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 2009
- [10]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A]. 纪万斌,纪凤程. 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专辑,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