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城市可以是由于人群的聚集所产生的,也可以是人为的模式化的建造结果。这两种城市起源在中国和欧洲的城市中都存在,也都有区别。在中国,虽然有很多城市都是在地理地形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但是也在很早就有了城市的营造法则。这些法则基于公共秩序和社会等级的管理之上,城市的制造是一种制造空间规则的统治阶级的行为。在欧洲,城市形态继承了自古罗马时期就存在的“轴线——广场”的规划原则,人口的聚集则是满足效率和需求的自然结果。集权的不是统治阶级,而是宗教。古代欧洲城市的轴线由地理形态或祭祀建筑确定,直到19世纪才出现规则网架结构的新古典主义城市规划。这种网架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城市框架:前者是均质的,以体现对平等的需要;后者是等级制的,以体现管理秩序。由于对城市的不同理解,体现在中法传统街区的形态上,是大相径庭的构成形式以及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前者是线形的,向城市开放的;后者是围合的,自治的。体现在近代的城市工业化中:相同点是大尺度居住区的涌现,不同点是它们对周围城市空间的外向性和闭合性。体现在今天的市场机制占主导的街区制造中:前者重新走向街道的传统空间,后者则将传统的“里坊制”变成了今天的“门禁社区”。在城市中,这些不同时期作用下的这些不同尺度,不同性格的街区互相交错互相叠加,产生不同形式的分界面和连接点。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绪论0.1 文献综述0.2 问题的提出0.3 研究的目的0.4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1章 相关概念诠释1.1 城市肌理和居住肌理1.2 街区1.3 居住形态第2章 城市居住肌理的形成过程,上海-巴黎2.1 引言2.2 上海居住肌理的形成2.2.1 里弄民居的出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2.2.2 工人新村的建设(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2.2.3 小区的繁荣(20世纪末至今)2.3 巴黎居住肌理的形成2.3.1 中世纪小城(12世纪至15世纪)2.3.2 城市扩张和重整(16世纪至19世纪末)2.3.3 现代主义影响下的今天和未来(20世纪至今)2.4 小结第3章 上海与巴黎的街区形态比较3.1 引言3.2 上海老城厢和巴黎老城区3.3 “里弄”和“奥斯曼肌理”3.4 “工人新村”和“郊区大居住区”3.5 “松江新城”和“EVRY新城”3.6 小结第4章 居住街区的内向性和外向性4.1 引言4.2 尺度问题4.2.1 内向式街区的封闭单位尺度问题4.2.2 外向式街区的城市公共交通尺度问题4.3 界限和连接4.4 个案研究4.4.1 内向式居住:弄堂与社区空间4.4.2 外向式街区:巴黎Les Halles地区城市肌理研究4.5 小结第5章 内向型小区,中国城市建设的新模式5.1 引言5.2 中国“小区”的居住形态5.3 “小区”的内向性:现代城市的形式化体现,还是传统城市状态的必然结果?5.3.1 内向性体现:小区的自治特质5.3.2 中国“自治街区”的传统和“单位制”的聚居形态5.3.3 “单位制”聚居形态的演变和在当代的表现形式5.4 居民采访实录—在弄堂和小区之间5.4.1 采访地区背景介绍5.4.2 采访实录5.4.3 对采访的总结和思考5.5 小结:公共空间的隔绝和不一样的城市逻辑总结致谢图片索引参考文献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城市起源论文; 街区形态论文; 内向性论文; 外向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