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

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

论文摘要

王筠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漢字學思想以較為科學的語言文字觀為前提,以六書思想為框架,漢字取象思想、形聲字思想、漢字發展思想、古文字思想及其成就是其主要的組成部分。本論文即以这四個方面為主要内容,整理和論述王筠漢字學思想的面貌,以期給王筠以文字學史、訓詁學史上的應有定位,有助於今日漢字學理論的探討和構建。 漢語是漢字產生的基礎,古漢字是古漢語的記錄,所以考察漢字應該從漢語這個源頭上進行。王筠的漢字學理論大體上是從這個較為科學的語言文字觀出發的。王筠的六書思想由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註、假借的正例、變例組成,是其漢字學思想理論的框架。 王筠的漢字取象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7種取象方法:物形法、意形法、借代法、比象法、順遞法、竝峙法、義類法。運用取象思想,王筠指出了《說文》常常據字形解字因而出錯的原因,並以取象解字的思路對《說文》等書解錯的字例做了糾正。 王筠的形聲字思想突出表現為:指出形聲字是漢字早期所造字的一種。對“分別文”、“累增字”加以界定,揭示了漢字中大量形聲字的產生途徑:大多在原有的成字聲旁的基礎上,取象於成字形旁而造新的形聲字。在形聲字的概念分析與歸納中,王筠對聲兼義現象有所思考和突破,對漢字基本造字單位形音義兼備的性質有所認識。 王筠的漢字發展思想主要表現在5個方面:漢民族的文化心理與漢語漢字的關係;考察漢字取象是貫通古今的;“古文無反正”的現象發展為小篆的“反正有別”;漢字演變中有“上下合體省變”的現象;漢字字形的演變歷時相承。 王筠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現為,他利用有清一代(王筠時甲骨文尚未發現)及見的所有類型的出土古文字,對《說文》類著作進行了證明、訂訛、補充、駁正各家之誤的工作,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錄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王筠生平及著述简介
  • 第二節 王筠主要文字學著作及《釋例》研究現狀
  • 第三節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步驟、方法和範圍
  • 第二章 王筠漢字學基本思想、基本理論體系
  • 第一節 學術背景
  • 第二節 《釋例》著述目的——整理和建構漢字學理論
  • 第三節 王筠六書理論及漢字學基本思想
  • 第三章 王筠漢字取象思想
  • 第一節 關於“取象”
  • 第二節 取象的方法
  • 第三節 取象的特點
  • 第四節 取象的作用及局限
  • 第四章 王筠形聲字思想
  • 第一節 “形聲字上古即有之”
  • 第二節 “分別文”、“累增字”與形聲字
  • 第三節 形聲字概念與形聲會意之相兼
  • 第五章 王筠漢字發展思想
  • 第一節 漢民族的文化心理與漢語、漢字的關係
  • 第二節 考察漢字取象是貫通古今的
  • 第三節 “古文無反正”的現象發展為小篆的“反正有別”
  • 第四節 漢字演變中有“上下合體省變”(兼及變體、變文、異文)
  • 第五節 漢字字形的演變歷時相承
  • 第六章 王筠古文字研究的成就
  • 第一節 證明
  • 第二節 訂訛
  • 第三節 補充
  • 第四節 駁正各家之誤
  • 主要參考文獻
  • 後記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寓物取象,寓物取象”探析[J]. 明日风尚 2017(08)
    • [2].取象于人的植物名词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01)
    • [3].试论汉语玉石及玉器命名取象选择规律[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 [4].甲骨文象形字取象角度及特点分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11)
    • [5].语义取象对词义演变的影响——以“首、头”为例[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05)
    • [6].论中国岩画的取象规则[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7].民国《云阳县志·方言》植物类名物词命名取象探析[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2(05)
    • [8].语义取象对词义组合与发展的影响[J]. 大理学院学报 2011(07)
    • [9].语义取象对词义演变的影响——以“牙、齿”为例[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10].从“阅本明象”到“取象审美”——谈历史课本阅读的三个阶段[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1(09)
    • [11].王筠“取象解字”对《说文》“因形说义”的纠正[J]. 中国文字研究 2009(00)
    • [12].典型取象,打造精品[J]. 中华诗词 2015(03)
    • [13].病机十九条取象运数观[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18)
    • [14].梁耀作品赏析[J]. 南方文坛 2015(02)
    • [15].东巴文字的多维取象构形艺术与应用[J]. 包装世界 2015(02)
    • [16].王筠汉字取象贯通古今考[J]. 汉字文化 2009(03)
    • [17].甲骨文象形动物字的取象特征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23)
    • [18].《说文》缶、寳、勹(抱)、保、匏、浮语源探讨[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02)
    • [19].释清华简《筮法》的几处文字与卦爻取象[J]. 周易研究 2015(02)
    • [20].关于“取象”思维——以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例[J]. 现代装饰(理论) 2014(02)
    • [21].中医取象运数之数的内涵考察[J]. 医学争鸣 2014(03)
    • [22].诗人的画家视角与诗中画意的建构——以“凝情取象”、“随物赋形”为例[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23].六朝送别诗“感物取象”探论[J]. 北方论丛 2013(03)
    • [24].论中医“象”思维(二)[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7)
    • [25].取象 意象 境象——书法“象”论美学刍议[J]. 中国书法 2018(16)
    • [26].论《易经》取象尽意的形象思维方式[J]. 北方文学 2018(06)
    • [27].“德”字形义溯源[J]. 殷都学刊 2010(01)
    • [28].“立象尽意”思维下的“兴必取象”与“歌诗必类”[J]. 名作欣赏 2018(32)
    • [29].《易》与《诗》功能的对应[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4)
    • [30].逼迫字语源深层信息解读[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05)

    标签:;  ;  ;  

    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