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对于幼儿的操作探索越来越重要,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以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而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探索,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故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关系密切。如何使幼儿能兴致盎然地一步步主动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获取经验。我得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1操作材料要便于幼儿自主操作
幼儿的思维都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是便于幼儿操作的,而不是一个摆设品。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便于他们操作的材料,才能使他们能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班在科学区投放了小动物拼图,孩子们很爱玩,但是玩了几次后就又不太愿意去玩了,询问了原因,原来他们把拼图的小木块都混放在一起,每次拼了很久都拼不出来,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兴趣。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重新投放了一些新的拼图,这种拼图有对照图,而且块数也比较少,对小班孩子来说很适合。新拼图投入后,进入科学区进行拼图游戏的孩子变多了,孩子们在玩拼图的时候都发现这些拼图比原来的好看好玩了,都能够完成拼图,比较有成就感。提供便于操作的材料即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操作,又可以让幼儿反思活动失败的原因,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2操作材料的投放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更新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愿。很多时候,教师在材料投放中都会有这样的误区,把需要用到的材料投放进去后就不管了,让孩子们一直玩同样的材料。但是这样很容易会出现厌倦的情况。我们班在科学区投放了用乒乓球剪出的小船和泥工板,一开始接触这个科学游戏,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可是时间一久,就发现孩子们对这个游戏的兴趣变淡了。这个游戏的材料比较简单,也很单调,一开始是因为没有接触过,发现小船可以转起来,就得很有趣,可是天天玩又让孩子们觉得乏味了。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整改游戏材料,我们重新制作了小花,还在乒乓球上画上美丽的图片,做了一些小人,小动物站在小船、小花中间,将这些新材料进行投放。新材料投放后,这个游戏又开始火热起来,孩子们都争着要玩这些材料,他们觉得这个游戏区的材料很好看,很有趣,大家都很喜欢。可见在操作材料投放的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幼儿探索的过程,逐渐丰富操作材料以及提高材料的操作难度,这样可以继续保持幼儿的探索科学的兴趣,逐步达到教育目的。
3操作材料的层次性
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区的材料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发展。如果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很快获得结果,便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如果材料过于难,幼儿就会不知所措,探究兴趣不高。因此在材料投放时,我们必须注意材料的层次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科学活动“小绵羊不冷了”这个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皱纹纸让幼儿在尝试撕纸条中发现皱纸纤维的经纬方向,能顺着皱纸纤维撕出细细长长的“羊毛”。因此我们在区角投放了材料,供幼儿练习。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到有的能力较弱的幼儿面对困难就不知所措而放弃这个活动。而能力强的幼儿在进行了操作活动之后就觉得没有挑战性而失去了兴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相适宜的操作材料。
总之,丰富的、有目的、有层次的材料,会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使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今后我们还应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使材料的投放更全面、丰富、适宜,能吸引幼儿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