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论文摘要

实践表明,对二连盆地而言,新凹陷的突破所增长的储量远远大于已出油凹陷扩边挖潜所发现的新增储量。乌里亚斯太南洼槽岩性圈闭已经取得突破,乌里亚斯太中洼与南洼相比具有相似的地质结构,应该是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的重要领域。根据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槽钻井资料较少、地震资料上各种反射特征丰富的特点,应用层序地层学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烃源岩、储集层、非构造圈闭等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成藏模式;在充分分析已钻井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利区带和有利钻探目标进行了预测。总体上洼槽断层欠发育,为一西断东超的萁状结构,平面上自西向东可进一步划分为陡坡带、中央洼槽带和斜坡带。其中陡坡带范围较小,中央洼槽带和斜坡带范围较大。由于本区断层不发育,导致构造圈闭相对较少。但由于具有比较宽缓的大斜坡,是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地区。从侏罗系到腾一段,本区共识别出12个层序界面和11个洪泛面,由此将中生界划分为1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三级旋回),即11个三级层序。储集岩的成因类型主要有扇三角洲、水下扇和浊积扇等。其中阿尔善组及腾一下段发育4个中期旋回,共发育了33个岩性体。在岩心观察、层序地层学分析和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典型单断萁状“凹陷”结构陡、缓两侧物源、以缓坡物源为主的沉积模式。对中洼槽的烃源岩、储集岩和岩性圈闭等成藏条件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评价,确定阿尔善组和腾一段是本区的有效烃源岩和储集岩发育层段。其中洼槽总生油量为15×108t,总聚集量为1-1.4×108t。分析认为中洼槽断裂不发育,储层厚度薄、分布范围小,油气运移距离短;储集岩的储集性能为中-低孔、低渗型;以原地生储盖组合为特征;油藏类型应为近源原生油气藏。确定阿尔善组和腾一段是本区最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在综合各项成藏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成藏模式。中洼槽东部为一大型斜坡,断层不发育,为岩性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斜坡下倾部位发育了大量的扇体,它们位于成熟生油岩和处于生油高峰的生油岩之中,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之上的岩性油气藏是洼槽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论文目录

  • 引言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0.4 研究思路
  • 0.5 创新点
  • 第一章、区域地质条件
  • 1.1 地层特征
  • 1.2 构造特征
  • 1.2.1 区域构造特征
  • 1.2.2 乌里亚斯太中洼槽局部构造特征
  • 1.3 区域沉积特征
  • 1.3.1 沉积特征
  • 1.3.2 区域沉积演化特征
  • 1.3.3 单断箕状凹陷沉积特点
  • 第二章、层序格架的建立
  • 2.1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 2.1.1 概述
  • 2.1.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理论基础
  • 2.2 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
  • 2.2.1 岩性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 2.2.2 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
  • 2.2.3 测井曲线上的识别标志
  • 2.3 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
  • 2.3.1 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
  • 2.3.2 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面
  • 2.4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2.4.1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2.4.2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三章、沉积相及沉积体系
  • 3.1 沉积微相分析
  • 3.2 中洼槽主要沉积相类型
  • 3.2.1 冲积扇
  • 3.2.2 扇三角洲
  • 3.2.3 河流
  • 3.2.4 浊积扇
  • 3.2.5 水下扇
  • 3.2.6 湖泊相
  • 3.2.7 火山岩体系
  • 3.3 沉积体系展布
  • 3.4 沉积模式
  • 3.4.1 中期旋回沉积层序及演化模式
  • 3.4.2 沉积相模式
  • 3.5 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 3.6 储集单元
  • 第四章、成藏条件分析
  • 4.1 烃源岩特征
  • 4.1.1 烃源岩的分布
  • 4.1.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4.1.3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4.1.4 烃源岩热演化
  • 4.1.5 油气资源计算
  • 4.2 储集岩特征
  • 4.2.1 储集岩的成因类型及分布
  • 4.2.2 储集性能分析
  • 4.2.3 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
  • 4.2.4 孔、渗、深关系
  • 4.3 储盖组合
  • 4.3.1 上生下储式组合
  • 4.3.2 上下生中储式组合
  • 4.3.3 自生自储式组合
  • 4.3.4 下生上储式组合
  • 4.4 油气运移
  • 4.5 圈闭类型与分布
  • 4.5.1 圈闭类型
  • 4.5.2 圈闭分布
  • 第五章、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5.1 与南洼槽相比中洼槽具有相似的石油地质特征
  • 5.2 中洼槽失利井分析
  • 5.3 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
  • 5.4 油气成藏模式
  • 5.5 岩性体圈闭评价
  • 5.6 有利区带预测
  • 图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二连盆地基底特征及演化新认识[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02)
    • [2].二连盆地阿拉达布斯凹陷烃源岩特征分析[J]. 石化技术 2017(10)
    • [3].二连盆地取得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重要进展[J]. 地质装备 2019(05)
    • [4].二连盆地群早白垩世含煤地层特征及对比分析[J]. 煤炭科学技术 2014(04)
    • [5].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伊和勘查区二叠系油气信息及其意义[J]. 地质通报 2018(01)
    • [6].基于地球物理方法预测二连盆地及邻区晚古生代潜在烃源岩分布[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3)
    • [7].浅析二连盆地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J]. 科技信息 2010(09)
    • [8].二连盆地胜利煤田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8(06)
    • [9].二连盆地裂谷构造演化[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14)
    • [10].内蒙古二连盆地早古近纪中兽科(哺乳动物纲)新材料(英文)[J].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2(03)
    • [11].二连盆地低阶煤储层物性特征及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煤炭 2019(04)
    • [12].二连盆地中生代构造变形主控因素:物理模拟与讨论[J]. 高校地质学报 2018(01)
    • [13].应用地震勘探预查二连盆地群煤炭[J]. 陕西煤炭 2010(02)
    • [14].二连盆地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J]. 石油钻探技术 2018(03)
    • [15].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系研究回顾及存在问题[J].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2(03)
    • [16].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沉积体系与铀成矿[J]. 矿物学报 2013(S2)
    • [17].二连盆地巴彦乌拉铀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9(01)
    • [18].二连盆地侏罗-白垩纪盆地演化机制及盆地类型研究[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9(18)
    • [19].布格重力异常建模反演在二连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1)
    • [20].综合物探测量在二连盆地沉积岩型铀矿勘查中应用[J]. 地质与勘探 2019(01)
    • [21].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反转构造及成因机制[J]. 地球科学 2017(04)
    • [22].地球物理资料在二连盆地寻找古河道砂岩中的应用[J]. 新疆有色金属 2018(01)
    • [23].二连盆地上的冰与火之歌——核工业二○八大队出队随访记[J]. 中国核工业 2017(05)
    • [24].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巴润地段铀成矿特征[J]. 西部资源 2018(05)
    • [25].内蒙古二连盆地二连组亚洲近颌龙(兽脚类:窃蛋龙类)—未定种(英文)[J].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15(04)
    • [26].二连盆地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J].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5(04)
    • [27].二连盆地白垩纪恐龙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开园揭碑[J]. 西部资源 2009(03)
    • [28].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湖相沸石成因:来自矿物学、微量元素特征的证据[J]. 地球科学 2018(10)
    • [29].综合测井方法在二连盆地镶黄旗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探中的应用[J].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16(03)
    • [30].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特低渗安山岩储层的有效性评价[J]. 石油学报 2020(10)

    标签:;  ;  ;  

    二连盆地乌里亚斯太凹陷中洼沉积体系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