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中心小学255022
摘要: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快,信息技术也不断地更新和实践,信息技术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能充分营造出一个有图像有文字、有声音有色彩、极其逼真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道德与法治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书中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由此可见,当前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合能够改变原来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真正为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服务。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课堂伊始,激趣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中来,教学的双边活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兴趣是小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的起点,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有机整合,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来接受和表现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所需要的处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
如我在执教《文化交流的使者——唐玄奘》一课时,我从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导入,选择了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影像与音乐相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其次,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当反映个人价值的需要。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吴俊升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即在使儿童之行为,合于理想之标准。教师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在教学中,由于种种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往往会有一定的距离,这时,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样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巧用信息技术,综合课程内容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国情、历史、地理、环境、爱国、法治、安全、民族团结等教育,并与品德有机融合,综合性特别强。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品质。尊重学生生命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尊重感、信任感、价值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任务,带给、留给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实现价值引导。
三、巧用信息技术,明理导行
《道德与法治》注重学生生活性与德育性的有机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为重点,明确学习要求,有机结合中小学学生生活经验,从现实问题入手,以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法治内容必须有机融合到、适当嵌入到、分散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德法并育,促进学思并举、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为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在执教的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文明过夏天》一课,教学中,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夏天有些男子赤膊、穿拖鞋走在街上;公园随便摘花,践踏草坪,乱扔垃圾,在长椅上睡觉;在傍晚,路边烧烤,烟熏火燎,大排档人声鼎沸……通过视频、图片、新闻链接等形式的有效补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不仅有损自己的良好形象,同时也给他人的生活带来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问题严重的要找到相关的城管执法部门,确立社会法治秩序意识。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使用对于提升这一学科的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征,从教学需求出发选择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朱俊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
[2]董振国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9)。
[3]李金发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J].才智,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