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奥陶系油气律师井喷、泄漏处理技术

油田奥陶系油气律师井喷、泄漏处理技术

一、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层喷、漏同层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宁宇祥[1](2021)在《塔河油田超深井的几类钻井复杂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钻井设备和工艺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塔河油田超深井钻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在钻井施工中,仍存在众多制约安全和提速的因素,如对于地层及井下状态掌握不够导致在处理复杂中发生各类型卡钻、溢、漏同层井处理时效较长、小井眼钻井预防措施不到位或因工具材质问题发生钻具断裂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钻井施工的安全,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井下复杂(故障)几率,处理不当甚至出现人身伤害事件等。文章专门针对塔河油田超深井钻井现场出现的三类不常见井下复杂(故障)进行分析及对其应对措施进行简要论述,希望可以对相关钻井技术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刘昊成[2](2019)在《塔河油田奥陶系高含铀段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油、气、煤、铀等能源矿产常常同盆共存,其赋存环境、分布位置、成藏(矿)机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塔里木盆地是蕴含丰富矿产的大型叠合克拉通盆地,现已查明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塔河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发现,奥陶系地层中有铀含量异常高值的现象,而目前对于其分布及成因机理认识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本文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地层中的高含铀段为对象,以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综合利用基础地质资料、钻井、测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结合XRF元素分析测试及C、O、Sr同位素测试等手段,以高含铀段的特征、分布规律、成因机理为研究重点,并探讨了铀元素含量变化在指示古海洋环境、识别层序界面、识别储层等方面的石油地质意义。本论文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资料识别了三个高放射性层段,结合背景值及相关性分析,划分了断控型、层控性两类高含铀段。(2)发现层控型高含铀段主要发育在凝缩段背景下的深色泥灰岩夹泥质纹层中。其分布在纵向上位于恰尔巴克组底部,在平面上受古地理演化条件、地层展布、古地貌形态等多因素的控制,表现为区域性的广泛分布的特点。断控型高含铀段纵向上位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地层中,主要发育在深大断裂带附近,分布较为零散。(3)高含铀段形成主要受到全球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碳酸盐岩欠补偿、还原、静水的沉积环境的控制。台地边缘-斜坡相带受到上升洋流的影响,具备良好的有机质条件,在早期成岩阶段细菌、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质降解导致孔隙流体处于强还原硫化环境是控制铀元素沉淀于沉积物中的主要因素。(4)深大断裂体系是良好的水-岩-烃-铀输导反应场所,含铀流体沿断裂运移的过程中,受深部还原性气体、烃类等物质的影响沉淀与有利的构造部位,是影响断控型高含铀段形成的重要因素。(5)层控高含铀段在测井上易于识别且分布广泛,可将其作为塔河油田奥陶系地层对比的标志层。断控型高含铀段常发育在孔隙度较大的断裂体系附近且与油气的还原作用关系密切,常可指示有利的储层发育位置。

代新云[3](2017)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区块奥陶系鹰山组下段储层测井评价》文中认为一直以来,碳酸盐岩储层作为一类重要的储层类型,在测井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与认识。但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化和开发程度的逐渐加大,要求对储集空间的认识更加明确和细化,从测井的角度将孔洞型储层进一步细化为孔隙型储层和孔洞型储层,则更加有助于开发生产和产能预测。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下段碳酸盐岩储层,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测试等动、静态资料,在岩心及薄片分析的基础上,对孔隙和孔洞的成像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对比与总结,建立了精细的储集空间识别图版,进而对储集类型进行了有效划分,将该区的储层类型分为孔隙型、孔洞型、裂缝型、裂缝-孔洞型等四种类型,对四种类型储层的常规及成像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建立了不同储层类型的测井特征响应图版。在“四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体积物理模型和岩心刻度测井的思路,建立了研究区适用的基质孔隙度、裂缝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并利用成像资料对常规双侧向资料计算的裂缝孔隙度进行了必要的刻度和校正。利用阵列声波资料建立了流体移动指数模型,并对储层的渗流能力进行评价。根据岩心分析及试油资料,综合经验统计法、试油资料约束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等多种方法确定了储层的有效厚度下限,结合聚类分析建立了储层评价标准,现场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测井解释符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张艳[4](2017)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测井评价方法,选取塔河油田奥陶系目标储层为研究工区开展研究。基于“岩心刻度测井”和“成像标定常规”的思想,研究了裂缝发育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选取裂缝敏感测井信息,以交会图、裂缝综合概率和BP神经网络等手段建立裂缝识别模型;以岩心描述和电成像资料为基础,选取并放大充填物敏感测井信息,采用交会图、主成分分析-贝叶斯判别、GA-BP神经网络建立了充填物识别标准;综合测井、岩心、录井和试采资料,以油气、水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为基础,利用测井信息交会、正态概率分布、优化粒子群改进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PSO-FCM)建立了区域流体识别标准;综合裂缝和充填物的识别结果对有效储层类型进行划分,基于双孔隙组分模型、最优化等方法分类别建立孔、渗、饱等储层参数计算模型,并以储层参数为指标建立了储层级别快速识别标准。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型储层响应特征为:高伽马、高自然电位、低电阻率,水平裂缝发育储层声波时差高,FMI成像可对裂缝产状和有效性进行标定;裂缝发育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为各交会图版的适用性提供了指示,裂缝综合概率和BP神经网络法裂缝的识别符合率较高,神经网络识别符合率达89.65%;交会图版法难以对充填物进行准确识别,GABP神经网络识别法有一定的效果,多元统计分析识别效果最好,识别符合率达91.7%;测井信息交会流体识别法易受井眼等情况的影响,油、水层往往具有不同的累积概率分布斜率范围,PSO-FCM结合流体概率阈值交会图的流体识别方法效果较好,为碳酸盐岩流体识别提供了参考;研究区包含三类有效储层,分类参数建模效果显示:双孔隙组分与最优化孔隙度计算模型结果较为一致,基于双重孔隙的渗透率模型计算结果与地层实际情况更为接近,双孔隙组分含水饱和度模型弥补了阿尔奇公式的不足,研究区储层级别包含四类,储层级别划分对储层快速评价具有指示作用。

马乃拜[5](2016)在《塔河油田12区白垩系砂岩油藏滚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段南翼阿克库勒凸起的南部斜坡区,目前已经钻遇舒善河组的钻井较多,前期对其层序地层学、沉积相、地球化学及储层预测等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对该区块白垩系层序地层、沉积相、储层及开发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在生产实践中获得了新的成果。随着工作的推进,也有些问题不断凸现出来了,结合实钻井资料分析,该区块油气显示分布不清晰,亚格列木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其下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上部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舒善河组属于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与滨浅湖亚相交错沉积,单纯依据地震识别舒善河组薄砂体又会存在多解性,加上研究区内井点分布不均,仅用钻井资料很难全面准确反映砂体发育状况。受到这几个关键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白垩系砂岩油气藏勘探开发评价工作的顺利推进。本论文研究工作是在现有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阿克亚苏三维和桑塔木南三维两个地震数据体,进一步研究白垩系舒善河组、亚格列木组含油砂体的分布特征,梳理断裂系统,在等时地层格架基础上建立砂体发育模式,描述砂体展布形态,在储层分析基础上,结合构造和钻井的动静态资料分析含油气性,解剖已知油藏,分析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明确油藏类型,建立成藏模式,重点对亚格列木组构造圈闭、舒善河组岩性圈闭开展综合评价,深入研究断裂发育特点和油气成藏特征,结合构造和储层研究成果预测有利区,为下步的滚动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依据。

陈雪峰[6](2016)在《喷漏同存复杂压力系统井筒压力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钻遇复杂压力系统裂缝性储层在钻井技术领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由于多个压力系数存在,使地层压力剖面极其不具有规律性,钻井时,仅利用套管无法全部封隔不同压力梯度的漏失层与溢流层,常引起多产层和多漏层同时出现在同一裸眼井段以及复杂压力系统地层在钻进过程中的喷漏同存,最终导致井控困难、地层污染和复杂的井下问题。因此,研究复杂压力系统裂缝性地层的喷漏同存规律对其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复杂压力系统裂缝性储层在钻进过程中的喷漏同存复杂性问题,做了如下工作:基于单裂缝漏失理论,推导了单裂缝自然性漏失模型,并进行了井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裂缝越宽钻井液最大侵入深度越大,漏失压差越大钻井液最大侵入深度越大;钻井液漏失速度随缝宽的增大而增大,随漏失深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动切力的增大而减小。基于气体渗流理论,对地层气体侵入过程及其发生机理进行研究,推导了裂缝性地层气侵量数学模型,并分析不同参数对溢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地层渗透率越高侵入量越大、揭开的储层越厚越大侵入量越大、井底欠压值越大侵入量也越大;侵入量随机械钻速的增加而增大。基于平面径向流理论,针对单条裂缝的漏失情况,推导了多压力系统地层漏喷转换时间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影响漏喷转换时间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漏失地层的漏失通道类型是漏喷转换时间的决定性因素,裂缝的宽度对漏喷转换时间的影响最为显着,随裂缝宽度的增加漏喷转换时间迅速减小;漏喷转换时间随钻井液稠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钻井液密度的增加漏喷转换时间减小,随钻井液稠度系数和动切力的增加,漏喷转换时间迅速增大。基于气液两相流理论,推导变流量气液两相流模型,并对喷漏同存时的井筒流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溢流会导致循环动压显着下降,进而引起作用在漏失层位的压差降低,漏失速度下降显着;漏失导致井筒内循环动压稍微降低,导致溢流量增大但不明显。在保证井筒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环空压力能够有效降低漏失速度,但溢流量将增大。对气层井漏吊灌钻井液技术的时间间隔和吊灌量进行了优化,H2S气侵压回法进行改进,对不同堵漏压井技术的适用性进行对比分析,对于钻遇多压力系统喷漏同存时的不同状况下井筒压力控制方法优选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谭金成[7](2014)在《深部碳酸盐岩岩溶洞体结构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极为丰富,且勘探程度低,是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主战场。塔里木盆地作为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藏的主要分布区,具有典型的缝洞储集体发育特征。以往的地球物理方法、钻井放空距离、井壁成像技术等溶洞预测方法尚不完善,使得钻遇溶洞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导致溶洞稳定性预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钻井过程中井筒压差和水驱油流体性质改变的影响极有可能改变溶洞原有的应力状态,造成溶洞失稳,甚至坍塌。因此,研究溶洞稳定性有助于指导深部碳酸盐岩地层的钻井与采油过程设计施工。论文以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溶洞储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地质、钻井资料,研究了工区溶洞的发育与分布情况;通过溶洞稳定性影响因素和溶洞力学模型的分析,并引入岩土工程岩溶洞体稳定性判别方法,形成了工区溶洞稳定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软件对单体溶洞和复杂多层溶洞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研究了工区溶洞的发育与分布情况。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溶作用等后期改造作用造成溶洞储集体发育规模差异巨大,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流体性质多变,储层埋藏深等特点。缝洞型储层埋深大于5500m,裂缝、溶孔、溶洞发育,其中溶洞型储层受成岩过程中古岩溶、溶蚀、破裂作用等影响,形成了天然漏失通道。钻遇溶洞型储层钻井液漏失严重,并引发井喷、卡钻、地层坍塌等一系列复杂情况,甚至灾难性事故。12区溶洞主要以岩屋、大岩屋的形式存在,溶洞钻井识别高度在0.3-23m之间,直径5m左右的溶洞出现频率最高。形成了工区溶洞稳定性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地质构造、溶洞形态、地应力和人工开采等因素对溶洞稳定性的影响,运用岩体力学相关知识,把含溶洞岩体分为完整岩体、各向异性岩体、破碎岩体。引入岩土工程溶洞稳定性判别方法,运用岩石位移量、抗压、抗剪强度等指标对溶洞稳定性进行判别,形成了评价体系。建立了工区单体溶洞和多层复杂溶洞有限元力学模型,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工区溶洞的发育情况,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不同洞径、形态下的溶洞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溶洞直径的增加,溶洞围岩的位移和应力都明显增大,且主应力影响范围是溶洞直径的3-5倍。考虑井筒压差变化,模拟了单体溶洞和复杂多层溶洞体的稳定性,并分析了压差变化与溶洞体围岩所受应力、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井筒压差超过7MPa时,单体溶洞易在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发生失稳,多层溶洞失稳与上覆岩层厚度有关。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溶洞稳定性分析是缝洞型地层安全钻进、防止储层损害的关键之一,研究成果可为塔河油田缝洞型地层钻井与采油过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何博逾[8](2014)在《裂缝性储层堵漏压井井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裂缝性储层具有压力敏感性特征和重力置换性溢流两大特点,导致了井控技术的复杂性。以节流循环法、压回法等为主流的现有井控技术不能很好地解决裂缝性储层漏喷同存的现象,需要对原有井控技术进行创新和完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针对裂缝性储层在钻井过程中的溢流、漏失复杂情况,研发出一种安全的、有效的、适应范围广的裂缝性储层堵漏压井井控技术,对于裂缝性储层的井控安全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研究,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对裂缝性储层和渗透性储层进行了安全密度窗口的计算分析,证明了裂缝性储层与渗透性储层的安全密度窗口存在较大差异。2)通过对压回法在处理复杂溢漏同层(存)情况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别针对不同类型裂缝性储层的堵漏压井井控技术,构建了一套适应性较广的裂缝性储层堵漏压井井控技术。3)研究了特种凝胶(ZND)的性能、凝胶承压能力、防气窜能力、可穿透性以及凝胶段塞封隔井控技术的主要施工参数设计及施工流程。4)通过对凝胶段塞封隔安全保障技术先后在7口井的应用,验证了凝胶段塞封隔技术的可行性,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裂缝性储层堵漏压井井控技术可以有效地处理溢漏同层(存)的井筒复杂情况。其中凝胶段塞封隔安全保障技术采取分割隔离的处理原则,充分利用凝胶段塞的高流动阻力(附加压差),在有效抑制井底油气上窜的条件下,为后续作业(如堵漏、起下钻等)提供安全作业时间,能大幅度提高压井成功率,更加适合裂缝性储层井控安全的需求。

刘爱疆[9](2013)在《缝洞型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以托甫台井区碳酸盐岩储层为例》文中提出塔河油田托甫台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属于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沉积,本次研究目的层一间房组地层属于滩间海-生屑、砾屑滩沉积,局部沉积海绵障积礁。奥陶系中上统地层在海西运动早期和晚期经过两次抬升,使地层出露地表,经过严重的风化和剥蚀,因此造成了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包括溶蚀孔洞、裂缝和洞穴等多种储集空间,储集空间复杂,导致了储层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这使得储层的储集性和渗透性变化异常复杂,增加了测井综合评价和流体识别的难度。本文充分利用塔河油田托甫台井区的地质、录井、岩心等资料,依据大量的测井曲线分析,针对奥陶系一间房组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计算方法和储层的岩性、含流体类型的判别方法,并依据这些方法对研究区内的目的层进行测井综合评价,总结缝洞型储层测井综合评价的规律,并建立适用于研究区的测井综合评价系统,解决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解释和流体识别的难点,提高利用测井技术预测储层和识别储层内流体性质的符合率,降低勘探开发的风险。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塔河油田托甫台井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以岩心薄片分析和录井岩性描述为依据,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中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2、研究适用于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计算模型,依据模型准确的计算储层参数。3、采用多种方法挖掘储层岩性在测井响应上的差异,根据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岩性识别的方法。4、对奥陶系一间房组储层进行综合评判,建立利用测井资料评价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评价标准。5、基于生产资料和测试资料,采用多种方法判别储层内流体类型,建立适用于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的方法体系。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托甫台井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的碳酸盐岩储层普遍含有生屑灰岩和砂屑灰岩,结构有泥晶、微晶、亮晶等多种,由于结构和成份等多种原因,这类灰岩在测井曲线上呈现溶蚀孔洞的特征。但岩心资料上并未见均匀溶蚀的孔洞。说明这类现象是由于含生屑、砂屑灰岩的岩石成份和结构等原因引起的假象,在测井评价中很容易被误认为储层。因此,结合岩心薄片分析资料,运用地质统计学原理,研究各岩性的测井响应特征,综合多种测井信息构建主成分变量,建立自动岩性判别模型,总结储层的岩性响应特征,为储层的识别提供依据。2、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含有溶蚀孔洞、裂缝和洞穴等多种储集空间,一般的常规测井解释模型在该类储层中难以适用。为此,我们在详细研究各种储集空间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计算孔洞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计算储层参数。3、运用有限元方法正演不同裂缝参数下的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分析裂缝对双侧向测井的影响。四川石油管理局的水槽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并根据高分辨率的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研究成像测井计算的裂缝参数与双侧向的关系。研究表明,双侧向测井与裂缝宽度、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水动力宽度相关性较好。深侧向电阻率随着裂缝参数的增加呈指数衰减。4、根据岩性分析、裂缝分析和实际的生产资料,将储层分为Ⅰ、Ⅱ、Ⅲ类,并由此建立储层综合评价的标准模板,并对储层的类型和充填程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随着充填程度的增加,自然伽玛和深侧向电阻率均增大。利用自然伽玛和深侧向电阻率交会图版可以有效的评价储层的充填程度。5、根据生产测试资料,研究储层的流体性质,综合运用常规交会图法、正态概率分布法、岩石物理参数交会法等方法判断储层中流体的性质,研究表明,正态概率分布法对孔洞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储层的流体识别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在洞穴型储层当中使用效果较差。纵横波速度比和声波时差交会模板,对于识别流体性质效果较好。同时运用粒子群优化的BP (PSO-BP)神经网络法综合预测储层的流体性质,PSO-BP算法改进了传统的BP算法速度慢、记忆性差、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是优秀的自动流体识别的方法。通过本次研究,建立一套适合塔河油田托甫台井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综合评判标准,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郭越[10](2013)在《碳酸盐岩储层测井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以塔河油田6、7区奥陶系为例》文中提出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流体识别是石油测井数据处理与解释的重要内容和难点。本文针对研究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洞穴型储层,在总结其测井响应特征基础上,研究分析测井流体识别方法技术以及基于双相介质理论的流体识别方法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地区、有效的流体识别方法。首先,搜集资料,开展裂缝-孔洞型、洞穴型储层不同流体类型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其次,通过对研究区常规测井曲线分析,开展了交会图法、Pickett图法、正态概率分布法P1/2、数据挖掘、多参数综合判别法等一系列流体识别方法的研究以及适用性分析。再次,研究了双相介质理论,总结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流体替换的方法原理,研究流体替换的流程和详细步骤,并对流体替换结果进行了定性分析。最后,利用上述研究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应用分析和效果评价。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及认识。基于交会图方法构建了流体识别标准,其中,中子与声波、密度交会图区分油层水层有较好的效果。构建了研究区的Pickett模板和孔隙度和电阻率的流体识别标准。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别确定了裂缝-孔洞型和洞穴型储层储层的敏感测井系列,并实现了流体识别。在多参数综合判别方法中,总结出六个识别指标,基于Forward软件形成多参数综合判别模块,结果表明含油饱和度指标、储层产出率指标、相对含水百分比指标、视地层水电阻率指标判别准确度较高。探索了测井流体替换方法,应用该方法分别进行了饱含水、饱含气和饱含油的流体替换,根据流体替换前后的密度、速度以及体积模量等岩石物理参数的变化,实现了碳酸盐岩地层的流体识别。

二、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层喷、漏同层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层喷、漏同层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塔河油田超深井的几类钻井复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塔河油田几类不常见复杂
2 超深井钻井所遇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2.1 溢流压井后卡钻处理
        2.1.1 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1.2 卡钻原因分析
        2.1.3 溢流卡钻处理过程
        2.1.4 认识与建议
    2.2 溢、漏同层井钻进
        2.2.1 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2.2 溢、漏原因分析
        2.2.3 旋转控制头处理过程
        2.2.4 认识与建议
    2.3 小井眼工具发生断裂
        2.3.1 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3.2 断裂原因分析
        2.3.3 断裂处理过程
        2.3.4 认识与建议
3 结语

(2)塔河油田奥陶系高含铀段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盆地中铀-油气共生机理研究现状
        1.2.2 海洋沉积体系中富铀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2.3 伽马能谱测井资料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位置
    2.2 奥陶系地层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放射性异常层段的标定及分类
    3.1 放射性异常测井识别
    3.2 相关性分析
    3.3 背景值统计
    3.4 高含铀段类型的划分
第四章 高含铀段地质特征
    4.1 测井响应特征
    4.2 岩石学特征
    4.3 空间展布特征
        4.3.1 层控型空间展布特征
        4.3.2 断控型空间展布特征
    4.4 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高含铀段成因主控因素分析
    5.1 层控型
        5.1.1 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环境
        5.1.2 生物有机质条件
        5.1.3 层控型成因模式
    5.2 断控型
        5.2.1 断裂体系特征
        5.2.2 裂缝性质及充填物
        5.2.3 断控型成因模式
第六章 石油地质意义
    6.1 标志层
    6.2 古环境反演
    6.3 缝洞储层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塔里木盆地塔中区块奥陶系鹰山组下段储层测井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层分类及测井识别
        1.2.2 储层定量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统计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储集空间类型测井响应特征
    2.1 地质概况
    2.2 储集空间类型分析
        2.2.1 孔隙
        2.2.2 溶蚀孔洞
        2.2.3 裂缝
    2.3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2.3.1 孔隙型
        2.3.2 孔洞型
        2.3.3 裂缝型
        2.3.4 裂缝-孔洞型
        2.3.5 主要储层类型
第3章 岩性识别
    3.1 碳酸盐岩定性识别
    3.2 FISHER判别法
    3.3 支持向量机法
第4章 储层四性关系
    4.1 储层四性特征
        4.1.1 储层岩性特征
        4.1.2 储层物性特征
        4.1.3 储层电性特征
        4.1.4 储层含油气性特征
    4.2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4.2.1 岩性与物性关系
        4.2.2 岩性与电性关系
        4.2.3 含油气性与物性关系
        4.2.4 含油气性与电性关系
        4.2.5 四性关系
第5章 储层参数模型建立
    5.1 泥质含量求解
    5.2 孔隙度模型的建立
        5.2.1 基质孔隙度
        5.2.2 总孔隙度
        5.2.3 裂缝孔隙度
        5.2.4 孔洞孔隙度
        5.2.5 洞穴孔隙度
    5.3 渗透率模型的建立
        5.3.1 基质渗透率
        5.3.2 裂缝渗透率
    5.4 饱和度计算
第6章 储层渗流能力评价研究
    6.1 流体移动指数评价方法
    6.2 储层渗流能力评价及应用
第7章 储层下限确定及测井解释标准建立
    7.1 储层有效厚度下限的确定
        7.1.1 经验统计法
        7.1.2 试油资料约束法
        7.1.3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
        7.1.4 裂缝孔隙度下限的确定
    7.2 储层等级划分方法
        7.2.1 基于聚类分析的储层等级划分法
        7.2.2 储层有效类型的划分标准及检验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缝识别及评价方面
        1.2.2 缝洞充填物识别方面
        1.2.3 储层参数计算方面
        1.2.4 流体性质识别方面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2.1 电法测井响应特征
    2.2 声波测井响应特征
    2.3 电成像测井响应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裂缝识别方法
    3.1 交会图法裂缝识别
        3.1.1 DEN-GR交会图
        3.1.2 AC-CNL交会图
        3.1.3 DEN-RD交会图
        3.1.4 (|logRD-logRS|)-RD交会图
    3.2 综合裂缝发育概率裂缝识别
        3.2.1 裂缝敏感测井参数提取
        3.2.2 综合裂缝概率计算
        3.2.3 应用实例
    3.3 BP神经网络识别裂缝
        3.3.1 方法原理
        3.3.2 应用实例
    3.4 小结
第四章 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裂缝充填物识别方法
    4.1 交会图法识别裂缝充填物
        4.2.1 CNL-RD交会图
        4.2.2 VSH-RD交会图
    4.2 GA_BP神经网络法
        4.2.1 方法原理
        4.2.2 应用实例
    4.3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充填物
        4.3.1 主成分分析原理
        4.3.2 Bayes判别分析原理
        4.3.3 应用实例
    4.4 小结
第五章 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流体类型识别方法
    5.1 测井信息交会流体识别
        5.1.1 合成声波时差与实测声波时差重叠
        5.1.2 深浅侧向电阻率差比与密度交会
        5.1.3 电阻率与孔隙度交会法
    5.2 正态概率分布法识别流体
        5.2.1 方法原理
        5.2.2 应用实例
    5.3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模糊C均值聚类的流体识别(PSO-FCM)
        5.3.1 样本数据矩阵的构建
        5.3.2 流体概率计算
        5.3.3 流体识别标准确定
        5.3.4 应用实例
    5.4 小结
第六章 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参数建模与综合评价
    6.1 储层参数计算方法
        6.1.1 泥质含量计算模型
        6.1.2 孔隙度计算模型
        6.1.3 渗透率计算模型
        6.1.4 含水饱和度计算模型
    6.2 储层级别划分标准构建
    6.3 储层综合评价示例
    6.4 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塔河油田12区白垩系砂岩油藏滚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层对比与划分
    2.1 地层层序
        2.1.1 区域地层概况
        2.1.2 目的层地层特征
    2.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3 地层对比与划分
        2.3.1 砂层组对比与划分
        2.3.2 小层划分对比
        2.3.3 地层展布特征
第3章 构造特征研究
    3.1 区域构造特征
    3.2 需解决的问题
    3.3 三维地震精细解释
        3.3.1 层位标定
        3.3.2 构造精细解释
第4章 沉积相分析
    4.1 区域沉积背景
    4.2 岩性特征
    4.3 地震属性
    4.4 砂体展布特征
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需解决的问题
    5.2 储层预测
        5.2.1 储层反演思路
        5.2.2 测井曲线标准化
        5.2.3 岩石物理分析
        5.2.4 测井曲线重构
        5.2.5 优选反演方法
        5.2.6 反演效果分析
        5.2.7 有利储层刻画
    5.3 储层特征分析
        5.3.1 岩电特征
        5.3.2 单井相特征
        5.3.3 地震相特征
        5.3.4 储层特征分析
第6章 成藏分析及储量评价
    6.1 已成藏井区分析
        6.1.1 油气显示
        6.1.2 油藏解剖
    6.2 油藏类型
    6.3 油气成藏规律
        6.3.1 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
        6.3.2 油气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
        6.3.3 储量估算
第7章 滚动评价及目标优选
    7.1 评价的原则和思路
    7.2 地质评价
        7.2.1 整体评价
        7.2.2 分带评价
    7.3 圈闭评价
        7.3.1 圈闭评价参数确定
        7.3.2 圈闭评价结果
    7.4 目标优选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喷漏同存复杂压力系统井筒压力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喷漏同存的相关概念及分类
        1.2.2 裂缝性地层喷漏同存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1.2.3 复杂压力系统喷漏同存井筒压力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多压力系统裂缝性地层漏失机理研究
    2.1 裂缝性地层漏失原因
        2.1.1 地质原因
        2.1.2 工程原因
    2.2 裂缝性地层漏失模型
        2.2.1 理想单裂缝漏失模型
        2.2.2 裂缝性自然漏失模型
    2.3 多压力系统地层漏失层位计算模型
        2.3.1 立压法确定井漏层位原理
        2.3.2 相关参数计算
        2.3.3 逐步逼近法优化计算
        2.3.4 相关参数的求取
        2.3.5 漏层位置确定程序编制及应用效果分析
第3章 多压力系统裂缝性地层溢流规律研究
    3.1 井筒溢流条件研究
        3.1.1 溢流途径
        3.1.2 溢流原因
        3.1.3 溢流征兆
    3.2 井筒溢流机理研究
    3.3 井筒气侵量计算模型的建立
        3.3.1 气体渗流微分方程
        3.3.2 裂缝性储层气侵量计算模型
        3.3.3 井筒气侵量计算模型分析
第4章 多压力系统裂缝性地层喷漏同存规律研究
    4.1 多压力系统恶性漏失漏喷转换研究
        4.1.1 漏喷转换模型
        4.1.2 实例计算与应用分析
    4.2 多压力系统喷漏同存井筒多相流模型
        4.2.1 物理模型
        4.2.2 变流量气液两相流数学模型
        4.2.3 多压力系统喷漏同存井筒流动规律分析
    4.3 多压力系统喷漏同存井筒压力控制方法研究
        4.3.1 H_2S气侵压回技术分析
        4.3.2 气层吊灌技术方案优化
        4.3.3 喷漏同存堵漏压井技术分析
第5章 多压力系统喷漏同存模拟计算程序
    5.1 多压力系统喷漏同存模拟计算程序的编程实现
        5.1.1 程序设计思想及方案
        5.1.2 程序运行硬件要求
    5.2 程序模块介绍及运行界面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深部碳酸盐岩岩溶洞体结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溶洞体地质演化研究现状
        1.2.2 缝洞型储层采油模拟研究现状
        1.2.3 缝洞型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1.2.4 溶洞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思路
    1.4 研究取得旳认识和创新点
第2章 深部碳酸盐岩储层工程地质特征
    2.1 工区地质概况
        2.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2.1.2 地层流体性质
        2.1.3 地层压力与温度
    2.2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
        2.2.1 储层物性
        2.2.2 储层孔隙结构
        2.3.3 储集体特征
    2.3 溶洞类型及特征
        2.3.1 溶洞岩心观测及成像测井
        2.3.2 溶洞型漏失特征
    2.4 工区地应力及力学参数
        2.4.1 工区地应力测量
        2.4.2 工区岩石力学参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塔河碳酸盐岩溶洞储集体特征
    3.1 岩溶洞体储集体成因
        3.1.1 古岩溶作用
        3.1.2 塔河油田溶洞储集体成因类型
        3.1.3 溶洞钻井识别特征
    3.2 岩溶洞体发育分布特征
        3.2.1 岩溶洞穴型储层纵向发育模式
        3.2.2 岩溶洞穴型储层平面分布模式
    3.3 岩溶洞塌陷研究
        3.3.1 岩溶洞塌陷储层开发意义
        3.3.2 岩溶洞塌陷分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洞体稳定性分析
    4.1 深部溶洞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4.2 溶洞失稳机理研究
        4.2.1 溶洞失稳表现形式
        4.2.2 岩石破坏形式
        4.2.3 围压对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4.2.4 温度对深部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4.3 溶洞稳定性力学分析
        4.3.1 完整岩体稳定性
        4.3.2 各向异性岩体稳定性分析
        4.3.3 破碎岩体稳定性分析
    4.4 溶洞稳定性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溶洞稳定性数值模拟
    5.1 溶洞体模型建立
        5.1.1 溶洞体地质模型研究
        5.1.2 概化模型建立
        5.1.3 模拟过程及参数设置
    5.2 塔河油田溶洞体稳定性模拟
        5.2.1 不同形态、洞径单溶洞稳定性分析
        5.2.2 不同压差下单溶洞稳定性分析
        5.2.3 复杂多层溶洞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裂缝性储层堵漏压井井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裂缝性储层钻井工程难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裂缝性储层溢流理论研究
        1.3.2 裂缝性储层压井方法效果分析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常规井控技术适应性分析
    2.1 渗透性储层的井控原理
        2.1.1 渗透性储层井筒安全窗口模型
        2.1.2 渗透性储层井筒安全窗口计算
        2.1.3 渗透性储层的井控技术
    2.2 裂缝性储层的井控原理
        2.2.1 裂缝性储层井筒安全窗口模型
        2.2.2 裂缝性储层井筒安全窗口计算
    2.3 适应性分析
第3章 裂缝性储层井控技术
    3.1 裂缝性储层分析
    3.2 当前裂缝性储层井控技术
    3.3 压回法压井工艺技术
    3.4 井控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3.5 裂缝性储层堵漏压井井控技术
        3.5.1 裂缝性储层堵漏压井井控技术路线
        3.5.2 封缝即堵压井技术
        3.5.3 随钻堵漏承压压井技术
        3.5.4 停钻堵漏压井技术
第4章 凝胶段塞封隔安全保障技术
    4.1 特种凝胶的性能
        4.1.1 特种凝胶(ZND)的结构
        4.1.2 特种凝胶(ZND)体系的特点
    4.2 特种凝胶的室内实验
        4.2.1 凝胶的承压实验
        4.2.2 凝胶的防气窜实验
        4.2.3 凝胶段塞的可穿透性实验
    4.3 凝胶段塞的参数设计
        4.3.1 凝胶段塞在圆形钢管中的承压理论
        4.3.2 凝胶段塞的参数设计流程
    4.4 凝胶段塞封隔井控技术
        4.4.1 凝胶段塞封隔作业设备
        4.4.2 凝胶段塞封隔井控技术的实施步骤
第5章 凝胶段塞封隔技术的应用评价
    5.1 应用情况
        5.1.1 中古511井
        5.1.2 中古5-1井
        5.1.3 中古44-H2C井
    5.2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缝洞型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以托甫台井区碳酸盐岩储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主要技术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技术难点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储层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
        2.3.1 岩石类型
        2.3.2 基本储集空间类型
    2.4 油气藏流体特征
第3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3.1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及标准化
        3.1.1 测井信息的特点
        3.1.2 测井信号的精度和不确定性
        3.1.3 测井曲线环境校正方法
        3.1.4 测井曲线标准化
    3.2 测井处理解释模型的选择
        3.2.1 复杂储层双重孔隙结构模型
        3.2.2 双孔介质的电阻率测井解释模型
    3.3 岩石矿物骨架的确定及孔隙度参数的求取
        3.3.1 泥质含量(V_(SH))的确定
        3.3.2 孔隙度的计算
        3.3.3 饱和度计算
    3.4 应用实例
        3.4.1 岩电参数选取
        3.4.2 储层处理解释
    小结
第4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4.1 岩性与物性、含油性的关系
        4.1.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4.1.2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4.2 岩性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4.2.1 生屑灰岩电性特征
        4.2.2 砂屑灰岩电性特征
        4.2.3 泥晶灰岩、泥微晶灰岩、微晶灰岩电性特征
        4.2.4 含泥质灰岩的测井响应特征
    4.3 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4.3.1 通过直方图统计法识别储层岩性
        4.3.2 应用交会图分析法识别岩性
        4.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小结
第5章 双侧向测井曲线与裂缝参数的关系
    5.1 水槽模型实验结果
    5.2 裂缝地层的双侧向视电阻率数值模拟
    5.3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与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关系
    小结
第6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方法研究
    6.1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储层分类
        6.1.1 储层识别
        6.1.2 储层类型及其测井响应特征
    6.2 评价参数的提取
    6.3 储层分类别评价标准
    6.4 储层有效性评价
        6.4.1 孔、洞、缝有效性定性评价
        6.4.2 各类储层识别及其有效性评价
    6.5 储层分布规律分析
        6.5.1 一间房组储层纵向分布规律
        6.5.2 一间房组储层横向分布规律
    小结
第7章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技术研究
    7.1 基于交会图分析法的流体识别
        7.1.1 电阻率—孔隙度交会
        7.1.2 自然伽马与深侧向交会
        7.1.3 深侧向电阻率与深浅双侧向电阻率比值交会
    7.2 正态概率分布法
        7.2.1 正态分布函数
        7.2.2 累计正态分布频率函数
        7.2.3 p~(1/2)法识别流体性质的应用
    7.3 纵横波速度比与声波时差交会法
        7.3.1 岩石物理参数对流体的敏感性分析
        7.3.2 纵横波速度比与声波时差交会法识别流体
    7.4 基于PSO-BP神经网络算法测储层流体识别
        7.4.1 BP神经网络
        7.4.2 粒子群优化算法
        7.4.3 PSO-BP神经网络算法
        7.4.4 应用实例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碳酸盐岩储层测井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以塔河油田6、7区奥陶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研究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与测井流体响应
    2.1 塔河油田储层地质特征
        2.1.1 塔河油田地质概况
        2.1.2 塔河油田岩性特征分析
        2.1.3 储层空间类型
    2.2 储集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2.1 裂缝型储层
        2.2.2 裂缝孔洞型储层
        2.2.3 洞穴型储层
    2.3 储层测井流体响应特征
        2.3.1 裂缝-孔洞型储层
        2.3.2 洞穴型储层
    2.4 测井交会图流体识别方法
        2.4.1 裂缝-孔洞储层
        2.4.2 洞穴储层
        2.4.3 小结
第3章 测井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3.1 测井流体半定量识别方法研究-Pickett图法
        3.1.1 方法原理
        3.1.2 Pickett图法应用实例与效果分析
    3.2 P~(1/2)正态分布法
        3.2.1 方法原理
        3.2.2 处理模块
        3.2.3 方法应用与效果分析
第4章 测井流体敏感性与多参数综合判别法
    4.1 基于数据挖掘的流体敏感性研究
        4.1.1 数据挖掘流体识别方法原理
        4.1.2 预测模型的建立
        4.1.3 数据挖掘流体识别效果分析
    4.2 多参数综合判别法
        4.2.1 方法原理
        4.2.2 多参数综合判别模块
        4.2.3 多参数综合判别方法效果分析
第5章 流体替换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5.1 方法原理
    5.2 实现过程
    5.3 实例分析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层喷、漏同层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塔河油田超深井的几类钻井复杂性分析[J]. 宁宇祥. 化工管理, 2021(03)
  • [2]塔河油田奥陶系高含铀段特征及成因分析[D]. 刘昊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塔里木盆地塔中区块奥陶系鹰山组下段储层测井评价[D]. 代新云.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4]塔河油田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 张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塔河油田12区白垩系砂岩油藏滚动评价研究[D]. 马乃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 [6]喷漏同存复杂压力系统井筒压力控制方法研究[D]. 陈雪峰.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7]深部碳酸盐岩岩溶洞体结构稳定性研究[D]. 谭金成.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8]裂缝性储层堵漏压井井控技术研究[D]. 何博逾.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2)
  • [9]缝洞型储层测井综合评价与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以托甫台井区碳酸盐岩储层为例[D]. 刘爱疆. 成都理工大学, 2013(04)
  • [10]碳酸盐岩储层测井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以塔河油田6、7区奥陶系为例[D]. 郭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8)

标签:;  ;  ;  ;  

油田奥陶系油气律师井喷、泄漏处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