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洋(乐清市七里港镇中学,浙江温州325605)
教研是教师生存常态的一种展示,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教研内化成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那么它将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校本研究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现实当中的校本研究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许多教师面对校本研究倍感困惑。
一、教研组活动,爱你在心口难开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基本组织,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的基本组织,教研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教研组活动往往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现象,中年教师主动“退位让贤”,说自己“年纪大了,还出课?”青年教师“明哲保身”,称“自己经验不足,不敢担此重任”。从而使教研组工作容易浮于表面,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质性活动。教研组活动,真的是“爱你在心口难开”。
二、阅读书籍,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师读教育理论书籍,能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读教学书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能形成与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师们心里也很清楚,但大部分教师对学习仍然不感兴趣,理由很简单———忙。
三、搞课题研究,月朦胧鸟朦胧
课题研究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因此搞课题研究要本着平和健康的心态,除了耐得住寂寞外,还要有“课题期待”的意识。但课题研究中的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泡沫成果多等现象严重偏离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凡此种种,凸显出校本教研活动的一些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
中小学教师工作项目繁多,工作需要时间的延续性、空间的广延性和身心的极大投入。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等,再加上教师本人的学历进修、各种教育培训等,的确让教师疲惫不堪,顾虑重重。
2.教育环境的相对封闭
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家庭,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与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缺乏有效的交往。
3.学校的管理水平
一些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氛围,领导干部的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管理混乱,官僚作风严重。校领导与教师缺乏沟通,不关心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办事无效率,对教师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不予采纳回复。教师的绩效考评欠科学合理,存在着不公平现象。教师置身于缺乏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之中,容易产生压抑感和不满情绪。
4.教育的不公平
教学成绩的排队,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城乡间的差异,普通学校教师的所做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分配不公平等等。
5.教师的人格因素
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对自己的工作常看不到成绩,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对困难不愿努力克服,甚至产生厌教情绪。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
四、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对策
1.创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习平台
校本教研作为校本培训的突破口,学校应努力为广大教师创建一个在线平台,营造一个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工作生活的发展空间,使教师体验到自我价值实现的乐趣,给予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诸如开展个体反思研究、课堂行动研究、以互动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专题性研究等活动,以提高教师参与进来的积极性。
2.搭建教研平台,促进大家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领导身先士卒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评课,指导教学工作。学校定期检查教师听课情况,做到人人上,人人听,人人评。评课抓关键点,抓课堂和学生的学情,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要由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决定。学校要坚决支持并鼓励那些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从时间、经费、评价等方面保证他们在校本教学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使他们率先成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楷模,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3.以专题和课题,促进教师深入教研
学校可以设立一定的教学研究岗位,将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发展成为本校教学研究的教研员,进行专题和课题的研究。这样的主题教研就不再是个别骨干教师或教研组长的“专利”,使得广大教师不再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游离于具体教学实践之外,而是更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就能逐步形成。面对教师校本教研中的“沉睡”现象,只要认真对待,就能使教师走出“沉睡”的阴影和困惑,让教师重新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