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美莫司对高剂量中波紫外线辐射后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吡美莫司对高剂量中波紫外线辐射后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CI(calcineurin inhibitors,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T细胞增殖活化,其外用制剂TCI(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包括吡美莫司霜和他克莫司(FK506)软膏,是目前国际皮肤科领域治疗AD(atopic dermatitis,特应性皮炎)的热点药物。表皮LC(Langerhans cells,朗格汉斯细胞)是皮肤中的抗原递呈细胞,主要功能是免疫监视和启动免疫反应,表达CD1a和Langerin。表皮LC摄取了表皮中的异常抗原后,在各种细胞因子、分子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的变化,外形变圆,脱离表皮迁移进入真皮,逐渐向局部引流淋巴结移行。LC在迁移过程中逐渐成熟,到达引流淋巴结后,LC刺激T淋巴细胞诱导进一步的免疫反应。当LC获得功能成熟后表达HLA-DR和共刺激分子CD83和CD86。Martires等报道吡美莫司对低剂量UV短期辐射后的人表皮LC的影响是轻微的,主要表现在与单纯UV辐射相比较有更多的HLA-DR阳性和CD83阳性LC。我们在前期小样本实验中观察到高剂量UVB一次辐射可以引起人表皮CD1a阳性LC减少,但UVB辐射联合外用吡美莫司的表皮CD1a阳性LC却有增加。K?lgen等发现大剂量UVB一次辐射能诱导表皮LC减少,其机制和凋亡及迁移有关,尤其是迁移。表皮LC迁移至真皮这一过程有众多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及趋化因子参与作用,主要与TNF(tumor necrosis factor,肿瘤坏死因子)-α、IL(interleukin,白细胞介素)-1β及E-cadherin等有关。TNF-α、IL-1β水平升高,E-cadherin水平降低均能促进表皮LC迁移。为此我们提出假说:外用吡美莫司能否对抗高剂量UVB辐射引起的表皮LC减少?其机制是否因为吡美莫司抑制了高剂量UVB辐射后表皮LC的迁移?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逆转录PCR)、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等多种手段探讨外用吡美莫司对高剂量UVB辐射后表皮LC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1.免疫组化:以40例人新鲜包皮组织为研究对象,分四组:对照组、单纯外用吡美莫司组、180 m J/cm2 UVB一次辐射组、UVB+吡美莫司组。每例组织分为4份对应4个时间点,在培养后的0h、18h、24h和48h分别收集组织块。组织取一部分用CD1a、Langerin和HLA-DR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5个高倍镜下的表皮阳性细胞总数。2.流式细胞术:分别收集各组、各时间点的组织培养液;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液中CD1a阳性细胞的比例。3.RT-PCR及Western blot:对收集的各组、各时间点的组织取部分进行RT-PCR检测迁移相关细胞因子及分子(TNF-α、IL-1β及E-cadherin)的m 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信使核糖核酸)表达水平;对有显著变化的相关因子和分子用Western blot进行蛋白质水平的验证。结果1.外用吡美莫司对高剂量UVB辐射后表皮LC数量的影响表皮CD1a阳性LC:在对照组和单纯吡美莫司组,各时间点的表皮CD1a阳性LC数量无明显差异;单纯UVB辐射组,第18h、24h、48h分别与0h比较,CD1a阳性LC数量均明显减少;在UVB+吡美莫司组,第18h、24h和48h的CD1a阳性LC数量与单纯UVB辐射组比较显著增加。表皮Langerin阳性LC:结果与CD1a阳性LC类似。表皮HLA-DR阳性LC:在对照组、单纯吡美莫司组和UVB+吡美莫司组,不同时间点HLA-DR阳性LC数量没有明显差异。在单纯UVB辐射组,HLA-DR阳性LC在18h、24h和48h的数量较0h有轻微但不显著的减少。2.外用吡美莫司对高剂量UVB辐射后表皮LC迁移的影响在0h各组未检测到细胞。从18h到48h,各组培养液的CD1a阳性细胞比例均呈显著递增趋势;对照组与单纯外用吡美莫司组相比较,在18h、24h和48h培养液中CD1a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在18h、24h和48h,对照组培养液中CD1a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单纯UVB组及UVB+吡美莫司组,单纯UVB组培养液中CD1a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的UVB+吡美莫司组。3.外用吡美莫司对高剂量UVB辐射后LC迁移相关因子、分子的影响RT-PCR:单纯UVB辐射组的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从0h到48h呈不断递增的趋势。对照组和单纯UVB辐射组比较,在18h、24h和48h,后者的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前者。UVB+吡美莫司组的m RNA相对表达量在0h、18h、24h和48h亦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与单纯UVB辐射组相比较,在18h、24h和48h,前者的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后者。单纯UVB辐射组和UVB+吡美莫司组的IL-1βm RNA相对表达量从0h到48h都呈不断递增的趋势。单纯UVB辐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18h、24h和48h,前者的IL-1β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后者,与UVB+吡美莫司组相比较,两者无显著差异。单纯UVB辐射组和UVB+吡美莫司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从0h到48h都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单纯UVB辐射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在18h、24h和48h,前者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后者。UVB+吡美莫司组与单纯UVB辐射组相比较,在18h两者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在24h和48h,UVB+吡美莫司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单纯UVB辐射组。Western blot:单纯UVB辐射组和UVB+吡美莫司组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从0h到48h都呈不断递增的趋势。对照组和单纯UVB辐射组比较,在18h、24h和48h,后者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前者。UVB+吡美莫司组与单纯UVB辐射组相比较,在18h、24h和48h,前者的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后者。单纯UVB辐射组和UVB+吡美莫司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从0h到48h都呈递减的趋势。对照组和单纯UVB辐射组比较,在18h、24h和48h,后者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前者。UVB+吡美莫司组与单纯UVB辐射组相比较,在18h、24h和48h,前者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后者。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高剂量UVB一次辐射可以引起人表皮LC明显减少,外用吡美莫司可以对抗高剂量UVB辐射引起的表皮LC减少,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高剂量UVB辐射引起的TNF-α表达增高和E-cadherin表达降低,进而抑制表皮LC的迁移。

论文目录

  • 全文技术流程图
  • 全文主要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节 外用吡美莫司对高剂量UVB辐射后表皮LC数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外用吡美莫司对高剂量UVB辐射后表皮LC迁移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节 外用吡美莫司对高剂量UVB辐射后LC迁移相关因子、分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相关文章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吡美莫司对高剂量中波紫外线辐射后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