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翻译界,粗俗语的研究长期受到冷待。然而粗俗语作为文化负载词亦有其重要的研究意义。随着翻译中的文化转向,粗俗语的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本文首先介绍了粗俗语的概念,阐述了中西方粗俗语各自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空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粗俗语的文化空缺程度将其分为三类:零空缺、部分空缺、完全空缺。本文试图针对这些不同的分类,以中国文学名著《水浒传》及赛珍珠译本All Men Are Brothers与沙博理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为例,利用《水浒传》汉英平行语料库中粗俗语的检索结果,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两位译家的翻译,探讨粗俗语翻译在全球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有效策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中语言文化杂合及翻译策略杂合的必然性。本文通过对《水浒传》中的粗俗语翻译的分类分析,发现两位译者的译文中都灵活运用了归化异化策略,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语言文化杂合。杂合既使得归化异化的优点得到了最大化的组合,又规避了二者各自的缺点;既促进了目的语文化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又保留了更多的异质文化语言,推广了异质文化并丰富了目的语文化。杂合对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还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两位名家的翻译虽然都运用了归化异化策略,但是赛珍珠更倾向于异化策略,因而其译文的杂合度总体高于沙译本。具体而言,对于零空缺类粗俗语,由于这一类粗俗语几乎不含文化空缺,文化共性使得两位译者都采取了直译为主的译法,但赛珍珠直译的比例更高。对于部分空缺类粗俗语,两位译者显示了翻译策略的不同倾向。赛珍珠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竭力在形式和意义上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而沙博理对归化异化的运用更为平衡,其译文也更接近目的语。这一类粗俗语的英译杂合度最高。由于完全空缺类粗俗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表达,两位名家都增加了对归化策略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尽力异化,使得原文既能为英语读者所理解,又能尽量传播汉语文化。总而言之,在全球化趋势下,粗俗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特殊成分,其翻译的杂合化是必然的。归化异化的杂合是更为有效的翻译策略,也更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传播。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俄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J]. 中国高新区 2018(03)
- [2].新媒体语境下流行俗语的理据、传播与规范[J]. 东南传播 2017(01)
- [3].论韩语俗语特征及其韩汉翻译策略[J]. 民族翻译 2017(02)
- [4].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英汉数字俗语对比研究[J]. 海外英语 2015(20)
- [5].英汉俗语对比及翻译[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4(12)
- [6].闽南俗语的图像诠释与传播[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 [7].狭义俗语应是汉语熟语的独立类型[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 [8].俗语知多少[J]. 疯狂英语(初中版) 2020(02)
- [9].祖父俗语正家风[J]. 青春期健康 2020(11)
- [10].“变脸”的俗语[J]. 今日中学生 2018(32)
- [11].容忍是一种修养[J]. 老同志之友 2019(07)
- [12].运用俗语教学,激发学习兴趣[J]. 学苑教育 2019(10)
- [13].拓展教学俗语名句的运用实践[J]. 教育 2019(30)
- [14].俗语趣谈[J]. 小读者之友 2019(10)
- [15].爷爷的俗语家风[J]. 中国老年 2019(17)
- [16].常用俗语创新活用例谈[J]. 语文学习 2008(06)
- [17].让孩子学会主宰生活[J]. 少年儿童研究 2008(08)
- [18].俗语背后有故事[J]. 课外阅读 2018(01)
- [19].“针锋相对”的俗语[J]. 小猕猴学习画刊 2018(Z4)
- [20].中国俗语中的社会文化探析[J]. 商业故事 2015(20)
- [21].俗语加减乘除[J]. 数学大王(智力快车) 2016(10)
- [22].俗语中的智慧[J]. 月读 2014(12)
- [23].完美人妻的6大标准你合格了吗?[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15(06)
- [24].健康俗语可信否[J]. 科学大观园 2013(21)
- [25].瞧这些“纠结”的俗语[J]. 新作文(小学4-5-6年级版) 2013(12)
- [26].续弦弹得真情在[J]. 晚霞 2012(11)
- [27].上有政策,下有对策[J].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2(06)
- [28].关于“团结互助”的俗语[J]. 湖北招生考试 2012(26)
- [29].常用俗语探源[J]. 同学少年 2009(08)
- [30].将错就错的俗语[J]. 老同志之友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