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学生心理咨询意识误区与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宇[1](2021)在《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作出强调,此举再次引发社会对德育问题的关注和讨论。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维度的管理都会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最终成效。目前,普通高校在进行德育课程管理方面虽然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省内四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对德育课程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改善本省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管理的质量,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核心概念。从基础概念、课题价值和历史文献等角度入手,为后续的研究积累经验,寻求突破。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和属性分析部分,主要对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本质属性进行剖析,阐述德育课程管理时应遵循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是现状调查部分,通过问卷的形式对黑龙江省四所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高校德育课程管理的现状,分析总结出德育课程管理工作的优势和劣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撑。第四部分是存在问题及归因分析部分,旨在为后续优化策略的提供针对性方向。第五部分是解决策略部分,从德育课程管理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监管等几个角度入手,提出合理定位德育课程管理目标、优化德育课程结构、完善德育课程内容、提高德育课程实施质量和建立健全德育课程监督与评价机制等策略。
谭荣清[2](2020)在《朋辈咨询对大学生寝室人际矛盾调节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此背景下,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不仅要保证学生具有专业的技能及素养,更要拥有健康的心态。当前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网上大量信息会传输给学生,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情感生活及学业压力较大,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并且,大学生性格独立自主,在寝室生活中,极易产生矛盾,对学生大学生涯造成重要影响。因此,下文将对朋辈咨询进行分析,使其能够有效调节大学生寝室人际矛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朱建梅[3](2018)在《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是和谐社会建设和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必然是不可被忽视的。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新鲜血液,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高等教育逐步普及致使女大学生的数量持续性增加,近些年来,关于女大学生的安全事故频发,新闻报道层出不穷,这说明女大学生身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虽然许多学者对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的,但由于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安全问题的纷繁复杂、女大学生在专业、年级等方面差异性所导致安全问题的偏差性,女大学生在安全问题上更值得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归因,并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探索出解决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教育策略。笔者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女大学生安全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目标和研究设计方案,并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安全问题和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社会性别,生命教育等理论,以此作为论文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从研究总设计层面入手,阐述了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得出的高校女大学生的安全现状。然后,基于深入的实证研究结果,具体归纳当下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产生原因。最后,通过前两部分的实证调查和原因分析,在了解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安全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应对策略。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虽与男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相异之处更多。此外,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在年级、专业、生源地、独生非独生上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调查表明,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财物安全方面女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弱、消费计划十分混乱且受到消费主义的冲击;人身安全中传统社会性别存在刻板印象,高校安全管理针对性偏弱且社会总体治安环境不良;心理安全方面恋爱心理倦怠消极,就业心理焦虑不堪,交往心理脆弱敏感。基于以上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应对策略:其一,财物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提升女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加强对女大学生的财商教育,净化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人身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构建融入性别视角的公共安全空间,重塑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知识教育体系,整合力量扼制对女大学生的不法侵害;心理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强化情感与情绪教育,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建立女大学生心理咨询制度。
马悦伦[4](2018)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明确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深入贯彻落实建成法治国家的战略部署,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了全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首次提出“党中央要组织成立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打造新格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起到建设法治国家的最关键推动作用。知识分子阶层在传播思想观念等方面自古以来就有着其他社会阶层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作为实现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人才。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出发点,以完善高校法治教育为重点,以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法治教育体系为宗旨,以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为核心,旨在完善高校的法治教育结构、塑造合理的社会法治体系,以解决当前大学生缺乏法治意识的情况。
殷豆豆[5](2017)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公寓文化在推动高校公寓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和促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等方面的功效愈加突显。党和政府对高校公寓文化的建设也倍加重视,从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投入的不断增加,到相关政策、意见和通知的发布,不断引导高校公寓形成积极健康、严肃活泼和和谐友爱的文化氛围,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新时期,随着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环境更加复杂,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为切入点,研究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功能、现状、主体与类型、原则与内容、环境与载体以及机制与方法。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基本概念入手解析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特点与功能。主要解决的是高校公寓文化自身是什么的问题。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和政策文件整理的基础上,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定义为:大学公寓内由广大师生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创造并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行为方式与精神氛围的总和。该定义揭示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及高校公寓文化的内涵界线所在。为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认识,本文阐述其特点和功能,主要包括主导性与多样性、规范性与人本性、同质性与独特性、生活化与教育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占领先进文化阵地、营造和谐公寓氛围、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从实际角度考察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当前,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体系基本形成,涌现出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品牌,积极探索虚实结合等方法的不断创新。同时,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建设主体性发挥不足,管理模式时代性不强,方式方法实效性不够及虚拟平台使用效度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理念定位存在的偏差,社会转型的负面冲击,建设活动过程存在的负面因素以及网络文化中娱乐化信息的消极影响。第三,从主体建设方面界定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类型。根据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本文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主体划分为学校主体、大学生主体、社会主体。根据各类主体的地位和功能属性将高校公寓文化分为四种不同类型: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型和自主管理型。第四,从建设的指导依据和内在结构规定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主要有方向性与变通性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性与精神性相适应的原则、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以及长期性与有效性相并重的原则。从文化形态上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其中公寓等物质形态类是基础,价值、观念、道德等精神形态类是核心,活动、行为、习惯等行为形态是关键,规则、管理、体制等制度形态是保障。第五,从建设的外部影响和承载的形式探讨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环境和主要载体。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影响环境主要包括顶层政策环境、中层管理环境和基层民主环境。顶层政策环境提供方向性指导,中层管理环境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基层民主环境营造浓郁的参与氛围。根据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实践的具体呈现,本文将建设载体分为活动载体、管理载体、传媒载体和网络载体。第六,从建设的方式方面解析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法。根据各主体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功能的不同,将其机制分为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本文提出其建设的方法,主要包括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结合、物质性建设与精神性建构相协调、一元性引领与多元参与相协同、主导型管理和隐蔽性渗透相并进、激励性奖励与强制性惩罚相结合。
于蕾,李英,罗正里,郑锴[6](2017)在《在心理疏导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使命,培养"身心健康"的全方面人才,针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现状及思政工作对象特点,可通过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对心理这一科学的认识;加强思政工作者的心理咨询能力;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建立一种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改变思政教育工作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维护校园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
肖怿[7](2016)在《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分析了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阐述了当前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缺乏创业服务平台、专业课程建设落后、师资力量缺乏、创新创业理念落后等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文科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设系统的创业指导课程、设立文科生创业资金、增强创业心态体验教育等应对措施。
杨扬[8](2015)在《关于“90后”女大学生婚变观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90后”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婚恋观呈多元发展态势。作为大学校园的“半边天”——兼具“90后”和“女性”双重特点的“90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更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调查发现,“90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上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婚恋观误区。分析、研究“90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有效引导“90后”女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是促进“90”后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改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结构的需要。首先,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概述,并且明确将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作为研究“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理论基础。其次,以辽宁省四所高校为例开展关于“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和对比,揭示“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和问题,并且全面分析影响“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最后,针对“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对策——需要“90后”女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学校教育变为婚恋观教育的主阵地,将更加有助于引导“90后”女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婚恋观,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本文把婚恋观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视野,结合近些年来的热点事件,倡导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要手段,增强“90后”女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自我管理,进而促使“90后”女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婚恋观。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90后”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为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促进“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新动力。
吴新中[9](2014)在《大众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发展趋势,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严峻考验。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很多大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实表现,深入挖掘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从实际出发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为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些建议。
李国良,冯锰,吴敏[10](2014)在《新疆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之调查》文中提出文章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宗教向新疆高校校园渗透的形势、主要表现和特点,梳理了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教育体系和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等四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高校学生心理咨询意识误区与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学生心理咨询意识误区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 |
(三)现有研究特点与不足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五、研究框架思路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一)普通高校 |
(二)德育 |
(三)德育课程 |
(四)德育课程管理 |
第一章 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属性 |
第一节 德育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政策文件依据 |
二、系统管理理论 |
三、课程管理理论 |
第二节 高校德育课程的类型及基本属性 |
一、德育课程的类型及特点 |
二、德育课程管理的基本属性及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管理运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校德育课程管理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设计调查问卷 |
二、选取调查对象 |
三、调查的方式与途径 |
四、收集整理数据 |
五、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二节 高校德育课程管理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德育课程管理目标的调查分析 |
二、德育课程结构的调查分析 |
三、德育课程管理内容的调查分析 |
四、德育课程管理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 |
五、德育课程管理评价的调查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德育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管理价值目标不够明确 |
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
三、德育课程管理方法陈旧 |
四、德育课程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
五、课程评价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二节 德育课程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传统课程管理观念的禁锢 |
二、相关德育理论知识不足 |
三、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
四、管理队伍组织协调不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
第一节 合理定位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管理目标 |
一、制定科学的德育课程管理目标 |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课程理念 |
第二节 优化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结构 |
一、实行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 |
二、构建产教融合的德育课程 |
第三节 完善普通高校德育课程内容 |
一、优化德育学科课程内容 |
二、丰富隐性德育课程内容 |
第四节 提高德育课程实施质量水平 |
一、提高德育课程管理的师资队伍建设 |
二、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课程教学资源 |
三、拓宽德育课程管理的渠道 |
第五节 建立健全德育课程监督与评价机制 |
一、建立严密的课程管理监督机制 |
二、完善德育课程评价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2)朋辈咨询对大学生寝室人际矛盾调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朋辈咨询开展形式 |
1.1 朋辈电话、面谈及网络咨询 |
1.2 心理互助活动 |
1.3 朋辈伴读 |
1.4 朋辈健康教育 |
1.5 朋辈调节 |
2 大学生寝室实施朋辈咨询的意义 |
2.1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枯燥 |
2.2 专业心理辅导员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
2.3 心理咨询资源未被有效利用 |
3 大学生寝室中存在的问题 |
3.1 寝室矛盾造成恶性事件 |
3.2 寝室生活诱发心理问题 |
4 朋辈咨询对大学生寝室人际矛盾调节的措施 |
4.1 创造朋辈心理活动空间 |
4.2 完善技能培训制度体系 |
4.3 创新心理健康宣传形式 |
4.4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
4.5 建设寝室硬件设施 |
5 朋辈咨询对大学生寝室人际矛盾调节的影响 |
5.1 建立室友之间的良好关系 |
5.2 解决室友之间的人际矛盾 |
5.3 制定寝室生活规章制度 |
结论 |
(3)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女大学生安全危机四起 |
1.1.2 当前女性安全教育困境 |
1.1.3 政策与社会迫切新要求 |
1.1.4 个人兴趣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析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安全 |
1.4.2 心理学领域的安全教育 |
1.4.3 教育学领域的安全教育 |
1.4.4 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探寻 |
2.1 社会性别理论 |
2.2 生命教育理论 |
2.3 精神分析理论 |
2.4 人身消费理论 |
第三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现状调查 |
3.1 研究内容设计 |
3.1.1 研究目标与对象 |
3.1.2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分析 |
3.2 正式问卷施测 |
3.2.1 频率分析 |
3.2.2 描述分析 |
3.3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总体现状 |
3.3.1 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性别差异 |
3.3.2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年级差异 |
3.3.3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专业差异 |
3.3.4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生源地差异 |
3.3.5 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独生非独生差异 |
3.3.6 小结 |
3.4 财物安全维度之数据分析 |
3.4.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4.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4.3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4.4 不同生源地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4.5 独生非独生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4.6 小结 |
3.5 人身安全维度之数据分析 |
3.5.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5.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5.3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5.4 不同生源地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5.5 独生非独生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5.6 小结 |
3.6 心理安全维度之数据分析 |
3.6.1 不同性别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6.2 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6.3 不同专业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6.4 不同生源地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6.5 独生非独生女大学生各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3.6.6 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归因 |
4.1 财物安全维度 |
4.1.1 自我认同感弱 |
4.1.2 消费计划混乱 |
4.1.3 消费主义冲击 |
4.2 人身安全维度 |
4.2.1 传统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 |
4.2.2 高校安全管理针对性偏弱 |
4.2.3 社会总体治安环境不良 |
4.3 心理安全维度 |
4.3.1 恋爱心理倦怠消极 |
4.3.2 就业心理焦虑不堪 |
4.3.3 交往心理脆弱敏感 |
第五章 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教育对策 |
5.1 财物安全维度 |
5.1.1 提升女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
5.1.2 加强对女大学生财商教育 |
5.1.3 净化构建和谐的消费环境 |
5.2 人身安全维度 |
5.2.1 构建融入性别视角的安全空间 |
5.2.2 重塑女大学生人身安全知识教育体系 |
5.2.4 整合力量遏制对女大学生的不法侵害 |
5.3 心理安全维度 |
5.3.1 强化情感与情绪教育 |
5.3.2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
5.3.3 建立女大学生心理咨询制度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全面依法治国概述 |
2.1 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背景 |
2.2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涵 |
2.3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
2.3.1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中的重中之重 |
2.3.2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2.3.3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 |
2.3.4 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 |
第3章 大学生法治意识概述 |
3.1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内涵 |
3.1.1 法治意识的内涵 |
3.1.2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概念 |
3.2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法治意识 |
3.2.1 法律权威意识 |
3.2.2 权利义务意识 |
3.2.3 诚实守信意识 |
3.3 全面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关系 |
3.3.1 全面依法治国为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打造良好环境 |
3.3.2 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为全面依法治国起到带头作用 |
3.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 |
3.4.1 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
3.4.2 是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的重要前提 |
3.4.3 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所在 |
第4章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现状 |
4.1 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现状调查 |
4.1.1 我国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问卷分析 |
4.1.2 国外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现状 |
4.2 大学生自身法治意识不足的表现 |
4.2.1 缺乏提升法治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
4.2.2 缺乏对法律知识的有效掌握 |
4.2.3 缺乏对法治的信仰 |
4.2.4 缺乏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
4.3 大学生法治意识不足的原因 |
4.3.1 国家相关政策比较薄弱 |
4.3.2 高校法治教育有失偏颇 |
4.3.3 家庭教育理念存在不足 |
第5章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对策 |
5.1 国家和社会需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5.1.1 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 |
5.1.2 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强化网络监督 |
5.2 高校需提升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
5.2.1 开展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活动 |
5.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
5.2.3 建设规范有序的教师队伍 |
5.2.4 增添法治教育实践环节 |
5.2.5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 |
5.3 家庭法治教育需发挥积极作用 |
5.3.1 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 |
5.3.2 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
5.4 大学生自身要重视法治意识的养成 |
5.4.1 激发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主观能动性 |
5.4.2 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
5.4.3 大学生要增强权利意识 |
结论 |
附录Ⅰ大学生法治意识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5)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基本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 研究重难点 |
(二) 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功能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
(一)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的概念 |
(二)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特点 |
(一) 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
(二) 规范性与人本性的统一 |
(三) 同质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
(四) 生活化与教育性的统一 |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功能 |
(一) 占领高校文化阵地 |
(二) 营造和谐公寓氛围 |
(三)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
(四) 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
第二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
(一) 建设体系基本形成 |
(二) 建设品牌逐渐涌现 |
(三) 建设方法不断创新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建设主体性发挥不足 |
(二) 管理模式时代性不强 |
(三) 方式方法实效性不够 |
(四) 虚拟平台使用效度不佳 |
三、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建设理念定位的偏差 |
(二) 社会转型的负面冲击 |
(三) 活动过程的负面因素 |
(四) 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三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与类型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构成 |
(一) 建设中的学校主体 |
(二) 建设中的大学生主体 |
(三) 建设中的社会主体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类型 |
(一) 高校主导型 |
(二) 企业主导型 |
(三) 校企合作型 |
(四) 自主管理型 |
第四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方向性与变通性相结合 |
(二) 物质性与精神性相适应 |
(三) 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四) 长期性与有效性相并重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 高校学生公寓物质文化 |
(二) 高校学生公寓精神文化 |
(三) 高校学生公寓行为文化 |
(四) 高校学生公寓制度文化 |
第五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环境与载体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环境 |
(一) 顶层政策环境 |
(二) 中层管理环境 |
(三) 基层民主环境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载体形态 |
(一) 活动载体 |
(二) 管理载体 |
(三) 传媒载体 |
(四) 网络载体 |
第六章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与方法 |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机制 |
(一) 引导机制 |
(二) 动力机制 |
(三) 协作机制 |
(四) 保障机制 |
二、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
(一) 系统性规划与阶段性建设相结合 |
(二) 物质性建设与精神性建构相协调 |
(三) 一元性引领与多元性参与相协同 |
(四) 主导性管理和隐蔽性渗透相并进 |
(五) 激励性奖励与强制性惩罚相结合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在心理疏导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一) 主观原因 |
(二) 客观原因 |
二、对策 |
(一) 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 提高学生对心理这一科学的认识 |
(二) 加强思政工作者的心理咨询能力 |
(三) 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避免人情冷漠、人际荒漠的情况 |
(四) 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 |
(五) 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
(六) 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
(七) 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
三、结论 |
(7)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
(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
(二)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
(三)培养应用型高级文科人才 |
二、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创业服务平台 |
(二)专业课程建设落后 |
(三)师资力量缺乏 |
(四)创新创业理念落后 |
三、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存在创业意识误区 |
(二)创业扶持政策存在学科倾向 |
(三)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 |
(四)专业技术限制 |
四、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
(一)强化文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三)开设系统的创业指导课程 |
(四)设立文科生创业资金 |
(五)增强创业心态体验教育 |
五、结语 |
(8)关于“90后”女大学生婚变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 |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一)婚恋观概念界定 |
(二)“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研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婚恋观 |
(三)研究“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实意义 |
二、“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 |
(一)“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 |
(二)“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 |
三、“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
(二)家庭教育因素 |
(三)学校教育因素 |
(四)人口结构的变化 |
(五)社会环境因素 |
四、培养“90后”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途径 |
(一)“90后”女大学生应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二)营造和谐、开明的家庭环境 |
(三)学校教育为主阵地 |
(四)健康的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9)大众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产生 |
1. 大众化高等教育产生的时间 |
2. 大众化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 |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现实表现 |
1. 残酷的社会现实引发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心理 |
2. 严格的社会要求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烦躁心理 |
3. 明显的社会不公造成大学生的怀疑憎恨心理 |
4. 差别的院校和专业导致大学生的自负自卑心理 |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2. 父母期望和家庭投入的回报压力 |
3. 学校缺乏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
4. 社会就业难的客观环境 |
四、大众化高等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
1. 大学生要提升自身的素养, 正确规划职业生涯 |
2. 家庭要给予温暖的支持, 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后盾 |
3. 高校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 创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
4. 全社会要一起努力共同参与,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和谐 |
四、高校学生心理咨询意识误区与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德育课程管理问题研究[D]. 魏晓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朋辈咨询对大学生寝室人际矛盾调节的影响研究[J]. 谭荣清. 质量与市场, 2020(06)
- [3]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 朱建梅. 江南大学, 2018(01)
- [4]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 马悦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8(05)
- [5]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D]. 殷豆豆. 武汉大学, 2017(06)
- [6]在心理疏导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于蕾,李英,罗正里,郑锴. 管理观察, 2017(06)
- [7]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肖怿. 西部素质教育, 2016(11)
- [8]关于“90后”女大学生婚变观的调查研究[D]. 杨扬.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5(05)
- [9]大众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 吴新中.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8)
- [10]新疆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之调查[J]. 李国良,冯锰,吴敏. 新疆社会科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