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亲密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依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施暴者,人际关系,网络暴民,南方周末,人格特征,病理性人格,我自己,以暴制暴
亲密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金金[1](2019)在《暴力,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知名美妆博主宇芽被家暴”“北大女生被洗脑自杀”“7岁男童遭亲妈家暴仍想她”等发生在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事件震惊网络。施暴画面触目惊心,既有肢体暴力,又有精神暴力,更有甚者直接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在文明社会、法治时代,为何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事件却常(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9-12-20)
彭福燕,赵智昕,李旻臻,丁欣然,张殷榕[2](2019)在《有恋爱经历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行为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成都市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行为现状及其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开展亲密关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高校有恋爱经历的青年学生1 041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亲密关系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亲密关系暴力行为的因素。结果有恋爱经历的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施暴发生率为69.6%,受暴发生率为62.2%。分别有65.4%,64.0%的青年学生曾经施加或遭受过3次以上的亲密关系暴力,52.92%的青年学生既是施暴者又是受暴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女性青年学生,男性青年学生不容易产生亲密关系的施暴行为(OR=0.59),但可能成为亲密关系中的受暴者(OR=1.91);现恋爱0.5年以上(OR=1.70)、同居(OR=2.47)、被同伴欺侮过(OR=1.54)、被父母干涉过者(OR=1.63)与产生施暴行为呈正相关,现恋爱0.5年以上(OR=1.51)、同居者(OR=2.52)也与遭遇暴力行为呈正相关;管理消极情绪的效能感与亲密关系中施暴和受暴行为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96,0.97)(P值均<0.05)。结论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现象较为普遍,与青年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恋爱关系和管理消极情绪的能力有密切关系,应予以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伍曼[3](2019)在《重塑客户亲密关系是银行渠道变革的目标——赞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星耀蓝图创始人林星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过Bank1.0时代到Bank4.0时代的跨越式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逐步渗透到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银行的运营模式和服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在银行的转型过程中,银行渠道一直紧跟社会、科技的发展,在运行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升,但如何在快速变革的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金融电脑》期刊2019年11期)
孟繁滨,刘凤娟[4](2019)在《试析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人鼠之间》中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旨在分析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所表达的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通过讨论底层小人物无可摆脱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弥漫人类心灵的孤寂与绝望。该文作者认为,透过表达人类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和追求,斯坦贝克似乎在呼吁真挚的美好的人类关系的回归与重建;灰暗是暂时的,人类必将迎来光明的未来:平等、慈悲、博爱永远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召唤。(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20期)
施亦佳,庄洁莲,张秋月,马兰[5](2019)在《乳腺癌术后患者夫妻亲密关系在心理韧性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心理韧性、夫妻亲密关系和创伤后成长之间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夫妻亲密关系在心理韧性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为临床干预提供新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14个条目心理韧性量表(14 items Resilience Scale,RS-14)、亲密关系满意度问卷(Quality of Relationship Index,QRI)对16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本组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韧性总均分为(62.119±12.443)分,夫妻亲密关系总均分为(31.056±7.498)分,创伤后成长总均分为(59.500±10.487)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亲密关系和创伤后成长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P<0.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夫妻亲密关系在心理韧性和创伤后成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2.5%,占总效应的35.71%。结论:夫妻亲密关系是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因素,心理韧性可以改善患者的夫妻亲密关系,从而促进其创伤后成长。(本文来源于《齐鲁护理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刘媛媛,苏翱,田静雯,李寿欣,凌晓丽[6](2019)在《观察者及其与个体的亲密关系对后悔情绪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悔是指将事件的真实结果与可能发生的一个比真实结果更好的假设结果相比较后,个体伴随着产生痛苦情绪的过程。既往研究主要考察了影响后悔的个体因素,然而,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他人在场"与"单独完成"某项任务时,个体绩效是不同的。该效应并不需要在场的他人与个体之间有任何互动,仅仅有他人作为观察者出现就会导致这一现象。那么,他人在场是否会对个体的后悔情绪产生影响?在场他人与个体之间的亲密程度是否也会影响后悔情绪呢?为此,本研究采用Brassen等人(2012)使用的连续风险决策范式,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设计2个实验探究有无观察者在场以及观察者与个体之间的亲密程度对个体后悔情绪的影响。实验一探讨陌生人和好朋友在场对个体的后悔情绪的影响;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验二进一步深化个体与观察者之间的亲密度,探讨了陌生人与异性恋人对个体后悔情绪的影响。实验设计采用2(有无观察者在场)×2(亲密度)混合设计,其中亲密度为被试间变量,有无观察者在场为被试内变量。实验一结果发现:(1)相对于无人在场,当陌生人在场时,被试在遇到错失机会时更不后悔;而当好朋友在场时,被试在遇到最优结果时情绪更平静;(2)被试在当前试次中越后悔,在下一试次中就会更冒险,倾向于多开箱子,而且陌生人组被试比朋友组被试要更冒险。实验二结果发现:(1)相对于无人在场,当陌生人在场时,被试在遇到魔鬼时更不后悔;而当恋人在场时,被试在错失机会时也更不后悔;(2)与实验一相类似,被试在当前试次中越后悔,在下一试次中就会倾向于更冒险。上述结果表明,相对于无人在场,当有他人在场时,会对个体的后悔情绪产生影响,而且与观察者的亲密程度会进一步调节个体的情绪,后悔之后的决策行为也会更冒险。(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闫静茹,迟立忠[7](2019)在《亲密关系中的亲密与自由之中美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在恋爱中即寻求亲密感也渴望自由度,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对恋爱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东方集体主义中的自我建构多是相互依赖式,而在西方个人主义中则是独立式自我建构。但在亲密关系中,西方人比东方人想要更多自由还是想要更多亲密却并无统一的定论。因此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探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社会规范是否与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和对自由的需求密切相关,中国人是否会在已相对亲密时逃避自由来获得更大程度亲近,美国人是否已享有更多自由时依然渴望更大程度自由。共122名美国人和130名中国人通过网络问卷参与了该研究。本文采用Gelfand等人编制的《紧密度量表:社会规范强度与偏差容忍度》来测量中美的社会文化差异;采用Aron等人的《自我与他人融入量表》来测量参与者目前亲密度和渴望亲密度;采用Hatfield等人的《爱情热烈程度量表》和Huston等人的《婚姻问卷》来测量亲密关系质量;采用自编的《亲密关系自由与逃避自由量表》来测量自由需要程度。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中美社会紧密度差异显着但与其他变量相关均不显着,中国社会较美国人际关系更为紧密;目前紧密度与渴望亲密度,亲密关系质量叁者相互显着正相关,且均与自由需要显着负相关。以国籍为自变量,其他四项为因变量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中美参与者目前亲密度,渴望亲密度,亲密关系质量及自由需要差异均显着,中国参与者相较美国参与者目前亲密度更低,渴望亲密度也更低,但二者都渴望比目前更高的亲密度,且中美差异不显着;中国参与者相较美国参与者亲密关系质量更低,该变量与目前感情状态显着相关;中国较美国参与者自由需求也更低。本文对理解跨文化亲密关系中的亲密与自由需求提供了更丰富的材料,同时也对不同社会的刻板影响提出了挑战。(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罗宾·邓巴[8](2019)在《最好的亲密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为什么会坠入爱河?为什么坠入爱河之后会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爱情、亲情、友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亲密关系的真正来源是什么?如何成就社群中最关键的核心关系?这些问题将带你重新认识亲密关系,在现代生活中找到通往幸福之路。(本文来源于《食品界》期刊2019年09期)
杨立青[9](2019)在《离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难题——对文珍都市情爱小说的一种疏解》一文中研究指出"80后"代表作家文珍有着对城市题材的充分自觉,在对城市白领群体的书写中,她以情爱故事为中心,深入描绘了个人主体的精神成长。文珍对城市尘世中软弱个人的持续关注和细致体认,触碰的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离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难题,但仅将亲密关系当作个人摆脱精神伤痛、抵御外部压迫的一种内在机制,却缺乏更多的外在抵抗精神和相应的实质行动,结果往往陷于虚幻。而"敞开自我"、建构新的社会联结、形成更有意义内涵的公共生活成为破解、克服"亲密关系"难题的一个起点。(本文来源于《深圳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天红[10](2019)在《专家就“亲密关系暴力危险评估量表”修订展开研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刘天红 发自北京8月31日,“亲密关系暴力危险评估量表修订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妇联、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建筑大学、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的40多位学者,及来自多家女性发展一线的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代表参会,(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09-03)
亲密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成都市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行为现状及其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开展亲密关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高校有恋爱经历的青年学生1 041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亲密关系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亲密关系暴力行为的因素。结果有恋爱经历的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施暴发生率为69.6%,受暴发生率为62.2%。分别有65.4%,64.0%的青年学生曾经施加或遭受过3次以上的亲密关系暴力,52.92%的青年学生既是施暴者又是受暴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女性青年学生,男性青年学生不容易产生亲密关系的施暴行为(OR=0.59),但可能成为亲密关系中的受暴者(OR=1.91);现恋爱0.5年以上(OR=1.70)、同居(OR=2.47)、被同伴欺侮过(OR=1.54)、被父母干涉过者(OR=1.63)与产生施暴行为呈正相关,现恋爱0.5年以上(OR=1.51)、同居者(OR=2.52)也与遭遇暴力行为呈正相关;管理消极情绪的效能感与亲密关系中施暴和受暴行为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96,0.97)(P值均<0.05)。结论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现象较为普遍,与青年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恋爱关系和管理消极情绪的能力有密切关系,应予以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亲密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金金.暴力,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N].健康报.2019
[2].彭福燕,赵智昕,李旻臻,丁欣然,张殷榕.有恋爱经历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行为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9
[3].伍曼.重塑客户亲密关系是银行渠道变革的目标——赞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星耀蓝图创始人林星访谈[J].中国金融电脑.2019
[4].孟繁滨,刘凤娟.试析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人鼠之间》中对亲密关系的渴望[J].海外英语.2019
[5].施亦佳,庄洁莲,张秋月,马兰.乳腺癌术后患者夫妻亲密关系在心理韧性和创伤后成长之间的中介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9
[6].刘媛媛,苏翱,田静雯,李寿欣,凌晓丽.观察者及其与个体的亲密关系对后悔情绪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闫静茹,迟立忠.亲密关系中的亲密与自由之中美差异[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罗宾·邓巴.最好的亲密关系[J].食品界.2019
[9].杨立青.离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难题——对文珍都市情爱小说的一种疏解[J].深圳社会科学.2019
[10].刘天红.专家就“亲密关系暴力危险评估量表”修订展开研讨[N].中国妇女报.2019
标签:依赖型人格; 边缘型人格; 施暴者; 人际关系; 网络暴民; 南方周末; 人格特征; 病理性人格; 我自己; 以暴制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