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肃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朝,“九边”,甘肃镇
甘肃镇论文文献综述
胡凡[1](2018)在《论明初甘肃镇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朝北部"九边"的安危,关系到明王朝的生死存亡,涉及明朝与蒙古族关系的历史演变。其中甘肃镇始于洪武五年(1372)甘肃卫的设置,至洪武叁十年(1397),甘肃镇的都司卫所防御体系全部完成,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杰[2](2016)在《《甘肃镇战守图略》释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甘肃由于地处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交界地带,战事频仍,档案文献多毁于兵燹。而幸存的明肃王府旧档,又于民国初年被人为焚毁。所以,甘肃绝大多数明代档案没有保存下来。而反映明代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甘肃镇的档案,更是寥寥无几,全省只有永登县档案馆保存的嘉靖、隆庆年间绘制的《庄浪卫长城图册》片段。因此,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明嘉靖年间的《甘肃镇战守图略》尤为珍贵。《甘肃镇战守图略》为彩绘纸本图册,绘制于嘉(本文来源于《档案》期刊2016年05期)
鲁宇譞[3](2015)在《明甘肃镇军马来源与管理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甘肃镇作为"九边重镇"中位置最西的边镇,地处多民族地区,边防压力突出,因此明朝十分重视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军马在甘肃镇的供应。明朝通过包括官办监苑、民间饲牧、茶马贸易、马市购买、接收贡马和战争俘获等多种方式获取战马资源,保证了有明一代甘肃镇的军马供应,维护了边镇稳定。(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9期)
潘春辉[4](2015)在《明清以降甘肃镇番生态变迁镜鉴》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之际,镇番县沙患日益严重,沙尘次数增多,且程度剧烈。沙尘来袭时,飓风肆虐,天地昏霾、危房坍塌、树木折断、飞沙蔽日、漫天混沌,往往数日方得放晴。 “丽水滔滔逝不休,渔人生计在江头。杨花雨暖投香饵,芦叶霜清撒钓钩。”《小河垂钓》这首诗呈现了一幅(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4-01)
刘建军[5](2013)在《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及其空间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长城作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军事管理层面的九边重镇与层级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层面的各级防御聚落与工程设施,是具有严密的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往关于甘肃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物调查和历史地理等学科方面,多关注某一地区、某一类型的防御设施的研究,缺乏对甘肃镇防御体系整体性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以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的角度,并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理论,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首先在梳理明“九边”军事制度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了甘肃镇的建置沿革、军事地位、镇城演变、防守范围等问题;其次,运用系统论中“整体性、层次性、结构功能性、环境相关性”的思想观点,对甘肃镇防御体系的外部环境、构成要素、聚落层级及整体结构进行逐一分析;再次,通过聚落考古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和GIS工具,对于甘肃镇防御体系中的长城本体、军事聚落、烽传系统、驿传(交通)系统的外部环境进行研究;最后引入可达域概念,并利用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特征及作用的可达域,分别对甘肃镇防御体系构成要素之中的军事聚落、驿站、烽燧、敌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厘清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历史发展脉络;首次从整体角度对明西宁卫长城及军事聚落进行研究;通过绘制军堡空间分布图,揭示甘肃镇军事聚落整体结构特征;提出长城防御体系空间分析的新方法——可达域分析,为长城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06-01)
马顺平[6](2013)在《明代甘肃镇分守、分巡、兵备道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道作为中央监察区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渊源于东魏、北齐时期临时统辖数州的行台。贞观年间以山川形势,划分天下为十道,遣官分道巡视各所属州县。唐代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宋太宗仿照唐制分天下为十五路,以达到集权中央的目的;辽代置五京,各为一道,下辖府、军、州。但直到元代,才开始出现地方监察区意义上的道。元代的道是中央监察区和地方监察区之间的过渡形态。明代的道,通常管理部分专务或一至数府、州的军政、监察事务,数目繁杂,名称不一,大(本文来源于《明代国家与社会——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一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期刊2013-04-01)
马顺平[7](2011)在《“界在羌番、回虏之间”——明代甘肃镇边墙修建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甘肃镇地跨河西走廊,"西控西域,南隔羌戎",下辖十二卫叁所,是明朝在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成化时期鞑靼阿罗出、毛里孩诸部侵入河套,延绥、宁夏二镇开始修建边墙,受此影响,弘治十六年依据地形"铲崖设险",甘肃镇完成了最早的边墙修建。由于工事简略,此次边墙修建对后世影响不大。正德以后,右翼蒙古各部相继进入青海,加之吐鲁番多次侵袭河西走廊西部,甘肃镇边防压力加大。嘉靖中前期,围绕蒙古各部进出青海的路线,明朝从东起兰州西至嘉峪关陆续修建了横跨河西走廊的边墙体系。嘉靖二十六年,约二千个关隘、营堡、墩台建成,奠定了此后的甘肃镇边墙体系,其中以甘州、肃州地段防守力量最为集中。这一时期形成的边墙体系,直至万历二十六年明朝收复大小松山并于次年修建从古浪至靖虏卫的"新边",才发生了一些变化。甘肃镇边墙是防御线,巩固西北边防,保障农业生产;甘肃镇边墙又是交流线,和平时期汉族与蒙、藏等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互通有无。(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1年04期)
李超[8](2007)在《明代甘肃镇防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洪武五年冯胜克甘肃后,明王朝开始建立它在河西地区的防御体系——甘肃镇,与其他几个军事重镇一起担负起明朝北部边防的重任。本文对甘肃镇设置的一般情况、所历边患及工事防御体系和外部拱卫体系作了论述,并在文尾总结了甘肃镇的防务得失,甘肃镇在总体上完成了“北拒蒙古,南捍诸番”的防御任务,但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保守思想对明后世决策者、边防将领的影响,使得甘肃镇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本文首先对明代甘肃镇的一般情况作了论述。甘肃镇是明王朝初设边镇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明朝边防上的重要地位。其次,本文不惜篇幅,详细罗列了甘肃镇在200多年间所历的边患,并对历次的边患的背景做了交待,同时还对甘肃镇的应对措施作了简要评价,认为消极防御是甘肃镇经常失利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对甘肃镇的防御体系的作了论述,这道防御体系在横阻敌人进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限制了甘肃镇积极防御或者打到外线去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7-05-01)
李怀顺[9](2005)在《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明甘肃镇长城的修筑 1368年,朱元璋即位称帝,建立明朝。元顺帝及其皇室北逃上都(今多伦县境内),元朝灭亡。但元朝残余势力仍盘踞在北方顽强反抗、伺机反扑,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为防止北元东山再起、保持对全国的统治,明朝与北元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战争,同时修筑边墙,加强防御。有明一代,“北虏”是重大问题之一,因而几乎从未停止修筑长城和经营边防。明(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手册》期刊2005-06-30)
田澍[10](1999)在《明代甘肃镇与西域朝贡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朝与西域诸国的贸易是明代国防和对外关系的重大策略之一。设置在河西走廊的甘肃镇是全面执行明朝对西域贸易政策的唯一机构,具有维护丝绸之路贸易线畅通和贡使人身安全的职责以及管理进出嘉峪关贡使的海关功能,确保了西域朝贡贸易的顺利进行。明朝通过与西域的贸易稳定了西北边疆。(本文来源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期刊1999年01期)
甘肃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历史上,甘肃由于地处游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交界地带,战事频仍,档案文献多毁于兵燹。而幸存的明肃王府旧档,又于民国初年被人为焚毁。所以,甘肃绝大多数明代档案没有保存下来。而反映明代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甘肃镇的档案,更是寥寥无几,全省只有永登县档案馆保存的嘉靖、隆庆年间绘制的《庄浪卫长城图册》片段。因此,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明嘉靖年间的《甘肃镇战守图略》尤为珍贵。《甘肃镇战守图略》为彩绘纸本图册,绘制于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肃镇论文参考文献
[1].胡凡.论明初甘肃镇的形成[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8
[2].陈杰.《甘肃镇战守图略》释读[J].档案.2016
[3].鲁宇譞.明甘肃镇军马来源与管理述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4].潘春辉.明清以降甘肃镇番生态变迁镜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5].刘建军.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及其空间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3
[6].马顺平.明代甘肃镇分守、分巡、兵备道考[C].明代国家与社会——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一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2013
[7].马顺平.“界在羌番、回虏之间”——明代甘肃镇边墙修建考[J].社会科学辑刊.2011
[8].李超.明代甘肃镇防务研究[D].兰州大学.2007
[9].李怀顺.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研究[C].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手册.2005
[10].田澍.明代甘肃镇与西域朝贡贸易[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