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学习环境论文-许继强

生物学学习环境论文-许继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学学习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混合式学习环境,教学策略

生物学学习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许继强[1](2018)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生物学概念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学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按知识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两种;按知识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迷思概念和正确概念,本文主要研究学生对核心概念掌握的基本情况并探讨学生迷思概念的成因。核心概念是从众多一般概念中浓缩提炼出来,可以联结多个生物学一般概念,具有概括性、总结性等特点。在传统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学生作为被动接收的容器,主要从教师那里间接获得经验与知识,缺少精神层次上的直接体验,传统的教师权威性课堂打破了学生主体性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生物学概念变成了简单呆滞的背诵式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兴趣下降,产生了较多的迷思概念。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渗透,混合式生物课程走进了中学生物概念教学课堂中,混合式生物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建构生物学概念的能力。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线上微课学习与线下小组合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石河子Y中学的应用,来探讨混合式学习是否对生物学概念教学产生影响,对学生脑海中存在的迷思概念有何转变,进而提出教学优化策略,以期为中学生物教师概念教学提供意见与参考。本文通过大数据分析法和教师访谈法以及文献阅读、对比试验等方法对石河子Y中学高一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分数展开定量定性研究。对高一生物7月期末测试后的4个班级:10班、12班、14班、15班分数展开大数据量化分析,以期从直观的数据角度,阐明学生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与建构;对作答试卷41题、46题的全部高一学生共1221人的试卷分数展开质性研究,通过对负责批阅这两道主观题的教师访谈后,绘制出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两节内容的双向细目表,以期从质性研究的角度阐明混合式生物学习课程对学生建构生物学概念的影响。从直观的数据角度发现:生物试卷分数标准差、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区分度和错误率在混合式生物学习环境下,综合素质等级越低的班级效果越明显,相反,综合素质等级越高的班级效果越不明显;从质性研究的角度发现:施行混合式生物课程的班级在主观题分数上差异较大,制作的双向细目表表明学生在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总体而言,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更加积极,产生的迷思概念与传统授课班级相比较低。在混合式线下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材料引入、导学案教学、事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等教学策略,通过与线上微课教学相融合使用于中学混合式生物课程中,有利于转变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迷思概念,促进学生建构并完善已有科学认知的生物学概念。(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燕燕[2](2007)在《中学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范式,认为学习是积极的,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加工、解释;学习是建构的,是新旧知识的冲突、碰撞和整合;学习是累积的,以原有知识为新知识增长的原点,在原点之上进行深化、突破和超越。在建构性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而是在一定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促进,在学习共同体的协作、对话交流中引发认知冲突,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同化或者顺应当前的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建构主义学习观适合新课程下生物学科的学习,因此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中学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不是“建构主义+生物实例”,而有生物学独特学习存在的必要性,是把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育生态系统,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教与学的进程和学习环境的变化是共生共存,学习进程每一点的前进和推移总是伴随着环境的改变。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中学生物学中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建构性学习的特点,遵循生命性、生物现实、整体性、实验性等原则,以“学”为中心,使学习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对生物学知识的自主建构,促进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并在内容的建构中体认情感。在建设学习环境时,充分融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确立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作为学习主题,围绕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并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的交流、协商中加深理解,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往,在互动中进行反思达到相互认识,从而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科学素养;综合所述,笔者设计一个中学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建图(见图3-1-1)。在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建图设计的基础上笔者在济南市第五中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验中,以该构建模式图中要素为因变量,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自变量,评价的方法主要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前测、后测检验比较,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科学素养等真实、缄默、隐性的难以用成绩衡量的因素,则采用问卷、访谈、学生成长档案袋进行评价,并进行资料统计、数据分析并描述差异特征。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注重知识整合性并转向学生生活世界,促进综合能力提高;从微观教学设计转向学习环境设计,促进过程和结果的实效结合;指导与建构结合,激发兴趣、快乐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等。当然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实验设计本身的问题,也有不是实验本身而对实验研究产生制约并影响实验推进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需要空间,也需要理解和支持。在分析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优化学习环境的策略,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实践,深入理解新课程及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抓住生物学学科特点、利用直观缄默知识,开展校本教研,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情境变式,帮助学生知识迁移,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真正形成教师、学生、资源、目标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总之,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是立足于生物新课程改革,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并体现生物学科特点的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以素质教育为最高政策理念,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为追求,以学会生活、回归生活为归宿,充分发挥教师的帮助者、支持者的作用,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认知工具的选择与利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陶冶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设计,实行建构主义本土化、学科化,真正做到建构主义在我国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实施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让学生在快乐、兴趣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16)

生物学学习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范式,认为学习是积极的,是对信息进行选择的加工、解释;学习是建构的,是新旧知识的冲突、碰撞和整合;学习是累积的,以原有知识为新知识增长的原点,在原点之上进行深化、突破和超越。在建构性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而是在一定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促进,在学习共同体的协作、对话交流中引发认知冲突,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同化或者顺应当前的知识,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这种建构主义学习观适合新课程下生物学科的学习,因此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也有可能创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中学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不是“建构主义+生物实例”,而有生物学独特学习存在的必要性,是把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育生态系统,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教与学的进程和学习环境的变化是共生共存,学习进程每一点的前进和推移总是伴随着环境的改变。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中学生物学中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建构性学习的特点,遵循生命性、生物现实、整体性、实验性等原则,以“学”为中心,使学习环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对生物学知识的自主建构,促进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并在内容的建构中体认情感。在建设学习环境时,充分融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确立真实问题或真实事件作为学习主题,围绕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意义,并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的交流、协商中加深理解,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往,在互动中进行反思达到相互认识,从而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科学素养;综合所述,笔者设计一个中学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建图(见图3-1-1)。在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构建图设计的基础上笔者在济南市第五中学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验中,以该构建模式图中要素为因变量,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自变量,评价的方法主要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前测、后测检验比较,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科学素养等真实、缄默、隐性的难以用成绩衡量的因素,则采用问卷、访谈、学生成长档案袋进行评价,并进行资料统计、数据分析并描述差异特征。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如: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注重知识整合性并转向学生生活世界,促进综合能力提高;从微观教学设计转向学习环境设计,促进过程和结果的实效结合;指导与建构结合,激发兴趣、快乐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等。当然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实验设计本身的问题,也有不是实验本身而对实验研究产生制约并影响实验推进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需要空间,也需要理解和支持。在分析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优化学习环境的策略,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实践,深入理解新课程及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抓住生物学学科特点、利用直观缄默知识,开展校本教研,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情境变式,帮助学生知识迁移,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真正形成教师、学生、资源、目标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总之,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是立足于生物新课程改革,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并体现生物学科特点的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以素质教育为最高政策理念,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习质量的提高为追求,以学会生活、回归生活为归宿,充分发挥教师的帮助者、支持者的作用,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认知工具的选择与利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与陶冶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设计,实行建构主义本土化、学科化,真正做到建构主义在我国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实施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让学生在快乐、兴趣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学学习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许继强.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生物学概念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2].李燕燕.中学生物学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标签:;  ;  ;  

生物学学习环境论文-许继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