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韵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在公共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重新思考公共艺术的定位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特点入手,引出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探索公共艺术如何与城市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及象征性空间相融合。本文具体引用《杭城九墙》的案例,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实例直观的认识公共艺术本体如何与城市空间融合。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融合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
1.1公共艺术的涵义
公共艺术一词来源于英文的“publicArt”,是由“公共”和“艺术”连接的复合词。广义的公共艺术是指在私人、机构的空间外,一切的艺术创作和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是指设置在公有空间中的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然而,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当今公共艺术的定义突破了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等。它已经发展成为人类一切生活状态下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城市的思想。
1.2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安切雷斯·施耐德的理论,公共空间可从几个不同层次来加以划分:1.物理的公共空间,2.社会的公共空间,3.象征性的公共空间。第一种关注的是它的材料的存在,第二种关注的是在空间内部规范和社会的关系,第三种关注的是纪念和地方的“气氛”。事实上,纯粹抽象的公共空间并不存在,每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最后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结合产生公共场所。每一种场所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场所职能结合形成了其特有的精神。场所的性质、职能决定了公共空间的性质和职能,也决定了场所的精神。因此,公共艺术所传达的精神应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神、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等相融合。
1.3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存在确定了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的存在。按照公共空间不同的层次划分,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一、物理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室内和室外环境、还有公共艺术主体的空间关系等。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关联首先体现在对于内外形体秩序的融合性上。这一类的公共艺术包括风格性﹑装饰性﹑景观性﹑建筑性的等等。其次,公共艺术的主体空间的内在变化会对外在环境产生影响。
二、社会的城市公共空间,往往是一些视觉以外的,包括文化、社会关系、历史和风俗等。公共艺术主题的思考往往立足点是大众,要求公共艺术与大众建立在共同价值体系之内,从而达到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
三、象征性的公共空间,这一类的公共艺术主要以主题性与标志性为主。这类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外在的环境的要求并不大,但往往要求必须建立在共同价值体系之内与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气氛融合。
二、案例分析《杭城九墙》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
2007年开始,杭州市政府提出了中山路综合保护工程项目。中山路是杭州历史最悠久,最富有盛名的地方。杭州市政府提出把中山路打造成为“宜居、宜商、宜文、宜游”的国际旅游综合体、“中国品质第一街”及“建筑历史博物馆”。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城九墙》开始进行创作,并与2009年与公众见面。。在《杭州九墙》的周围,公众络绎不绝,与作品亲密的互动。由此可见《杭城九墙》是一组非常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
《杭城九墙》与物理的公共空间是紧密契合的。整组作品聚散分布,使空间变得丰富流畅。从总的物理的城市空间来看,《杭城九墙》所处的的中山路是杭州历史的延续,相对现代的城市来说它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从局部来看,古旧的九墙的造型和元素与其上面的现代景观楼阁形成对比,色彩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这种呼应和对比体现了艺术家对杭州本土文化和历史的一种反思。
从社会的城市空间来看,九墙的各种细节元素如:老旧的水管、电风扇、电表箱、老的凤凰牌自行车、楼梯下不锈钢的镜子、煤炉、闸门上的铜帽等等,都让老墙散发出怀旧的生活气息。公众或是驻足观赏,或是拍照留念,在九墙面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和想象。杭城九墙以一个开放的姿态,不仅是形式上互动的开放,更是文化上的开放。通过触摸老百姓心中的记忆,满足公众的精神诉求。让公众在进入情景的同时勾起他们对杭州历史文化的想象和思考。
《杭城九墙》提取了老杭州最有纪念性意义的元素,用一种当代的造型方式来予以呈现,很好的融合在所处城市空间的气氛中,以一种隐喻的手法纪念着杭州的历史“完整的契合了城市的精神和公众的价值肯定、情感认同;并且生发出老百姓内心对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身缠思考。”在当今公共艺术创作与城市融合的关系中,为我们竖起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并研究。
三、结语
公共艺术创作应从作品与城市公共空间(即外界环境、社会化背景以及时代性)的互相联系上相关照,这是影响公共艺术创作成败的重要因素。《杭州九墙》是我国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案例,其创作的理念、方法以及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都能给我们提供积极的思考。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为出发点,探讨作品与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把个性、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相融合,是我们在创作之始所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且应贯穿整个创作实践的始终。
曾令香,《<杭城九墙>艺术创作研究》,《雕塑》,2011年05期,第7页]“《杭城九墙》是这样的作品。跟传统以人物为主的城市雕塑相比在艺术形式上具备了很强的超越性;跟美化环境的装饰性雕塑比它显得深沉而有力,却没有抽象的城市景观雕塑那么冷漠和令人感到疏远;它不是纪念性雕塑,却又像是温馨久远的市井生活纪念碑;它既非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又非当代下所谓的装置,它打破了种种定义或形式、技术手段的藩篱,它非传统又非当代,却又传统又当代......让老百姓熟知的日常的历史的生活物品及场景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产生一种新的意境。”《杭城九墙》如从中山路“生长”出来一样,[曾令香,《<杭城九墙>艺术创作研究》,《雕塑》,2011年05期,第8页
【参考文献】
[1]曾令香,《<杭城九墙>艺术创作研究》,《雕塑》,2011年05期
[2]刘去病著《谈纪念碑雕塑》,金陵书社出版,1992年12月第一版,第十五页
[3]李枝秀,《关于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探讨》,南昌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