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聚乙二醇化和聚乙二醇化胰岛素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胰岛素的聚乙二醇化和聚乙二醇化胰岛素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论文摘要

以胰岛素为模型药物,研究了胰岛素的PEG化以及PEG化胰岛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并以互穿网络超多孔水凝胶(SPH-IPN)为药物载体,研究了口服PEG化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1 PEG的活化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化酯法对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5000)进行活化,分别制备了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琥珀酸琥珀酰亚胺酯(MPEG5000-SS)和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羧甲基琥珀酰亚胺酯(MPEG5000-SCM)两种活性酯衍生物。比色法测定两种衍生物的活化度均超过90%。MPEG-SS和MPEG-SCM的红外光谱都具有以下特征峰:1740 cm-1处为活性酯羰基的伸缩振动峰,1785 cm-1附近和1813 cm-1处分别为琥珀酰亚胺分子中两个羰基的伸缩振动峰。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衍生物均具备各自的特征基团。2 PEG化胰岛素的制备采用合成的MPEG5000-SS和MPEG5000-SCM对胰岛素进行随机修饰。以MPEG5000-SS为例,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比色法分析PEG化胰岛素混合物的平均修饰程度,SDS-PAGE分析联结不同数目PEG链的胰岛素组分分布,以平均修饰度和混合物的组分分布情况为考察指标,分别研究了反应溶剂、原料配比和反应时间对胰岛素PEG化合成的影响,确定了本文胰岛素PEG化的合成工艺:将适量胰岛素溶解于DMF/0.1 mol·l-1pH 7.4硼酸盐缓冲液(60:40,v/v)混合溶剂中,制得浓度在1-10 mg·ml-1范围内的胰岛素溶液。按照胰岛素/MPEG-NHS活性酯为1:5(mol/mol)的配比投入MPEG-NHS活性酯固体粉末,室温下搅拌反应4 h。加入相当于MPEG5000-NHS活性酯2倍摩尔量的6-氨基正己酸溶液终止反应。反应混合液对0.01%的NH4HCO3溶液进行彻底的透析,冷冻干燥,制得PEG化胰岛素混合物。采用Sephadex G75凝胶过滤色谱,Protein-PakTM SP 8HR阳离子交换色谱和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PEG化胰岛素。结果表明:Sephadex G75凝胶过滤色谱可以有效去除PEG化胰岛素混合物中未反应的胰岛素和小分子杂质,但不能将PEG化胰岛素按修饰度不同而逐一分离。而SP阳离子交换色谱和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都能够将PEG化胰岛素按修饰度不同而逐一分离。阳离子交换色谱各组分的洗脱顺序为,较高修饰度PEG化胰岛素先于较低修饰度PEG化胰岛素洗脱出来,胰岛素最后洗脱出来。而在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胰岛素最先洗脱出来,而较高修饰度PEG化胰岛素后于较低修饰度PEG化胰岛素洗脱出来,刚好与PEG化胰岛素经阳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的洗脱顺序相反。在上述分离工作的基础上,先后采用SP Sepharose阳离子交换色谱和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纯化PEG化胰岛素,得到三种不同修饰度的PEG化胰岛素。三种PEG化胰岛素的纯度经RP-HPLC检测均在90%以上。3 PEG化胰岛素的表征采用非还原SDS-PAGE法和MALDI-TOF MS法测定单,双和三修饰PEG化胰岛素的分子量。SDS-PAGE测出三种PEG化胰岛素的表观分子量分别为11.1,23.5和35.0 KDa,除了单修饰PEG化胰岛素的表观分子量比较接近其实际分子量(10.8 KDa)外,双、三修饰PEG化胰岛素的表观分子量都大于其实际分子量(15.8和20.8 KDa)。MALDI-TOF MS测得的单、双修饰PEG化胰岛素的分子量分别为10.8 KDa和15.9 KDa,与实际分子量相符。MALDI-TOF MS未能检出三修饰PEG化胰岛素的分子量。三种PEG化胰岛素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胰岛素相比差异较小,在220 nm和275 nm附近均有吸收峰。通过测定275 nm处的吸光度值计算三种PEG化胰岛素溶液的浓度,将PEG化胰岛素的浓度以胰岛素浓度计。PEG化胰岛素的圆二色谱分析表明,胰岛素的PEG化不会对胰岛素的高级结构造成影响。PEG化胰岛素的自缔合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自缔合状态随PEG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少。采用加速振荡实验研究了胰岛素和三种PEG化胰岛素的物理稳定性。在37℃,200 rpm的加速振荡条件下,胰岛素分子发生纤维化反应,在12 h内基本沉淀完全。PEG化胰岛素的纤维化反应受到抑制,1PEG-insulin的物理稳定性至少是胰岛素的17倍。而2PEG-insulin和3PEG-insulin经过加速振荡24天时,溶液中样品含量仍保持在初始值的80%以上,物理稳定性远大于胰岛素和1PEG-insulin。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对胰岛素和三种PEG化胰岛素的体外酶解试验表明,胰岛素的PEG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三种蛋白酶对胰岛素的降解,而且抑制的程度随PEG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4 PEG化胰岛素体内降血糖作用的研究比较了正常小鼠皮下注射(0.5 U·kg-1)胰岛素和PEG化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胰岛素给药后30 min左右血糖降至低谷,为初始值的26%左右;给药后3 h,血糖回复到初始值的90%以上。1PEG-insulin给药后90 min左右血糖降至低谷,为初始值的52%左右;5 h左右血糖回复到初始水平的90%左右。2PEG-insulin给药后120 min左右血糖降至低谷,为初始值的76%左右;3 h至4 h左右血糖回复到初始水平的90%左右。3PEG-insulin给药后90 min左右血糖降至低谷,仅为初始值的87%左右;2 h内血糖迅速回复到初始血糖水平。以胰岛素为基准,通过比较各给药组降血糖曲线上面积,计算得1PEG-insulin,2PEG-insulin和3PEG-insulin的生物活性分别为天然胰岛素的93%,46%和24%。正常大鼠静脉注射给药降血糖试验结果表明,1PEG-insulin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其降血糖作用时间较胰岛素有所延长。2PEG-insulin和3PEG-insulin的活性损失较多,其体内降血糖作用不明显。采用吸附法将1PEG-insulin载入SPH-IPN,载药量达(10.52±0.87)%(wt)。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1PEG-insulin从SPH-IPN中释放较快,10 min时超过80%的药物被释放。将载有1PEG-insulin的SPH-IPN装于大鼠用普通肠溶胶囊中,大鼠口服给药,产生明显的降血糖作用,8-10 h左右血糖值降至最低,为初始值的65%左右。对照组口服给予胰岛素溶液,1PEG-insulin胶囊或空白SPH-IPN胶囊,均无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以皮下注射(1 U·kg-1)胰岛素的PBS溶液为对照,计算得大鼠口服(40 U·kg-1)载1PEG5000-insulin的SPH-IPN胶囊的相对药理生物利用度为5.1±2.0%。胰岛素的PEG化在尽量不影响胰岛素生物活性的前提下,能够抑制胰岛素单体的自缔合,提高胰岛素的物理稳定性和抵抗蛋白酶降解的能力,延长胰岛素体内降血糖作用的时间,结合SPH-IPN具有的抑酶、促渗及黏膜黏附的作用,能够提高胰岛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一种较有前景的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技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聚乙二醇化技术
  • 2 糖尿病
  • 3 胰岛素
  • 4 胰岛素的PEG化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聚乙二醇的活化
  • 1 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有机溶剂的无水处理
  • 2.2 MPEG-SS的制备
  • 2.3 MPEG-SCM的制备
  • 2.4 MPEG-NHS衍生物活化度的测定
  • 2.5 MPEG-NHS衍生物的表征
  • 3 结果与讨论
  • 3.1 MPEG-SS的制备
  • 3.2 MPEG-SCM的制备
  • 3.3 MPEG-NHS衍生物活化度的测定
  • 3.4 MPEG-NHS衍生物的表征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PEG化胰岛素的制备
  • 1 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PEG化胰岛素的合成反应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 PEG化胰岛素的分离
  • 2.3 PEG化胰岛素的纯化
  • 3 结果与讨论
  • 3.1 PEG化胰岛素的合成反应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 3.2 PEG化胰岛素的分离
  • 3.3 PEG化胰岛素的纯化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PEG化胰岛素的表征
  • 1 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PEG化胰岛素分子量的测定
  • 2.2 PEG化胰岛素的光谱学性质
  • 2.3 PEG化胰岛素物理稳定性的测定
  • 2.4 PEG化胰岛素酶解稳定性的测定
  • 3 结果和讨论
  • 3.1 PEG化胰岛素分子量的测定
  • 3.2 PEG化胰岛素的光谱学性质
  • 3.3 PEG化胰岛素物理稳定性的测定
  • 3.4 PEG化胰岛素酶解稳定性的测定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PEG化胰岛素体内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PEG化胰岛素注射给药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 2.2 载1PEG5000-insulin的SPH-IPN的制备及体外释放
  • 2.3 载1PEG5000-insulin的SPH-IPN胶囊的制备
  • 2.4 正常大鼠口服载1PEG5000-insulin的SPH-IPN胶囊降血糖试验
  • 3 结果和讨论
  • 3.1 PEG化胰岛素注射给药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 3.2 载1PEG5000-insulin的SPH-IPN的制备及体外释放
  • 3.3 正常大鼠口服载1PEG5000-insulin的SPH-IPN胶囊降血糖试验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和展望
  • 1 总结
  • 2 创新与发现
  • 3 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文献综述
  • 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聚乙二醇结合物——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麦多糖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J]. 科学中国人 2017(02)
    • [2].乳酸菌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02)
    • [3].中药的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现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26)
    • [4].芜菁中性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的初步探讨[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02)
    • [5].番石榴果实水提物降血糖作用的探究[J]. 广东化工 2020(18)
    • [6].发酵桔梗醇提取物降血糖作用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10)
    • [7].苦菜降血糖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4(22)
    • [8].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14(04)
    • [9].蜂胶的降血糖作用研究现状[J]. 中国蜂业 2010(05)
    • [10].不同产地地骨皮降血糖作用的研究[J]. 四川中医 2009(06)
    • [11].红豆杉多糖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01)
    • [12].人参果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J]. 人参研究 2012(04)
    • [13].壳寡糖降血糖作用的临床观察研究[J]. 食品与药品 2011(03)
    • [14].食用菌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0(02)
    • [15].剑麻皂素降血糖作用的研究[J].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0(01)
    • [16].茶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10(01)
    • [17].枫莲丸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05)
    • [18].壮药芳竭丸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9(07)
    • [19].老鹰茶总黄酮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8(02)
    • [20].植物多糖抗肿瘤与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J]. 实用医药杂志 2020(01)
    • [21].蜂胶的降血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06)
    • [22].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概述[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03)
    • [23].克糖特对链脲霉素致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0)
    • [24].海藻多糖降血糖作用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1(02)
    • [25].茶叶不同提取成分降血糖作用的研究与比较[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12)
    • [26].活血解毒方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医药学报 2010(06)
    • [27].红枣色素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J]. 食品科技 2020(07)
    • [28].番石榴叶及棠梨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 今日药学 2016(03)
    • [29].乳酸菌的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2(09)
    • [30].枸杞叶降血糖作用的初步研究[J]. 四川中医 2009(04)

    标签:;  ;  ;  ;  ;  ;  ;  ;  ;  ;  

    胰岛素的聚乙二醇化和聚乙二醇化胰岛素降血糖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