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让更多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未成年人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问题学生”也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难点,往往是学校安全和稳定的隐患,使中等职业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在一定的时间爆发,产生不良的后果。本文从“问题学生”帮扶转化的成功个案,提出了帮扶转化“问题学生”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问题学生;案例;帮扶转化
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大多教师把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身上,对“问题学生”缺乏信心,甚至采取放弃的态度,缺少对“问题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和相应的对策研究。在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关注的今天,面对就业的社会压力,从教育公平角度来考虑“问题学生”群体的教育现状和相应的教育策略,是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不可忽视的现状和问题。
对“问题学生”的提法,至今还有很多争论,因此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晓春老师认为: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一般不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基于我个人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问题学生”是拥有正常的智商,但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与大部分学生相比表现出的过度、不足,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相对集中,问题行为较为突出,要促其转化并非易事。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帮扶转化“问题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从帮扶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就如何帮助问题学生改正不足,健康成长进行分析,并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案例:李某,男17岁,中专一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家庭情况:两口之家。2001年,小学四年级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目不识丁,是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靠打临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家庭贫困。主要优点是:同学中的人缘较好,在接受帮扶前无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行为,有继续学习,逐步改正缺点的愿望。主要问题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经常表现纪律观念淡薄,守纪意识差,学习动力不足,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作业不做,成绩差,文明礼仪差,不会主动给长辈、老师打招呼,吸烟成瘾,经常外出上网,用钱无计划,频繁在学校小卖部消费,用钱远远超过一般同学,有时不服老师管教,听不进老师、家长的批评甚至顶撞,不肯踏实努力做事。入学不久,因夜不归宿,翻墙外出上网受学校处分。甚至在老师带队外出实习期间,因不守厂规、吃不了苦而提前退出实习。2008年3月该生被确定为“问题学生”,2008年4月我和学校签订了帮扶转化李某的目标责任书。
1.通过调查分析“问题”成因,做到胸中有数
1.1早期的家庭教育不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导致行为偏差。
该生是独生子,父母是文盲,小时候父母对他百依百顺,放任自流,加之母亲早逝,父亲更加溺爱,可谓是穷汉养娇子,使他从小滋长依赖、懒惰、孤僻、自卑、不求上进,说话做事随心所欲的个性。
1.2从小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导致学业成绩差。
该生的小学就在本村就读,由于父母没有教育引导的能力,放任自流,从小学开始时就养成不爱读书的习惯,曾因学习成绩差而留级,留级后仍然没有改变,特别是其母亲去世后,父亲也没能力管他,小学老师对其失去信心。投亲到县城上初中后,一年级还强免跟得上学习,也能遵守学校纪律,到初二时就经常旷课到营业性电脑网吧玩乐,本来就很不好的成绩一降再降,导致中考时只考了300多分,与读普通高中无缘,在无奈之下才选择读中专。
1.3自身因素。
据他父亲说,他从小就性格内向,进入小学后,有问题不敢问老师,甚至老师主动问他也不回答,久而久之,形成学习习惯差,纪律观念淡薄,父母也不知道要怎样教育,所以就放任自流。
2.对症下药,进行帮扶转化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然后结合中医理论刨根问底,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出药方治病救人。我也借用这一原理来对症下药,进行帮扶转化。
从李某确定为“问题学生”并由我对其帮扶转化开始,我主动通过拉家常的方式与他接触,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这是对他进行问题矫正的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信其人”,才能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在经过“望、闻、问、切”进行调查分析帮扶转化对象基本情况及其“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帮扶“问题学生”转化的一系列计划和措施,主要包括:帮扶转化的理念;帮扶转化的主要措施等。
2.1确立帮扶转化理念——等待“问题学生”成长。
现代教育心理学有一种提法,至少有七种智能在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们是: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情形也是这样,在一些方面表现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另一些方面又表现出相对明显的优势来,没有哪个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是表现很优秀的(或很薄弱的)。成功的教育就应着眼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看到学生的优势成长潜质,并不断挖掘、培育,直至看到他们的成功,这实质上是促进了学生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我们处理“问题学生”,面对的应当是他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他本人的其它方面,更不是他的人格。面对“问题学生”的行为,我们(帮扶人)只要是真诚地“用爱心等待、用时间等待、用耐心等待、用信心等待、用方法等待”他们成长,并能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他们的合理要求,特别是要善于经常关注到他们的闪光点,那么,再玩皮的学生也是会被教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只要始终这样想,教育“问题学生”最起码不会成为我们特别的心理负担和过重压力。
2.2确立帮扶转化的主要措施。
2.2.1根据“问题学生”的问题成因,对症下葯,做好帮扶工作。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一般来说,“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可能有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等诸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在找“问题学生”产生原因时要避免或者不要只强调个人的原因,因为现在社会较以前极其复杂化了,对于年龄较小的未成年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辨认事物好坏的能力,更谈不上抵御什么诱惑的能力了,也许在他们看来某件本身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是非常正确的、值得学习的。要结合“问题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具体问题来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好帮扶工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作为学生,特别是未成年的中专生,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爱和表扬,因此他们许多活动的出发点都与此有关。“问题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诸多问题,一个最可能存在的原因就是他们某个时候的某一个心理需求没有得到较充分的满足,从而刻意追求个性表现,以引起师生关注。我的做法是:根据帮扶对象存在的问题原因,通过谈心交心,触动心灵,抓经常,抓反复,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不定期交流沟通,等待他们成长。
2.2.2尊重信任“问题学生”,帮其找回失去的自信心。
首先,“问题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尊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少挖苦,不讽刺的方法,帮助“问题学生”树立自信心。其次,要因势利导,树立“问题学生”成功意识。帮扶教师要特别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帮助他们总结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价值,不断增强进步的自信心。
2.2.3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度的惩罚。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不等于体罚,教育上的惩罚,是指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以达到更好地帮助受教育者健康发展,有效地遏制其不良行为蔓延的作用。
适度的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住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主动地认识行为边际界限,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里显然是难以宽恕的错误,但是他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措施是画出两张解剖结构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由于校长这个宽容和善意的惩罚,使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我们始终视惩罚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那么我们的惩罚措施就不会出格。当然,我们还是要慎用惩罚,必须到不得已的时候。李某在我校就读期间共受到两次惩罚,一次是因翻墙外出上网,学校给其处分,从此没有再翻墙外出的行为;一次是在中专二年级由老师带队到外省的合资企业去工学交替实习半年,可他才去了一个月就退出实习回家,原因是长期形成的自由散漫、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承受不了企业严格的管理规章。李某回家后,我和其家长商量,不能让其在家闲着,联系到离家较近的一家乡镇企业继续完成实习任务,有利于家庭、学校、企业的共同帮扶。这一设想得到了李某的认同,并开始走入新的实习岗位,在新的实习企业,虽然收入比原实习企业低,而且工作更辛苦,但他还是坚持到了实习期结束。在实习期间,我们一个月通一至二次电话,李某总结说:通过在合资企业实习不适应而退出的教训,我也体会到找份工作并不容易,干好工作则更难,我现在已经基本适应了这里的工作,我一定要坚持,实习期满后回校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会有饭吃。
中职学校的“问题学生”也是富有个性、灵性的未成年生命个体,作为帮扶教师,我们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教育帮助他们的重任,我坚信,只要多一点爱心、耐心、信心,多给点时间,多想点方法,等待成长,就可以做更多对帮扶教育富有成效的工作。
3.主要收获
3.1不良行为习惯得到控制。
通过和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还有企业的沟通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问题学生”的行为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关心、引导,再加之和学生本人的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帮扶和心理疏导,该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得到控制,能以积极的情绪,正常的心态去参与学习、实习,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进步,随意旷课、夜不归宿的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吸烟成瘾、爱玩电脑游戏等不良习惯从帮扶后也有所控制,但想要一下子杜绝是很难的。该生的反复性较大,在帮扶转化阶段也还存在一些违纪行为,如有时顶撞班主任的管教,上课期间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还和学习委员打过一次架,第一次到合资企业顶岗实习不适应而退出。但该生经教育帮助还是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现在实习期满回校学习后转变很大,基本上听不到任课教师的“告状”。
3.2师生关系改善。
基本形成师生相容心理,通过帮扶转化,李某能从最初排斥老师,到能接纳老师,主动问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3.3家长心存感激。
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多大改善,但看到子女在中专学习期间思想、行为上的改变,比入学当初只想把子女送来混三年中专再说的想法有了很大的转变,说明子女还是有希望的,家长对此也心存感激。
4.思考与启示
做“问题学生”的帮扶转化工作不可能是一劳永逸,会有曲折和反复,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思想准备和决心。如果“问题学生”再次掉队,对他们刚刚树立起来的自信心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对“问题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不能对他们忽冷忽热。
通过对“问题学生”的帮扶实践,给我以下启示:
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等待“问题学生”成长的理念,才有可能能形成等待效应;要具备令学生钦佩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以理服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让学生认同你的观点、喜欢你,才能从根本上愿意改掉自身的不良行为。
其次,“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家校互动,才能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第三,教育“问题学生”要因人而异,因为,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爱好不同,产生的问题和原因不同。
第四,要引导“问题学生”转变观念,在出现偏差时,能及时向辅导老师求助。
第五,界定“问题学生”是开展帮扶转化工作的首要前提,既要严肃、认真、准确,又不能扩大化。
总之,只要我们对“问题学生”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爱心、多一分宽容、多一分信赖、多一分鼓励,多一分等待,“奇迹”总会出现。
收稿日期: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