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云河北省隆尧县山口校区05535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不能把文本所蕴含的知识、价值取向等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应组织学生展开多向互动的对话。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互动的对话教学,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师生对话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而这正是提高对话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一、师生对话要指向教学目标
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其实就是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然而,在师生对话教学中,偏离教学目标甚至将教学目标丢到一边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因此,教师要对师生对话的目标性及时予以评价,出现问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加以干预。
请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郑成功》一课的教学正在进行,孩子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并思考郑军依靠什么战胜了荷兰军队。5分钟后,我们开始交流,只见平时上课常会走神的小曹高高地举起了手。我眼睛一亮,首先让他发言。
“我认为郑军依靠运气战胜了荷兰军队。”小曹脱口而出。
“哈哈……”教室里笑声一片。
“就是运气嘛,文中说‘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小曹坚持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在看着我,经过最初的诧异之后,我随即调整了教学思路,决定就从这个“运气”入手!
于是,我问小曹:“假如,那一炮没有打中弹药库,你说,郑军还会打败荷兰军队吗?”
小曹想了一下,便说:“也会打败荷兰军队的。”“会的。”同学们附和道。
我立刻追问:“那为什么说郑军会打败荷兰军队呢?”
一个学生说:“郑成功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一个学生说:“郑成功的士兵英勇顽强。”
另一个学生说:“郑成功有科学严密的作战计划。”
我说:“请同学们具体说说,郑成功的作战策略是什么?”
通过交流,孩子们归纳出了郑成功的作战策略,即“围住敌舰——炮打敌舰——钩住敌舰——上舰捉敌”,而且这个策略很有针对性。
“看来,说有勇有谋的郑军依靠运气战胜了荷兰军队是不恰当的,应该说,运气帮助郑军更快地战胜了荷兰军队。”小曹不好意思地说。
“是的,运气确实帮了郑成功的大忙,让郑军节省了好多炮弹啊!”我向小曹竖起大拇指。
“好运,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一个学生接过我的话说。
“好人有好报,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举动或许感动了上天。”小曹激动地说。
“哈哈……”这次,孩子们会意地笑了。
在对话中,小曹认为郑军依靠运气战胜了荷兰军队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对文本的认识比较片面,甚至是歪曲,或者说,他没有进入文本,是“去文本阅读”的表现。显然,此时的对话即将偏离教学目标,可贵的是教师进行了准确的判断和评价,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用眼睛去发现事实的真相。这样,对话又回到了有意义的建构上,孩子们认识到了郑成功的成功是由于“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士兵英勇顽强”和“有科学严密的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达成度很高。
二、师生对话要具有思维张力
我们常常发现,在课堂上教师问上句、学生答下句,课堂热热闹闹,但没有质量可言。究其原因,是师生对话缺少思维的张力,任务难度不大,没有带有智力挑战性质的问题。我们常常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味降低训练的难度。其实,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往往能使学生兴奋起来。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干国祥老师在教学《少年王冕》时,首先出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梳理课文,理解课文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方法。”对也许还算不上训练有素的五年级学生而言,看到这样的目标一定会有些眩、有些晕。但是,若坚持着这样做下去,学生就会从感性地读故事一样读课文,渐渐地转变为知性地解读课文。
干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同时,干老师提醒学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学生说:“不,应该有详有略地写。”干老师追问:“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哪几岁没有写?”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细读课文便一目了然。学生能基本找到:“没写8岁、9岁、15岁和16岁;略写了7岁、11岁、12岁、13岁、17岁和18岁;详写了10岁和14岁。”干老师问:“为什么要详写10岁和14岁?”学生略微讨论,认为详写10岁是因为王冕在10岁时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详写14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
在课文解读完毕后,黑板上出现了少年王冕的年谱。干老师再一次回到开始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干老师问:“为何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学生懂得: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一切皆有思维,一切皆须思维,课无思维,便不再是课,而只是灌输。干老师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就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师生对话的话题,这个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学生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正逐渐代替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民主的、平等的教学,沟通的、合作的教学,互动的、交往的教学,创造的、生成的教学,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话正成为现代小学语文课上的另类风景。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如果在一个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生活经验是根,知识积累是干,那么,在这生命之树上鲜活地盛开的水灵灵的花朵便是对话。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对话,是民主有效的,是理想的,是令人神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