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

《太平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

论文摘要

近十几年来,证候源流角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太平圣惠方》(以下简称《圣惠方》)的证候学说在中医辨证论治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脏腑辨证是《圣惠方》辨证论治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本课题运用文献、理论研究方法,结合计量,系统研究《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并简要探讨其产生原因、分析其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圣惠方》作为中医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1《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1.1从证候名称角度本部分从证候名称角度探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以反映其对疾病病理机制主观性认识的特点。为此,分步骤进行了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在此基础上,以现代脾脏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1.1.1一些在现代层次较高的证候,在《圣惠方》中被作为具体证候。反映《圣惠方》的证候名称尚有概念化痕迹,所以上述证候概念的概括性不足。对虚证来说尚未分化。1.1.2现代虚证多有气、血、阴、阳、精之分,而《圣惠方》虚证可直指“脾”、“脾胃”、“脾肺”、“心脾”、“脾肾”;且只有“气虚”,无“血、阴、阳、精”之虚。反映《圣惠方》的虚证尚未充分分化。1.1.3《圣惠方》有相对较多的“脾气不和”、“脾胃不和”、“脾胃气不和”证,而“不和”的含义较为笼统,因此,反映《圣惠方》的证候尚未充分分化。1.1.4《圣惠方》一些证候相关概念辨析不清。反映《圣惠方》对某些证候相关概念内涵的把握尚不完全确定。1.1.5从《圣惠方》虚(频数260)/实(频数303)、寒(频数158)/热(频数119)证候(包括脾系证、脾与其它脏腑兼证)的比例,反映其实证、热证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可能与《圣惠方》五脏各性质证候基本对称的主观认识有关。《圣惠方》实证中,涉及“湿”的证候的频数仅为7个,特别是无湿热证。涉及“痰”的证候的频数仅为7个。均明显少于现代。1.1.6《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实证中,外邪直接相犯者比例较大。反映《圣惠方》在对脾脏相关证候的病理机制认识中,外因占重要地位。1.1.7《圣惠方》认为证候虚多兼寒、实多兼热。1.1.8《圣惠方》脾与它脏兼证有明显的特点。1.2从症状表现角度本部分在前一部分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圣惠方》三个频数最高的脾脏相关证候(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冷证、脾胃虚弱证)作为代表,总结其症状表现,并与现代相关证候的症状表现进行比较。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以反映其对疾病病理机制客观性认识的特点。1.2.1《圣惠方》每一脾脏相关证候各自的症状表现有较明显的集中趋势。1.2.2《圣惠方》名称有明显差别的脾脏相关证候间,症状表现的差别有的不是很明显。1.2.3《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同名证候比较,症状表现差别较大。1.3《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特点《圣惠方》三~七卷分门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脏腑证治,本部分对《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特点做较深入探讨,认为证候理论和经验的相分离是其主要特点。从另一角度完善对《圣惠方》证候特点的认识。1.3.1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与现代各脏虚证比较有较大差别(1)证候名称有较大差别。(2)各脏总症状有较大差别。(3)《圣惠方》各脏具体虚证的症状与其现代理解比较,也有较大差别。1.3.2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的特点是理论和经验的分离脏虚补脏诸门各脏总症状尚有较强的独立性。但从同一脏内相同证候的角度看,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以理论(以证候名称为代表)和经验(以症状为代表)的分离为特点。表现在:(1)同一脏内相同证候的不同条文间,相同症状频数与不同症状频数的比值较小。(2)上述的“《圣惠方》各脏具体虚证的症状与其现代理解比较,也有较大差别”,也说明从同一脏内相同证候的角度看,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以理论(以证候名称为代表)和经验(以症状为代表)的分离为特点。2《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特点的产生原因《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2.1由于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所以《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中,证候名称尚有概念化痕迹、对某些证候相关概念内涵的把握也尚不完全确定、证候(包括虚证)也尚未充分分化、实证和热证的比例明显大于现代(具有五脏各性质证候基本对称的主观认识)。由于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所以《圣惠方》在对脾脏相关证候病理机制的认识中,外因占重要地位;与现代同名证候比较,症状表现差别也较大。由于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所以《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中,与现代各脏虚证比较证候名称有较大差别、各脏总症状有较大差别、各脏具体虚证的症状与其现代理解比较也有较大差别。2.2《圣惠方》的理论和经验具有不同来源。理论方面以《内经》——《诸病源候论》为主要来源;经验方面来源于当时及以前各家验方。由于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使不同来源的《圣惠方》的理论和经验未能完全统一,从而形成证候理论和经验相分离的特点。这表现在:2.2.1《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中,虽每一脾脏相关证候各自的症状表现有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反映证候理论和经验一定程度的统一),但名称有明显差别的脾脏相关证候间,症状表现的差别有的不是很明显(反映证候理论和经验一定程度的分离)。2.2.2《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中,虽各脏总症状尚有较强的独立性(反映证候理论和经验一定程度的统一),但同一脏内相同证候的不同条文间,相同症状频数与不同症状频数的比值较小;各脏具体虚证的症状与其现代理解比较,也有较大差别(反映证候理论和经验一定程度的分离)。3《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特点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和产生原因,提示现代研究中医辨证论治学说:3.1应有发展的观点,不可把数千年的资料等同视之。3.2应有全面的观点,对古代的证候不可简单地按字面意义理解,而应根据其在当时整个证候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所代表的临床信息(病因、症状表现、治疗方药等)准确了解其内涵。4本研究的创新点《圣惠方》的证候体系在中医证候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对《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特点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弥补目前对该书理论方面研究的不足,完善对中医辨证论治学说发展历史的认识,为现代证候学说提供借鉴。5本研究的可行性5.1《圣惠方》成书背景比较明确,版本比较单一;5.2对《圣惠方》知识来源的看法比较明确。其理论性论述主要以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为依据,故理论观点较为统一;而具体病证的诊疗经验则主要来自宋以前的各医家、医籍的经验医方,且来源广泛,资料丰富。5.3《圣惠方》集宋以前医学之大成,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发展(包括证候学说发展)状况。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建国以来《太平圣惠方》研究概况
  • 前言
  • 第一部分 从证候名称探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
  • 1 证候提取
  • 2 证候名称形成
  • 3 证候名称统一
  • 4 《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及频数
  • 5 从证候名称探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
  • 5.1 现代脾脏相关证候
  • 5.2 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
  • 5.3 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的《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特点,反映的是《圣惠方》对疾病病理机制的主观性认识的特点
  • 5.4 《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 第二部分 从症状表现探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
  • 1 脾胃气虚证症状表现总结
  • 1.1 脾胃气虚证症状表现总结规则
  • 1.2 脾胃气虚证症状表现
  • 2 脾胃虚冷证症状表现总结
  • 2.1 脾胃虚冷证症状表现总结规则
  • 2.2 脾胃虚冷证症状表现
  • 3 脾胃虚弱证症状表现总结
  • 3.1 脾胃虚弱证症状表现总结规则
  • 3.2 脾胃虚弱证症状表现
  • 4 以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冷证和脾胃虚弱证为代表,从症状表现探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
  • 4.1 现代“脾胃气虚”、“脾胃虚寒”相关证候的症状表现
  • 4.2 《圣惠方》脾胃气虚证与现代脾胃气虚证症状表现比较的特点
  • 4.3 《圣惠方》脾胃虚冷证与现代脾胃虚寒证症状表现比较的特点
  • 4.4 《圣惠方》脾胃虚弱证与现代脾胃气虚证症状表现比较的特点
  • 4.5 《圣惠方》脾胃气虚证与脾胃虚冷证症状表现比较的特点
  • 4.6 《圣惠方》脾胃气虚证与脾胃虚弱证症状表现比较的特点
  • 4.7 《圣惠方》脾胃虚冷证与脾胃虚弱证症状表现比较的特点
  • 5 以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冷证和脾胃虚弱证为代表,从症状表现探讨《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特点的概括
  • 6 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的《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特点,反映的是《圣惠方》对疾病病理机制的客观性认识的特点
  • 7 《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初辨证论治学说发展的初步性
  • 第三部分 《太平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特点探讨
  • 1 脏虚补脏诸门的证候与现代各脏虚证比较有较大差别
  • 1.1 证候名称有较大差别
  • 1.2 各脏总症状有较大差别
  • 1.3 《圣惠方》各脏具体虚证的症状与其现代理解比较,也有较大差别
  • 2 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的特点是理论和经验的分离
  • 3 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理论和经验相分离的特点源于《圣惠方》理论和经验的不同来源及其尚未完全统一
  • 4 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理论和经验相分离的特点是其主要特点
  • 小结
  • 1 《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
  • 1.1 从证候名称角度
  • 1.2 从症状表现角度
  • 1.3 《圣惠方》三~七卷脏虚补脏诸门证候特点
  • 2 《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特点的产生原因
  • 3 《圣惠方》中脾脏相关证候特点对现代证候学说的意义
  •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痰热失眠隐性证候之辨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10)
    • [2].基于“治未病”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7(03)
    • [3].《小儿药证直诀》寒、热证候与寒、热症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02)
    • [4].以单证为基础兼及复合证候和证候要素的证候命名分类新系统[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04)
    • [5].976例冠心病中医复杂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10)
    • [6].基于“理论创新”视角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发[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20)
    • [7].影响证候转化的因素及与疾病预后的关系[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1)
    • [8].基于传统中医辨证与现代组学研究的“精准证候”研究理论初探[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1)
    • [9].论痰热失眠证候链之演变[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4)
    • [10].从证候名称探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候特点[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01)
    • [11].急性心肌梗死热毒证候病因探讨回顾性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11)
    • [12].支气管哮喘瑶医证候病名的整理与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5(02)
    • [13].脑血辨证之脑病证候与不寐病证候的对比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10)
    • [14].从表观遗传学开展复杂性疾病证候本质的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5)
    • [15].证候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应用新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6)
    • [16].问诊采集证候信息的基本方法[J]. 中医药信息 2009(01)
    • [17].基于认知分级的阿尔茨海默病证候演变规律[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2)
    • [18].“证”与“证候”[J]. 河南中医 2018(08)
    • [19].从疾病辨证论治文献萃取本病证候与旁从证候[J]. 新疆中医药 2015(06)
    • [20].从证病结合模式探讨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方法[J]. 环球中医药 2014(09)
    • [21].证候概念述评[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10)
    • [22].缺血性中风不同时点单证候动态演变与预后关系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11)
    • [23].证候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及其思考[J]. 山东中医杂志 2009(01)
    • [24].中医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进展与思路探讨[J]. 国医论坛 2009(06)
    • [25].有关“证候”定义再认识[J]. 环球中医药 2018(02)
    • [26].“药源性证候”的新生学术问题与思考[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6)
    • [27].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探索[J]. 世界中医药 2017(06)
    • [28].2型糖尿病患者血浊证候及血浊积分与血糖、血脂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45)
    • [29].情志与肠易激综合征证候的相关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01)
    • [30].从五运六气辨治隐性证候[J]. 现代中医药 2014(05)

    标签:;  ;  ;  ;  

    《太平圣惠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