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斑翅蝗科昆虫的系统学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欧亚大陆斑翅蝗科昆虫的系统学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论文题目: 欧亚大陆斑翅蝗科昆虫的系统学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动物学

作者: 王文强

导师: 印象初

关键词: 直翅目,斑翅蝗科,系统学,区系,欧亚大陆

文献来源: 河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斑翅蝗科Oedipodidae隶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镌瓣亚目Caelifera蝗总科Acridoidea,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为典型的植食性昆虫,部分种类为农牧业的重要害虫。全球已知128属965种(亚种),其中欧亚大陆分布有69属442种(亚种)。本论文共计21.7万字,整体照片和特征照片共65幅,插图17个,表格16个,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首次对欧亚大陆斑翅蝗科昆虫进行了系统学研究。 总论:分为6章。第1章对斑翅蝗科的分类地位、分类历史、分类研究概况及其研究价值等进行了概括总结;第2章结合彩照和插图详细介绍了斑翅蝗科昆虫的形态特征,这是分类的基础;第3章在比较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发音器类型不同和退化消失,首次对欧亚大陆斑翅蝗科进行进化分类学研究,将已知的该科昆虫分为8个亚科(其中4个新亚科):飞蝗亚科Locustinae、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异距蝗亚科Heteropterninae, nov.、新斑翅蝗亚科Neosphingonotinae, nov.、痂蝗亚科Bryodeminae、异痂蝗亚科Bryodemellinae、哑斑翅蝗亚科Oedipodacrinae, nov. 和聋斑翅蝗亚科Rashidinae, nov., 建立了亚科分类系统,并对各亚科间的进化关系进行了探讨;第4章通过选用27个性状,首次对欧亚大陆斑翅蝗科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斑翅蝗科为一单系群,各亚科间的进化关系与进化分类学研究结论一致。同时,首次运用支序系统学原理对异痂蝗属Bryodemella(s. str.)通过选用34个不同性状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和推断;第5章对26种斑翅蝗(代表斑翅蝗科26个属)的16S rDNA序列进行了同源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斑翅蝗科为一单系群、该科昆虫16S rDNA序列富含A+T(70.1%)、异距蝗属Heteropternis为斑翅蝗科一特殊类群、欧亚大陆同非洲的属间关系要近于同美洲的属间关系,并对斑翅蝗科部分属间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而且,首次将16s rDNA的核苷酸保守序列应用于异痂蝗属下阶元的分类研究,表明16s rDNA序列可作为非常有用的遗传标记,为异痂蝗属下阶元的分类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第6章从斑翅蝗科昆虫区系及地理分布特点出发,探讨了斑翅蝗在世界和欧亚大陆两个不同地理分布区的分布特征和组成特点。 各论:对欧亚大陆斑翅蝗科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共记述8亚科69属442种(亚种),列出各属、种同物异名及其引证文献和地理分布,编写了属检索表和部分属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总论

第1章 概述

1.1 蝗总科及其分类

1.2 斑翅蝗的命名

1.3 斑翅蝗科的特征

1.4 斑翅蝗科的分类地位

1.5 斑翅蝗科的分类历史

1.5.1 起始阶段(1758年~1800年)

1.5.2 种类鉴定阶段(1801年~1900年)

1.5.3 系统分类阶段(1901年~至今)

1.6 国内外研究概况

1.6.1 世界斑翅蝗科分类研究概况

1.6.2 中国斑翅蝗科分类研究概况

1.7 斑翅蝗的研究价值

第2章 形态学

2.1 体形

2.2 头部

2.3 胸部

2.4 腹部

2.5 卵

第3章 进化分类学研究

3.1 研究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2.2.1 标本采集方法

3.2.2.2 标本制作

3.2.2.3 观察鉴定

3.2.3 分类特征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支序系统学研究

4.1 概述

4.1.1 支序系统学的基本概念

4.1.2 支序系统学的方法论

4.1.3 支序分析在蝗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4.1.4 支序分析在斑翅蝗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研究材料

4.2.1.2 研究方法

4.2.2 结果

4.2.2.1 斑翅蝗科亚科间系统发育关系

4.2.2.2 异痂蝗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

4.2.3 讨论

4.2.3.1 斑翅蝗科亚科间系统发育关系

4.2.3.2 异痂蝗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

第5章 分子系统学研究

5.1 概述

5.1.1 分子系统学的含义

5.1.2 核酸分子系统学方法

5.1.3 核酸分子系统学研究对象

5.1.4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方法

5.1.5 分子系统学在蝗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5.1.6 分子系统学在斑翅蝗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5.2 实验部分

5.2.1 研究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2.1 一般试剂

5.2.2.2 溶液配制

5.2.2.3 试剂盒

5.2.2.4 标准分子量

5.2.3 实验仪器设备

5.2.4 实验步骤

5.2.4.1 总DNA的提取

5.2.4.2 琼脂糖凝胶电泳

5.2.4.3 引物设计

5.2.4.4 PCR反应

5.2.4.5 PCR产物的回收与测序

5.2.4.6 DNA序列数据的处理及分子系统树的重建

5.3 结果

5.3.1 PCR产物的电泳结果

5.3.2 斑翅蝗科部分属间系统发育关系

5.3.2.1 斑翅蝗科属间16S rDNA序列组成及变异

5.3.2.2 斑翅蝗科部分属的分子系统树

5.3.3 异痂蝗属部分种类系统发育关系

5.3.3.1 异痂蝗属种间16S rDNA序列组成及变异

5.3.3.2 异痂蝗属种间分子系统树

5.4 分析与讨论

5.4.1 斑翅蝗科部分属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

5.4.1.1 斑翅蝗科属级以上阶元间的关系

5.4.1.2 斑翅蝗科的分类学地位

5.4.1.3 斑翅蝗科部分属间关系

5.4.2 异痂蝗属部分种类系统发育关系

第6章 地理分布及区系研究

6.1 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

6.2 世界斑翅蝗科属级分布及区系组成

6.2.1 分布状况及其区系组成成分

6.2.2 区系组成特点

6.3 欧亚大陆斑翅蝗科属级分布及区系组成

6.3.1 分布状况及其区系组成成分

6.3.2 区系组成特点

各论

飞蝗亚科LOCUSTINAE

分属检索表

Pycnodictya St(?)al, 1873

Dittopternis Saussure, 1884

踵蝗属Pternoscirta Saussure, 1884

Chloebora Saussure, 1884

飞蝗属Locusta Linnaeus, 1758

土色蝗属Scintharista Saussure, 1884

车蝗属Gastrimargus Saussure, 1884

斑翅蝗亚科OEDIPODINAE

分属检索表

Pusana Uvarov, 1940

绿肋蝗属Parapleurodes Ramme, 1941

Paracinema Fischer, 1853

草绿蝗属Parapleurus Fischer-Waldheim, 1853

绿纹蝗属 Aiolopus Fieber,1853

尖翅蝗属 Epacromius Uvarov,1942

Platypygius Uvarov,1942

平顶蝗属 Flatovertex Zheng,1981

Chifanicus Benediktov,2001

短腿蝗属 Hilethera Uvarov,1923

突眼蝗属 Eremoscopus Bei-Bienko,1951

Morphacris Walker,1870

Grammoscapha Uvarov,1942

小车蝗属 Oedaleus Fieber,1853

乌饰蝗属 Psophus Fieber,1853

驼背蝗属 Pyrgodera Fischer-Waldheim,1846

Brunnerella Saussure,1888

小驼背蝗属 Ptetica Saussure,1884

斑翅蝗属 Oedipoda Serville,1831

小跃蝗属 Mioscirtus Saussure,1888

金沙蝗属 Kinshaties Cheng,1977

赤翅蝗属 Celes Saussure,1884

壮蝗属 Ochyracris Zheng,1991

疣蝗属 Trilophidia St(?)l,1873

Mecistopteryx Saussure,1888

圆顶蝗属 Acrotylus Fieber,1853

方额蝗属 Quadriverticis Zheng,1999

Phaeonotus Popov,1951

Heliopteryx Uvarov,1914

Pseudoceles Bolivar,1899

Cophotylus Krauss,1902

小屏蝗属 Aurilobulus Yin,1979

蓝尾蝗属 Cyanicaudata Yin,1979

Thalpomena Saussure,1884

Chondronotulus Uvarov,1956

Eusphingonotus Bei-Bienko,1950

束颈蝗属 Sphingonotus Fieber,1852

Eusphingoderus Bei-Bienko,1950

侧觚蝗属 Sphingoderus Bei-Bienko,1950

Asphingoderus Bei-Bienko,1950

藏蝗属 Tibetacris Chen,1964

旋跳蝗属 Helioscirtus Saussure,1884

Vosseleriana Uvarov,1924

沙蝗属 Hyalorrhipis Saussure,1884

长距蝗属 Longipternis Yin,1984

Jacobsiella Harz,1975

细距蝗属 Leptopternis Saussure,1884

异距蝗亚科,新亚科 HETEROPTERINAE,SUBFAM.NOV.

分属检索表

异距蝗属 Heteropternis St(?)l,1873

沼泽蝗属 Mecostethus Fieber,1852

胫刺蝗属 Compsorhipis Saussure,1889

新斑翅蝗亚科,新亚科 NEOSPHINGONOTINAE,SUBFAM.NOV.

分属检索表

Neosphingonotus Benediktov,1998

痂蝗亚科 BRYODEMINAE

分属检索表

蔷(尤氏)蝗属 Uvaroviola Bei-Bienko,1930

Andrea Mishchenko,1989

Bryodemacris Benediktov,1998

痂蝗属 Bryodema Fieber,1853

皱膝蝗属 Angaracris Bei-Bienko,1930

拟皱膝蝗属 Angaracrisoides Gong et Zheng,2003

异痂蝗亚科 BRYODEMELLINAE

分属检索表

异痂蝗属 Bryodemella Yin,1982

Jinabia Uvarov,1952

Fitzgeraldia Uvarov,1952

哑斑翅蝗亚科,新亚科 OEDIPODACRINAE,SUBFAM.NOV.

分属检索表

哑斑翅蝗属 Oedipodacris Willemse,1932

聋斑翅蝗亚科,新亚科 RASHIDINAE,SUBFAM.NOV.

分属检索表

聋斑翅蝗属 Rashidia Uvarov,1933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图版

附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8-03

参考文献

  • [1].中国斑翅蝗科细胞分类学研究[D]. 龚玉新.陕西师范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中国癞蝗亚科的分类研究(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癞蝗科)[D]. 曹成全.山东农业大学2008
  • [2].欧亚大陆裸蝗亚科昆虫系统学研究(直翅目:蝗总科)[D]. 李新江.河北大学2008
  • [3].中国蝗总科昆虫系统发育和支序生物地理学研究[D]. 许升全.陕西师范大学2000
  • [4].中国斑翅蝗科细胞分类学研究[D]. 龚玉新.陕西师范大学2004
  • [5].湖南省蚁科昆虫(膜翅目)的区系和分类研究[D]. 黄建华.西南农业大学2005
  • [6].中国斑腿蝗科部分种类分子系统学研究[D]. 芦荣胜.陕西师范大学2005
  • [7].中国长翅目昆虫系统分类研究[D]. 黄蓬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 [8].中国露螽亚科(直翅目:螽斯总科:螽斯科)的系统学研究[D]. 刘春香.武汉大学2005
  • [9].网翅蝗科(直翅目:蝗总科)部分种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D]. 王延峰.陕西师范大学2006
  • [10].东北地区螽蟖总科昆虫分类学研究(直翅目:螽亚目)[D]. 李娜.东北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  

欧亚大陆斑翅蝗科昆虫的系统学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